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精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选学习文档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 仁政思想B. 伦理道德C. 性恶论D. 唯物思想3.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4.明末清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是()A. 李贽B. 王夫之C. 黄宗羲D. 顾炎武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6.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 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 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 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 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7.顺治皇帝时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
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A.天人感应B.仁政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8.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9.9.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包(含答案)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C2.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3.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答案:C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答案:A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材料二2015年9月27-29日在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
(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解析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选D。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B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
这表明张融坚持A.贵儒道,贱佛教B.三教并重C.佛教本源说D.道教至上论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这说明他们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敦煌莫高窟5.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下郡国利病书》D.《伤寒杂病论》6.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A.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D.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7.康熙帝时,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如图所示。
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此条约签订表明康熙帝具有了国际法意识B.从法律上确认了库页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C.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D.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8.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带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17道试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2.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3.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4.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5.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A.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6.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7.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6.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9.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后练习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夏、商、周);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存天理,灭人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人伦者,天理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革命理论家戴季陶提出:“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孙中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孔子组织了一个‘社会连带责任主义’的民生哲学。
”其旨在( )A、推行仁政放弃阶级斗争B、利用孔孟学说改造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习题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据此可知作者( )A、主张复古恪守臣道B、对君主制度的否定C、提倡君臣共治天下D、反对传统君臣之道【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
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致良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周公“制礼作乐”的理念就是不要把人的命运寄托在鬼神身上,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自己的德行,符合礼的规范;顾炎武说“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
这反映二者都主张( )A、实行民本主义B、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觉遵守礼制D、用礼制教化民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加试题】“秦皇汉武”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有( )①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②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③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④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苛用,故割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
这说明( )A、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B、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对立C、儒家思想可以制约绝对君权D、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
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公立教育系统朽坏B、新的思想体系兴起C、经世致用成为潮流D、科举内容发生变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
必修3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含答案)
必修3第1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含答案)必修3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1.战国时期诸⼦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原因是当时( )①中央集权加强②旧制度⽇趋衰落③出现新的经济因素④中西⽂化交流频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案的主张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然规范社会3.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对追遂功名利禄之徒⼀概不⽤,省事节⽤,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考察细过,虚怀⾃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4.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物“殆(⼏乎)仅知有政治,⽽不知有⽂化。
仅知有国家,⽽不知有⼈⽣。
仅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众。
”该学派代表⼈物应是( )A.孔⼦B.墨⼦C.韩⾮D.⽼⼦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化学术的发展产⽣了极⼤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6.荀⼦说:“君⼈者,隆礼尊贤⽽王,重法爱民⽽霸。
”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 A.恢复周礼B.严刑峻法C.儒法并⽤D.君⾂有别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其死,安平则尽其⼒”。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为⽽治B.强化⾎缘等级C.推⾏礼乐仁政D.实⾏严刑峻法8.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9.“⼀⼿伸向过去,⼀⼿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兴的⼤⼀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论断评价的是( )A.孟⼦“仁政”学说B.荀⼦礼法并施主张C.韩⾮法家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围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身取义,壮烈殉节。
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明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可得出雨果(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B、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分别是( )A、韩愈、李翱B、程颢、程颐C、朱熹、陆九渊D、陆九渊、王阳明【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足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苒知恶是良知,为苒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程颐B、朱哀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第8题【单选题】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材料中“新见”是指( )A、保留君主制B、君臣分治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答案】:第10题【单选题】一个研究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
这一历程反映了(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完善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思想体系日趋发展并逐步完善【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B、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主张“明主悄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赢政【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这段史料A、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B、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C、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D、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
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
”这表明王阳明( )A、主张人格独立B、反对圣人之学C、追求思想自由D、否定师道尊严【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答案】:【解析】:第18题【单选题】《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
这反映出( )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答案】:【解析】:第19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材料二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答案】:【解析】:第20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析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制约君权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答案】:【解析】:第21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
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摘编自《中国古代人口思想》材料二: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己经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新常态同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其中一个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是来自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
人力短缺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
如果说“生产力压迫人口”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低生育率趋势不仅将长期化,而且将内卷化,卷入“低生育——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材料三: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增长的高潮: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增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请回答: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
【答案】:【解析】:第22题【材料分析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