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本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是由寓言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决定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庄子把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议论型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而《秋水》一文,寓言这种形式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可读性。文中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和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正是《秋水》文学性的

《秋水》情感理解教案

《秋水》情感理解教案

《秋水》情感理解教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秋水》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意境主要是通过描述秋水的状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秋水中叶拂岸,飘然向远方;湖心月照空,影落碧波中。这首诗描述的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湖面上的水在风中荡漾着,让人们感到非常神秘和美丽。诗人用动人的语言来描绘秋水的状态,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诗歌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

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在《秋水》这首诗中,诗人试图通过描述秋天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诗人描绘的是一片宁静、美丽而又神秘的湖泊,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秋水》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主要是表达了如下几层含义:

1.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诗人通过描述秋天的景色来表达自

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2.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诗人试图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

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的感受,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的关系。

3.诗歌的韵律和美感:《秋水》这首诗的韵律和语言非常动

人,具有强烈的美感和感染力。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正是通过对这些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因此,在文化课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对诗歌的情感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诗歌来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思想的古诗词名句赏析

关于思想的古诗词名句赏析

关于思想的古诗词名句赏析

一、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出自唐·司空曙《漫书五首》。人在他乡,听不到耳熟亲切的乡音,却听到了相同于家乡的莺声。这是以人声与莺声的对比,反衬自己身在异乡触景生情的乡思之愁。“却恨”一词,最能体现诗人怕听熟悉的莺声的心情。因为这会让他由此及彼,思念起故乡。

二、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出自唐·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此写见梧桐叶落而起悲秋念乡之情。

三、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出自唐·顾况《忆故园》。此言故乡遥远难归的痛苦之情。前句言离乡距离之远;后句言梦中夜夜归乡,意在表明夜夜思念故乡。

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出自唐·岑参《逢入京使》。身在西部边塞,回首东望长安,不禁热泪纵横,沾湿了双袖。此写久在边塞的思乡深情。

五、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等北归。

出自唐·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此写人在他乡的思归之情,但诗人表达这层意思,不直抒其情,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柳色”、“春水”、“桃花”人格化,让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从而借物而写人,反衬诗人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六、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入峰头望故乡。

出自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前两句以尖山比剑芒,意在表达思乡愁肠似割的痛苦之情。后句是夸张,以化身千亿而突显望故乡的深情。想象丰富,造语奇特,让人读之既佩服又感动。

七、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出自汉·曹操《却东西门行》。此以狐死首丘为喻,说明人难忘故乡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关于爱情在古诗词中有哪些名句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

《庄子》一书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庄子》一书共7万字左右,共有33篇(原本52篇),留下了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共33篇。司马迁说的《渔父》、《盗跖》在杂篇,而《胠箧》在外篇,都不是其精华,一般认为庄子的精华在内篇,内篇7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01

前面我们分别分享了庄子7篇内篇的精华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小播读书”,在之前的内容中查找。接下来,今天,我们聊聊小播读《庄子》的几点个人感悟。

第一个:大知与小知

在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庄子多次用了“大鹏鸟”和“小鸟”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拥有小智慧的人无法理解大智慧的人所作所为。庄子说,在北边有一种大鹏鸟,翅膀就有几千里宽,可以飞到几千里的高空,当海风大起时,它会乘风迁徙到南边的一个天然大池。而小鸟嘲笑大鹏鸟说,我一纵身就可以飞上枝头觅食,又何必飞到几千里外地方去呢?

这里,庄子用大鹏鸟和小鸟来对比“大知和小知”的区别,庄子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

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

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意思是说,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寿命比不上大寿命。朝生暮

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些是大寿命。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会觉得悲哀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一直是“花在墙外,根在墙内”。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于是,在高三上学期末,借助高三语文会考这个契机,我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带领学生逐篇复习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线索,做到纲举目张

由于高考中的古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所以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古文花费太大气力;而会考古文阅读,选文都出自课内,所以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的绝好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冷饭变得美味可口。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找寻一条线索——一条既能连缀所有文言篇章,保持文言篇章的完整性,又能联系文言文各个知识点,起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艺术效果的线索。我最终决定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让学生在明了当时社会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将所学过的作者定位,从而更好地领略散文(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体是诗和散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为散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韵。比如先秦时期有以记事见长的历史散文和以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两汉阶段政论文和史传文盛行,魏晋时代书序类散文风行一时……

按文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温课本,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有作品的前后顺序。比如温习先秦诸子散文,我带领学生沿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复习与此相关的、课文中所选的所有篇章。图示如下: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世间万物,如江河湖海,莫不起源于虚无,又归宿于虚无。在此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情感了。

秋水篇是庄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情感”二字的钟爱。人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辩。惠子因为见了江上的秋风与秋波而想到了自己南方越国里的同类,便说:“我并非谈论南方越人的事情啊!”这句话包含着他对自己越国同类处境的深深担忧。惠子的不幸是必然的,所以他后来才说:“我只知道这是一种无用的情感。”从“南方越人”的命运变化来看,似乎是不能被“无用”的情感所触动,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庄子主张“绝圣弃智”,一味追求“至人无己”,摒弃一切外界物质诱惑的决心。

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家都知道,小鸟和鱼相亲相爱,结为了好朋友,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小鸟为了回到南方温暖的巢穴,它还是不得不离开鱼儿。要是鱼儿愿意与鸟儿一同离去,那么它们还可以一起在辽阔的大海中游玩嬉戏,这岂不快乐吗?要是换做鱼儿觉得大海更适合自己,它们便只会在海洋里欢畅地游动,丝毫没有顾及到小鸟的死活。虽然鱼儿和鸟儿现在过得很快乐,但是小鸟最终的目标是南方温暖的巢穴,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况且,小鸟最终还是要飞向大海,它并不会像鱼儿一样舍不得大海,但是鱼儿不同,它们不想离开这片养育它们的土地,就算现在只是被冻成冰块也好,它们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立场,

永远不会改变。

“相濡以沫”,有多少次不得不忍受彼此对方的缺点;“相忘于江湖”,多少次被迫割舍亲密的感情,正是因为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相忘于江湖”,才是对待情感的最高境界。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是失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困难打倒了,那么前进的脚步便会停止,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消沉堕落。《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让我们达到‘无己’的境界,人生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勇气,便可坦然面对一切!

逍遥游等同于井底之蛙的句子

逍遥游等同于井底之蛙的句子

逍遥游等同于井底之蛙的句子

1. 能表达井底之蛙的意境的句子是什么

1、“叶蔽目见泰山;两豆塞耳闻雷霆。”树叶挡住眼睛连前面高泰山都看见两粒豆塞住耳朵连雷声听见比喻局部或暂现象所迷惑能认清全面或根本问题

2、“朝菌知晦朔蟪蛄知春秋。”战·庄周《庄·遭遥游》朝菌:种菌类植物传说见太阳死晦朔:指早晚蟪(huì惠)蛄:种蝉春夏死或夏秋死两句意:早晨菌类夜死所根本知道黑夜黎明;蟪蛄能两季所根本知道春与秋战·庄朝菌、蟪蛄作比喻说明寿命短暂则见闻限现用嘲讽某些目光短浅。

【造句】:

(1) 我们应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2) 井底之蛙不知井外天地之大,就推销井底的好处,真是孤陋寡闻,野人献曝。

(3) 人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样没有远见。

(4) 一个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就似井底之蛙一样。

(5) 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分析,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样坐井观天。

(6) 我这乡下人像只井底之蛙,设想不周之处还请多包涵。

(7)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就是夜郎自大,我们可以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他。

(8) 这个人见识短浅,只不过是个井底之蛙罢了。

(9) 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开放眼光。

(10) 井底之蛙也自称博古通今,真是贻笑大方。

(11) 像他这种井底之蛙,还自以为是,真是可悲!

(12) 人要放开视野,不能做井底之蛙。

(13) 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14) 我都听不懂他们谈论的内容,颇有井底之蛙的感慨。

(15) 如果你是一只井底之蛙,那么你就不会见到外面的世界、飞

黄腾达,所以只能注定一生一贫如洗。

形容有见解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见解的成语26个

形容有见解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见解的成语26个

形容有见解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见解的成语

26个

持之有故chí zhī yǒu gù

成语解释: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成语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例句:他经过实地调查,提出这一看法,持之有故,完全可信。拔新领异bá xīn lǐng yì

成语解释: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

例句: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敬陈管见jìng chén guǎn jiàn

成语解释:敬陈:恭敬地陈述;管见:从管子里观看东西,所见极小,指浅陋的见解。毕恭毕敬地阐明自己浅陋的见解或建议。多用于自谦词。远见卓识yuǎn jiàn zhuó shí

成语解释: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例句:***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中国***

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独到之处dú dào zhī chù

成语解释: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例句: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第二卷)拾人涕唾shí rén tì tuò

成语解释: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成语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吴景先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一得之见yī dé zhī jiàn

形容缺乏远见,没有经验的成语四字词语

形容缺乏远见,没有经验的成语四字词语

形容缺乏远见,没有经验的成语四字词语

【井蛙之见】——见:见解。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初露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驹齿未落】——驹:小马。小马的乳齿尚未更换。比喻人尚年幼。

【乳臭未干】——臭:气味。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初露头角】——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

【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少见多怪】——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涉世不深】——涉:经历。初入社会,对一切世事还不很懂事。

【目光如豆】——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目光短浅】——解释:眼光不远,见识不深。形容缺乏远见。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蜀犬吠日】——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典故大全·人事·谬误

典故大全·人事·谬误

典故大全·人事·谬误.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典故大全·人事·谬误

作者:稻香老农资料来源:稻香居点击数:399 更新时间:2008-2-24

【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因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非常嫉恨,高祖死后,“太后(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浑(熏)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指人遭受残酷迫害。宋刘筠《宣曲二十二韵》:“下陈无自愧,人彘剧豺狼。”另参见人物部·妇女“人彘”、人事部·冤怨“悲人彘”。

【三言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宋黄庭坚《流民叹》:“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参见动物部·走兽“三人成虎”。

【乞墦】《孟子·离娄下》:“[齐人]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谓向祭墓者乞求所余酒肉。后以“乞墦”指乞求施舍。宋苏轼《送安节》诗之十:“乞墦何足羡,负米可忘艰。”金申万全《病中遣怀》诗:“画家功名元有命,乞墦富贵果何心。”另参见地理部·城建“东墦”、人事部·谬误“乞墦”。

004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成立吗?(已发)

004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成立吗?(已发)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成立吗?

这句话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虚假伪善现象泛滥发出的呐喊,是对真善美的渴望与呼唤,也是对阴暗腐朽现象的鞭挞!一经喊出,便得到普遍的认同与赞赏。但在激情感叹过后,理智地想一想,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谨,甚至在逻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谈点个人浅见,以供好友们品评指正。

如果我理解得不差的话,这句话中的“只有”是完全排他的,即“真”以外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美的。这似乎不符合事实。

这句话里的“真”,如果是指相对于“假”、“伪”而言的真,那么就未必成立。真的,未必都美,如真坏、真凶、真灾祸、真劫难等等;假未必都丑,如:在仅有一点救命食物时,为了子女能活下去,母亲明明没吃却说已经吃了;面对严重缺水,志愿军战士轮流传递仅剩的一壶水,谁都“喝”了一口,到最后却还是一壶水;为了减轻癌症患者的精神压力而暂时隐瞒病情等等。

人们追求“真、善、美”,这里的“真”主要是指客观规律,即“实事求是”中的“是”。客观规律本身并无善恶美丑之分。如果“只有真的,才是美的”里的“真”也是指客观规律,那么这句话在逻辑上就无法成立,“客观规律”并不是美的前提。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真中有假,假里亦有真。真理是有条件的,即相对的,条件变了,原来的真理就不一定成立了,时过境迁,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不存在的;某个角度是假,另个角度也许就是真,如对绝症患者隐瞒病情是“假”,但为了患者却是真心实意。

写至此,又想起一句时髦的口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备受推崇,视为真理,似乎很能鼓舞人心。其实,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唯心的、唯意志的东西正在一点点地啃噬着年轻一代的心灵。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年叫得很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口号,尽管这些口号受到轰轰烈烈大张旗鼓深入持久的批判,但今天看来,唯心论依然大有市场,唯物论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语文读本使用现状及与教材整合使用

语文读本使用现状及与教材整合使用

语文读本使用现状及与教材整合使用

【摘要】《语文读本》作为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其使用情况并不尽如

人意。本文就其原因实行了分析,并将《语文读本》与课本有机结合

起来阅读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阅读

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理论得以进一步廓清。《语文读本》

作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配套教材,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读本的实际使用情况又如何呢?作者粗略调查了一下,结果很让

人痛心。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语文读本》带回家里,有5%的学生随便翻阅了一下,挑感兴趣的几篇读了读,其余的学生则没有打开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本书。

学生为什么不爱看《语文读本》呢?对此,作者作了一些思考,主要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业负担沉重,使学生无暇自读。

2.重理轻文,使学生对读本不屑一读。

3.考试指挥棒的驱使,使学生的心态变得浮躁,读本大多被“束之高阁”。

4.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学生没有兴趣去读。

5.教师指导不力,使学生的阅读处于自发状态,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去读。

综上,《语文读本》被不同水准地忽视了,那么教师怎样把那么多丰

富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效地阅读,无疑对我

们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我们要大胆灵活地使

用读本,善于将读本与课本有机整合起来,做到“整”之有法,“用”之有效。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移入课堂,精读精讲

教师是教材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者;要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态度,不贪多,不求全,大胆取舍;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勇于跟《读本》

夏虫不可语冰典故的出处

夏虫不可语冰典故的出处

夏虫不可语冰典故的出处

夏虫不可语冰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秋水》。原句是:“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意思是: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这个典故比喻人的见识有其局限性,又比喻不可和浅见者深论。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商务策划091 15 肖育锦

[摘要] 庄子散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予以探讨,一、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作为论证起点,将抽象玄奥的“道”描绘得可感可知。二、语言生动,想象奇幻,洋溢着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三、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哲学的内核,达到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庄子寓言雄奇怪诞哲学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我独爱《庄子》(又名《南华经》)。老子智慧,但太深奥;孔子正统,但太呆板;孟子善辩,豪气不足。唯独庄子,飘逸,但却可感可知;浪漫,但又有血有肉;自然,却似不食人间烟火。我喜欢庄子,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内容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而是他思维的角度独一无二,思想的表达行云流水,文章的构造浑然天成;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人人可从中看到美,但他的美只可把玩不可效仿。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在谈及庄子时,都不忘提一句,我们要吸收庄子散文中的精华,剔除庄子思想中的糟粕,以示自已是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对此,我很不以为然。孔孟正统与老庄无为的对立是一对矛盾,以孔孟为基准点,老庄无为思想为糟粕,而以老庄思想为基准点,孔孟的“入世”又为糟粕,所以也就无所谓精华与糟粕。做为时代的青年,我读庄子,是读得进去,也读得出来,“无为”不能理解“为什么事情都不做”,否则,将不得庄子思想之要领而使读书流于浅表。澄清这一点,我便可以尽情欣赏庄子散文艺术的美而不需去思考意识形态的东西,以免有人说我这个年青人不求进取!

水经注卷一(郦道元)

水经注卷一(郦道元)

水经注卷一(郦道元)

卷一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仞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河水《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读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读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本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是由寓言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决定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庄子把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议论型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而《秋水》一文,寓言这种形式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可读性。文中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和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正是《秋水》文学性的体现。尤其是文章开

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更是如此;还有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空大泽,一会儿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理念。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于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因此,《庄子》有意识地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更多地注目于寓言与神话,运用想像与虚构,以富极神奇色彩之笔,描绘出许多超现实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形象。诸如:展翅翱翔于九天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吸风饮露的藐姑射山仙子,运斤成风的匠石,七窍皆无的混沌,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望洋向岳的河伯等等。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散文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秋水》中,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因此赏析《秋水》文学性时,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秋水》文学性,其次表现在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河神)和“海若”(海神)两个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动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开外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秋水》的文学性,还在于它善于描绘黄河的神态和心理,赋予了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情溢出控制程序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

,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文学性是《秋水》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来体现其哲学意义。其哲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秋水》认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想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音si)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二是《秋水》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北海若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人卒九州,”但个人与万物相较犹马体之一毫末,因此海若从“未尝以此自多者”。海若能以相对论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谦虚谨慎,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大理”,故反而“能成其大”。这就是他比河伯高明

的地方。《秋水》就是这样通过寓言,来让我们得“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正确启示学生理解《秋水》的哲学意义: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庄子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心态。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实际是说,通过哲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有可能曲解经典之嫌;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庄子新释》[M].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
[2]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吉传琴、印文权.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赏析[J].《语文周刊》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