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析
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工程变得愈发重要。
工程安全专业硕士培养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探索成为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念理解和拓展,在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中进行探讨,以期为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二、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但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在培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对实际工程项目和团队协作经验不足,而且传统的硕士培养模式以单一学术视角为主,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行为,这种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模式,借鉴协同创新理念,探讨如何改进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体系,完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从事真实的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
学生也能够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实际行业需求,培养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2.引进协同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关注。
引进协同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协同教育模式,学生能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效应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连接, 尤 位的实践平台, 将从整体上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 其是动态的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 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共同 平。以协同理论审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 我们可以看
的发展目标。协同理论反映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即指“ 大 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 提高人 才培养 水平 和质量 的思想 观 出,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 困难。其中 1 . 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 学科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科学知识和 学基于集成 、 合作、 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 谋求创新, 以更 两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新人才培养 的协 同机 制 , 已经成 为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重点 。创新型人 才培 养必须优 化 高校校 内资 源, 打破 学科 专业建制化
的 阻隔, 有 效汇聚可利 用资源和要 素 , 形成跨 学科 、 面向社会 需求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关键词 : 协 同理论 ; 创 新型人才培养 ; 学科 壁垒 ; 协 同机 制
中图分类号 : G 6 4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7 ) 0 8— 0 1 2 3— 0 3
转变高等教育理念 , 协同高校学科资源、 专业资源, 探索 创新和组织创新 , 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功能。 高校与社会组织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
以期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一
力 J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 很大的不足。现阶段, 高校人才培养的资源与要素仍然掌握
在不同学科主体手中, 封闭分立的教育模式不利于综合性人
、
协 同理 论与 我 国高校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审视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作者:季青春考宏涛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8期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从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校所)协同、其他协同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作者简介:季青春(1984-),男,江苏海门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讲师;考宏涛(1969-),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江苏南京210009)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YB2012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5-02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而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因此,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同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实现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该计划是继“211”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
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需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是长效机制,没有固定的考核指标,而科研可以具体量化,因此高校在目前的体制下更加侧重科学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胡小清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
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校际协同创新,不断促进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集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协同创新的含义“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具体地说,“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层次交流、深度合作,来整合、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是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2 高校协同创新的作用2.1 有助于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分别对“推进协同创新”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要求高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同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我国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各高校突破传统运行机制,主动与相关高校、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四大职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综合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四维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度合作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并针对
在高等教育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逐步由规模扩
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产学协同视域下研究生培养模式 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以质量为
改革的若干建议[4];杨慧珍(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 ,针对当 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以深度国际化为方向等一系列新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02
摘 要 该文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趋 势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出“研究生—教师— 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理念, 强化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纵向协同,学院之间、学院与学校 职 能 部 门 之 间 的 内 部 协 同 以 及 学 校 与 政 府 、企 业 、兄 弟 院 校、海外资源等外部资源的横向协同,并通过上述主体之间 的 内 部 联 动 、内 外 联 动 机 制 ,以 有 效 激 发 研 究 生 的 创 新 活 力、深度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 同效应。 关键词 四维协同;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Multi-direction Linkag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Four-di⁃ mensional Coordination”// CHEN Wei,ZHANG Yang,GUAN Zili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objec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the reform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student-tutor-universitysociety”four-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mode is put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作者:林涛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林涛(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广东广州510632)收稿日期:2012-08-05作者简介:林涛(1981—),男,广东湛江人,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创新与标准竞争融合研究:机制、路径与能力构建”(编号09YJC630101)和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策略研究——以资源共享为视域”(编号:2011TJK298)的阶段成果.摘要:本文在探究协同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作用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动力,随机涨落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
关键词:协同学;高校;协同创新;机理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
尤其随着2012年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启动,协同创新将是国家当今乃至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任何事物要取得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套内在机理,诚如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教授所说,协同创新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有赖于科教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衔接,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基于协同理论
量交 换 的情 况下 , 如 何 通 过 自己 内部 协 同 作 用 , 自发
治教 育 。将 协 同理论 引进 研究 生思 想 政治 教育 研究
地 出现 时间 、 空 间 和 功 能上 的有 序 结 构 。协 同理 论 主要 包 括协 同效 应 、 伺 服原 理 和 自组织 原理 等 内容 。 “ 协 同效 应 ” , 即 由于 协 同作 用 而产 生 的结果 , 是指 复
推 进研 究 生培 养机 制改 革是 提高 研究 生 培养 质 量 的关 键 。《 国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和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 0 1 0 —2 0 2 0 ) 》 明确 指 出要 大力 推 进 研 究 生 培 养 机
图加 特大 学 教授 H. Ha k e先生 提 出 系统 协 同思 想 , 认 为 自然 界和 人类 社 会 的各 种 事 物 普遍 存 在 有 序 、 无序 的现 象 , 一 定 的条件 下 , 有序 和无 序之 间会 相互
生 产 中就存 在着 分工 与合 作 , 即协 调 ; 在工 业化 大 生
产 时期 , 这 种关 系 表现 得 更 为 明显 ; 后工业时代 , 协 同 内涵 更加 丰 富 和 多 元 , 包括 人与人之 间、 人 与 系 统、 人 与 自然 、 科技 与传 统之 间 等全方 位 的协 同 。
量、 资源 、 要 素等进 行科 学合 理 排列 、 组合 , 以实现 共 同任 务或 目标 。协 同管 理 是 一 种 基 于 敏 捷 开 发 模 式、 以虚 拟企 业为 对象 的管 理理 论l 2 ] , 主要 应用 于 由 多 子 系统组 成 的系 统环 境 中 , 通 过对 系统 中各 个 子 系 统进 行时 间 、 空 间和功 能结构 的重组 , 产 生一种 具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协同学思考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协同学思考“联合培养”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文基于协同学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一个协同系统。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多途径的联合培养,如实行校内跨学科、跨院系联合,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医疗机构联合,从校外聘请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组成员等,并及时化解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矛盾,以实现联合培养所产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为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标签:研究生;中医药;联合培养;协同学原理“联合培养”是指双方或多方一起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近年来,联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中医药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全国高校共有在校中医药博士、硕士研究生37 85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448人[1]。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面临着师资相对紧缺、课题和经费相对不足、研究条件相对滞后等难题。
在既要培养大量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又要保证培养质量的要求下,仅依靠培养单位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实践证明,开展多渠道的联合培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联合培养模式也符合协同学的原理。
1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协同学”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又称为“协同论”、“协和学”,意为“协调合作之学”[2]。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H·Haken创立了协同学,系统阐述了协同理论。
此后,协同学得到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如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
协同学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从整体环境而言,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
其主要原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协同效应原理,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坚持协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 合。
培养目标与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
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学习、实践实习、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环节。
实施途径与方法
实施途径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 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案例的来源和类型,总结更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 高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总结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详细描述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践资源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 素养,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案例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
总结词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详细描述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需要构建 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多环节协 同的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 创新的有机结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不够深入,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不够全面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为高 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 操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体系
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 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
基于协同培养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协同培养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地方高校中,由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如何构建起一个既适合学生发展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协同培养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协同培养的理念所谓协同培养,指的是学校、企业、产业园区等多方面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并不相符,这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要。
而协同培养则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园区等资源和需求对接,使学生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在中国的地方高校中,由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学相对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学科交叉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地方高校需要与企业展开广泛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2. 产业园区的介入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
地方高校可以与产业园区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能。
产业园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3. 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创业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地方高校需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教育。
学校可以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创新创业项目。
基于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激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因此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协同,建立起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以校企协同为基础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机会,让研究生在企业中感受市场、学习管理、了解资源等。
同时,可以为校方提供先进的科技及相关技术,为师生提供实际有效的创业时机及创业资源。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研究生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可能为校方借助其资源优势,构建能够将研究生素质提高至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要构建好基于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
一方面,需要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开展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激发创新创业创意,成为具备创新创业优势的人才。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技术、增加课堂互动等方式,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另外,在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校方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协同教育体系的基础建设工作。
此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为学生提供有效评估、评价和职业指导。
此外,还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理念,培养其具备创业的文化基础、科技实力、品格品质和业务水平等。
总的来说,基于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可以将校方、企业、研究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众需求,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为社会贡献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发展方向,为高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DYJ202019)㊂作者简介:韩雪梅,女,经济学博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徐明雪,女,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PAcc 在读㊂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韩雪梅㊀徐明雪(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㊀要:针对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以S 大学经管学院为例,深入调研后发现其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不足,为其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提供新思路与政策保障,高校㊁企业㊁科研机构多方合作满足人才发展需求,有效促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深度改革㊂关键词: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管学院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4.0480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㊁科技领军人才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㊂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对高校研究生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及标准发生变化㊂本文基于协同创新为理念,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导向,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结合S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现状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新途径㊂重点从高校㊁企业㊁科研机构㊁个体四个方面总结出适合S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为高校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㊂1㊀文献综述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协同创新㊁联合培养为中心进行研究(黄巨臣,2018;崔金栋,2019),有些学者研究联合培养中内部资源的投入㊁配置和共享之间的关系(刘贤伟,2016),也有些学者研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存在的问题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何峰,2014;汪小会,2016;Maria,2016;Maddalena,2020),还有一些学者从协同创新㊁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现状分析(盛明科,2016;蒋国斌,2016;管国锋,2017;赵文华,2018;张绍丽,2018)㊂但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学者甚少(刘巨保,2020;王立权,2020;韩团军,2022;Lindsay,2017)㊂2㊀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现状及问题协同创新是在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下,高校㊁企业㊁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相互协作㊁互相补充的科技创新的新模式㊂其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引企入教,政府服务,校企合作,坚持 政府主导㊁多方合作㊁协同创新 的原则,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㊂此种新模式的推行得到了各高校的大力推崇与高度认可,对其本身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S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采用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后努力探索㊁尝试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各方合作㊁资源配置㊁评价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些许不足㊂2.1㊀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管理薄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还需深度加强,搭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㊂经管学院研究生部鼓励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㊁论文研究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分工明确,为研究生提供实习㊁创新实践专业咨询的管理人员㊂学校为其提供三峡会计师事务所㊁安琪酵母㊁三峡集团㊁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㊁上海私企等实习就业单位,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进步㊂但是高校㊁企业㊁科研机构之间资源分配㊁利益分担㊁合作交流稍显欠缺,以项目为依托打造项目型团队需进一步融合,如何寻求更多的合作项目调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积极性和分工合理性还需进一步探索㊂2.2㊀校内外导师互动及创新实践课程设置有待完善高校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合作参与度较为欠缺,学生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专业针对性不足㊂S 大学经管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破了 重理论㊁轻实践 的传统教学观念,对人才培养尽量满足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目标的需求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解答与成果汇报,主要是以学生分别对校内外导师交流为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沟通联系方式与次数还需进一步加强㊂另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创新实践课程培养目标重复性较高,以至于其定位不够明确㊂课程设置与授课教师更多由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校内导师商讨共同决定,因此学生在实践上的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上还有待提高㊂2.3㊀激励措施㊁评价体系仍需补充以创新协同为理念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激励措施㊁联合培养的评价指标较为单一㊂S 大学经管学院根据学位论文㊁导师及辅导员评价㊁思想道德评价㊁课程学习情况㊁参与校内活动得奖情况等设置了不同的打分标准,给予学生颁发奖章与学业奖学金不同方面的鼓励支持,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㊂但是对于参与联合培养机制表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措施有待补充,专项奖学金的类型细化程度仍需调整;目前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科学全面的研究生效益㊁结构方面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以及规模㊁总量方面的数量评价指标需深度研究㊂3㊀健全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以协同创新为理念,通过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㊃111㊃成立研究生培养协会,校内外实践基地等打造创新实践教学新平台,保持各个主体之间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一致性㊂在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双导师责任制的管理,增加校外导师对课程学习实践专业领域的补充㊂构建激励机制与评价考核指标,高度关注研究生的自我性㊁突破性㊁创新性㊂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全面统筹并协调,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和经管专业学科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㊂3.1㊀完善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与培养管理机构一是高校㊁企业㊁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协会,高校发挥积极性主动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联系㊂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发力,搭建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 新平台㊂地方政府及相关领域部门及时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有科技㊁教育㊁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归纳,确保各方能够了解最新政策实现法治保障;学校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加大财政支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㊂二是协会需要定期监督与管理,按照产㊁学㊁研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和企业进行多次沟通㊁交流,形成管理层和教学层的项目制团队管理,科研教学与具体经营综合提升㊂保障研究生在实践中的合法权益,制定切实可靠的流程安排: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填写项目研究计划书,签订联合培养意向协议;协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确保可实施性,签订联合培养正式协议,更加明确利益分配㊁各方责任等问题㊂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㊂校内实践基地可成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工作站,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反馈㊁毕业设计等需求㊂校外实践基地可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办公室,主要解决研究生的项目研究㊁创新成果等问题,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研究生全面发展㊂3.2㊀推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双导师团队模式一是适应协同创新下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要求,完善导师筛选管理制度㊂校内导师的选择为专业针对性强㊁学术能力高,主要负责课程进度学习㊁学术要求进度安排,保障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合作项目㊂校外导师选取管理经验丰富㊁专业知识对口的高质量人才,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实施㊁毕业论文的选题,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熟练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㊂二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学习全面改革,将研究生联合培养纳入课程培养中去,建立协同创新课程学习体系㊂协同创新课程学习改变以往先理论知识学习,再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同时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满足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还可根据项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㊂课程形式也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以案例教学㊁实地企业考察等实践性知识学习,打造符合现时代性的多元化㊁智能化㊁个性化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方式㊂三是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由校内与校外导师根据行业发展㊁企业标准等原则共同设置,授课也以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完成㊂导师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的机会实现资源整合㊁信息共享,考试评价方式可根据项目参与度㊁项目类别作为评价标准,在学生毕业论文开题㊁中期考核㊁答辩环节邀请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专业性指导,充分考虑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培养,以 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为原则优化和重构协同创新课程,形成招生㊁培养㊁就业承接联动机制㊂3.3㊀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激励与评价考核指标一是对积极参与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从精神与物质方面给予鼓励,完善奖助体系㊂对表现能力突出的学生颁发证书支持,加大参与社会实践的学分在学业奖学金方面的比重㊂设置研究生参与联合培养方面的专项奖学金,通过学业奖学金与专项奖学金共同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一种形式多样㊁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氛围㊂二是为确定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导师+学生双向考核评价指标㊂根据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原则为基础,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决定每个参与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㊂学校不止对学生成绩设置考核,也应根据科研教学成果㊁思想教育水平㊁学生的关心程度设置导师考核制度,采取学生+导师双向打分模式,为经管学院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㊁整体人格塑造㊁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㊂有效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整体提升研究生质量水平㊂三是可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线上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平台,政府担负主导作用与引领功能,对当地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进行各方的信息沟通和总体考核㊂对重视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考核,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标准进行考核,对学校预测下年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进行考核㊂保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可以正常运行,最终完成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全程㊁全方位实施㊂4㊀结论社会需求的改变对研究生创新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为高校提供了新思路㊂通过研究S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培养较为欠缺的方面,为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提出有效改进对策㊂以创新为突破点,以项目团队为支撑,建立线上与线下各方合作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政府进行指导引领,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㊁共同发展,使得培养质量高效化㊁培养模式多元化㊂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突破,在协调与共享中优势互补,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㊂参考文献[1]朱云辰,黄杉,华晨,等.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1): 73-77.[2]陈维霞,韩志达,钱斌,等.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学位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207-210.[3]贾海彦,周慧,韩祎祎,等.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的协同培养研究 基于S省高校的调研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0,(08):56-61.[4]陈慧,林宏辉.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51-52.[5]韩团军,尹继武,黄朝军,等.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高校驱动改革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3): 64-66.[6]王立权. 河长制 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60-61. [7]刘巨保,孙明明,王继红,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黑龙江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8):10-12.㊃211㊃。
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作者:杨胜方祯云蔡金清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年第5期杨胜1 方祯云2 蔡金清3(1.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广东深圳518055;2.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30;3.天津工业大学团委,天津300387)收稿日期:2013-07-26作者简介:杨胜(1982—),男,湖北大悟人,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助教.方祯云(1945—),男,安徽怀宁人,重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蔡金清(1976—),男,福建莆田人,天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摘要:研究生创新团队是实现研究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
协同创新是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核心特征,协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特征为切入点,探讨通过研究生创新团队提升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所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团队;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创新平台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 A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
组建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的创新团队并发挥其作用可全面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观念等综合素质,拓宽其科研创新的视野。
鼓励和吸引更多研究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对于促进广大研究生自主学习,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2]。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多元主体协同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多元主体协同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杨秀芹;汪宇;徐叶莹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22()3
【摘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教育内源式发展的探索,需要进行系统谋划、科学推进,其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重要的制度保障。
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历史选择与现实需求,可借鉴交叠影响域理论,探索家校社等资源参与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模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素养培育新格局,有效厘清参与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协同机理,从宏微观、内外部多角度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模型的运行与实践,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由单主体分立到多主体协同合作,由被动卷入到主动投入,由浅层合作到深度融合,形成健康有序的创新素养培育生态体系。
【总页数】8页(P3-10)
【作者】杨秀芹;汪宇;徐叶莹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主体联合、多维途径运作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体系的研究
与构建3.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物理课程建设”子课题研究总结4.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旱灾灾后多元主体协同援助机制研究5.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协同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随着社 会 、 科 技 和 经济 的高速 发 展 , 现 代 国家 之 间 的竞 争 归根 结 底是 高层 次 创新 人 才 的竞 争 。研 究生 教 育作 为 我 国最高层次的教育 , 培养高素质 、 高层次 的创造型人才责无 旁贷 。继 “ 十一 五 ” 规 划 中提 出 提高 自主创 新能 力 战略 任 务 后, 教 育 部在 教 育 “ 十二五” 规 划 中指 出 提 高人 才 培 养 质 量 尤 其加 强对 创新 人才 的培 养是 重 中之重 。因此 , 加快 高校研 究 生创 新 教育 的改 革 , 突 出创 新能 力 培养 , 是 提高 研究 生 培 养 质量 的关 键 , 也 是时 代赋 予我们 的使 命 。 目前 国 内研究 生创 新能 力的现 状及 原 因 通 过对 研 究生 创 新 能力 现状 的实例 分 析 l 1 . , 结果 表 明 , 与 国外 发 达 国家相 比 ,我 国研 究 生 存在 创 新精 神 和创 新 意 识 缺乏 , 创新 技 能不 足 等状 况 。而 究其 原 因 , 除 了研 究 生 自 身原因、 经 费投 入 和硬件 建 设 方 面等 原 因外 , 主要存 在 以下
一
协 同创新 , 以学 院 已有 的省 级 、 校 级优 秀实 习教 学基 地 为依 托, 构建 产学研 协 同创新平 台与模 式 。具体 包括 以下几个 方
面。
、
两 个方 面[ 2 - 5 ] :
1 . 培 养体 制 的问题 , 这是 导致 研究 生创 新 能力 差 的首要 原 因 。我 国的研 究生 选拔 培养 机制 基本 上是 “ 严进 宽 出 ” , 这 种 制度 下培 养 的研 究 生 质量 令 人堪 忧 。 中 国教 育 在线 2 0 1 1 年 全 国研 究 生 招 生数 据 调 查 报 告 旧 中显 示 , 截止  ̄ 1 2 0 0 9 年, 我 国研 究生 的招 生 规模 已经跨 人 教 育大 国的行 列 ,与 美 国 2 1 世 纪 初水 平相 当 。我 国2 0 0 1 -2 0 0 6 年间, 博士 学位授 予人 数 与博 士研 究 生基 本 持平 , 自2 0 0 7 年起 , 博 士学 位授 予 人数 则 略超 过博 士研 究 生毕 业 人数 ,而硕 士 学位 授 予人 数 一直 超过 硕 士研究 生毕 业人 数 。这说 明我 国研 究生 教育 与本 、 专 科教 育 的相似 , 在“ 严进 ” 的 同时 , 未能实 现 “ 严 出” 。同时 , 研 究生 培 养 的课程 设 置不 合 理也 是 目前 的一个 主 要 问题 。大 部分 省 属 院校 的课 程设 置 中缺 乏跨 学 科选 修 课 程 、方 法论 性质 的课 程 、相 关学 科 前沿 性 课程 以及创 新课 程 讲 座 等创 新课程 , 而 只有 基 础课 和 专业 选修 课 等 , 这 对 培养 研 究生 的 创 新 能力 非常不 利 。这一 点在 我 院的培 养 中尤其 明显 。 2 . 指 导 老师 的原 因 。目前我 国研究 生 的招生 规模 在不 断 扩大 , 从1 9 7 8 年 正 式恢 复 研究 生 教育 开 始 录取 1 0 7 0 8 人 已经 发展  ̄2 0 1 3 年计 划招 收 的6 0 . 8 万, 增 长 了近6 0 倍 。这 种 大 规 模 的扩招 , 引发 了一系 列 问题 。扩招 使导 师学 生 比例严 重失 调, 客 观上 导师 不 能充 分指 导 所有 研 究生 , 使研 究 生科 研 水 平 和论 文质 量 下降 。同时 , 省属 高校 中 的非 强势 学科 专业 的 导师所 主 持 的大 型 的 、 可延 续 的科 研 项 目不 多 , 在 缺乏 科 研 经 费 支持下 培养 的学 生很 难做 出创 造性成 果 。此外 , 有些导 师 本身 的创 新 意识 不强 、 创新 素养 不够 , 因 而很 难指 导 学生 创 新 。 因而 , 本文 针对 目前研 究 生 存在 的课 程 体 系不 合理 、 研究 生 自 律 性 较差 、实 践 性较 弱 等 问题 ,引入 协 同创新 理 论, 开展 研 究生 创新 能力培 养 的研究 。 二、 基 于协 同理论 的创 新能 力培 养措 施 要 解 决上 述 问题 ,本文 从 学校 内部 协 同创 新 和 校外 协 同创新 两 个类 别 分别 进行 研 究 ,内部协 同创新 是 在本 学 院 内部 以及 院 系 中形 成 知识 、 导 师等 分享 机 制 , 建 立 相 近学科 之 间 的跨 学科 培养 ;外部 协 同创 新 的 主要形 式 就 是产 学研
聪
长沙 4 1 0 0 0 4 )
摘要 : 针 对 目前 长 沙 ̄ _ r - 3 v 学 汽车 与机 械 工程 学院研 究 生培 养 中由 于课 程 体 系不 合 理 、 研 究生 自 律 性 较差 、 实践 性较 弱 等原因, 开展 协 同创新 机 制 下研 究生 创 新 能力 培 养的 研 究 , 探 讨研 究 生协 同创新 机 制 中 的课 程体 系、 导师 指 导模 式 、 实践 环 节 方 面的新 举措 , 建 立一 个符 合 我 院 实际 的创 新人 才培 养 体 系。本研 究 对提 高我 校研 究 生创 新能 力 具有 重要 意 义。
2013 : g-1 1 月
教
g - 5 t 2 芋 论 坛
NOV. ZUl 3
第 4 8 期
E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N O. 48
基 于协 同理论 的研究 生创新培养体系
王 向红 , 胡宏伟 , 张志勇 , 毛
( 长 沙理 工大 学 汽 车与 机械 工程 学院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