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曾国藩家书背后的委屈 因何为何被咸丰骂虚伪
历史趣谈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导语: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受父母...
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受父母影响
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显示谦虚姿态咸丰却骂他虚伪
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上书痛骂咸丰皇帝
曾国藩上书痛骂咸丰皇帝1851年1月,广西爆发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一次起义,比之前的任何一股“流寇”规模都要大,而且,提出的口号,以及信奉的宗教,看起来有浓郁的西方色彩。
咸丰皇帝感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召集大臣开会,商讨良策。
曾国藩上了一个奏折,推荐江忠源等人赴广西清剿。
咸丰听从了曾国藩的意见,把江忠源等人派往广西战场。
1851年5月,曾国藩见朝廷办事效率极低,咸丰上任后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激愤之下,又上了一道自认为极其大胆的奏疏:《敬呈皇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语词激烈,锋芒直指咸丰皇帝本人。
曾国藩在同期的家书当中阐明了此疏的用意,上书是为了杜绝皇上的“骄矜”之气,扭转朝臣的“唯阿之风”。
此疏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层内容:一是批评咸丰皇帝苛于小节,疏于大计。
比如臣下晋见皇上,该穿何种服色,本有明确规定,皇上却反复过问这些小事;对于一些大事,皇上却不闻不问。
比如发往广西的人员,安排极不合理,姚莹威望颇高,却只是“泛泛差遣委用”,而严正基地位低贱,资望浅薄,却委以办理粮台大任。
这些,都是疏于大计的明证。
二是批评咸丰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曾国藩明确指出,皇上继位年余,曾表示广开言路,对于内外臣工上奏之折,有建设意见的将给予奖励,但结果呢,“大抵皆以‘无庸议’三字了之”;即使是对于那些稍事奖许者,也只是做做样子,毫无实际效果。
比如,“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
这都是皇上“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的表现。
三是批评咸丰皇帝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刚愎自用。
曾国藩指出,皇上继位之初,曾经公开宣称要“以用人与行政并举”,但近来却连下谕旨,“皆曰‘黜陟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
这是皇上失信于臣工的具体表现。
况且,目前情势紧迫,广西军务大计独由皇上一人运筹,实为不妥。
奏疏到了结尾处,曾国藩几乎要给咸丰皇帝以警告了,曾国藩告诫咸丰皇帝,如果不听忠言,一直骄矜处世的话,那么,皇帝就将会觉得直言者面目可憎,奸佞之臣和蔼可亲,当今社会那些毛病将继续蔓延,没有尽头。
曾国藩之所以爱写家书,完全是因
曾国藩之所以爱写家书,完全是因为他在受气后,可以借此宣泄不满的情绪!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生性争强好胜的人。
可是他表面上却经常装出温良谦恭的样子,结果常常被人戳穿。
当时湘军攻克武汉之后,他便掌握了军政实权,成为了当时湖北的巡抚,有了钱又有了人,手里还有大量的兵,自然也就有了炫耀的资本,可是曾国藩却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认为自己正在守孝期间,另外如果说要炫耀自己的功勋的话,还是要向朝廷作出相应的表态。
于是他决定到朝廷之中,向咸丰皇帝辞官。
他原本以为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受到当朝皇帝的表扬和赞赏,没想到咸丰却下了一道谕旨,直接戳穿了他的想法。
,咸丰,皇帝说自己早就料到他会这样做,然后说曾国藩不但好名而且还好大喜功,如果抗旨不尊,肯定要把他的官还要对他进行严肃的处理,皇帝如此严厉的批评,作为臣子自然不能回嘴。
因此他只有在心中暗暗的生气了。
所以在曾国藩的讲述之中,有一段话是对自己平生所受的气做出的真实总结,他说在京城被权贵们指着鼻子骂,在长沙被绿营兵躲着骂,在江西筹措粮草的时候,就像乞丐一样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而且还不能回嘴。
因此他的所有郁闷全部淤积于心中。
所以他说如果这些运气不说出来,就只有一味的忍耐。
作为朝廷要员,在朝廷之中受了气却不能说,也说不得情绪该如何得到缓解呢,所以作为文人出身的他自然只好通过笔端来进行讨伐了。
讨伐的自然是心中的怨气,而且也可以起到疏解的作用。
因此当他被咸丰皇帝痛斥是个好名之人,他便在同年的秋天写给四个弟弟的家书之中全部说了出来,他说,是人都是好名之人,可是谁会像他一样呢?他明明就是觉得皇帝对他的批评十分委屈,可是又不能抱怨这个封建帝制之中的君主。
所以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情感,达到自我宽慰的效果,他说皇帝骂他是个好名之人,让他十分难受,但是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自己有了名气必然也会因为树大招风,招来骂名。
究其缘由是很简单,因为自己太有能耐,所以显示了别人的不作为,这样比较下来,会觉得让别人更加难看一些。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君⾂⼼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曾国藩在咸丰⼆年七⽉开始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尚未过数⽉,就被咸丰下旨召回“办团练”。
满清中,汉⾂获得兵权的先例极少,为何曾国藩可以在太平天国肆虐时从众朝⾂中脱颖⽽出,并成功获得独⽴于⼋旗和绿营的兵权?这都要从这纸“批评皇帝”的奏折说起。
咸丰元年曾国藩任礼部侍郎,给咸丰皇帝写了⼀封“预防流弊”的奏折,粗略统计,全⽂共三千字,批评皇帝⾏为、⽤⼈、⾏政上有13处错误,⽽且⾔辞颇为激烈。
⼤清朝堂之中,还没有⼈敢拿⾃⼰的⽣命为代价去对皇帝的⾏为⼤加批评指责,况且⽂⽓旺盛,尖刻峻利,简直把这个刚上任⼀年多的⼩皇帝贬低的⼀⽆是处。
这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清来说是极其“⼤逆不道”的事情,如奏章⾏⽂过程中对皇帝的性格、⼼理承受能⼒等尺度把握稍微偏差,就会⼈头落地。
当然,这虽是死罪,却也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曾国藩向来善⽤性命和道德作为筹码,进⾏⼼理博弈。
此番,他不但⽤这封奏折“骂了”皇上,还未⽇后夺得兵权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在这封明⾯看起来匡正君王的奏折中,出现了不少对皇帝⾏政⽤⼈的⼼理暗⽰!曾国藩的奏折写的⾮常精彩,包括对咸丰皇帝性格的拿捏,⼼理的暗⽰,道德匡正,事⽆巨细,都在曾国藩的掌控之中。
全⽂⼤体分五段,第⼀段是开场⽩,曾国藩先以请教和商量的姿态引出第⼆段的批评。
第⼆段是为渗透渐进,先从道德礼仪的⽅⾯切⼊,说咸丰不重视礼仪,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国家⼤事。
曾国藩这个开头是极为聪明的,因为他本⾝就是礼部侍郎,上谏礼仪⽅⾯的事情是分内之事,也在情理之中,且这是对皇帝最不痛不痒的。
紧接着话锋⼀转,从穿着住⾏⽅⾯扯到国家⼤事,⾔⽈:“⼩者瑾所其不必瑾,则于国家之⼤忌必有疏漏⽽不暇深求者矣。
……即如⼴西⼀事……”。
意思是⼩事都不讲究,国家⼤事还会认真吗?⼀句话顺理成章的把这篇奏折从礼仪约束讲到⼴西的太平天国军务,并且开始教皇上如何“⽤⼈”。
曾国藩:就拿⼴西的事⼉来说吧,⽤⼈才是当头⼤事,侦查地理、粮草补给那才是后应该关⼼的。
左宗棠晚年为何逢人便大骂恩师曾国藩?
左宗棠晚年为何逢⼈便⼤骂恩师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藩⼆⼈共事⼗余年,交情甚厚,曾国藩对左宗棠还多有提携与相助之恩。
然⽽⾃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后,⼆⼈割袍断义,再⽆书信往来,令世⼈为之惋惜。
左宗棠曾国藩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真正闹掰,是在克复天京后,两⼈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
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克复⾦陵,所有悍贼被⼀⽹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焚。
这就突显了曾国藩对太平军有攻克全功。
不料想⼏乎在同时,左宗棠也向朝廷上了⼀个奏折,称据⾦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福填于同治三年六⽉⼆⼗⼀⽇由东坝逃⾄⼴德,被太平军将领黄⽂⾦迎⼊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朝廷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为不满,认为曾国藩奏洪福填积薪⾃焚茫⽆实据,⽽且天京的太平军已被斩杀净尽的说法也不可靠,清廷让曾国藩从重参办防范不⼒的湘军将⼠。
左宗棠的这⼀唱对台戏的奏折,⽆疑是刺向曾国藩的⼀把利剑。
曾国藩平⽣⾃诩以诚信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则⽆异于欺君罔上,这是曾国藩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福填可能已死,⽽黄⽂⾦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
左宗棠所称天京城破后,洪福填率三千⼈逃出,不⾜为据。
⽽且声⾔当初左宗棠攻克杭州,有太平军⼗万之众全数逃出,尚且不被查办,这次逃出⼏百⼈也应暂缓参办。
⾔外之意指左宗棠虚张声势,不过是邀功请赏。
左宗棠看到此奏后,怎肯善罢⽢休,于是⼜上书数万⾔为⾃⼰辩解,对曾国藩⾔词激烈,⼝诛笔伐。
⾄此曾左⼆⼈的关系已不可挽回,虽然左宗棠⼝⼝声声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但⼆⼈的私交已恩断义绝,从此再⽆往来,两⼈⼗⼏年的交情因各⾃之名利⽽烟消云散了。
曾国藩太看重⾃⼰的名声,⽽左宗棠⼀贯语⽆遮拦,这是他们关系破裂的根由。
但同为⼀代名⾂,终不会因恩怨⽽在公务上掣肘对⽅。
左宗棠督陕⽢建功西域时,对友⼈说:“我和曾国藩不和,如今他总督两江,恐他在饷源上卡我脖⼦,坏了我的功业。
看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那些事儿》有感11财管603班曾俊妙1131062303杨秋丽《曾国藩那些事儿》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说起曾国藩,涌上脑海的都是“卖国贼”、“刽子手”。
看完这本书后,发现了曾国藩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无助,发现了他的“不得不”。
大家对曾国藩的评价的多面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
不再是单一的“贬”,更多的是“褒”。
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等等。
曾国藩原名叫曾子诚,虚岁28中同进士,后改名曾国藩,取义为“国之屏藩”。
意为能够对国家有所作为。
后来在穆鄣阿的帮助下,得到道光皇帝的青睐,步步高升。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继位。
不久就爆发了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序幕,而曾国藩也因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声名大噪。
道光帝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的遗憾和惆怅困扰了他的一生,但是大清国发展到道光帝继位的时候,早已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八旗军和绿营根本不堪一击,于是政府下令地方兴办团练军,什么叫团练军呢?就是国家不给钱、不给武器,而他们却要被国家所用。
湘军就是一支这样的队伍。
一介书生曾国藩从此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开始了不寻常的人生。
《曾国藩那些事儿》一书分十七个章节介绍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拥有过的功败垂成、喜怒哀乐。
在此,我就本书的几点做一下概括。
一、踏上仕途曾国藩24岁进入岳麓书院,同年球考中举人,之后会试不中。
4年后,参加殿试考中同进士。
道光八年五月初二,在礼部堂官引荐下,曾国藩有幸平生第一次见到皇上。
因为对曾国藩的为官第一要义“廉”的认识非常赏识,于是录用他为翰林院庶吉士。
煎熬了两年半后,曾国藩终于有机会再次见到道光皇帝。
道光帝这样评价他:“面向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
“然后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的头衔。
进入翰林院以来,曾国藩特别注重自身的提高,在翰林院的十来年里,无论是知识还是修身养性方面都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
历史趣谈:低调曾国藩为何痛骂咸丰帝?果然是个老狐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低调曾国藩为何痛骂咸丰帝?果然是个老狐狸导语:曾国藩在家书里:“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那么,曾国藩自己面对上级、面对领导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是一个装孙子的人呢?咸丰刚上台的时曾国藩在家书里:“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那么,曾国藩自己面对上级、面对领导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是一个装孙子的人呢?咸丰刚上台的时候还是挺自信的,让大臣们对朝政大事提建议,甚至对他个人提意见也没关系。
咸丰元年(1851年)的5月,曾国藩上了一篇名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折,批判锋芒直指咸丰皇帝本人。
光写奏折还不算是曾国藩的惊人之举。
惊人的是他怕这道奏折湮没在众多的奏折中又被忽视,等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出班奏事,就当着满朝文武,把这个奏折当场背了出来。
曾国藩批评咸丰帝主要有三条内容。
第一条,曾国藩批评咸丰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就是说你上台之后,尽盯着细芝麻、烂谷子的那些琐碎小事。
第二条,曾国藩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这一条,曾国藩举了个很有说服力、也是很有杀伤力的例子。
他说你一上台,就摆出一副低姿态,表面上是广开言路,让大家提意见和建议。
可等大家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之后,你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大抵以‘知道了’三字了之。
”第三条,曾国藩批评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这是说咸丰什么功业还没建呢,居然就很骄傲了。
曾国藩就此举了个更具杀伤力和侮辱性的例子。
他说咸丰刚登基不久就刊印出版了一部个人诗集,这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幸亏大学士祁寯藻、左都御史季芝昌出班跪求,尤其是祁寯藻说了句关键的话,他说“主圣臣直”,有贤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
这一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咸丰皇帝不肯重用曾国藩 原来是因为听了这句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咸丰皇帝不肯重用曾国藩原来是因为听了这句话
导语: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
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
前线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
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
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
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有言在先,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
署理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曾国藩尚在守孝期间,一旦守孝期满,代理即可转正。
然而仅仅七天之后,咸丰又急匆匆地收回了这一任命。
具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君臣谈话之后,谈话的主角,一个是咸丰,另一个是军机章京彭蕴章。
咸丰跟他聊天,起初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好心情,没指望从这个木讷的小军机身上得到什么高见。
咸丰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
”
彭蕴章当然也是书生,这话听了足以让他浑身醋味儿乱冒。
于是来了一句:“曾国藩不过是前礼部侍郎,一个老百姓罢了。
小小老百姓,在乡间竟然能够一呼百应,随者以万人计,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
”
就是这么不阴不阳的一句话,让咸丰脸色大变,沉默了很长时间。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 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导语: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
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丰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丰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
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
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
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
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
生活常识分享。
晚清两大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难断
晚清两大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难断2013-1-8 来源:雷霆军事网责任编辑:徐亚军导读:如果曾国藩真是伪君子,真有私心,他大可以把左宗棠留在幕府中“雪藏”起来,让其有苦难言。
左宗棠的挽联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满,或者,他和曾国藩交恶是两个人共同演出的一段双簧,目的就是让清政府放心,如果真是这样,那真不知道该谁悲哀了。
曾国藩讲究个人修养,是个理学家,平时不用说,处处显得很“面”。
而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
左喜欢快刀斩乱麻,曾喜欢慢工出细活,因此两人经常锣不对鼓,板不合腔。
很久以来,曾左交恶就是晚清的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
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
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在骆秉章那儿几年“代省长”的出色工作,此时已名满天下。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于咸丰九年遭人陷害后虽然大难不死,但是深感官场险恶,忧心忡忡,便决定暂且引退。
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60年1月12日),他离开湖南巡抚衙门,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幕府生涯。
第二年闰三月二十七日(5月17日),由英山抵达宿松。
这时,胡林翼进驻英山,曾国藩扎营宿松,正准备全面进攻太平军在安徽太湖、潜山的据点。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
左宗棠拜见了曾国藩,便留其幕中。
不久,曾国藩奉到咸丰帝的寄谕,特询:“左宗棠熟习湖南形势,战胜攻取,调度有方……应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襄办团练事,抑或调赴该侍郎军营,俾得尽其所长,以收得人之效。
”曾国藩与左宗棠虽然性情、脾气并不相投,但交情颇重,对左宗棠被诬陷十分同情,只因他惯于明哲保身,为人小心谨慎,一直未出面说情,这时,见“天心大转”,便立即回奏: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无论何项差使,唯求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历史趣谈:曾国藩小时挺笨 一篇文章读多遍都背不下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小时挺笨一篇文章读多遍都背不下来
导语:直到今日,曾国藩家书还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但是小时候的曾国藩天赋并不高,背东西很慢,有一次读了多遍的文章还是背不下来,害得梁
直到今日,曾国藩家书还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但是小时候的曾国藩天赋并不高,背东西很慢,有一次读了多遍的文章还是背不下来,害得梁顶小偷跳下来大骂,质问曾国藩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是一个复读生!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生活常识分享。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
让我们品悟其人生智慧、教育思想。
他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历史趣谈为什么曾国藩与地方官矛盾重重?并非私人恩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曾国藩与地方官矛盾重重?并非私人恩怨导语:1852年曾国藩在省城长沙招兵募勇,举办团练,开始为东征作准备。
当时负责湖南防务的是绿营军,绿营军与湘军团练是在同一个地方操练。
绿营军1852年曾国藩在省城长沙招兵募勇,举办团练,开始为东征作准备。
当时负责湖南防务的是绿营军,绿营军与湘军团练是在同一个地方操练。
绿营军仗着自己是国家正规军,很是看不起这些农民出身的湘军,因此经常有些绿营士兵欺负湘军士兵。
慢慢这也就酿起了一起大祸。
这天几个喝醉酒的绿营士兵与几个湘军士兵因赌钱发生了争执,绿营士兵纠集了一大帮人对湘军士兵大打出手,湘军的几个士兵被打成重伤,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在这次被误伤。
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的曾国藩,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向提督鲍起豹提出要求交出带头滋事的绿营士兵,加以严惩。
鲍起豹也早已对曾国藩插手绿营事务极为不满,借机一边把这几个绿营兵五花大绑送往曾国藩公馆,一边暗自鼓动绿营兵去闹事。
当晚一大批绿营士兵就包围了曾国藩公馆,要求释放滋事的绿营士兵。
其中有几个冲进了公馆,开枪一阵乱射,曾国藩的贴身侍卫被打伤,曾国藩本人也险些中弹,场面一度失控。
惊慌失措的曾国藩跑到隔壁,向湖南巡抚骆秉章求助。
骆秉章的府衙与曾国藩公馆仅一墙之隔,当天发生了这么激烈的冲突,骆秉章不可能不知道,但都没有出来制止。
骆秉章慢慢赶到后,不但没有斥责绿营兵,还亲自给几个被绑的绿营士兵松了绑,释放了绿营士兵。
之后对曾国藩说了句:“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的”也就回去了。
第二天这件事成为那些一心想看曾国藩笑话的湖南官员津津乐道的笑料,以至于流传出曾大人昨天晚上被绿营士兵打了的谣言。
这件事情之后,曾国藩悲哀的意识到,省城长沙是无论如何也呆不下去,不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要官,咸丰不给,最后用四个字挟制咸丰!千万别低估老实人
曾国藩要官,咸丰不给,最后用四个字挟制咸丰!千万别低估老实人所有人,生来注定要背负着一些东西,有些是使命,有些是责任,有些是感情,有些是道德,有些是家庭,凡此种种。
而自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虽心中天地广阔,可手脚却挣脱不开那二寸钢钉。
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煎熬中,苦等与幻想成了最为致命的精神毒药,麻痹着痛苦的身躯,麻痹着奔放的灵魂。
命运已然至此,不主动尝试去改变什么的人,最终都将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挣扎至死。
曾国藩之所以被历史奉为毁誉参半的“半圣”,就是因为在苦守道德约束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才是命运的掌控者。
一个饱受“道德”约束的老实人,要被现实压迫到何种地步才敢对强权发出奋力反抗?曾国藩在与咸丰“挟兵讨官”这件事儿上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生动演绎了什么叫“慈不掌兵,善不为官”。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的升迁履历相当精彩。
之所以称为“精彩”,必定要有大开大合之”起伏“。
凭借圆滑世故谱写出“十年七迁”这样罕见的“火箭式”履历,只能算“起”。
晚清官场善“做官”者数不胜数,论“起的快”,曾国藩绝非最优秀的一个。
但说“伏”,论升官“慢”,曾国藩绝对算的上功劳最大,升官最慢的一个,尤其在咸丰时期。
曾国藩在职从二品礼部侍郎时,回家丁忧三月就被咸丰调去当团练大臣,组织民兵抗击太平军,咸丰的套路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朕的大清都快亡了,还管什么祖制?”咸丰打破了汉人不能掌兵权的祖规,下放四十多位团练大臣回乡募勇抗击太平军,曾国藩是其中四十分之一,是立功最多的一个,也是受咸丰压制最多的一个。
曾国藩到地方后,原本在京城的从二品身份就变成了“空衔”,团练大臣又不是钦差大臣,在京城有实权又能如何?空降到长沙之后,地方官员可不吃这一套。
也就是说,曾国藩创业阶段是“三无”人员。
没钱。
咸丰皇帝不给军饷,需曾国藩自己挨家挨户去“化缘”,说白了就是四处“要饭”。
没权。
曾国藩在地方毫无实权,面对地方官员的压迫和绿营兵的打压,毫无实权的曾国藩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
《曾国藩家书》:一部尴尬的“经典”
《曾国藩家书》:一部尴尬的“经典”作者:潘静如来源:《博览群书》2017年第06期在近现代中国,曾国藩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唐明浩的《曾国藩》是很多普通历史迷的必读之物。
想想也是,不但晚清士大夫们把他推为奠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连蒋介石都终身服膺。
这都使他身上弥漫着一种“克里斯马”(charisma)的神性。
相应地,他的遗著,连同他的手泽,都备受当世和后世的垂青。
他的诗、文、日记、家书、编著都流传甚广,差不多跻身“经典”的席位,以至于他好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通的全才。
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以一印再印的《曾国藩家书》为例。
//作为“经典”的家书//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曾国藩家书》,有不少叫得出名号的出版社,但更多的都是小作坊的粗制滥造。
饶是如此,《曾国藩家书》仍然一版再版,供不应求。
以笔者浅见所及,在鲁迅以前,近代还没有哪个“作家”获得如此地位和成绩。
那么,《曾国藩家书》到底“经典”在哪里?我以为这首先要从曾国藩其人说起。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他27岁就考中了进士,尽管此后像大部分官僚一样,循序渐进,稳步升迁,但却并无突出之处。
直到太平天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他起而以文官士大夫的身份团练湘军,最终挫败了洪秀全政权,给内忧外患的清王朝续了命,为历史上所谓的“同治中兴”奠定了基础,才在当世士大夫中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威望。
曾国藩死后,哀荣备至,清廷赐谥“文正”。
在曾国藩去世的那一年(1872),其门生故吏历时五年编成了《曾文正公全集》一百五十四卷,刊刻行世。
除了部分诗文、读书笔记而外,奏稿、书札、批牍、家书家训、日记等占了绝大部分内容。
其中,曾国藩家书最初于1879年在长沙刊行,名《曾文正公家书》,里面收录了大量的与弟书、训子书,内容牵涉极广,但大抵以如何处世、如何养性、如何读书为主。
此后,这部家书印行不辍,盛行于世。
即使是在民国时期,他依然是很多读书人的榜样。
历史趣谈:曾国藩打了胜仗反遭慈禧动怒训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打了胜仗反遭慈禧动怒训斥!
导语: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清朝最为倚重的四大重臣之一,在他手里统领着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军力,但有一次曾国藩得胜后得到的不是慈禧嘉奖而是训斥!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清朝最为倚重的四大重臣之一,在他手里统领着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军力,但有一次曾国藩得胜后得到的不是慈禧嘉奖而是训斥!
当曾国荃把收复金陵的消息第一时间奏报紫禁城时,整个北京城轰动了。
慈禧眉开眼笑,奕訢却板着脸,毫无欢喜之情。
慈禧认为他不合群,此时最应该普天同乐。
奕訢却不无忧虑地指出,曾氏兄弟又上了一层楼,只怕咱这楼不够他们上的了。
慈禧悚然,翻脸像翻书一样,发出圣旨给曾国荃,不是表扬,而是严厉斥责:“你在奏报中说攻破外城后就跑回雨花台老营休息,你身为主帅,却不和将士们共进退,成何体统?!幸好祖宗保佑,你的部队侥幸成功,否则,必拿你是问!”
他妈妈的!曾国荃暴跳如雷,心如乱麻,老子拿下金陵,这是震铄古今的巨功,你不嘉奖就算了,竟然还斥责我,这他妈的还有天理吗?!
他一面说,一面竟拔出宝剑,无人知道他要干什么,但大家都一拥而上,把他按住,跟他商量着说,要冷静,等曾大帅来了再说。
曾国藩抵达金陵后,听说了紫禁城的圣旨和曾国荃的举止,大为恐惧。
他好言好语劝说老弟,推己及人,咱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这样做,肯定有他们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咱们应找出这种理由。
曾国荃一语道破:“狗屁,他们就是看咱们坐大了,心生恐惧。
”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打了大胜仗为何遭咸丰大骂?
[键入文字]
曾国藩打了大胜仗为何遭咸丰大骂?
长沙方面对曾国藩已无可指摘,反而渐渐萌生敬重之心。
但中央政府方面却给了曾国藩几记响亮的耳光。
湘潭大捷后,骆秉章要上报朝廷,曾国藩阻止。
他说:你报湘潭大捷,那就要报靖港之败,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骆秉章慌忙把这个差事推给曾国藩说:那你来报吧,况且仗也是你打的。
曾国藩这一招叫暗度陈仓,骆秉章是湖南巡抚,在湖南发生的任何事只有他有权力上报,特别是战事。
曾国藩现在是把上报的权力悄无声息地夺到了自己手上,他以为这次能垄断向上汇报的信息渠道,但是他想错了。
曾国藩向咸丰上书说:这次在湖南的两场恶战,可谓惊心动魄,实在让我大感意外。
湘潭之战完败长毛贼,可恨的是靖港之战却颗粒无收,我深知有罪,请皇上治我罪。
咸丰皇帝拿到曾国藩的上书,皱眉不解。
他有点看不明白,于是问身边的人:曾国藩向来标榜诚意,你们觉得他这字里行间是真情实意吗?
有人站出来说:前段时间风传,曾国藩以一在籍绅士,短短时间就凑齐了一支军队,可见能力强大,志气也不小。
如今他打了这样大一个胜仗,咱们要小心啊。
咸丰皇帝呸了那人一口:你这种人真是犯贱,羡慕嫉妒恨,搬弄是非,见不得别人好。
曾国藩能有什么别的心?不过他这封信倒是很不诚意,他是否有罪,我做皇帝的说了算。
他凭什么耍这种小聪明?!
咸丰耍起小聪明来比曾国藩厉害十倍,所以他采取大棒加胡萝卜来对付曾国藩。
他必须要让曾国藩知道,在他面前耍小聪明是自寻死路。
做他咸丰的臣子,无论你有多能耐,老实本分、以诚为本是基础。
第一大棒:下旨训斥曾国藩,你是不是昏头了?你的罪固然很大,总要听朕的处
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毁誉有之、莫衷一是。
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被冠以“曾剃头”的恶名,然而在学问修养方面,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正如章炳麟对其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论其家世,曾国藩祖辈均于湘乡耕读为本。
他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后留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至二品。
随后因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死后谥号“文正”。
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如是说。
总结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说是读书的巨大成功。
曾国藩6岁进家塾,8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文选》成诵。
他一生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一朝读书容易,难的是终生读书,这在已为官宦者尤为难得。
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读书之道,晚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仍不放松读书,直到去世前一日犹坚持读书,手不释卷。
在古今,大凡读书成才者皆有一股痴劲,曾国藩也是如此。
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国藩虽很失望,当自觉自己年纪尚轻(26岁),将来机会还很多。
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家。
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是与父亲是同乡旧识,他便向易氏借了100两银子当路费。
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一问价钱,竟与先前所借银子相当。
但他心里又盘算着,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时正值初夏,随身携带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时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勉强还可以凑足回家盘缠。
于是,他毅然用借来及所当衣物的钱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回家后,曾国藩坚持每日起早读书,直至夜半才休息,几乎一年内足不出户,终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阅读完毕,以后也便养成了每日读史十页终生不断的好习惯。
曾国藩平生四辱
曾国藩平生四辱曾国藩平生四辱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
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权臣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个月内所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多本人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为了开导他,57岁的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五岁封信,痛陈自己生引以为耻的四次重大教训。
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辈子丑事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四件事,使他终生难忘。
件事是: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装作斥责,说他写的章理不通,秀才没考上。
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背榜(末名)秀才。
这对才甚为自负恨不能与韩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史可法对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发奋读书的信念。
他说,自古以来确实有些丑陋章侥幸获取寒门功名的,但章不容许被埋没。
这使他定出了每天做篇章,写首诗,看书不少于20页的学习计划。
二件事是: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对组织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他还画了幅图,但这插图得丑陋不堪,引起了辅为大臣的嘲笑。
三件事是: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的靖港兵败。
当时,他要跳水被害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章寿麟救起,狼狈自述逃回其后搬到城南高峰寺本人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绅遭受的鄙夷和耻笑。
四件事是咸丰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总兵、按察使;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湖北省的事事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
他与江西政要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地步。
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看见敌人的战船一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家书背后的委屈因何为何被咸丰骂虚伪
导语: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
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局面,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
曾国藩性格解读: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咸丰骂他虚伪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