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世间万物,如江河湖海,莫不起源于虚无,又归宿于虚无。
在此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情感了。
秋水篇是庄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情感”二字的钟爱。
人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辩。
惠子因为见了江上的秋风与秋波而想到了自己南方越国里的同类,便说:“我并非谈论南方越人的事情啊!”这句话包含着他对自己越国同类处境的深深担忧。
惠子的不幸是必然的,所以他后来才说:“我只知道这是一种无用的情感。
”从“南方越人”的命运变化来看,似乎是不能被“无用”的情感所触动,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庄子主张“绝圣弃智”,一味追求“至人无己”,摒弃一切外界物质诱惑的决心。
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家都知道,小鸟和鱼相亲相爱,结为了好朋友,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鸟为了回到南方温暖的巢穴,它还是不得不离开鱼儿。
要是鱼儿愿意与鸟儿一同离去,那么它们还可以一起在辽阔的大海中游玩嬉戏,这岂不快乐吗?要是换做鱼儿觉得大海更适合自己,它们便只会在海洋里欢畅地游动,丝毫没有顾及到小鸟的死活。
虽然鱼儿和鸟儿现在过得很快乐,但是小鸟最终的目标是南方温暖的巢穴,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
况且,小鸟最终还是要飞向大海,它并不会像鱼儿一样舍不得大海,但是鱼儿不同,它们不想离开这片养育它们的土地,就算现在只是被冻成冰块也好,它们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
“相濡以沫”,有多少次不得不忍受彼此对方的缺点;“相忘于江湖”,多少次被迫割舍亲密的感情,正是因为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相忘于江湖”,才是对待情感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是失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困难打倒了,那么前进的脚步便会停止,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消沉堕落。
《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让我们达到‘无己’的境界,人生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勇气,便可坦然面对一切!“相濡以沫”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它能给予我们奋斗下去的勇气,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言放弃,只有奋力拼搏,最终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秋水》是庄子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魅力,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塑造《秋水》以秋水为背景,描述了河伯和北海若两位水神之间的对话。
河伯是黄河之神,自以为天下之最,直到他遇到了北海若,一个更加宽广、深邃的水神。
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交锋,展现了他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庄子以河伯和北海若为人物载体,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同时,通过他们的对话,庄子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二、感悟与启示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他以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我感受到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
在《秋水》中,庄子认为道德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不同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信仰。
最后,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看法。
庄子认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智慧,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
三、对比和反思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也对比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庄子秋水的寓意及赏析
庄子秋水的寓意及赏析1、庄子秋水读后感、赏析《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秋水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文章既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又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秋水》一文中,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他说,“秋水为天下之大,而河海为秋水之大。
”这句话表达了秋水之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在庄子看来,秋水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一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
而对于人类所追求的名利和功名,庄子却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世俗之物,不值一提。
他说,“河海虽大,尚不能载舟;秋水虽小,能容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世俗之物的鄙夷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在庄子看来,人们追求的名利和功名都是虚无的,而自然界的美丽和伟大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在文章的结尾,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他说,“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而不应该像人类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点。
这种超然态度,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秋水》一文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
他以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鄙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和一种宽容的心态。
这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庄子一样,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得失,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的伟大,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⑦,不见水端⑧,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⑨,望洋向若而叹曰⑩:“野语有之曰(11):‘闻道百(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4),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5)。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7)。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18),拘于虚也(19);夏虫不可语於冰者(20),笃于时也(21);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22),束于教也(23)。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6);尾闾泄之(2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9),不可为量数(30)。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31),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3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3),方存乎见少(34),又奚以自多(35)!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礌空之在大泽乎(36)?计中国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7)?号物之数谓之万(38),人处一焉(39);人卒九州(40),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41)?五帝之所连(42),三五之所争(43),仁人之所忧(44),任士之所劳(45),尽此矣(46)。
伯夷辞之以为名(47),仲尼语之以为博(48),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9)?”【注释】①时:及时,按时。
②百川:众多的河流;灌,注入;河,指黄河。
③泾流:水流;泾(jing音经),直流的水。
④涘:岸;渚,洲,水中的陆地;渚崖,渚岸,水中陆地的岸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庄子的《秋水(节选)》展现了他深邃的思辨风格和独特的文学特点。
首先,作品使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每一句话都显得简练而含蓄。
庄子以秋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形象描绘,表达了秋天的特殊韵
味和季节之美。
文章中所使用的形容词、动词都被巧妙地选用,使读
者在感受到文字的韵味时,也能够想象到秋水影响下的风景和氛围。
其次,作品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述,不仅勾勒出了水波荡漾的景象,更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个元素的互动,引发人们对大自然哲学思索的启示。
他以水的变迁作为切入点,深入
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界的无妄,并呼唤人们应以客观的心态看待
世界。
此外,庄子作品中常使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加
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运用意象丰富的语言,将物象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想象的空间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愫和美感。
这
种修辞手法在《秋水(节选)》中尤为明显,使得作品一经阅读,便能
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庄子的《秋水(节选)》承载了他独特的思辨风格和文
学特点。
他以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将自然界中的景致
与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给予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作品凭借其凝练和意
蕴丰富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庄子秋水原文与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与解析庄子秋水原文:庄子曰:“北山白云出户牖,秋水兮何澹无涯。
四海兮皆为世界,万物兮各乃异域。
”解析: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描绘了北山白云和秋水的景象,以及对世界和万物的思考。
首先,庄子用“北山白云出户牖,秋水兮何澹无涯”来形容北山的白云与秋水的广袤景象。
北山白云出现在人们的房屋门窗之外,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近在眼前。
而秋水则宽阔无边,流淌不停,仿佛没有尽头。
这里的北山白云和秋水给人以宁静、静谧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广袤和生命的无穷。
其次,庄子提到“四海兮皆为世界,万物兮各乃异域”。
这里四海代表整个世界,万物象征着各种事物和生命的存在。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世界的多元和万物的独特。
每个地方、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特点,互相之间又相互依存。
这种多元的存在形式,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变化和无限可能。
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通过对北山白云和秋水的描绘,以及对世界和万物的思考,表达了庄子对生命、自然和世界的深邃洞察和超脱境界的追求。
同时,他也呼应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放松心态,超脱物欲的重要性。
通过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广袤,以及世界和万物的多元和独特。
在繁忙和拥挤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心灵得到慰藉和净化。
庄子的哲学观点启示我们要放下过多的欲望和功利心,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只有在平静中洞察世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会到宇宙的奥秘。
秋水庄子读后感
秋水庄子读后感《秋水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秋日里游览庄园的情景,以及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清新淡雅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秋水庄子》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文章中描绘的秋日景色,如水中倒影、树叶飘落、蝉鸣声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庄园之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犹如水中的倒影,虚幻而美丽。
人们在世间行走,如同游鱼般游荡,最终都会归于虚无。
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悲观,反而认为这种虚幻美丽的境界正是人生的真谛所在。
他呼吁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当下的幸福,而不是追求虚无的功名利禄。
此外,文章还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张若虚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割裂开来。
他用“鱼相与水,水相与鱼”来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像鱼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的美好,而不是像外来的客人一样对待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秋水庄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秋日的美丽景色,以及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像作者一样珍惜眼前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秋水》课文鉴赏
《秋水》课文鉴赏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一、理清文脉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
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
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
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二、写作特点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带来的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是先秦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幻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
文章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以河伯的疑问开始,他对于自己所见到的有限的水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比其他事物更加美丽、壮观。
然而,北海若却告诉他,他的认识是片面的,宇宙万物没有绝对的美丑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
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问题。
例如,河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北海若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在文章中,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比喻等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中出现的“井底之蛙”、“夏虫语冰”等寓言,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日月之行”、“天地之广大”等。
总的来说,《庄子·秋水》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论文,它探讨了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和宇宙万物的无限变化。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
它通过寓
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文章中的语言简练、优美,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
《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
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
【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笥(si)】竹箱。
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
【曳】拖着。
【涂】泥。
【往矣】去吧!【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小题1】 B【小题2】B【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秋水赏析(共五篇)
庄子秋水赏析(共五篇)第一篇:庄子秋水赏析庄子《秋水》赏析大全中学语文→ 杂文参考→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2012-04-05 → 手机版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文是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庄子的文章,不仅外观扬厉恣肆,而旦内在意理无间,故成千古内容述评从哲学思想方法上看,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无论是大小、多少还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他陷入了物的的无是非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性是《秋水》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来体现其哲学意义。其哲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秋水》认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想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音si)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二是《秋水》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北海若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人卒九州,”但个人与万物相较犹马体之一毫末,因此海若从“未尝以此自多者”。海若能以相对论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谦虚谨慎,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大理”,故反而“能成其大”。这就是他比河伯高明的地方。《秋水》就是这样通过寓言,来让我们得“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秋水》文学性,其次表现在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河神)和“海若”(海神)两个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动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开外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秋水》的文学性,还在于它善于描绘黄河的神态和心理,赋予了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情溢出控制程序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1] 《庄子新释》[M].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
[2]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吉传琴、印文权.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赏析[J].《语文周刊》2006.1
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正确启示学生理解《秋水》的哲学意义: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庄子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心态。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实际是说,通过哲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有可能曲解经典之嫌;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