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

合集下载

5年级上册《孟子》 (1)

5年级上册《孟子》 (1)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九(一)国学经典再现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我是小助手安:乐意。

梃(tíng):木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莩:同“殍”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

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

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

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我是小翻译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考考你的智慧1.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2.解释:始作俑者:。

3.谈一谈你对“始作俑者”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穷当益坚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

《孟子》一书的全文

《孟子》一书的全文

《孟子》一书的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 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 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 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 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 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 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 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 (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释义:
• 1、选自《孟子》。《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 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 2、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 3、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 · · · · · 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能使之扰乱心意。 • 10、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 使· · · · · ·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 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孟子1到16篇

孟子1到16篇

孟子1到16篇(一)人性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也。

(二)心之四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三)牛山之木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四)反身为诚1、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2、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3、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五)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注音版

《孟子》注音版
目 录
梁 惠 王 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梁 惠 王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 孙 丑 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 孙 丑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滕 文 公 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滕 文 公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离 娄 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离 娄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万 章 上.............................................................. - 101 - 万 章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告 子 上.............................................................. - 118 - 告 子 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尽 心 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尽 心 下.............................................................. - 157 -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而成。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与各国君臣的对话,深入阐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书中,孟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他提倡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此外,《孟子》还涉及人性论、道德论等多个哲学领域,展现了孟子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关怀。整本书逻辑严密,篇章结构紧凑,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

高中语文《孟子》一则(共32张PPT)

高中语文《孟子》一则(共32张PPT)
重难点:理解 “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孟子关 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 世的现实意义。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什么 )乎长 (擅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用 )直 ( 正直 )养而无害( 损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萎靡不振 )矣。 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惬”,满)意于心,则馁 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把……看成心外之物) 之也。必有事(集义养气的事)焉,而勿正(预期 ),心勿 忘,勿助长也。
在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 说了如何养浩然之气之后,接着再补充了这段知言的说明。为什么孟子谈 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主题呢?可见这个“言”字,对于能否养得 起浩然正气的关系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别加以申论。“知言”,指的不 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习性,也包括能体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 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 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例如 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 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制你、谁是君子群而不党、谁是小 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 …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 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 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 也不是在他的动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 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 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

五年级孟子背诵篇章

五年级孟子背诵篇章

五年级上学期《孟子》一、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

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

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

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

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

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君子。

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4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 )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一则三章

孟子一则三章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本心。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注音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注音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注音摘要:1.孟子的背景和思想概述2.孟子一则高中原文的内容概述3.原文的注音及重点词语解释4.对孟子一则高中原文的理解和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

孟子的著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内容如下:告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去,民去之。

故君子者,国之利器也。

”孟子曰:“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则原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告子的一段对话。

告子认为,人性是追求利益的,利益是驱使人们行动的根本原因。

君子应该作为国家的利器,引导民众追求利益。

而孟子则引用孔子的话,表示过分追求利益会导致怨恨。

下面是对原文的注音及重点词语解释:1.告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

”注音:gào zǐ yuē: tiān xià zhī yán xìng zhě, zé gù ér yǐ zhǐ解释:告子说:“天下谈论人性的,都是沿袭旧说而已。

”2.故者,以利为本。

注音:gù zhě, yǐ lì wéi běn解释:所谓的“故”,是以利益作为根本的。

3.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去,民去之。

注音:lì zhī suǒ zài, mín guī zhī;lì zhī suǒ qù, mín qù zhī解释:利益所在的地方,民众就会归附;利益离去的地方,民众就会离开。

4.故君子者,国之利器也。

注音:gù jūn zǐ zhě, guó zhī lì qì yě解释:所以君子是国家的利器。

《孟子一》ppt课件

《孟子一》ppt课件

禾苗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遇嗜杀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禾苗——百姓 雨露——君恩
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写法 探究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
第四则 旱苗盼雨
»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 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梁襄王虽有贪婪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 仪;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无礼,表现出 沉不住气的窘态。
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 杀人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 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善用寓言故事,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

孟子语录(1)

孟子语录(1)

录》一课。
孟子语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 有《孟子》一书,提出“仁政” 思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 命的价值。
3.搜集孟子名言并背诵。
孟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完成下列的两道问答题:
1.孟子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
什么设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答:以鱼和熊掌设喻,表达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成语“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答: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义”的事。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以及
孟子名言。
2.完成《配套练习》的《孟子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五十步笑百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 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全篇理解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 要的。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样东 西,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也 是我想要的,义(真理、信仰、有 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 要的。如果两方面不能兼顾,我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观点? 请你举出历史上有名的“舍生取义”的例子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 选修(一) 课文4 《孟子》一则

高考语文复习 选修(一) 课文4 《孟子》一则

课文4《孟子》一则一、基础夯实“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②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长()②浩然()③害()④馁() ⑤慊() ⑥闵()⑦揠() ⑧芒芒然() ⑨病()⑩耘() ⑪从()2.理解性默写①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__________”,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3.翻译画线的句子第1 页共3 页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梳理1.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无害以直养而无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害处2.多义实词词语例句义项(1)长①敢问夫子恶乎长.②予助苗长.矣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④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⑥不自矜故长.(《〈老子〉八章》)⑦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2)塞①则塞.于天地之间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③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④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3)蔽①诐辞知其所蔽.第2 页共3 页②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③故能蔽.不新成(《〈老子〉八章》)④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隐藏,躲藏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总括,概括(4)舍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齐桓晋文之事》)③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促织》)④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3.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
能也)
孟子曾经给人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仁义君子向一位富
贵的夫人问候,问她是否过得幸福快乐。

夫人回答道她过得很不幸福,因为她的丈夫常常暴躁、残忍,对她很粗鲁,让她过得非常痛苦。

君子听了之后,问夫人是否可以让他见见她的丈夫。

夫人有些
犹豫,但还是同意了。

几天后君子见到了夫人的丈夫,他向丈夫问好,然后向他询问:“恶乎长?”(你的恶是什么?)丈夫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怒,问
君子为什么敢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

君子却很镇静地解释道,他曾
经听说这位夫人是一位好妻子,但夫人却对他抱怨说她的日子很不
好过,因为她的丈夫经常对她大发雷霆,横加指责,让她过得非常惨。

君子说他就是来寻找原因的,看看是否能给予一些建议或帮助。

他进一步解释说,他希望帮助丈夫去掉自己的恶,使他成为夫人想
要的那种好丈夫。

这样的一席话,换来了丈夫的感慨和认识。

丈夫面对自己的弱点,开始反思,去掉了自己的恶,成为一位更好的丈夫。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

即使面对一个
表面粗暴或不友好的人,也要有勇气去超越外表,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去掉恶习,成为更好的人。

05《孟子(一则)》-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05《孟子(一则)》-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5 《孟子(一则)》《孟子(一则)》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āi)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 ...是原因” “曾”:与“增”通假 2)学生活动: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问题五) 3)教师讲解: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 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 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险的环 境,给人以困苦、饥饿、人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 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 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 fu)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 从而得出“得
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 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 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 天时;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 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 “地利” 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池 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 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 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一段: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第二段: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2.学生边看书边试着寻找规律默读 3.学生试背 4.全班齐背 六、布置作业 A.熟练背诵全文B.默写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的修辞方法
3
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抽样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 一反一正, 为推断出中 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 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 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 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 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 “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
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 ,
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 “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 正音后齐诵二遍, 再由教师范读课文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 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 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 ;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 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拓展思考: 1、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 ,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 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 这一观点, 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 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 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 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 孟子提出的“人和”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 时代的局限性。 2、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 “地利”,而只能靠
1)学生依据注释试译,指名翻译后教师评价 2)教师讲解: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 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 败亦诵的方法逐段解决
-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 一是一异, 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
两个方面。
2.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师生共同评价:
1)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顺便分析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本文的语句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4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
1
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 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 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 铁,不容置疑。
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 ,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
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 ,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 “使国巩固”。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后引导回顾 《孟子》 的主要内容, 引出孟子的 “个人修养” 的主张,
2
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
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 quan) 傅说( yue) 胶鬲( ge) 拂士( bi):同“弼” 空乏( kong) 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 “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
2.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3.巩固练习: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4.正确理解并认识“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内涵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如何正
确看待
教材分析:重点:目标2、4,
难点:目标1、3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查中下生背诵《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二、继续分析《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 “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
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 ,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 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 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 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 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所以 ....”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fu)违背、受阻挠“乱” :动词,扰(读时在“行拂乱”后稍作停顿
1.讨论论证方法
1)教师提示,创设情境: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分二个方面分
别来论证论点的, 本文在论证的思路上是否相同呢, 如果不同, 又是怎样的结构呢?试作具体分析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必要时给以点拨
3)抽样提问,师生共同评价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 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
正音:“夫”,fu,发语词,
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u,谷子,与“栗”区别。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 “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