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

合集下载

倪海厦讲金匮要略第13讲—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07

倪海厦讲金匮要略第13讲—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07

倪海厦讲金匮要略第13讲—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07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07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接下来呢这个是介绍这个中暑,在讲中暑之前呢,诸位我们把刚刚那个风湿呢湿证回忆一下,最粗浅的表证在皮肤表面上疼的时候,这个湿在皮肤表面上痛,诸位开的是麻黄汤加白术,麻黄加术汤;那如果说一般来说在皮表以下,我们会用到麻杏薏甘汤,所以如果是防己黄芪汤是在血脉的周围,哦,血脉周围常常会产生一种现象,这个比如说,这个我们有的,有病人来找你,医生啊我那个腋下汗特别多,动不动看到这个衬衫的两肋都是湿的,或者是男人呢睾丸里面都是水,睾丸有积水在里面,所以凡是有水、湿这种东西呢,如果是在血脉神经旁边的时候,那就用防己黄芪汤,是很好用的处方。

现在还有两个地方没有介绍,一个是在血脉里面,湿在血管里面,我们后面会介绍,哦,这个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有一个就是很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都变形了,那两种症状呢这个处方都不适用,这个都不适用,其他的统统可以。

中暑,太阳中暍,发热恶寒,中暑的现象就是津液不足,脱水了,就是津液不足,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如果是病人有太阳病,有发热恶寒,脉很浮数的话,这就是伤寒或者是温病的表证,那脉是弦细而且芤迟,脉非常的小,小便完以后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会有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本身津液伤到了,伤到津液已经不够了,那你再去小便,又不能不小便啊,哦,你说我津液不够把小便憋到,也没有办法,这两回事嘛,哦,那一小便津液是不是更伤,更伤了就是洒洒然,就是举止怪怪的头要抖一下,诸如此类的,哦,你说老师那个人小便为什么小完便头在抖?津液不够,津液不够,哦,体内津液丧失掉很多。

那口开前板齿燥,前板齿呢,我们在练功夫的时候,打坐的时候,舌头是顶到上颚的,舌头一顶到上颚的时候任督二脉就相交。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痉湿喝脉证第二太阳病。

发热无汗。

恶寒者。

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此二证。

说解详伤寒发微。

风寒外薄。

血热内张。

正与邪相争。

故名刚痉。

汗出表疏。

正气柔弱。

不与邪争。

故名柔痉。

太阳病。

发热。

脉沉而细者。

名曰痉。

为难治。

此条见伤寒论。

盖痉为津液枯燥之证。

卫气不和于表。

故发热。

营气不足于里。

故脉沉细。

发热为标阳。

脉沉细则为本过时。

里气不温,则水寒不能化气。

是当用栝蒌桂枝以解表。

加熟附以温里。

释详伤寒发微兹不赘。

太阳病。

发汗太多。

因致痉。

此条典见伤寒论。

释解具详伤寒发微。

兹不赘。

夫风病。

下之则痉。

复发汗。

必拘急。

风病。

陈修圆以为发热有汗之桂枝汤证。

是不然。

太阳病固自有先下之不愈。

因复发汗。

表里俱虚。

其人因致冒。

终以自汗解者。

亦有下后气上冲。

而仍宜桂枝汤者。

亦有误下成痞。

误下成结胸者。

独发汗致痉之证。

为中风所希见。

则所谓风病者。

其为风温无疑。

夫风温为病。

其受病与中风同。

所以别于中风者。

独在阴液之不足。

故脉浮自汗心烦脚攀急者。

不可与桂枝汤。

得汤便厥。

所以然者。

为其表阳外浮。

里阴内虚。

阴不抱阳。

一经发汗。

中阳易于散亡也。

俱此犹为证变未甚也。

更有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身重息鼾。

言语难出之证。

一经误下。

即见小便不利。

直视夫溲。

若火劫发汗。

则瘛痤如惊阐。

所以然者。

里阴素亏。

误下则在上之津液下夺。

日系因之不濡。

火劫则在里之津液外烁。

筋脉因之不濡。

津液本自不足。

又从而耗损之。

风燥乃益无所制。

故上自日系。

下及四肢。

无不拘急。

而痉病成矣。

不然。

本篇汗出发热不恶寒之柔痉。

与伤寒温病条之不恶寒。

何其不谋而合乎。

是知中风一证。

津液充足。

虽误汗下。

未必成痉。

惟津液本虚者。

乃不免于痉也。

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发汗。

汗出则痉。

此条见伤寒太阳篇。

盖人之汗液。

由卫气外出者属水分。

由营气外出者属血分。

身疼痛。

原系寒凝肌腠。

急当发汗以救表。

惟疮家营分素亏。

一经发汗。

血液重伤。

至于不能养筋。

一身为之拘急。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小结之一:第1条讲的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刚痉与柔痉的概念。

本条没有讲‘痉’的概念,但我们知道,痉者,抽搐痉挛也。

有汗的是柔痉,无汗的是刚痉。

第二,皮肤肌肉筋骨均属表。

第三,痉属表病,但又超越了《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表病。

这个痉,虽是表病,虽有汗或无汗,但不一定恶寒。

小结之二:第2条主要讲的是津液损耗而导致痉病的产生。

小结之三:第3条讲的是痉病的一些表现,最主要的是表现是拘急。

小结之四:第4条讲的是津液的虚实增减所表现出来的脉象。

津液少的,脉象就小。

津液多的,其脉象就饱满。

小结之五:第5条讲的是痉病的脉象。

痉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有热,伤耗津液,致使津液不能濡养筋骨。

津液少,故脉象不饱和,而出出弦脉。

小结之六:第6条讲的是痉病而有疮疡的,不能用发汗的办法。

因为疮疡亦属伤损津液。

小结之七:第7条讲的是用桂枝汤解肌,有栝蒌解热生津。

小结之八:第8条讲的是用桂枝汤平喘,用麻黄发汗,用葛根解肌。

小结之九:第9条讲的是热伤津液而出出阳明证,有大承气汤治。

小结之十:胡老说,痉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热。

他说‘无论刚痉、柔痉,无热不痉,热伤津液,组织枯燥而不洁濡,因而作痉’。

小结之十一:胡老认为痉病是可以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治疗的。

他认为‘兼表者,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兼里实者,可与大承气汤;兼半表里者,可与小柴胡加石膏汤’。

小结之十二:从胡老的话中可知,痉属于阳性病,属三阳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暴腹胀大”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这句话是错误的,有人说是传抄错误,其实都不是,当你处理过这一类似的病人,你就知道了“暴腹胀大”是什么意思了。

当他在高热惊厥的时候,是角弓反张,是全身骨骼肌痉挛的一种状态。

但是,背部的肌肉力量最大,腹部的肌肉力量弱,所以,抽起来是往后,腹部的肌肉也是很硬往里的。

如果腹部突然变大了,说明就快不抽了,惊厥马上就要停了。

痉病的脉象是弦脉,如果脉没有变化,和先前一样是沉弦脉,而反加伏弦的脉,这个伏而沉,伏即是沉的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

这个病由表到里了,还是要痉。

这这是痉病中的变证,说明还会抽。

【要点延伸】“暴腹胀大者为欲解”:高热惊厥是全身骨骼肌痉挛的状态,抽搐时角弓反张伴腹部肌肉痉挛表现为腹部回缩,当腹部突然变大时表明腹璧肌肉痉挛开始缓解,故见腹部突然变大"暴腹胀大”。

【原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的脉,按上去弦紧,而且是直上下行的跳动,这种脉是刚痉的脉象。

【要点延伸】脉弦紧:痉病之常脉、邪盛之表现、正气尚足。

如果把“邪”给解决了,那就是暴腹胀大,脉缓了,那就是欲解。

如果是反伏弦,紧接着还会抽。

虽然是暂时不抽了,过一会还会再抽起来。

上面是讲了痉病的先兆,一直到缓解的临床表现。

四、痉病与灸疮下面我们来看痉病与灸疮的关系,古人强身保健,用艾灸经常把足三里给灸破了,然后让它化脓结疤,结完疤以后,再灸,又灸起水泡,再次化脓结疤,在艾灸界叫疤痕灸,常有一句话是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这是古人增强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原文】痉病有灸疮,难治。

本来这患者就有痉病,又有灸疮,这就有点难治了。

为什么难治呢?如果艾灸以后,灸疮总是不好,说明它的抵抗力不行啊,正气不足,正气不足的病人,不单是痉病难治,什么病都难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其脉如蛇。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当我们得到表症时。

也就是病毒刚进入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毛孔会因此闭起来,就不会流汗了。

没有流汗我们需要用药去发汗,把病邪发散出来,就是所谓的解表。

一般身发热时,我们有两种去热的方法。

一种是利用发汗来解,一种是利用小便来解。

如果小便很通畅,这个热就有地方宣泄,如果小便也没有了,这个热就会亢在里面,如往下走,小便又出不来,想走皮肤表面时又出不来,于是就闷在里面。

所有热的性都是往上走,当热冲到头上来后,整个人就会呈现出脑膜炎的症状。

头在晃,眼睛红赤的,此时病人的津液已经很枯竭了,你又给他发汗药,一发汗,就造成血里面的水更不够了,这是很危险的,前面谈到现在就是告诉我们发汗要有方法,一定要确定病人可以发汗再使用发汗的药,就不会有问题。

当病毒跑到脑部去的时候,就容易得脑膜炎,出现抽筋,角弓反张,嘴巴不能讲话,眼睛瞪得直直大大的,遇到这种情况发汗的话,脉如蛇。

我们在治疗痉病,不管是刚痉还是柔痉,只有分有汗和无汗,当这个病人发痉病,已经不会讲话了,你还去问他有不有汗,这个医生肯定是不合格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去摸,有汗,就是瓜蒌桂枝汤。

无汗,还是用葛根汤,这个时候发汗是没有关系的,不要以为病人已经发痉病了,发汗太多了,会不会其脉如蛇,是不会的。

剂量开得好,一点问题都没有。

葛根汤在治疗的时候,比较偏重于阳明这边,它是属于太阳篇,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葛根汤用得最多就是小孩子。

在天气热的时候,小孩到处乱跑,流汗得到感冒,这是属于温病的一种。

温病家不会开葛根汤,只有伤寒家才会开葛根汤。

葛根汤开得很好的时候,不但可以把病去掉,还可以把津液补回去。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20121011金匮要略0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0121011金匮要略0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外感风湿,大都先犯体表,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卫外之气痹阻,故一 身尽疼痛。此时治疗当以汗解,使邪从外出,如值天时阴雨不止,则外 湿尤甚,足使疼痛加剧,更须发汗,以助体内湿气蒸发,但汗之而病仍 不愈,这是汗不得法的缘故。 • 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今发其汗而大汗出,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 使卫阳耗伤。必须照顾到风与湿合的具体病情,使其微似汗出,缓缓蒸 发,则营卫畅通,而风湿始能俱去,这是治疗外感风湿的发汗方法,临 床必须掌握。
20
范恒:金匮要略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 快,但当利其小便。
【词解】
候:证候。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第14条
【提要】
本条论述湿痹证候 及其治则。
【释义】 • 湿为六淫之一,故其伤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多伤肌腠,湿则 易流关节,湿邪痹着,阳气不通,故关节疼痛而烦。 • 湿从外来,脉应浮缓,今见脉沉而细者,沉为在里,细脉主湿,是湿邪 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所以称为湿痹。 • 本条由于内外合邪,所以除关节疼痛而烦之外,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 快等症,这是内湿招致外湿。湿胜则濡泻,故大便反快。湿阻于中,阳 气不化,故小便不利。治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 湿痹亦除。 • 利小便的方剂,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金匮发微》认为宜五苓散倍 桂枝。
第16条【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 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 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 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 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 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 烦也。
【提要】
本条论述湿病误下 的变证。
24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7)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7)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7)《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痉病二、主要脉证[代表原文]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恶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恶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一云其脈浛。

(7)[白话语释]提要: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要脉证。

语译病人身热,足冷,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活,恶寒,时觉头部发热,面红目赤,唯头部常不自主地摇动,突然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腰背强直反张,属于痉病。

如果误用汗法,则汗出之湿与外来寒邪相互搏结,留滞于肌表。

汗后卫表更虚,所以恶寒加重。

发汗以后,其脉亦会发生变化,呈现沉伏不利,屈曲如蛇的脉象。

阐释本条论述外感表邪未解而里渐化热动风的痉病证候以及误汗后的脉症。

原文可分为两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从“病者身热足寒”至“背反张者,痉病也”;第二部分从“若发其汗者”至“其脉如蛇”。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致痉的证候。

由于风寒外袭,侵犯太阳之表,卫气与邪相争,所以身热、恶寒,表邪未解迅速化热入阳明,邪热熏蒸于上,则时头热,面赤目红;阳气闭郁不能下达,故足寒。

热盛动风,见独头动摇;热盛灼津,筋脉失养,拘急不舒,故见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

第二部分是属误汗后的脉症,上述证候属于表邪入里化热,伤津动风之象,理当采取清热生津,兼解表邪,表里同治。

如果此时误用辛温发汗法治疗,不仅表邪不去,反致汗出表虚,汗液之湿与外寒之邪相互搏结,导致恶寒加重。

由于汗出之后,正气虚而邪未去,所以脉来屈曲如蛇行,沉伏不利。

结合《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第3条“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更说明是发汗不当而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临床应用】颈项强急与西医学的“脑膜刺激征”相类似。

牙关紧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

痉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膜炎和高热惊厥,以及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引起的抽搐等。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风湿病的发汗方法
风但在者盖之医解疼风 十湿微,,发病云,痛湿 八俱微若此其不此值,相 去似去风汗愈可天法搏 也欲风气,者发阴当, 。出湿去汗,汗雨汗一 汗者湿大何,不出身 者,气出也汗止而尽 , ? , ( )
归纳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 值天阴雨不止
湿邪难除
正治 —— 微微汗出 —— 令阳气内蒸, 营卫畅行而风湿俱去 误治 —— 汗大出 —— 但风气去湿气在
鼻湿无自塞面湿 中,病能而黄家 则故,饮烦而病 愈鼻病食。喘身 。塞在,其,疼 ,头腹脉头发 十内中中大痛热 九药寒和,鼻, ( )
提要: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治。
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外感寒湿,阳气被郁 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湿家病 ——寒湿在上,气机不利。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里气和 ——病在头中寒湿 ——宣肺利气,散寒祛湿 ——纳药鼻中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喻嘉言)
治疗禁忌:慎不可火攻之
药后注意:覆取微似汗
煎法注意:先煮是为了防其过于升散,另 沫能令人烦,故去
白术
《本草经》:术主风寒湿痹与止汗。 《别录》说:能除皮间风水结肿。 仲景时代苍白术不分,直至南北朝 《本经集注》才有苍白之别。因苍术去 湿力较强,故现代一般用苍术代白术。
痉病的常见证状: 一般症状: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抽搐 少见症状:头摇身摆,咬牙齿,磨牙,颤动, 异舌,眼睑动,手足蠕动,手舞足动
弦夫 九,痉 直脉 上, 下按 行之 。紧 如
( )
痉病主脉
提要: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紧:状如转索,紧张有力。 弦:如张弓弦。 紧如弦,《玉函经》《脉经》皆为“而”,而如互 通。紧如弦即紧急弦劲有力,重按不减。 直上下行——自寸至尺皆见此脉。 病机:热邪伤阴,筋脉强急痉挛。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葛根汤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葛根汤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葛根汤
葛根汤中麻桂枝,芍药炙草姜枣施;
表实无汗作刚痉,身痛项强兼可治。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功效:解表发汗,生津舒筋。

主治:伤寒表实证之欲做刚痉。

症见发热无汗,恶风,身痛,项背强几几,口噤不得语,小便少,苔薄白,脉浮紧。

亦治痢疾、麻疹初期有上症者。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脑炎、脑膜炎、慢性鼻炎、颈椎病、面瘫、流行性腮腺炎、痹症等病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认为,本方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主要效方,对小儿流行性感冒疗效更为显著。

本方加黄芪、制川乌、苡仁,随症加减治疗痹症;加细辛、寻骨风、当归等治疗颈椎病;用本方加减治疗面瘫等病,都有较好疗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抑菌、解痉、抗变态反应、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抗炎、解热等作用。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71页PPT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71页PPT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金匮要略-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金匮要略-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一、概述(一)痉病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病位:病在筋脉(二)湿病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病位:肌肉、关节(三)暍病主症: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病因:感受暑邪(多挟湿)病位:太阳之表二、痉病(一)痉病的分类与脉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柔痉。

(2)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7)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9)痉病的分类刚痉: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柔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痉病的脉症身热、恶寒:风寒外来,卫表被郁时头热,面赤目赤:邪郁化热,阳热上蒸头动摇、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邪阻经络,热伤津液,筋脉失养足寒:经脉不畅,阳气不得下行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弦而紧,从寸到尺皆见(二)痉病的证治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1)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阳明痉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表证表虚者——柔痉多为风邪偏盛,以汗出恶风为特点——栝楼桂枝汤表实者——刚痉为寒邪偏盛,以无汗恶寒为特征——葛根汤里证阳明热盛成痉其特征除痉的症状外,伴有高热、烦渴、腹胀、便秘等里热炽盛表现——大承气汤(三)治疗痉病的注意事项(1)无论汗下,总要照顾津液。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4)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6)(2)熟悉痉病发生的内、外因,及早预防。

对于有津伤现象或病史者,当其外感风寒出现太阳表证尚未发痉之前,宜及早解表生津,防止发痉。

三、湿病(一)湿病的治法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金匮要略浅注-痉湿

金匮要略浅注-痉湿

金匮要略浅注-痉湿痉湿病脉证第二(痉之为言.强也.其证颈项强急.头热足寒.目赤头摇.口噤背反.详于下文.初起不外太阳.)太阳病(病在标阳.则)发热(邪在肤表.则肤表实而)无汗.(既在标阳.不宜恶寒.而)反恶寒者.(本亦病也.以其表实.)名曰刚痉.太阳病(病在标阳.则)发热(邪在肌腠.则肌腠实.而肤表反虚.故)汗出(标病而本不病.故但发热)而不恶寒.(以其表虚.)名曰柔痉.此言太阳病有刚柔二痉.推原痉之所自始.为辨痉之法.非痉家之本证也.刚痉脉宜紧弦.柔痉脉宜浮弦.仲景未言.可以悟出.、充至切.诸去声.恶也.痉、其颈切.音敬.风强病也.旧本以痉为.传写之误也.今改正之.其病皆由血枯津少.不能养筋所致.燥之为病也.然内经谓诸痉强直.皆属于湿.何其相反若是乎.而不知湿为六淫之一.若中于太阴.则从阴化为寒湿.其病流于关节而为痹.若中于阳明.则从阳化为湿热.热甚而阳明燥化之气愈烈.其病烁筋强直而为痉.是言湿者.言其未成痉之前.言燥者.言其将成痉之际也.经又云、赫曦之纪上羽.其病痉.言热为寒抑.无汗之痉也.又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言湿蒸为热.有汗之痉也.千金谓温病热入肾中则为痉.小儿痫热盛亦为痉.圣经贤训可据.其为亡阴筋燥无疑.(然而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首篇言之详矣.兹)太阳病发(于标阳.无有不)热.(发热则脉不宜沉细矣.今反)脉沉而细者.(是证见太阳.脉见少阴.而背项强直等证并见.)名(之)曰痉.为难治.此一节言太阳之里为少阴.痉病在少阴.最重之证也.故于辨其刚柔之后.特笔以提撕.欲人之知所重也.(病在太阳.未必遽成痉也.而太阳之接壤.即是阳明.太阳之里面.即是少阴.阳明少阴.两关津液.津液伤则筋失所养而成痉.此痉病之由也.今)太阳病发汗太多.(津液外脱.则少阴伤.阳明亦燥.筋失所养.)因致痉.夫风病(不知用桂枝汤解之.而以下药)下之.(下多则亡阴.阴亡阳无所制.)则(灼筋而成)痉.(若下后)复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下而复汗.身)必拘急.疮家(脓血出多.津液将涸.)虽身疼痛.(表证未净.亦)不可发汗.汗出则(津液愈竭.筋失所养而成)痉.此推致痉之由.从太阳而推到阳明少阴.言汗下疮家.三者致痉.皆由脱液伤津.皆兼此二经而言也.妇人产后亡血过多.因而成痉.亦可以此说括之.(痉有本证.可以备言其形状.亦有误治之变证变脉.可以略陈其大概.今请先言其本证.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病(痉)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风伤太阳之经.故)颈项强急.(风伤太阳之气.故通身)恶寒.(阳气上行于头面.故)时头热面赤.(太阳之脉.起于目内.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赤.(头项皆强急而不能动.)独头(呈风象而)动摇.(强急则筋不舒.而牙关紧闭.且风客会厌.而语言不出.所以).卒(然)口噤.背反张者.(风邪入于经输也.此)痉病(本证之形状)也.若(不知其为痉.而误)发其汗者.(汗之沾濡衣被则为湿.湿之陆续不干而生寒.)寒湿相得.其表(因汗而)益虚.(虚甚)即恶寒甚.(盖痉之未成.太阳原有恶寒之证.而痉之既成.阳邪用事.热甚灼筋.何至恶寒之甚.此为误治而一变也.)发其汗已.(不独证之一变.而)其(强直之)脉(亦变屈曲)如蛇.此论痉家之本证.而并及于误治之变证变脉也.(脉如蛇.阴之象也.君子正有履霜坚冰至之忧.乃)暴(然见其)腹胀大者.(遂转忧而为喜.冀其)为欲解.(即首篇入腑即愈之义.况胀为有形之实证.大承气汤即对病之良方矣.乃诊其)脉如故.(仍是如蛇之象.而)反(加)伏弦者(此为变而又变之)痉.此一节承上节汗后变证变脉外.又变一脉证也.师不出方.余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条.悟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俟其胀稍愈.再以法治之.(痉家之本证.既已备言.即变证变脉.亦复明示矣.痉家之本脉何如.)夫痉(为劲急强直之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如弦.(谓其自寸至尺.)直上下行.(与督病之脉相似.但督浮而此沉耳.)此一节补出痉病之本脉也.自病者身热足寒至此三节.合作一大节读.痉(为太阳中风之)病(风为阳邪.误用烧针.则为逆.若见)有灸疮.(则风火交煽.真阴立亡.)难治.此一即言痉病误灸之难治也.师不出方.伤寒论火逆诸方.亦恐其过温.余用风引汤减去桂枝干姜一半.研末煮服.往往获效.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论所谓桂枝证也.)其证备.(但)身体强KTKT 然.(为风邪入于经输.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脊乃强是也.然经输之病.脉应浮数.今按其)脉反沉迟.(盖沉为痉之本脉.迟为津液不足.营卫之行不利.虽痉证尚未全备.而痉脉先已见端.)此(不为伤寒而)为痉(以)栝蒌桂枝汤主之.此一节为痉病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然细按方法.必是中风自汗之变证.柔痉用此.刚痉用葛根汤.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等证悉备.表实既已)无汗.而(邪气不得外达.)小便反少.(邪气又不得下行.正不胜邪.其)气(遂逆)上(而)冲胸.口噤不得语.(面赤头摇项背强直.势所必至.此)欲作刚痉.(以)葛根汤主之.此一节为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为太阳之治法.非痉证之正治法.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痉(之)为病.(至于入里.而)胸满(气闭而)口噤.卧不着席.(反张甚也.筋为热灼.下为)脚挛急.(上)必(牙关紧而)齿.(此或为少阴火亢.或为阳明燥化.救焚在此顷刻.起死即在此须臾.)可与大承气汤.(以急下之.为下其热以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冼)浓朴(半斤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湿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风伤寒自太阳始.但风寒之太阳病.病在肌表.湿之)太阳病.(病在关节.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今病湿.则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为阴邪.故)脉沉而细者.(湿不在外而在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痹之为言闭也.)湿痹之候.(闭气不化.则)小便不利.(闭湿于内.则)大便反快.(治者)但当利其小便.(则湿从小便而去矣.)此言湿流关节之病也.然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此条论地气之湿.乃湿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邪.当以微似汗解之.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湿家.(病在太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夹脊背而行于两旁.雾露之湿.清邪中上.着太阳.阳气聚而不行.故)其人(他处无汗.)但头汗出.(湿邪滞碍.而其经输不利.故)背强.(湿为阴邪.阴气盛于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在表.)若下之(太)早.则(寒湿之邪陷于胃.而为)哕.(胃病则上下二焦亦病.上焦之气不降.则气道壅塞.而)或胸满.(下焦之气不升.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乃湿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总由寒湿之邪.陷于胸膈.命门之阳.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八个字为不易勘语.丹田有热.故)渴欲得饮.(胸上有寒.故欲饮)而不能饮.则(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恶水.其懊不可明言之意.则为)烦也.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误下之.其变证有如此之多也.(湿家误下.变证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证.恐医者犹执迷不悟也.)湿家(误)下之.(头汗已后而)额上汗出.(以阳明之脉交额中.此阳明之气脱绝.而真液上泄也.且见)微喘.(以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阳之气绝.而真气上脱也.且见)小便利者.(以少阳三焦.司决渎而出水道.此少阳之气绝.而阴津下注也.三阳气绝.上下离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败而地气陷.不必三阳气绝.而)亦(主)死.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备言误下之死证.而为医者大加警觉也.(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宇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弥沦.摄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前言中湿.但当利其小便者.以湿之在内言之也.若)湿家(之表证.其)身烦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气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出一至当不易之方也.喻氏谓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多汗.术得麻黄.行里湿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用之.亦随其证之上下.而取亲上亲下之理也.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薏苡(半两)甘草(一两炙)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风湿(之病).脉浮.(为风.)身重.(为湿.若见此脉此证.汗不出而恶风者.为实邪.大剂有麻黄加术汤.小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用.若)汗出恶风者.(为虚邪.以)防己黄汤主之.此为风湿证汗自出者出其方也.合上二方.即伤寒论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之意乎.钱天来云、病因汗出当风.夫汗出则腠理开.当风则风乘腠理矣.风邪既入.汗不得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肌腠而为湿.此即人身汗液之湿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伤于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肌腠而致病.与汗出当风无异也.按金匮以痉湿三证合篇.痉证兼湿.证亦兼湿.湿证最重.必须如此活看方得.防己黄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炙)白术(七钱半)黄(一两一分)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伤寒(至于)八九日.(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着.故)不能自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白术附子汤方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虫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多.其性猛急.筋节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为君者.欲其缓也.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其应.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能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气虚不能自支也.)口前开.板齿燥.(以劳而动阳热.阴液不能上滋也.此表里经脉俱虚.不可汗下温针.倘)若(误认为伤寒.而)发其汗.则其(表虚而)恶寒甚.(若因其寒甚.而)加温针.则(经脉虚而)发热甚.(若因其发热甚.而)数下之.(里虚而津液伤.)则淋甚.此言中暑之证.从经脉表里俱病处.绘出虚证模样.意者.寒则伤形.责其实.热则伤气.责其虚也.汗下火皆为所戒.而治法从可知矣.太阳中热者.是也.(暑干肌表.而气虚微.所以)汗出.(太阳以寒为本.所以)恶寒.(暑热之邪.内合太阳之标热.所以)身热而渴.(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言中暑而不兼湿之证治也.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因暑热而复)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推之夏月阳虚阴伏.凡畏热贪凉.皆可以伤冷水例之.病在阴经.即为阴证.岂可一以清凉治暑哉.)此言暑合湿邪为患.而出其方治也.后人用五苓散.大顺散.小半夏加伏苓汤.十味香薷饮.白虎加苍术汤.皆推展其法而兼治湿也.瓜蒂汤方瓜蒂(二七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暑者.夏令炎热之气也.有伏病.有正病.有变病.何谓伏病.经云、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是病伏于冬时.愈郁而愈热.与温病同例也.何谓正病.经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又云、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言夏时酷暑炎热.人感之而为暑病.病在心也.白虎加人参汤.是其正治欤.何谓变病.元人谓静而得之为中暑.处于高厦凉室.畏热贪凉而成病.其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重以别之.心烦以别之.脉虚以别之.此病在人事.不在天时.故谓之变也.然而更有深义焉.暑必挟湿.是暑阳而湿阴也.夏月伏阴在内.是暑热而阴寒也.读者当得其言外之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别:

伤暑——凡起病缓慢,病情轻者

中暑——发病急聚,病情重者。
一、痉病 (一)病因病机 (二)主要脉症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 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 汗已,其脉如蛇。(7)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栝:原作“括”,下同。
条文11
提示:本条论柔痉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其证备-发热恶寒头痛汗出等
身体强,几几然-项背强急,太阳经脉拘挛。 脉反沉迟-津液不足
病机:太阳表虚,阴津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润燥缓急 方药:栝萎桂枝汤 桂枝汤祛风解肌,栝萎根清热生津润燥缓急。
关于瓜蒌根
福建龙角市花云洲,根据祖传验方栝萎根煎治疗前列腺增生 12例,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栝奏根煎组方:栝萎根(即天花粉)30~60g、 白芷9g、续断9g、杜仲9g。病情稳固者应加重括萎根主之。 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服完,5天为1疗程。
条文12
病机:太阳表实,阴津不足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 麻黄与桂枝汤相合,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葛
根解肌升津,疏通经隧。
1.痉病包括现代哪些疾病? 外感热病-流脑、乙脑、小儿惊风 内伤杂病及妇人产后、初生小儿、外科破伤风,羊
癫风等 2.痉病的病机病因沿革: 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仲景:外感风寒,内伤津液 现在:阴血不足,肝筋失养 3.上两方的现代运用:
提要:上两条论述刚柔痉的区别
分析:
刚痉
无汗
以寒为主

发热恶寒
风寒在表
柔痉
有汗
以风为主
思考 风寒在表是否一定会出现痉病?
条文1、2
条文提示: 1.痉病由外感引起 2.有外感表证 3.治宜解表 4.从有汗无汗辨刚柔痉 5.病机类伤寒,易误诊。
(四)证治 1.柔痉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 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 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 禁忌。
条文12
提示:论欲作刚痉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太阳表实 无汗而小便反少-津液不足 气上冲胸-不外达不下行,必逆而上冲 口噤不得语-邪阻经络,筋脉拘挛 欲作刚痉-发痉之兆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匮教研室
一、概述:
一)概念: 1.痉病:痉,强急也。痉病为邪在筋脉,以项背
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疾 病。本篇以外感风寒为主。 2.湿病:为邪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骨节疼 烦为主症。本篇以外湿及兼证为主。 3.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 脉虚为主症。与中热同属外感伤暑范畴,与中暑 有所不同。
1痉证
刘某,男,34岁,1997年1月10日就诊。症见恶 寒发热,咳嗽气促,周身骨痛,尤以项背强急拘紧、 转折困难为苦,2月来曾服西药不得汗,溲粪而少, 纳差,苔厚,脉浮。治以解表和为先。处方:葛根 9g,桂枝6g,白芍9g,忍冬藤6g,桑枝6g,生甘 草6g,净滑石6g,生姜3片,红枣三枚。服药3剂 后,得汗身舒,以止咳为续,调治而愈。
2眩晕(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黄某,女,50岁,教师。1992年 5月 2日初诊。眩晕3年, 加重月余,伴有颈项酸痛恶心,耳鸣,上肢麻木。曾以针灸、
推拿及中西药治疗,症情不减,遂求治子余。诊见:头部转 动眩晕加重,颈4、5、6棘突处压痛,舌质淡薄白,脉沉缓。 X线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脑血流图检查示:脑部供血不足。 证系风寒痹阻,清阳不升。治宜散寒通络,益气升清。拟葛 根汤加减。处方: 葛根 209,麻黄5g,桂枝 109,白芍 309,炙甘草 109,生姜 3片,大枣 5枚,党参 209,炙 黄芪209,甘枸子 15g,天麻 109。 服药4剂,眩晕减半, 余症亦轻。前方去麻黄,加威灵仙 159,又服 4剂.眩晕 渐平,颈项活动如常。前方略事增损,进服1月,诸恙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2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均获痊愈.其中经服本方3剂能免去膀胱造瘘2
例,尿水复道无异,夜尿次数减少、排尿不尽等临床表现全 部消失10例,治疗时间最长15天,最短7天,平均10.5天。
2.欲作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2痹证
王某,女,43岁,1997年8月6日诊。思者四肢关节肿痛, 历时半年。病起于淋雨感冒,曾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服用西 药激素。镇痛药以及中药等未见明显疗效,近半月疼痛加重, 屈伸不利,以下肢膝踝关节为甚,喜温,活动出汗后体快痛 缓,遇风寒加重;诊得四肢关节肿胀,而以双踝为甚,肢端 欠温,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予葛根汤加味:葛根、黄 芪、茯苓各15g,独活、羌活、桂枝、延胡索、防己、川芎 各109,秦艽129,麻黄6g,白芍15g,细辛3g,大枣5枚, 生姜3片,甘草5g日1剂,水煎温服.。上药3剂后疼痛减轻, 肿胀明显消退。守方加减,续服20剂获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姚某某,男,32岁,3天前突然口眼喝斜.语言不 清,兼有头痛鼻塞,舌体有僵硬感,颈项发紧不舒, 颜面肌肉抽动,脉浮弦.舌苔白腻.证系素体气虚, 伏有痰饮,卒受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 经络,阳明之脉壅痹,发为歪僻,治拟祛风化痰, 开窍通络,用葛根汤加白附、僵蚕、全蝎.3剂霍 然,后以六君子汤加味收功善后。
条文7
提示:趋于热化的证候 分析:
身热足寒-热盛于上,阳郁于下-动风的标志 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主症 恶寒-表证未解 时头热,面赤,目赤-化热上冲
(三)刚痉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条文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