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突—评电影《喜宴》

合集下载

(完整word)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完整word)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喜宴,喜在哪里?在婚礼上高爸爸的笑容里?在那些宾客满意而归的脸上?还是伟同和微微强装欢笑的婚纱照?就在闹剧的最高潮,李安亲自上镜说了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

这些表面的喜,是悲凉的,东方文化被谨小慎微地解剖,我们看到了婚礼的繁文缛节,看到了老人抱孙子的强烈愿望,看到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而李安也不惜直接用台词讲出来,中西文化的对立都源自压抑和自由的对立。

喜宴,不喜在哪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伟同的说不出来的表情。

伟同的不喜,是因为他力求皆大欢喜,又不想牺牲自己的喜,幸好最后的结局还算喜.如果说伟同代表夹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男人,那微微就代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女人,而这个人物似乎容易被忽视,所以这里就多说一些,微微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寄予期待,是传统的她;后来发现这不现实,就想打掉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是西方文化熏陶的她;最后还是和伟同、塞门组成了特别的家庭,是折衷的她。

高伟同是影片纽带衔接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

他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有一位同性恋恋人,但是他又无法摆脱父母对其婚姻的催促,为了满足父母心愿,他只好为父母演一场戏,以解二老焦虑。

高父、高母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高父作为当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一名高级将领,他秉承了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儿子结婚生子。

顾微微是一位从大陆到美国求学的女孩,她本是“临危受命",但她不断地被两位老人所感动,在洞房之夜与伟同假戏真做,而且还怀了孕,最后她决定生下孩子.塞门是伟同的同性恋爱人,原本为帮助伟同,同意伟同与微微假结婚,却想不到他们假戏真做.伟同的父亲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经过痛苦的思索,无奈地面对事实,承认塞门的身份。

最后伟同、微微、塞门以及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影片情节冲突转折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个矛盾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根据郝夫斯特和强皮纳斯的文化维度来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常常想的是“我们”,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想如何遵从社会规范,并具有与内群体成员合作的强烈倾向。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为了维持传统家庭的形象而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喜宴,导致了种种爆笑和尴尬的情节。

影片以一场喜宴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交流。

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较为生动地描绘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够透过这些差异看到文化之间的相通与共鸣。

《喜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趣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颖观察角度。

1.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对于电影《喜宴》来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对文化之间的思考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电影《喜宴》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得到深刻体现,引发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思考和反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来解读电影《喜宴》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不同的服饰、建筑、语言等元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林毓鑫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光影百年,绚烂多彩。

电影与我们生活联系之密切,使得我们甚至不把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不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品,而更像一种产品。

但是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产品,归根结底,它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也反映着其所属的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家、跨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

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越来越关注这种文化冲突。

我们将在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体验文化冲突、讨论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差异影片简介:片中男主角高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和男朋友赛门同居,台湾的父母亲不断催促他结婚,为了解决此事,赛门提议,让伟同跟房客顾威威假结婚,没想到伟同的父母竟然决定亲自到美国参加婚礼。

伟同本来只打算简单办个公证结婚来打发父母,但父母对他这样草率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

在偶然的巧合下,才决定在高父以前的部下所开的餐厅补办婚宴。

婚宴结束后,由于酒后乱性,伟同与威威发生关系,威威怀孕,赛门与伟同发生争执,高父中风送医,伟同才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母亲,这一场假结婚因此曝光。

虽然四人将这件事隐瞒着高父,但高父私下找赛门谈话,赛门才明白原来高父早已发现伟同与自己的关系,也认同了两人的交往。

最后威威决定生下孩子,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干爹。

一、送礼的差异美国人一般很少送礼,只在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才送礼,平时拜访是不用送礼的,而中国人却连亲属和朋友之间的日常拜访也要送礼。

所以当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他们感到诧异,认为应该他们住在赛门家,自己送礼给赛门这个主人才对。

而赛门之所以送礼给两老,是站在身为“儿媳妇”的立场,尽管这个身份是不可公开的,但略懂中国礼数的他,还是准备了礼物以表心意。

于礼物的种类,美国人倾向于偏重实用性,因此赛门送血压计给高父,给高母保养面霜,然而中国人送礼往往会注意到其象征意义,所以高父高母收到礼物后脸色大变,认为赛门很失礼,摆明着说他们身体不中用,已经老了。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喜宴》的家庭与文化冲突

《喜宴》的家庭与文化冲突

《喜宴》的家庭与文化冲突近年来,电影《喜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这部电影以深入细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家庭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本文将从家庭关系、传统与现代观念以及婚姻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喜宴》中所揭示的家庭与文化冲突问题。

一、家庭关系的冲突在《喜宴》中,主人公的婚礼成为一个家庭团聚的契机。

然而,这场本应美满的喜宴却揭示出了许多复杂的家庭关系。

电影中矛盾的核心源于主人公与其家庭的疏离感。

主人公的婚姻选择与其家庭的期望背道而驰,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其中一个重要的冲突就是主人公和父亲之间的隔阂。

由于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父亲难以接受儿子的异性婚姻。

他希望儿子能够遵从传统的婚姻观念,选择有利于家族繁衍的婚配对象。

然而,主人公却坚持自己的婚姻自由,在现代社会追求个人幸福而忽视了家庭责任。

这种冲突导致了主人公和父亲之间的僵局,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困难。

二、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喜宴》中,对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成为电影的重要线索之一。

婚姻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是代代传承的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观念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婚姻观念也逐渐演变。

电影中主人公的婚姻选择遭遇了来自家庭传统观念的强大压力。

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够按照传统方式选择配偶,为家族延续传统。

然而,主人公却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选择了异性婚姻。

这种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成为电影中主要的矛盾点,展现了家庭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转变。

三、婚姻制度的冲突除了家庭关系和传统观念外,电影《喜宴》还深度探讨了婚姻制度的冲突。

在传统社会,包办婚姻是常见且被接受的婚姻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变化,自由婚姻逐渐兴起。

主人公选择自由婚姻的决定引发了父亲的不满和其他亲戚的反对。

电影中展示了各种代际矛盾和观念冲突,揭示了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婚姻制度之间的差异。

通过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婚姻制度的冲突逐渐缓解,人们对于自由婚姻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逐渐增加。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一、引言《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Hofstede, 1991: 51)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家庭观念的碰撞、婚礼仪式的交融、饮食文化的融合、思想观念的对比以及服饰风格的对比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中西文化在影片中的碰撞与交融。

影片中既有中式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婚礼仪式,也融入了西方的风俗和思想。

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观众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以及跨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影片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融合的过程,表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通过《喜宴》,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存。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家庭观念、婚礼仪式、饮食文化、思想观念、服饰风格、和谐共存、跨文化交流、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1. 引言1.1 电影《喜宴》的背景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家庭剧情片,于1993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台湾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持传统家庭观念而假结婚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家庭观念、性取向和传统价值观的认知。

《喜宴》以台湾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西方文化元素,呈现了一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传统家庭环境中的挣扎和抉择,展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影片还通过婚礼仪式、饮食文化、思想观念和服饰风格等方面的对比,展示了中西文化在交融中的碰撞和共鸣。

电影《喜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更是一部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作品。

它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深思,也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和包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1.2 中西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喜宴》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通点都得到了精彩的表现,展现出了中西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交融与影响。

电影中通过主人公婚礼的准备和举办,展示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礼仪式、饮食文化、思想观念和服饰风格等方面的碰撞和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电影。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家庭观念的碰撞,婚姻观念的冲突,宗教信仰的融合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

通过这些冲突与融合,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发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强调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交融与包容,人性共通之处,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喜宴》电影简介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于1993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持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假结婚,却在过程中面临了各种挑战和矛盾的故事。

该片以悲剧性结局为人津津乐道,深刻探讨了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议题。

影片也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文化传统、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深思。

《喜宴》是一部集剧情紧扣、文化冲突明显、人性矛盾鲜明于一体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思考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传统,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的父亲坚持要他结婚生子,体现了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男主人公在西方留学后被西方文化影响,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追求真爱。

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在电影中还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在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包办婚姻和家庭的合作,而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爱情婚姻。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挑战与发展。

在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电影呈现了传统家庭在性取向认知上的冲突;婚姻观念的不同表现为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的碰撞;宴会礼仪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结婚庆典中;性取向观念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的碰撞;语言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影响,并展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呼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喜宴》,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语言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主演是李凯莉和演员葛优的影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南方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

家庭中的父亲病重,他的儿子回到家乡照顾他。

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父亲曾经的情人,发现了许多关于父亲过去的秘密。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以及场景设定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观念、以及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展示了影片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电影《喜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契机。

通过对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1.2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Word文档]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Word文档]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Word文档]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一、引言《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精选(一):《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

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

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

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

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

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1)百事孝为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

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个性是父母。

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精选(一):《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

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

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

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

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

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1)百事孝为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

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个性是父母。

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深入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观众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

在家庭观念与结构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婚姻制度、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婚姻观念与实践上,中西方对待离婚、再婚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礼仪与习俗中,中西方在婚礼、葬礼等场合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上,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表达感情时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在性取向与性别角色方面,中西方在对待同性恋、家庭地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电影《喜宴》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展示,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婚姻、礼仪、情感以及性别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性取向,性别角色,跨文化交际,关键词1. 引言1.1 简介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1993年上映的影片。

它以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因为家庭压力而被迫结婚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喜宴》这部影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还引发了世界各地观众对于同性恋问题和跨文化交际的思考与讨论。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够反思我们自身对于家庭、婚姻、性别等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1.2 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性取向与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体现在对家庭地位和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被视为最高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更多的尊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电影《喜宴》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礼中的碰撞与交融,通过对比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揭示了家族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的交汇。

电影中也呈现了语言和交流的障碍,以及婚礼上的文化冲突。

在文章探讨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启示,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和细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文化碰撞,交融,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家族观念,饮食文化,语言障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启示,共同点,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影片背景介绍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于1993年上映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碰撞与交融,展现了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男同性恋者在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的情况下,选择与女性结婚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文化观念和家族传统的思考。

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一部探讨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之作。

在当时,这部影片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家庭观念和文化认同的讨论,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通过影片,《喜宴》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世界,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中西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题电影《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为主题的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这个特殊的婚礼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庆仪式、家庭价值观、饮食文化、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婚礼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仪式,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与融合的契机。

在《喜宴》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差异之处,也能感受到家族观念的对比和对话,以及饮食、语言、礼仪等方面的文化交汇。

影片中既有文化冲突的戏剧性场景,也有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和共鸣。

喜宴

喜宴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电影《喜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依存度逐渐加深,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

这种文化冲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第二部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同性恋”为楔子讲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用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

一、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保守,西方文化则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电影里赛门建议伟同直接向爸妈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被伟同以二老无法接受的理由而拒绝,和高母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后的震惊,以及设法隐瞒着高父这一事实中我们就已经了解到同性恋在美国人眼里不算奇怪,而在中国是不为人所接受的。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事物的。

而美国就是个不同民族和种族构成的大熔炉,各种民族间的交流使得美国文化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他们推崇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且同性恋者在美国的合法权益某种程度上还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这种现象在美国已被社会所接受。

二、家庭伦理观的差异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可以为了延续香火传承子嗣而结婚。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在医院养伤却仍念叨着要高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

而为了尽孝和帮助父亲实现愿望,高伟同听取了赛门的建议,决定和郭威威结婚。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辈分等级制度森严,长辈在家庭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家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求尊重长辈的意见。

所以最后伟同选择了尊重父母的意愿。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

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跨文化视角分析 喜宴

跨文化视角分析  喜宴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国贸1001 学号:1006010124 姓名:陈欢跨文化冲突的“喜宴”——观看电影《喜宴》有感《喜宴》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题,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并存并由此产生的冲突的问题。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再现了两代人对于婚姻问题所存在的观念差异,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跨文化的恋爱所面临的文化考验,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的真谛,从而以更理性的立场去看待这一问题。

《喜宴》是以伟同与赛门这对同性恋者的恋情展开的,通过他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便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一个具有浓厚传统又不失保守的过度,同性恋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被认为是非道德非正常的行为,所以对于伟同的父母来说,一对相对保守的家长,他们希望伟同接受传宗接代的家庭使命,所以他们以最传统的思维方式督促伟同早日结婚。

影片开始就展现了伟同的父母在远方催促着他早日成家的画面,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婚姻问题而是儿子尽快履行传宗接代的责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伟同一直受“儿子”和“父亲”双重角色的制约,尤其是父亲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

当他知道父母要来时,将家里的一切按父亲的偏好重新布置;当父亲要求重新举行隆重的婚礼时,他最终选择了对父亲的妥协;当他和赛门的关系曝光后又不得不想法设法的瞒住父亲;当在复杂的关系中无法得到平衡时,他也希望父亲不要卷入这件尴尬的事情之中,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一个保守的人。

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是“父权”文化的缩影,也是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不可调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体现了传统家长对异国文化的抵触或者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就算是伟同和赛门这对恋人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分歧与冲突。

当二人一起在美国独自生活时,不同文化背景与家庭背景的分歧并未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突与矛盾,因为二人总体上在思想观念上趋同,相同的生活环境将这种差异掩盖。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刮痧》是一部深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片,它以一个移民 家庭在美国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医学、家庭观念和交流方式等多个 方面的差异。这部影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文 化的传承和自信,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内容摘要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医传统疗法为主题的作品,讲述了许大同因刮痧而 引发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故事。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 碰撞与交融
目录
01 一、面子
03 三、酒文化
02 二、孩子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电影《喜宴》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影片。它以一个中国家 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冲突与融合。本 次演示将从面子、孩子和酒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部电影所展现的中西文化 元素。
内容摘要
2、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患有老年痴呆 症的母亲,决定把他们接到美国。然而,这一举动却让他陷入了困境。在美国, 家庭观念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而许大同的行为却被视为违反了这一原则。这种家 庭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对待家庭关系和责任上的不同态度。
内容摘要
3、交流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许大同与他的上司、朋友以及法律顾问之间 的交流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例 如,许大同在解释刮痧时,他的上司和法律顾问无法理解这种疗法的原理和效果。 这种交流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对待知识和理解上的不同态度。
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理解的作品。它以中医传统 疗法刮痧为切入点,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面对误会和冲突时的理 解与接纳。
内容摘要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引言: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通过影像和故事表达了导演对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思考。

而在文化碰撞的背景下,电影作为一个跨文化的艺术媒介,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以及人们在此过程中寻求自我身份的心理状态。

李安的电影《喜宴》就是一部典型的以东西方文化碰撞为题材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喜宴》的文化分析,探索身份寻求在文化碰撞中的表现和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喜宴》背景设定在纽约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台湾裔华人家庭的喜宴故事。

主要人物既有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又深受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们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家庭期待与责任,还要面对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挑战。

电影开篇,即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江大胆是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追求现代自由的西方生活方式,但也无法摆脱家族的传统压力。

在传统的眼光下,江大胆的生活方式被视为叛逆、不孝。

这种冲突导致了他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迷茫。

然而,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而是以和谐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的交融。

尤其在华人社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交融在电影中通过喜宴这一传统仪式得到体现。

喜宴作为一个东方婚礼的象征,融合了传统的家庭结合与现代生活的追求。

在这个场景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婚礼程序与现代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交错出现,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和谐融合。

二、身份寻求与文化认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个体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喜宴》通过展现人物在文化冲突中的身份寻求,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困惑。

江大胆一直试图追求自我身份的寻求。

他既尝试迎合家庭的期望,也试图融入西方社会。

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感觉无法完全满足任何一方。

这种困惑和不安反映了他内心对于文化身份的追求。

在电影中,江大胆通过和家族的对话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逐渐明确了自己对于文化身份的理解和寻求。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一)《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

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

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

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

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演巧妙的把这些文化冲突集中在一个家庭里面。伟同父母与三个年轻人之间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高家和赛门之间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矛盾,而最后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伟同一人的身上。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伟同是传统家庭——高家的未来核心,也是“三合一”式的现代家庭的核心。作为两个不同类型家庭的同一核心,他必然成为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199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剧情简介】
高伟同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与医师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伟同远在台北的父母并不知情,四处张罗为他找女友。
来自上海的年轻姑娘顾威威租了伟同的一所旧屋,生活拮据。赛门出主意让威威与伟同假结婚以获得绿卡,同时伟同也可以安抚台北的家人。伟同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威威搬进了他们家。
然而赛门则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作为当代西方人,他更为自由,他所作的一切都遵循着他的本性而为。他促使威威和伟同结合是出于他的善良,他为威威的怀孕而争吵是由于爱人的背叛,他并不为同性恋的身份而遮掩……
当他们二人独自生活的时候,这种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并没有带来冲突,原因在于二人所处的社会和组成的家庭在文化上是趋同的,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被相同的生活环境所掩盖。但是当伟同的父母来到的时候,“家”与社会形成了断层,两人共同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产生了差异,二人背后的文化差异,即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显现并带来了矛盾。
可以说这部电影中充分体现了李安的文化意识:“恋家”和“父权”的寻根感、多元文化在对立中的妥协。
李安以家庭伦理剧的形式,轻喜剧的表现手法探讨了一个极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在艺术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李安也凭借此片打入好莱坞,成为世界级导演。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同时相对于李安的成功,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年轻一代的导演对中国文化理解甚浅,西方文化胡乱模仿,最后制作的电影以精英的形式包裹了一个毫无文化感的空核。
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化,其原因在于以“父亲”为主体的东方家庭伦理思想的妥协:在母亲那里,她不希望父亲知道这件事,怕他受不了打击;在父亲那里,他假装不知道真相,为的是能够得到孙子,从而有人继承香火。无论母亲还是父亲,他们妥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那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东方传统伦理思想,维护“父权”为核心的家庭理念。
至于东西文化之间的矛盾则不那么简单。这种矛盾不仅仅是赛门和伟同父母之间的问题,例如赛门送的礼物犯了高母忌讳等事情,主要是伟同和赛门的生活方式始终不能被两位老人所认同和接受,这也直接导致了赛门是被伟同父母所认可的家庭之外的:当众人在机场看相册的时候,高母看到照片中的赛门,脸立刻沉了下去。
即使同是同性恋者,伟同和赛门的对待这个问题也不一样。伟同远比赛门更为内敛,原因就在于二人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在他们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伟同一直肩负着传宗接待的家庭使命,承担着“儿子”和“父亲”的双重角色,在他的背后一直有一个“阴影”笼罩着他,那就是“父亲”。我们看到影片开始的时候伟同总是收到父母来自台北的电话,核心不过是婚姻问题,而且总有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当伟同得知他们要来时,把家里全部按照父亲的喜好重新布置;当他和赛门的关系明示后又不得不瞒着父亲……纵观中国文化,这种“父亲”的阴影实际上是“父权”的阴影,是父权文化的缩影。
看来我们真应当好好的补补“文化”课了。
【影片资料】
1993 彩色片 102分钟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
导演:李安 编剧:李安、冯光远、詹士·沙姆斯 摄影:林良钟 主要演员:赵文瑄(饰 高伟同)、米切尔·利希滕斯坦(饰 赛门)、金素梅(饰 顾威威)、郎雄 (饰 父亲)、归亚蕾(饰 母亲)
伟同三人到机场送别父母。两位老人怀着各自的“秘密”走向了检票口。安检时欢喜的结局。可是,当观众看到父亲在案件口举起双臂的背影时,感受到的却是一份无言的无奈。它也暗示我们西方文化始终没有被两位老人所接受,或许也在告诉我们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难以调和的。
以上我们分析了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多元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曾经说过“虽然我在美国住了14年,但思想和感情仍是很中国的”[1];他的文化倾向在这部电影中也有所流露。例如作为西方文化代码的赛门是以同性恋中的女性角色出现的——他戴着耳环,同时他和威威同时爱上一个男人也说明主体性在伟同那里;赛门对东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中医,等等。
这种处理方式体现出“家”的观念在导演心目中的位置。的确,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然要承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物质和精神的变化;作为社会现象,多元文化造成的冲撞也必然反映在家庭之中。不过,家庭既可以是矛盾的载体,又或许是缓解矛盾的良药,本片中高伟同的家庭最终缓解了这些矛盾,同时在缓解矛盾的过程中,传统东方式的家庭以及伦理观念也在逐渐的重新整合。
伟同父母要来纽约参加儿子的婚礼。伟同三人顿时慌乱起来,重新布置新居。
伟同父母非常喜欢威威,对她关怀备至。威威被这种亲情所打动。
伟同带着父母参加了美式的结婚公证仪式,这让二老很失望。一家人到餐馆“庆祝”,恰巧老板是伟同父亲的老部下。在老板的劝说和筹措下,伟同不情愿的举办了一个中式婚礼。伟同和威威在喜庆的氛围下假戏真做,成就了一对新欢。
事实上本片中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好的解决的,这主要是伟同、威威与两位老人之间的问题。作为现代人,伟同始终没有摆脱东方传统对他的影响,传统的东方家庭伦理观念始终伴随着他,所以他对父母是一种妥协。而威威一方面她被两位老人完全接受,另一方面她也完全是被两位老人的亲情所感化,从而重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从而决定独立抚养孩子。这里也含蓄的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延续性。
《喜宴》是李安的成名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同性恋为母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并存并由此产生冲突的问题。
伟同和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对他们生活方式能否接受便体现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传统一代,不论东西方,都是很难接受同性恋的。伟同的父母自不必说,伟同的邻居作为西方人,当他们听见伟同和赛门的朋友叫二人“兔子”时,也用那种疑惑和警觉的眼光看着他们。相反,年轻的一代,无论是成为伟同妻子的顾威威还是伟同父母给伟同介绍的对象,却能够接受这种这种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两代人不同的价值取向。
威威怀孕了。赛门知道后与伟同大吵起来。高父中风住院,伟同向母亲说了真相。高母深受打击,不过要求儿子不要把实情告诉父亲。
高母请求威威能生下这个孩子,威威却决意打掉它。在去医院的路上,威威最终决定单独抚养这个孩子。
赛门生日,高父送他一个红包,并第一次用英语同他说话。赛门才知道高夫早已明白他和伟同的秘密。高夫为了自己能有个孙子希望赛门保守他们之间的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