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行行重行行,与师共进步。
如何教导学生优雅地行走,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走习惯和礼仪,培养学生自信、大方、谦虚的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行走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步态的规范和步伐的节奏- 头部和上半身的放松- 手臂的自然摆动- 正确的站姿和行走姿势2. 行走与礼仪- 行走时的微笑和目光交流- 迎宾和告别礼仪中的行走和步伐要求- 礼貌行走和尊重他人的空间3. 宽步、小步和步伐快慢的灵活运用- 不同场合下的行走要求和合适的步伐选择- 如何根据走路的目的和距离调整步伐4. 实践活动- 行走大赛:比赛学生展示优雅的行走姿势和技巧- 音乐行走:配合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行走练习- 行走小剧场:学生表演特定场景下的行走和交流三、教学步骤1. 介绍行走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示范正确的姿势和步法。
2. 利用测量仪器或视频分析学生的行走姿势,指出改进的方向。
3. 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
4. 建立行走习惯的巩固机制,例如制定每天行走的时间和路线,进行规范行走的实践。
5. 评估学生的行走表现,对行走习惯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行走技巧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实践活动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走表现,进行个别评估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准备一些音乐、测量仪器、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场地等。
七、教学延伸通过培养学生优雅行走的习惯和技巧,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礼仪和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视频资源,深入讲解行走礼仪和跑道上的技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
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
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
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
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
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音chóng。
又。
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
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
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
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行行重行行》教案
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我们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
我们说这是女子非常失望的想象,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顾不上回来了吗?
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绝望的不甘心和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自劝,则用情更苦,立志更坚。要知道,一个人为了坚持某种希望而在无限的苦难之中强自支持,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所以,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到一些人生哲理。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伤,如果你丝毫不作挣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虽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你的态度并不引起人们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尽了人力与命运争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给人们做出了一个榜样。何况,万一真的由于你的努力而实现了那个本来好像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岂不更是一件意外的喜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就隐然流露出这么一种可贵的德操。
“白日”于此比喻游子或思妇的丈夫,而“浮云”则指向一些如另有遇合等阻拦其归来的因素。“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来,暂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不愿返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他“不愿反”,却替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的温柔敦厚之处了。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32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周次 3 课次 1 课时 3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一讲:绪论和《诗经》二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先秦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尤其要求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熟悉其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l、关于《诗经》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介绍;2、对具体作品:《诗经·王风·黍离》与《诗经·小雅·采薇》二诗的欣赏与分析;3、《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地位。
教学难点:1、风、雅、颂、赋、比、兴的介绍与把握;2、《诗经》的主要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一: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二:《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三:《诗经》。
1:关于《诗经》的概述。
2、《诗经》的主要内容。
(1)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
(2)反映农民劳动的,其中包括阶级对立,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的。
(3)战争徭役诗歌。
(4)周族史诗。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艺术。
四:《诗经》重点篇目解析:1、《诗经·王风·黍离》的鉴赏与分析。
2、《诗经·小雅·采薇》的鉴赏与分析。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诗经》的特色。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造。
3、纯朴优美的艺术语言。
(二)、《诗经》的地位。
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多媒体上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思考题、背诵、自学思考题: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的影响极大。
结合附录中的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2.《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其道理何在?背诵:《黍离》和《采薇》。
《行行重行行_》_大学语文_教案2解析
四.特色
《行行重行行》特色
1、抒情技巧自然、高超,情感真切感人。 (1)叙事兼抒情:伤感、直白的初别之情 (原因)。
《行行重行行》特色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 且长,会面安可知”抒发怎样的情感,起什么 作用? 叙事中抒情,路远会难中蕴含更为伤感的 相思,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什么 手法?表现思妇怎样的感情? 比兴手法抒发思妇深婉的相思爱恋之情。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 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 “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 “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 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 假如仅仅是道路远遥,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 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 远遥,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 的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
《行行重行行》特色
2、全诗以“思妇因离别对游子的思念之 情”为中心,浑然一体。 初别——别距——别期——别愿——别 苦——别疑——别慰。 马茂元:“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 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 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 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
首句“行行重行行”,连用四个“行”,中 间加一“重”,有什么表达效果? 行行重行行,写两人的距离逐渐变远,分别 的时间也在变长。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 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 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行行重行行教案知识讲解
▲读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老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判断《行行重行行》是哪种题材?体裁是什 么?
讲了什么事件? 学生:题材——思妇诗;体裁——五言诗; 事件:抒写了女子与丈夫久别的痛苦与思念之情。(游子远行,女子思 夫)
二、重点字词及译文
⑴重(chóng):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⑵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⑶相去:相距。 ⑷涯:方,边际。 ⑸阻:艰险。 ⑹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⑺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 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⑻已:同“以”。 ⑼远:久。 ⑽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⑾顾返:还返,回家。顾,顾恋、思念。反,同返。 ⑿老:苍老,心身憔悴。晚:年终 ⒀弃捐:抛弃、丢开。 ⒁最后两句的意思:抛开(这相思之情),希望你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重;抛 开(这相思之情),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新授】
抄诗黑板
老师:大家观察下这首诗的结构,首先,“行行重行行”是诗歌的题 目,剩下的是诗歌正文,大家观察下与以往我们学的诗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没 有。
老师:没做,细心的同学已经观察到了,没有写明诗歌作者。▲ 这就要从诗歌的由来及写作背景说起。
一、由来及写作背景
1、由来 《行行重行行》是组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 梁代 昭明太子 萧统所编的《文选》,萧
教学重点
1、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诗中叠音、比兴、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诗歌鉴赏,将诗歌根据内容及情感分为“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宽慰期待”三部 分来鉴赏。
教学难点 1、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2、叠音、比兴、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效果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行行重行行》教案 Word版
2014-2015学年鲁人版必修三《行行重行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特色;3.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现状。
一、导入由《氓》的“妇女”话题导入。
二、相关常识1.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通常是指古代诗歌。
汉人称《诗经》为古诗,南北朝人称汉魏诗为古诗。
汉诗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一致,大约产生于东汉晚期。
作者大概是一些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姓名已不可考。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应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以及思妇的怨情。
诗的艺术价值很高,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另一方面又开创了建安魏晋五言诗的风气。
后来的诗人多受其影响。
钟嵘《诗品》评为“一字千金”,诚非过誉。
2.背景。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
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
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三、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四、研读讨论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明确: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明确: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行行重行行》大学语文教案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和学习,如查找相关资料、在 线讨论等,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和思路。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互动、问答、小组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 趣。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与要求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撰写读后感,以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05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能够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
主题思想
阐述《行行重行行》的主题思 想,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 义。
艺术手法
讲解《行行重行行》的艺术手 法,如修辞、表现手法等。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
挑选文中的重点字词,强调其含义和用法,要求 学生掌握。
艺术手法
讲解《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
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行行重行行》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行行重行行》,体验作品中 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逐句的讲解,解释重 点词句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的主题和意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 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教案标题:行行重行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行行重行行”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行行重行行”思想的内涵;2. 分析和解释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3. 学会运用“行行重行行”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行行重行行”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 分析和解释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活动材料:包括相关文本和练习题;3.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行行重行行”思想,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于该思想的猜测和思考。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相关文本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2. 学生个人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3.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
步骤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场景;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自己如何运用“行行重行行”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发言代表,向全班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经验;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行行重行行”思想应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中;3.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行行重行行”思想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如何运用“行行重行行”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 强调作业的要求和截止日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实践“行行重行行”思想,并分享他们的经验;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活动,巩固对于“行行重行行”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行行重行行-鲁人版必修三教案
行行重行行-鲁人版必修三教案一、教案介绍《行行重行行》是中国古代诗《行路难》的开头,《行路难》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诗。
本课件是鲁教版必修三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行行重行行”章节的教案。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国学名著《庄子》、《论语》中相关文段和文言诗《行路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修辞手法以及典故中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对文学艺术智慧的欣赏与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庄子》、《论语》文段、文言诗《行路难》的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表达方式,如比喻、借代、夸张等;•探究典故之间的联系和深层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汉字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需要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分析和探究,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学术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行路难》教师可以在此播放《行路难》的曲目,或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讲解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句型、修辞手法等基本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3. 学习《庄子》、《论语》中相关文段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中的相关概念和故事情节,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识。
4. 学习《行路难》课文教师可以对《行路难》的词句进行逐字逐句解析,让学生掌握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和意义。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
5. 探究典故的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庄子》、《论语》中的典故和《行路难》中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化传承和文学艺术中的深层含义。
6. 课堂小结教师在课堂末尾进行简单的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并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和学习经验。
古诗《行行重行行》的教学教案设计2篇
古诗《行行重行行》的教学教案设计1一、教学要求:1、了解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含义。
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
同学们自读书以来,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并举出一例。
(学生举例)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1、问:《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
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语言炉火纯青。
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明确:是离乱时代。
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重(chóng):又。
行(xǐng):走。
巢(cháo):鸟窝。
缓(huǎn):宽。
蔽(bì):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前6句):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1、研读第一层。
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
《行行重行行_》_大学语文_教案
《古诗十九首》内容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 《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 《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特点
《行行重行行》特色
1、抒情技巧自然、高超,情感真切感人。 (1)叙事兼抒情:伤感、直白的初别之情 (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行重行行》特色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 且长,会面安可知”抒发怎样的情感,起什么 作用? 叙事中抒情,路远会难中蕴含更为伤感的 相思,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什么 手法?表现思妇怎样的感情? 比兴手法抒发思妇深婉的相思爱恋之情。
《行行重行行》结构
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 “生别离”是活生生地 分开,两个人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会难舍难分,才会久别 之后盼重逢。 ②3——8句为第二层,这是从空间距离的遥远来写相思之苦。 古人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相距越远,见面的机会就越小, 思念就会越深重。 ③9——14句为第三层,这是从分别时间的长久来写相思之苦 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相互离别的日子一天比 一天久远呢。 ④15、16句为第四层,丢开不要再说了,我还是多吃口保重身 体吧。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 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八年级语文下册《行行重行行》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行行重行行》设计理念:贯彻我校“1121”高效课堂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一切以学生为主,授之以渔。
采用自主课和展示课两种课型,以诵读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就课文中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目标:1. 结合背景诵读诗歌,提高初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2.反复品味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歌感情。
3. 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掌握诗中的比兴、联想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女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一、自主课准备1、给学生印发导学案,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并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练翻译文章。
2、联系初中的相关知识,了解《诗经》的比兴手法。
(点评:学生能熟练解决学案上的基础知识梳理和问题,找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小组探讨解决或者找老师探讨解决,然后及时整理到笔记上。
)二、导入展示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夫妻间最美好的愿望莫过于此,然而纵观古今,又有多少生离死别的悲剧在不断上演啊!离别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行行重行行》,去体会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三、基础知识检测1、重点字词①胡马..依北风②越鸟..巢南枝③衣带日已缓.④弃捐..勿复道2、词类活用①越鸟巢.南枝②衣带日.已缓3、古今异义思君令人老.4、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互相解答,教师补充。
如本课中的关键词“去”“生”“晚”的用法。
四、探究学习我根据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朗朗书声品味深情活动内容:1、明确诵读注意事项:语音、语速、节奏。
可范读一两节作为指导。
2、选个别句子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试读。
《行行重行行》是典型的五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行行重行行》教案 北京课改版
感慨幽怨 重拾勇气
宽慰期待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教学内容:
【先导】 中 国 的 古 典 诗 歌 从《 诗 经 》、《 楚 辞 》一 路 走 来 ,发 展 到 东 汉 末 年 ,在 诗 歌 的 百 花 园 中 又 盛 开
了一朵绮丽的花朵,它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人们给予了它 很高的评价,有人称赞它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有人说它“几乎一字千金”(钟嵘),也有人称 之为“诗母”、“风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也 就 是 第 一 篇 ,让 我 们 一 起 走 近 她 ,看 看 这 首 古 诗 到 底 讲 述 了 一 个 怎 样 的 故 事 、抒 发 了 什 么 样 的 情 感 。
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能使读者能够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出多方面的解释。效果来的更加强烈,有物我互化之感。
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实写 翻译:你离开一天比一天久,我因为思念你而日渐消瘦,体不胜衣。 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 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 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 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
四、逐句赏析 《 古 诗 十 九 首 》描 写 的 是 人 类 感 情 的 共 性 ,表 现 出 了 质 朴 的 特 色 ,达 到 了“ 情 真 ,景 真 ,事 真 ,
古诗十九首教案
题材:游子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 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 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 越远的力量。
“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分别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 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
❖ 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天衣无 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 鲜明突出。
三、艺术特色
❖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 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 余味无穷。
❖ 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 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 (1)有的人把这首诗看作思妇之辞, 比如张玉谷《古诗十 九首赏析》就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 负心”。则,“白日”就指的是游子; “浮云”则指的是 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送张生时 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是这个意 思。
“阻”(1)高山大河的自然界的险阻, (2)战乱流离等人世间的险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 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 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 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 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 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
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
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
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
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
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音chóng。
又。
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
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
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
”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
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
“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
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
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
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
如全句五字都是平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
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
“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
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
“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
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
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
“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
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
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
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
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
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
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
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
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
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
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
“胡马”:指北方的马。
“依”:作依恋讲。
一说作“嘶鸣”讲。
“越鸟”:指南方的鸟。
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
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
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
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
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
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
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缓”:这里当宽松讲。
“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
“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
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
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
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
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
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
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
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
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
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
“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
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
“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
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弃捐”:犹言丢下之意。
“勿复道”:不要再说了。
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
“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
“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
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
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
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
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