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word教案1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 接榫(shǔn)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C.点缀(zhuì) 辍学(chuò)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 哺育(bǔ)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答案 D解析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 项,“角色”的“角”读“ju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2)考古学家所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上形成了。
(3)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严重了世界和平。
(4)针对这个反腐倡廉的报告,纪检书记说,鲁迅先生那副著名的对联,请允许我大胆地一下,叫“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津津乐道挖掘妨碍篡改B.喜闻乐见发掘妨害窜改C.津津乐道挖掘妨害篡改D.喜闻乐见发掘妨碍窜改答案 D解析“喜闻乐见”包含两个方面,既有看到的,又有听到的。
“津津乐道”包含一个方面,只指“说”的方面。
“发掘”指挖掘地下的东西,对象具体。
“挖掘”指找出深藏的东西,对象可具体亦可抽象。
“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是有害于。
“窜改”是改动。
“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五、拓展延伸(15分钟)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资料等,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价值。
8.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参与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合作、讨论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四单元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阅读这类科普类文章,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可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进而掌握阅读科技类文章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作者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重点是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
全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更能帮助学生生成阅读科技小论文的基本能力。
【学生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诸如《宇宙的边疆》等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五实用类文本学习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所以,本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阅读科技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包括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手段,掌握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了解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古代建筑实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建筑的经典书籍和文章,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有一定思想深度。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课时) 教案
4 总结本课知识。 课堂 总结提 升环节 5 文学常识和字音字 目标 形的考察 检测 环节
1、 补 充 学 生 总 回忆、 巩固本课 结内容 文学常识,字音字 所学, 完成 2、 评 价 学 生 总 形,文章脉络 学习目标 3 分钟 结内容 1、 巡 视 学 生 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6 分钟 答。 答。 对本课所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 示 优 等 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收本检查 4、 评 价 学 生 作 答结果。 6 布置 1、 学生在书上将中国建筑的特征划分为三个方面 3 分钟 下节课 2、 学生在书上写出对于“中国建筑文法”的理解 自主 3、 学生就熟悉的建筑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让 学 学习 4、 学优生:从家乡的建筑中分析出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生 明 任务 5、 写在本上 确 下 课 所 学,有 的 放 矢 进 行 提 前 学 习。 7 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 设计 梁思成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地位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重要的字词注音 3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做议讲 理清脉络, 评 环节 1、 播 放 中 国 建 筑视频 2、 提问: 划分出 文章脉络 3、 提问: 概括出 中国建筑的 九大特征 4、 评价学生 5、 补充讲解
检查 5、 同学间互相纠错 训练学生 8 分 1、 观看视频,整 整 合 分 析 钟 体了解 文本的能 2、 独立思考,小 力。 组讨论 2、小组展示。 3、 书上记录相关答 案。 4、 同学间相互评价
课题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 1、记牢梁思成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读准重点字词读音。 。 1、 梳理文章脉络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13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2知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形成的原因
1.
2.
授课时间
课时
第1 课时总第27课时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2.作者Fra bibliotek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 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 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能够分析并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的细节理解;(2)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3)建筑模型或实物模型。
2. 课前准备:(1)教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了解;(2)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实例;(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2)教师通过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讲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2)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高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高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类型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2.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结构与构造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3.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3.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4.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形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中国建筑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掌握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5.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传承和保护现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保护中国建筑的方法和意义。
第六章: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原则,掌握不同建筑类型的空间组织方式。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能力整合]●字词积累1.字音辨析(1)切削(xiāo)削(xuē)弱(2)门槛(kǎn) 栏槛(jiàn)(3)殷(yīn)代殷(yān)红2.形似字辨析(1)磨坊船舫额枋(2)房檩仓廪凛冽3.词语辨析(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
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
(2)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
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佳句品味(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1.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3.布局谋篇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1)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⒈思考讨论: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渊源两方面说明中国的建筑。
第二部分(3-13段)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9段)说明建筑中“文法”、“词汇”的问题及可译性问题。
第四部分(20段)强调我们要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以继承民族的优良建筑传统,并发扬光大。
⒉思考讨论: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明确:按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的顺序展开。
㈠㈡属于总体特征,㈢㈣㈤属于结构特征,㈥㈦㈧属于装饰特征。
(同时展示说明建筑特征的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四、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理解文章中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
⒈阅读文章14—17段,思考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明确: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⒉阅读18—19段,思考建筑的“可译性”的意义。
明确: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这就像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拓展你的家乡有特色建筑,说说它的特点。
4.12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3(人教版必修五)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 2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人教版高中语文 5章节:必修5 课时: 2 备课人:肖婷丽二次备课人:6人教版高中语文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人教版高中语文7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低效)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
(高效)6.多微笑。
(高效)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
(低效)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
(低效)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
(低效)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
(高效)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高效)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高效)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
(高效)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
(低效)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
(低效)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然后,重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如柱式结构、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等。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和壁画的装饰等,并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4.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5.拓展延伸(15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6.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设计一个小测试,考察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视频。
2.教学材料:讲义、小组讨论纸和笔。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 三维目标
重点目标 导入示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 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 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 难点目标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 其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 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 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从中我们一定能得 出答案 学做思一:初读课文 1、导学: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导思: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 建筑作总结 3、导做: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 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 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 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 块”, 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 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 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