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世间万物,如江河湖海,莫不起源于虚无,又归宿于虚无。

在此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情感了。

秋水篇是庄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情感”二字的钟爱。

人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辩。

惠子因为见了江上的秋风与秋波而想到了自己南方越国里的同类,便说:“我并非谈论南方越人的事情啊!”这句话包含着他对自己越国同类处境的深深担忧。

惠子的不幸是必然的,所以他后来才说:“我只知道这是一种无用的情感。

”从“南方越人”的命运变化来看,似乎是不能被“无用”的情感所触动,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庄子主张“绝圣弃智”,一味追求“至人无己”,摒弃一切外界物质诱惑的决心。

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家都知道,小鸟和鱼相亲相爱,结为了好朋友,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鸟为了回到南方温暖的巢穴,它还是不得不离开鱼儿。

要是鱼儿愿意与鸟儿一同离去,那么它们还可以一起在辽阔的大海中游玩嬉戏,这岂不快乐吗?要是换做鱼儿觉得大海更适合自己,它们便只会在海洋里欢畅地游动,丝毫没有顾及到小鸟的死活。

虽然鱼儿和鸟儿现在过得很快乐,但是小鸟最终的目标是南方温暖的巢穴,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

况且,小鸟最终还是要飞向大海,它并不会像鱼儿一样舍不得大海,但是鱼儿不同,它们不想离开这片养育它们的土地,就算现在只是被冻成冰块也好,它们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

“相濡以沫”,有多少次不得不忍受彼此对方的缺点;“相忘于江湖”,多少次被迫割舍亲密的感情,正是因为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相忘于江湖”,才是对待情感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是失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困难打倒了,那么前进的脚步便会停止,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消沉堕落。

《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让我们达到‘无己’的境界,人生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勇气,便可坦然面对一切!“相濡以沫”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它能给予我们奋斗下去的勇气,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言放弃,只有奋力拼搏,最终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读后感《秋水》是庄子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魅力,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塑造《秋水》以秋水为背景,描述了河伯和北海若两位水神之间的对话。

河伯是黄河之神,自以为天下之最,直到他遇到了北海若,一个更加宽广、深邃的水神。

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交锋,展现了他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庄子以河伯和北海若为人物载体,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同时,通过他们的对话,庄子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二、感悟与启示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他以宏大的视野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我感受到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

在《秋水》中,庄子认为道德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不同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信仰。

最后,我认识到了庄子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看法。

庄子认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智慧则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智慧,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

三、对比和反思在阅读《秋水》的过程中,我也对比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庄子秋水的寓意及赏析

庄子秋水的寓意及赏析

庄子秋水的寓意及赏析1、庄子秋水读后感、赏析《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秋水的描述,表达了庄子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文章既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又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秋水》一文中,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他说,“秋水为天下之大,而河海为秋水之大。

”这句话表达了秋水之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在庄子看来,秋水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一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

而对于人类所追求的名利和功名,庄子却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世俗之物,不值一提。

他说,“河海虽大,尚不能载舟;秋水虽小,能容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世俗之物的鄙夷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在庄子看来,人们追求的名利和功名都是虚无的,而自然界的美丽和伟大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在文章的结尾,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他说,“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而不应该像人类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点。

这种超然态度,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秋水》一文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

他以对秋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鄙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和一种宽容的心态。

这种超然态度和敬畏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庄子一样,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得失,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的伟大,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⑦,不见水端⑧,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⑨,望洋向若而叹曰⑩:“野语有之曰(11):‘闻道百(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4),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5)。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7)。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18),拘于虚也(19);夏虫不可语於冰者(20),笃于时也(21);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22),束于教也(23)。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6);尾闾泄之(2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9),不可为量数(30)。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31),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3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3),方存乎见少(34),又奚以自多(35)!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礌空之在大泽乎(36)?计中国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7)?号物之数谓之万(38),人处一焉(39);人卒九州(40),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41)?五帝之所连(42),三五之所争(43),仁人之所忧(44),任士之所劳(45),尽此矣(46)。

伯夷辞之以为名(47),仲尼语之以为博(48),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9)?”【注释】①时:及时,按时。

②百川:众多的河流;灌,注入;河,指黄河。

③泾流:水流;泾(jing音经),直流的水。

④涘:岸;渚,洲,水中的陆地;渚崖,渚岸,水中陆地的岸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请赏析庄子《秋水(节选)》的写作特点
庄子的《秋水(节选)》展现了他深邃的思辨风格和独特的文学特点。

首先,作品使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每一句话都显得简练而含蓄。

庄子以秋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形象描绘,表达了秋天的特殊韵
味和季节之美。

文章中所使用的形容词、动词都被巧妙地选用,使读
者在感受到文字的韵味时,也能够想象到秋水影响下的风景和氛围。

其次,作品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庄子通过对秋水的描述,不仅勾勒出了水波荡漾的景象,更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个元素的互动,引发人们对大自然哲学思索的启示。

他以水的变迁作为切入点,深入
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界的无妄,并呼唤人们应以客观的心态看待
世界。

此外,庄子作品中常使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加
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运用意象丰富的语言,将物象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想象的空间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愫和美感。


种修辞手法在《秋水(节选)》中尤为明显,使得作品一经阅读,便能
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庄子的《秋水(节选)》承载了他独特的思辨风格和文
学特点。

他以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将自然界中的景致
与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给予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作品凭借其凝练和意
蕴丰富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庄子秋水原文与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与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与解析庄子秋水原文:庄子曰:“北山白云出户牖,秋水兮何澹无涯。

四海兮皆为世界,万物兮各乃异域。

”解析: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描绘了北山白云和秋水的景象,以及对世界和万物的思考。

首先,庄子用“北山白云出户牖,秋水兮何澹无涯”来形容北山的白云与秋水的广袤景象。

北山白云出现在人们的房屋门窗之外,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近在眼前。

而秋水则宽阔无边,流淌不停,仿佛没有尽头。

这里的北山白云和秋水给人以宁静、静谧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广袤和生命的无穷。

其次,庄子提到“四海兮皆为世界,万物兮各乃异域”。

这里四海代表整个世界,万物象征着各种事物和生命的存在。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世界的多元和万物的独特。

每个地方、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特点,互相之间又相互依存。

这种多元的存在形式,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变化和无限可能。

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通过对北山白云和秋水的描绘,以及对世界和万物的思考,表达了庄子对生命、自然和世界的深邃洞察和超脱境界的追求。

同时,他也呼应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放松心态,超脱物欲的重要性。

通过庄子的这首《秋水》一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广袤,以及世界和万物的多元和独特。

在繁忙和拥挤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心灵得到慰藉和净化。

庄子的哲学观点启示我们要放下过多的欲望和功利心,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只有在平静中洞察世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会到宇宙的奥秘。

秋水庄子读后感

秋水庄子读后感

秋水庄子读后感《秋水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秋日里游览庄园的情景,以及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清新淡雅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秋水庄子》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文章中描绘的秋日景色,如水中倒影、树叶飘落、蝉鸣声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庄园之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犹如水中的倒影,虚幻而美丽。

人们在世间行走,如同游鱼般游荡,最终都会归于虚无。

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悲观,反而认为这种虚幻美丽的境界正是人生的真谛所在。

他呼吁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当下的幸福,而不是追求虚无的功名利禄。

此外,文章还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张若虚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割裂开来。

他用“鱼相与水,水相与鱼”来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像鱼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的美好,而不是像外来的客人一样对待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秋水庄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秋日的美丽景色,以及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像作者一样珍惜眼前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秋水》课文鉴赏

《秋水》课文鉴赏

《秋水》课文鉴赏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一、理清文脉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

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

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

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二、写作特点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带来的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是先秦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幻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

文章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以河伯的疑问开始,他对于自己所见到的有限的水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比其他事物更加美丽、壮观。

然而,北海若却告诉他,他的认识是片面的,宇宙万物没有绝对的美丑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

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问题。

例如,河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北海若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在文章中,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比喻等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中出现的“井底之蛙”、“夏虫语冰”等寓言,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日月之行”、“天地之广大”等。

总的来说,《庄子·秋水》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论文,它探讨了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和宇宙万物的无限变化。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

它通过寓
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文章中的语言简练、优美,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

《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

《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庄子·秋水篇》之阅读赏析【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

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

【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笥(si)】竹箱。

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

【曳】拖着。

【涂】泥。

【往矣】去吧!【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小题1】 B【小题2】B【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秋水赏析(共五篇)

庄子秋水赏析(共五篇)

庄子秋水赏析(共五篇)第一篇:庄子秋水赏析庄子《秋水》赏析大全中学语文→ 杂文参考→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2012-04-05 → 手机版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文是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庄子的文章,不仅外观扬厉恣肆,而旦内在意理无间,故成千古内容述评从哲学思想方法上看,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无论是大小、多少还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他陷入了物的的无是非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是由寓言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决定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庄子把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议论型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而《秋水》一文,寓言这种形式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可读性。文中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和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正是《秋水》文学性的体现。尤其是文章开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更是如此;还有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空大泽,一会儿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理念。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于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因此,《庄子》有意识地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更多地注目于寓言与神话,运用想像与虚构,以富极神奇色彩之笔,描绘出许多超现实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形象。诸如:展翅翱翔于九天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吸风饮露的藐姑射山仙子,运斤成风的匠石,七窍皆无的混沌,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望洋向岳的河伯等等。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散文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秋水》中,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因此赏析《秋水》文学性时,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文学性是《秋水》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来体现其哲学意义。其哲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秋水》认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想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音si)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二是《秋水》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北海若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人卒九州,”但个人与万物相较犹马体之一毫末,因此海若从“未尝以此自多者”。海若能以相对论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谦虚谨慎,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大理”,故反而“能成其大”。这就是他比河伯高明的地方。《秋水》就是这样通过寓言,来让我们得“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秋水》文学性,其次表现在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河神)和“海若”(海神)两个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动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开外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秋水》的文学性,还在于它善于描绘黄河的神态和心理,赋予了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情溢出控制程序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1] 《庄子新释》[M].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
[2]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吉传琴、印文权.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赏析[J].《语文周刊》2006.1
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正确启示学生理解《秋水》的哲学意义: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庄子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心态。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实际是说,通过哲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有可能曲解经典之嫌;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