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翻译看归化与异化平衡
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习语是语言中最常见的词汇,它们经常在口语中使用。
因此,习语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大难题。
习语翻译有两种方式:归化和异化。
归化习语翻译指的是将外语中的习语翻译成与本土语言相似的习语,使习语表达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翻译效果。
这种方法适合于翻译文本的情节和表达概念不会改变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习语“to hit the sack”在汉语中可以表达为“打瞌睡”,表达的意思没有改变。
异化习语翻译是将外语习语翻译为与本土语言不同的习语,以便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本中习语内容很复杂或概念很难被理解的情况,例如英文中的习语“to pull someone's leg”,在汉语中可以表达为“拿某人开玩笑”,意思更加清楚。
通常情况下,习语翻译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是归化还是异化,也可以混合使用。
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应当尽量接近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有效理解。
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2002年第2期(总第70期)语言与翻译(汉丈)LanguageandTranslation(Chinese)No.2.2002GeneraiNo.70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裘姬新(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外语鄱.浙江杭州3100121摘要:异化。
似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话文化为归宿。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
而习语堪称“最缩曲曼化”。
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翱讳中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关键词:异化}归化}习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2--0042--04引言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
1.理论依据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与意译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异化与归化有各不相同的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蒂(LawrenceVenuti),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E.A)。
1.1劳伦斯-文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文努蒂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创导者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也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
文努蒂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能够走向世界,除自身的文学价值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文译本的推广。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因此,一个好的英译本对世界学者了解红楼梦十分重要。
小说《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文中出现的大量习语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本文结合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杨宪益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 为例,探讨他们如何翻译这些负载大量文化信息的习语,旨在为习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这是归化和异化的直接来源。
但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两种方法,没有对之命名。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 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所谓异化,就是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文体等,要求读者向作者靠近,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而归化则是改变原文的一些特征,用读者的语言习惯去表达原文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去适应读者。
由于中外历史文化及地域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想要找出完全对等的译作,传达出原文包含的所有相关背景文化等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地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使目标语读者接触到更多异国风情,开阔目标语读者的视野,丰富目标语词汇。
归化则会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使读者阅读顺畅,易于理解。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归化是指将外
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范,尽可能地融入到中文中,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可
能地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在进行翻译时,如果选择归化策略,翻译者会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
和易读性,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常见
的汉语表达方式、习语和俗语,以使译文更加地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
种策略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时间、日期等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词汇。
而如果选择异化策略,翻译者则会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等,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
接使用原文或者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策
略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口头禅、谚语等需要传达原文情感和表达
方式的词汇。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归化或
异化策略。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二者的使用,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和表达原意的目的。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法的客观依据。 归化策略可以通过替换和删减等具体方法体现出来 。 () 1替换。许多英语 习语虽不能说与汉语完 全一致但也有殊途 同归、 异曲同工之妙 , 因此 翻译时往往要用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来 代替英语习语的字面直译 。如:ob m n ’ ba. T u 0e s ot在英语 中源于凯 撒命令其士兵烧光所有船 只以示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心 , 而在翻译时 就应按照汉语的历史将其译 为“ 破釜沉舟”Asena k. ; a s r e l a a 骨瘦如 柴, 不译为“ 骨瘦如 耙”T r gu k sr m . 后春笋 , ;o pi pl e ho s s n i mu 雨 不译 为“ 像蘑菇一样萌芽” M n d ae i t o lh w k 这些 例子指称都不 同, 却都完整而 准确地传达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同 或相似的文化 内涵 , 目的语读者也会得到与原文读者几乎相同的感 受。
摘 要 本文通过 对英语 >语文化 因素的分析 与比较, - 3 探讨 了 - >语翻译 中的归化、 j 异化问题 , 指出适度 异化是进行 文化传播 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但强调 异化不是否认 归化。异化和 归化始终是翻译 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适度运用才是解决 英 语 习语 翻 译 问题 的 有效 方 法。 关 键 词 习语 翻译 异 化 归化
9 %, 0 不同之处只有 1 %。因而我们在翻译时就可 以在源语和 目的 0
语 中找 到相 似 甚 至相 同 的表 达 方 式 ,这 就 是跨 文 化 交 际 中采 用 归化
1 英 语 习语 的 界 定
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英语词汇的精华。国
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 了界定 , 国学者安默尔认为 , 美 习语
习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 要:本文阐述 了归化 与异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英汉文化差异在习语 中的体现 ,并借助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的灵活运用,
提 出 了汉语 习语 的翻 译 方法 。 关键 词 : 习语 翻 译 归化 异 化
汉英两种语言均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习语 。所谓 习语 ,即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句,是语言在使用过程 中形成 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汉语 习语的翻译,早就是译界关注的一道景观 。 译者所面I 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更是一种语 言文化的传递过程。 } 缶 传统翻译涉及两个翻译原则 :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主要是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对两种语言形式 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 式所折射的文化差异作出不 同的处理 。文化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文化之间总存在着大大小小 的差异 ,这就决定 了习语 翻 译 中归化 和 异化 都 是不 可 或缺 的 。 1 理 论 依 据 . 所谓归化 ,就是要求译者向 目的语读者靠拢,用 目的语读者习惯 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源文的内容,主张以纯熟地道的译语和与 源语言相关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而本族文化中无语言表达 的形象,则站在本族文化 的立场上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解释 。从这 个角度 ,归化相当于意译。归化法 的优点在于使译入语的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不会产生陌生感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归化, 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所谓异化 ,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表达方式来表达源文的内容,保留构成源语言的文化因子, 即源语中特有的而译入语中没有的语 言文化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异化相 当于直译 。异化翻译的方法有助于译文读者 了解源 语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异化 ,则会影响中国读者对译 文的理解,反而不利于文化 的交流 。 归化和异化可看作意译和直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完全等 同于意译和直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 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归化 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 、诗学和政治层面。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 ( ia EA N d .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目的语文 l 在 化法则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成另一种文 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 f 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分析异化策略
的语 言 表 达 方式 ; 翻译 应 起 到 文 化 交 流 的作 用 , 且 ,l 习语 翻译 中的 运 用 。 而 在
下的理 由: 源语 的语言规范强加给 目的语 , 把 一般来 () 2 我们新吃过女人的亏 , 都是惊弓之 鸟, 看见女
说是不现实的, 同样, 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 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 , 因此 , 文不 仅要 克服语 言 译 的障碍 , 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 因为翻译就是交际 , 因 此 , 的责 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 , 译者 而文化 冲突
隔阂 ,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 目的语文化的读者 ; 文化 , 可谓 一举两得 。
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要求 , 强求 f 目的语 文化 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 , 者应 I 译
2 . 归化策略 归化 以译语 文化 为归宿 , 主张尽量适应 、 译 照顾
尽 可 能 使 源 语 文 化 所 反 映 的世 界接 近 目的 语 文 化 读 l 的文 化 习 惯 , 读 者 着 想 。 翻译 时可 在 译 入 语 中 找 语 为
的内涵 ; 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 h n htf d o. ad ta e syu e 实世界 了解的知识范 围之内 , 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 I 在这几个例子中 , 汉语 中的习语全部采用 了异化
文。 所以, 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 目 的语文化 , 译法, I 原汁原味地译入了英语, 这样, 译文不但弥补了 同时 , 译者也是“ 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 , , 他要消除 I 译入语文化空缺 , 而且英文读者也 可以籍此 了解 中国
浅谈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论英语数字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4一引言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全人类都在使用数字,因此数字文化应运而生。
在英汉文化中,数字文化无处不在,涉及到许多领域,例如在英汉两种文化都有许多数字习语。
由于分属东西两种文化,英汉数字习语也展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其社会文化涵义也大不相同。
英语数字习语与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翻译者在英语数字习语汉译时,必须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不仅要考虑语言间的转换,还要考虑语言间文化信息的传递。
这就涉及到译者对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
因此,在翻译的文化处理上便产生了异化与归化的矛盾,是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还是追求译笔的归化地道,一直是中外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过去,归化在习语翻译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异化则处于从属地位。
近年来,异化开始成为翻译的趋势,这种趋势也出现在习语翻译中。
二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特点概述归化,与异化相对,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它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泽,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使泽文流畅、通顺,更适合目的语读者的口味。
归化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倡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读者接受,即强调原文和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他认为归化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避免语言和文化冲突以及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被定义为“目的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接受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接受应大体一致”。
例如英语习语“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the apple of one's eyes”译为“掌上明珠”,“as strong as horse”译为“力大如牛”,都是典型的归化。
英语习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习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一种语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
习语是文化信息特别集中的固定词组和句子,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充分体现出某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习语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且内涵十分丰富。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对中英习语的影响,继而在从译文泛既要保留原作的丰采,也要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归化和异化。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差异;归化和异化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其数量可观,内容包罗万象,使用极其广,是英语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ooper(1999)曾引用资料说,成人一星期说7000个习语。
塞德尔在修订麦克莫迪的《英语习语及其用法》一书时说:“习语不是英语中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的游离部分,而是英语总词汇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不使用习语就很难用英语说话或写作”。
林承璋(1997)认为,现代英语的大趋势有习语化倾向。
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面,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由于在自然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与文化背景、精神生活等方面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如何准确传达英语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习语以及中英习语之间的差异。
一、习语的概念“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
”[1]. 牛津英汉词典的意义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国家、地区、团体或个人的特殊语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和习语表达形式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不同民族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生、对自然的认识记录,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作者:胡静闫世晓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2期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
这种行为要通过语言之间的转换来完成。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如风俗传统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这种转换就显得相当不容易。
如何很好地进行转换,真实反映另一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许多翻译家们提出了很多的翻译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异化和归化。
归化就是译文应像目的语一样流畅自然;异化就是译文应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应能传达“异国情调”。
那么这两种策略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理论依据。
一、归化和异化的理论基础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之一。
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的理由: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从英汉谚语习语互译看归化与异化
从英汉谚语习语互译看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一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归根究底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谚语习语翻译做了分析,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应力求达到两者均衡。
标签:谚语习语互译归化异化异归均衡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在引进外国作品时,究竟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翻译理论作指导呢?关于翻译标准或指导原则,一直都未有定论。
中国翻译界先是有近代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翻译的三大标准。
在当代翻译论中,有钱钟书提倡的“化境”说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都是围绕翻译转换问题,把标准和方法融为一体,但这都不过是归化与异化的一种延伸。
在当代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的翻译,即“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译者利用母语的优势,使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译文读者能产生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了某种审美传输功能上的相似,这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等值”(Funct ional Equivalence)是一样的。
异化(foreignization)的提法最早始于一千多年前的某些佛经翻译家,即所谓“求质、求信之谓,与译界常说的直译相近”。
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提出要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和陌生度,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界。
自刘英凯发表论文《归化一翻译的歧路》以来,掀起了异化与归化的又一轮争辩,但这次争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语言层次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文学和政治伦理的高度”。
许均也指出所谓“归化”与“异化”之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
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异化”,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归化”,而站在沟通出发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则避免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并试图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谈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2007年12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07 第18卷 第4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8 No.4 谈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唐靖萍(陇东学院英语系,甘肃庆阳745000)摘 要:讨论了英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认为翻译是文化形象的艺术再创造。
英汉语言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互译中“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两者各有所长。
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某一种策略都有失偏颇。
只有把这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习语翻译;“异化”与“归化”译法;翻译策略;文化内涵丢失;形象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209(2007)04-0005-04收稿日期:2007-09-17作者简介:唐靖萍(1954—),女,甘肃徽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中国从东汉时代有佛经翻译事业时起,就有了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与意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长期以来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 wm ark1988b:45)。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L.Ven uti(文努迪)又根据德国学者Sc hle iermac her(施莱尔马赫)的一篇论文中“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的观点,提出了,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fore ign iz ing tra nsl a-tio n)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d o mestic a-tin g tran slatio n)翻译论点。
浅论英汉习语中的归化和异化
浅论英汉习语中的归化和异化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其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
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本文就以英汉习语这方面来讨论的两种基本的翻译方式: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译法归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它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三个和尚无水喝”。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
这样的翻译处理,传达了意义,同时译文也畅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使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拉得更远。
二、异化译法异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例如: 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这件事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因此,有以上那个例句是很自然的了。
用异化的方法把它汉译过来,既忠实了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英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让广大读者了解英国文化背景。
这样译,就明显地体现了英汉两种文化上的差异。
有时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也常采用异化的译法。
当然,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王宁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简短又生动形象的短语或句子,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
现如今,世界各国间交往日益密切,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贸等方面,文化交流也在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习语的翻译与传播尤为重要。
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差异,中西方习语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使读者能够更加明晰习语翻译时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若习语翻译不当,极有可能造成误解。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语言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偏差。
近年来,习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尤金·奈达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①(郭建中,2000)。
我国学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分为两派,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归化法,以梁实秋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异化法。
本文将主要探究英汉习语互译时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并且也将重点对归化异化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已越来越重视,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习语的翻译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英汉习语翻译现状的研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习语翻译策略,有效地提高英汉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一.文献综述为了世界各国文化能够良好传播,习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
归化异化策略是英汉习语翻译时所采用的的主要策略。
本章将简述对归化异化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学者英汉习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一)归化与异化定义归化与异化最早是由韦努蒂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周红娟【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它们并不矛盾,只是取向不同,重要的是如何恰当选择。
本文在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两者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习语翻译一、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有不同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
1.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归化。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了什么。
他重视读者反应,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文本。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异化。
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
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该差异。
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二、归化与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
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
下面以实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靠拢目标语的文化表达。
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忽略形式,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内容。
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差异。
如果习语译文的表达内容和形式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对于与宗教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最好采用归化,比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运用归化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译为“上帝的磨转得慢,但一定会转”目标语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
习语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探析
校园英语 /习语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探析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王琪【摘要】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
而习语堪称“浓缩的文化”。
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休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关键词】异化 归化 习语翻译一、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特点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等密切相联,其文化内涵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许多习语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一定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习语具有如下特点:1.地域文化的反映;2.历史文化的反映;3.习俗文化的反映;4.宗教文化的反映。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尤其对于习语的翻译。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习语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习语原文的面貌。
二、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与意译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异化与归化有各不相同的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蒂(Lawrence Venuti),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 E.A)异化者认为翻译既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应该让读者了解原文本内在的异国文化或异域风情。
归化者要求译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的任务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交流,其目的是使文本完全纳入到另一个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
我们认为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异”也难,因为外来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异”,翻译时也因而产生一个“存异”的问题,但存异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通俗 易 懂 , 不存 在 艰 涩 拗 口的现 象 。 英 美 在
翻 译 文 化 中 , 直 以 通 顺 翻 译 的 归 化 理 论 一 占主 导 地 位 , 主 要 代 表 是 奈达 。 提 出翻 其 他
符 贴 使 讲 , 常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文 化 信 息 , 意 深 特 点 , 合译 文 的 文 化 背 景 , 近 读 者 , 常 寓 得理 解 形 象 , 阅读 顺 畅 。 可根 据 具 体 情 况 采
科教 论 坛
n elU —viHa■ nan 盈 ot r ■ o d
从 习语 翻 译 看 归 化 与异 化 平衡 ①
张 磊 ( 京 世 纪 金 工 宏 洋 物 业 管 理 有 限 公 司 北
北 京
1 0 ) 05 0 5
摘 要 : 个 民 族 都 在 历 史 长 河 中 因 其 特 定 的 自然 环 境 , 史 奈 件 、 理 位 置 和 社 会现 实 形 成 了 自 己独 特 的 文 化 。 翻 译 就 是 以语 专 为 每 历 地 而 裁体 , 架起 文化 交流的桥栗 。 文化问的差异衍生 出“ 异化” 归化 ’ 两种翻译策略 。 和“ ' 是 归化要求“ 接近 读者” 异化要求“ 近作 者” 这也就构成 , 接 , 了翻 译 时 的 矛 盾 。 重“ 过 异化 ” 读 者 费解 , 重“ 让 过 归化 ” 失 原意 。 何 掌 握 这 个 度 , 一 件 困 难 的 事 情 , 在“ 化 ” 异化 ” 寻求 到 能使 两 丧 如 是 要 归 与“ 中 者达到平衡 , 才能 准 确 的做 出翻译 。 习语 是 带 有 浓 厚 的 民 族 色 彩 和 鲜 明 的文 化 内涵 , 能 体 现 文 化 差 异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 最 也是 不 同 文化 来 源 的 人 最 难 准确 理 解 的语 言 。 因此 , 文 以这 种 最 有 代 表 性 的语 言 翻译 来 探 究“ 化 ” 异 化 ” 平 衡 。 本 归 与“ 的 关 键 词 ; 化 异 化 习语 翻译 方 法 归 中图分类号 : 42 G6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9 ( 0 ) ( ) 1 9 2 1 3 7 5 2 1 I b一0 —0 6 O 2 3
A e n Sw o t o ua y, a 印 ny’ p n y’ rh fq rr p s
上 大相径 庭 , 别很 大 , 成理 解上 的 困 区 造
这 “ 异化 ”fri nzn t o ) 以源语 难 , 时 就 需 要 通 过 归 化 的 翻 译 进 行 在 文 ( e i g meh d是 o g i 另一 方 面 , 习语 虽 然 作 国学 者劳伦 斯 - 韦努蒂( a rn e V n t 被 读 者理 解 的语 句 。 L w ec e ui ) 批 判 了以 往翻 译 中 占主 导 地 位 且 以 目的语 文化为 归宿的倾 向, 同时 提 出 了 解 构 主 义 ( e o sr cinim) d —c n tu to s 的反对 译文 通 顺的 翻 为语 言 符 号 千 差 万 别 , 操 不 同语 言 的 人 但 对 客 观 事 物或 物 质 实体 认 识 虽然 可 能 各 不 相同 , 是他们认识的依据, 但 即物 质却 是 相 时 异 化 的 翻 译 不 仅 更 简 便 快 捷 , 能 更好 也 的 保 留原 文特 殊 的 意 味 , 于 促 进 不 同文 对 化 间 的 交 流 和 理 解 也 影 响深 远 。
1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 化
“ 归化”d metc tn meh d) 目标 ( o sia ig to 以
语 言 的 文 化 为 中心 ( c lu e o in e ) TL ut r — re td , 是 指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尽 可 构 上 讲 短 小 精 悍 , 式 明快 ; 语 音上 形 从
林 而 楼 言的文化 为 中心( L u tr o i td , s c l e e e ) 美 化 内涵 , 达 方式 之 间进 行 转 化 , u rn 表 翻译 出能 堡 ) 立 , 中 国 的 古 典 建 筑 则 多 为 “
联 合 表 意 单 字 往 往 变 换 了 原来 的 意 思 , 而
原 文 意 思 的 前 提 下运 用 归 化 的 翻 译 , 度 适
贴 近 译 出 语 文 化 , 译 文 符 合 译 文 的 语 言 使
去表 现 外 来 的 作 品 ; 其结 果 是 译 文 读 起 来
在 习 语 中生 成 了其 独 特 的 意 思 ; 含 义 上 从
不 可接 受 。 同时 , 往 习 语 的结 构 和 所表 但 往
讲 富有 韵 律 性 , 常用 头 韵 、 韵 、 声 、 尾 双 叠韵 达 的意 思 往 往 又是 相 似 的 , 这种 “ 小 异 在 有 等方 式构 成 , 琅 上 口 , 琅 便于 记 忆 , 意 上讲 而 存大 同 ” 表 的情 况下 , 可 以 考虑 在 不 扭 曲 就
不同 , 造成 的英 汉 习 语 中 巨大 的 文化 差 异 , 使 得 习语 在产 生 背景 、 含 意 义 、 所 用词 选 择
在 只有 喻 体选 择 不 同时 可 采 取代 换 法 :
例如 : 比如 : 英文 中说c sl n h ar 中文 a t i t e i, e 则应 为 “ 空中楼 阁” 因为在英 国 “ ate ( , c sl”城 阁” 如 翻 译 成 “ 中城 堡 ” 会 让 读者 难 以 , 空 就 想象 。
用, 换法、 代 套译 法 、 译 法 达 到 归化 翻 译 意 的 目的 。 方 面 , 于 风 俗 习 惯 和 地 理 位 置 的 由
译应 “ 以读 者 反 应 为 中心 ” 至 还 有 人 提 出 甚
“ 对 不 同类 型 的 读 者 出版 不 同 的译 文 ” 针 的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