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前世今生《动人的北平》备教反思

合集下载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动人的北平》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2.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二.作者介绍林语堂(_95.10.3-_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___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__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__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_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_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_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_27年任外交部秘书._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_34年创办《人间世》,_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_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_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_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_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_66年定居台湾._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_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_76年在香港逝世.三.检查预习 (学生分析自己画出的句子,集体讨论)四.把握课文内容1.梳理文章的思路.(一)(1.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二)(4.5)北平是一棵老树:古老.深厚.(三)(6)北平是一个朱玉之城:富贵高雅.风景优美之地.(四)(7)北平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政治.艺术文化.消闲之地.(五)(8)北平是一个清静得城市:有院落.新鲜蔬果,悠闲自得.(六)(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七)(_—_)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1.(_—_)是皇城,极其宽阔,舒适可爱.2.(_)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颇富意味.3.(_—20)兼容并包,自由闲适(消闲的去处很多).4.(_—_)北京平民容易满足.达观.爱调侃.(淳朴.善良)——小结:交代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的理由.2.提问: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五.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赏析:(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1)〝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六.拓展探究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板书设计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大师笔下的北平独特的〝性格〞和〝动人〞之处过程与方法感受林语堂优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本文所体现的民俗.人文价值教学难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的表达方式教学关键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课型讲课教学方法反复朗读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导入新课关于〝北平〞和〝北京〞的来历林语堂的小故事放北京的著名景点二.作者简介林语堂(_95-_76)福建龙溪人.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林语堂和鲁迅的矛盾三.朗读课文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北平〝动人〞之处自然风光城市景象的动人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当代人阅读本文有什么意义?? 感受新旧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 对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 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作业:阅读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导入《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3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动人的北平自然风光城市景象的动人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学难点: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学生发言)二.解决重点1.自主阅读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自然风光城市景象寻常百姓文化气息建筑格局生活方式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三.突破难点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_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六.板书设计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七.反思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赏析:(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1)〝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三.拓展探究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板书设计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4一.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二.教学重点: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三.教学步骤:1.导入: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北平的形象:(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的特点:(1)北平是清静的(2)北平有多样性(3)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北平宜居的理由(1)北平的建筑宽阔(2)北平居民的生活方式舒适可爱,安详(3) 北平的性格自由,兼容并包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魁梧:宽大.豪爽;老人:历史悠久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古木老树: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广阔博大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未见过的珠玉之城.珠玉之城:色彩丰富,五光十色,美景云集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国王: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梦境:丰富多样,美妙多姿在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答案不强求一致,学生对于比喻的意义揣摩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4.结合课文例子,尝试认识比喻手法对于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的作用以及归纳分析方法:比喻是由此而说彼,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同点,我们要去理解作者所指,就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果一个句子难度较大,我们不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通过置换比喻词的方法,当我们换一个词去形容,发现没有达到表明本体特征的效果,那么后一个置换的喻体和前一个喻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要找的词汇意义.譬如说〝国王的梦境〞,〝梦境〞是奇幻丰富的,那为什么是〝国王的〞梦境,〝国王〞作何解呢?我们只要置换成〝乞丐〞或者〝平民〞,就会发现,乞丐的梦境有可能是有钱了买两个白馒头,吃一个扔一个,而国王的梦境则是广博而华丽许多.同理,〝魁梧的老人〞,当我们把〝魁梧的〞换成〝枯瘦的〞.〝佝偻的〞大家就会发现,〝魁梧〞是强调北平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而且北平还是豪爽宽大的,是恢弘大气的.5.理解赏析文章以下文段: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总结归纳车夫的形象并完成学案:一元车费欣然收之:豁达.达观.大度.知足互相取乐,笑谈别人的不幸遭遇: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态度超然口吻诙谐清雅:富有内涵,饱读诗书,家世不俗,见过世面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自尊,要强,有操守竭诚感激:知礼,真诚,感恩小结:林语堂先生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的形象其实就是北平的形象:历经沧桑,爽朗达观,既朴素又超然,富有内涵又平易近人.北平就是这样古老博大不显冷漠高傲,感觉亲切又觉深沉不凡,它随和又宽容,丰富又大气.6.补充例子,加深体会:(1)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

2024年《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

2024年《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

2024年《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动人的北平》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老舍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中描写北平独特风貌的句子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故土的情感,同时引导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和欣赏生活的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动人的北平》中老舍对北平城深厚情感的表达。

分析老舍在文章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和文学手法来描写北平的风土人情。

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怀念和怀旧之情。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并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怀旧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对北京城的初步印象,谈谈他们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

通过展示一些老北京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老北京的兴趣和好奇心。

文本细读学生自主阅读《动人的北平》,圈出不懂的词汇或句子。

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探讨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分析老舍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北平的动人之处。

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写作风格,如口语化、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分析老舍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拓展延伸开展“我与我的故乡”主题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故乡的故事,培养对故乡的情感。

讨论现代北京与老舍笔下的北平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包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感悟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以巩固学生对《动人的北平》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文本细读、小组讨论、主题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2014年教学反思:《动人的北平》

高中2014年教学反思:《动人的北平》

高中2014 年教学反思:《动人的北平》高中2014 年教学反思:《动人的北平》
【摘要】为大家带来高中2014 年教学反思:《动人的北平》,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形与神,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抓住形,体会神。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

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 分钟。

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幺教的问题。

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

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幺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提升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动人的北平》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

3. 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动人的北平》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六、课文解析七、人物分析八、情节解读九、北平文化特色探讨十、教学评价与反思六、课文解析1. 解析课文《动人的北平》的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2.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七、人物分析1. 分析课文《动人的北平》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

八、情节解读1. 解读课文《动人的北平》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探讨课文中的转折点和冲突,以及它们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九、北平文化特色探讨1. 介绍北平的历史背景,如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

2. 探讨北平的文化特色,如风俗习惯、建筑风格、文艺作品等。

十、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2.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动人的北平课后反思

动人的北平课后反思

《动人的北平》课后反思
尚志中学刘丽丽
准备和上完这节课,感到自己收获很大。

如果说刚上班的时候是“教我所爱”,那么现在很大的进步就是“爱我所教”。

刚知道要讲这节课说实在的有点发懵,从来没讲过。

而且40分钟的课,不知道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何,不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备学生”根本无从谈起。

而且文章很长,散文的“特征”很明显:确实很“散”。

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没想别的,就想着别让实验中学的孩子毫无收获。

散文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对语言的品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是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实在是底蕴太丰厚了,所以我想引导学生以现代视角审视文章,与自己的生存状态相比较,真正体会到林语堂对北平的倾情热爱。

当然前提是要有选择的再让孩子们读读文章,用心感悟。

实验中学的孩子让我很感动,只是高二上学期,没有人指导预习,短短10分钟左右的自学与小组交流,却在全班共同探讨的环节精彩纷呈。

刚开始学生就发现了第8段的动人之处,并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老北平居民的生活,很快引领全班学生入境。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在解读第5段的时候能够理解到,这些杰出人物体现了老北平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最了不起的还是谈“国王的梦境”的男孩儿,相信比出课老师在网上看到的任何分析都精彩吧!
学生好才是真正的好,但要想让孩子们有精彩表现,老师必须做个有心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愤悱”的状态需要自学的“厚积”,要学会换位思考,预测学生的学习程度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们学有所获。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北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有关北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教师按照课文顺序,逐段讲解课文内容;(2)针对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练习;(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布置合作探讨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2)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3)邀请部分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及时纠正错误;(3)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5. 创意写作:(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写作建议;(3)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和改正情况;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动人的北平》原文;2. 视频资料:有关北平的历史、文化、风光等视频资料;3. 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练习题;4. 写作评价标准:创意写作评价标准。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故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动人的北平》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 探讨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及其对故乡的描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2. 难点: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故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和结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 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感受。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美。

5. 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故乡,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我心中的故乡》的作文,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动人的北平》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老北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

2. 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士,分享他们关于家乡的故事和记忆,让学生感受故乡的情感纽带。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内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

《动人的北平》教案参考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历史和文化。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分享他们对北平的了解和感受。

1.4 作业学生选择一张北平的图片或一段关于北平的描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二章:文学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4 作业学生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历史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人的北平》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北平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事件。

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历史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4 作业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写下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并思考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四章:文化探索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学生了解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学生分组讨论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4.4 作业学生选择一种文化特色或传统,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思考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动人的北平》优质教学设计

《动人的北平》优质教学设计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三、朗读课文
四、聚焦题目,以题解文。

本文的体裁?散文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课文,探讨问题
1、文章写了北平哪些“动人的”方面?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宝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是清净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2、文章看似很“散”,它是怎样的整合起来的呢?
提纲统领全篇,各段展开分述
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来写:老城、豪爽、包容、守旧容新等
3、本文“形散神聚”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动人的”每一处美景,每一幅图画,老成、豪爽、包容、守旧容新
神:作者的情感:无比热爱、眷恋之情——优雅情怀
(联系故都的秋神:清、静、悲凉)
4、了解作者喜爱北平的原因——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5、细细品读字里行间的“动人”。

A.小组讨论(3分钟)
B.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鉴赏本文的意境美——闲淡、优雅
7、归纳总结本文的艺术魅力:散文的三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动人的北平》。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平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人的北平》。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文章结构分析:学习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5. 情感体会: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厚意。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北平历史文化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 文章结构分析:学习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和文化。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沟通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平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介绍。

3. 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对北平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3. 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北平的历史和文化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动人的北平》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北平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文章和图片。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北平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合作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和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动人的北平》;(2)了解文章背景,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动人的北平》;(2)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深入解读作者对北平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文章《动人的北平》;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文章《动人的北平》的情况;2. 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文学鉴赏方面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除了要探究形与神的关系之外,重点肯定是品味语言,感悟情怀。

所以我设计了这两个教学目标,旨在透过品析语言,理解北平的动人之处。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感悟作者对北平独特的情怀。

2.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感悟作者对北平独特的情怀。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有没有一些动人的人、事、景呢?大概都会有吧!在我看来,动人,可以是女儿第一次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地喊出“妈妈”的那一刻;动人,可以是他对你说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告白;动人,还可以是你在旅途中听到的一个故事,看到的一处风景。

有一位作家将目光聚焦于一座城市,用一枝生花妙笔描写她的种种动人之处,给世人留下了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这位作家就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这座城市就是北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他的一篇散文《动人的北平》。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请同学们再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林语堂笔下的北平有哪些动人之处呢?能否找出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呢?最好能够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从第11段开始,作者开始写“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但并没有十分清晰地总结出来,你们能概括一下吗?文章篇幅很长,只要我们找到这些关键句子,就能拎起思路的“牛鼻子”。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很多散文,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不可空洞枯槁。

那么散文的“形”与“神”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PPT展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品味这篇文章生动醇厚的语言之“形”,来感受故都北平之“神”---精神、气韵,来感悟林语堂对北平的独特情怀。

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案动人的北平教案《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

为了更好领悟课文,提供了动人的北平的教案设计给大家,欢迎大家参考!一、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

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教学重点: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教学步骤:1、导入: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

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

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

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

北平的形象:(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的特点:(1)北平是清静的(2)北平有多样性(3)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北平宜居的理由(1)北平的建筑宽阔(2)北平居民的生活方式舒适可爱,安详(3)北平的性格自由,兼容并包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本版编辑/·高中我有这样一种观念,任何文字都不是片面的单薄的存在,它一定满载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深邃的思考。

不过,并不是每一篇文字都能在与我们邂逅的时候,被我们唤醒。

所以,文章都有前世,可是它睡着了,只有遇到足够敏感的心,足够执着的心,足够合适的情境,它才可能在今世被唤醒。

第一眼凝视:你的“美”,我看不清选择《动人的北平》作为讲课篇目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的第一课,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并且描写对象是作者当时生活的城市。

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变化,一度想去讲《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是在机缘巧合中,最后还是回到了《动人的北平》。

想来,这也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吧,安排我和这篇文章偶然却又必然的邂逅。

在第一次静下心来认真读文本时,忽然有些担心:文章很散,文字平易,情感也很明晰,在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难度。

那这篇文章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设定为什么呢?我坚信一点,如果想不清楚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那就是还没有彻底读进去,除了反复去读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一遍又一遍读文章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作者文字的流畅和亲切,那个远去的时代中北平生活的安闲和淡然,以及底层生活的那种朴素的人情美。

再看单元提示“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诚然,通过形与神的关系,确实可以对这篇散文进行教学处理,可总觉得少了些许味道。

我所读出来的那些感受肯定有很大部分会被遮蔽掉。

而且,其教学结论基本可以猜到———文章虽然涉及北平的方方面面,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欣赏之情,把看似散乱的材料统摄了起来。

若老师讲完了,学生的认知就到这样的层面,那教和不教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王漫老师的《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一文,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形散神聚’的分析框架却往往既简化了作者也愚化了学生,把作品丰富的意蕴简化、窄化、抽象化、概念化为‘一言以蔽之’的‘中心思想’”[1],“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2],“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3]。

这些观点,和我自己在读散文时的感受还是很吻合的,也避免了用一个比较笼统的“神”(贴标签式的情感)来读解文章的弊病。

而且散文本身就是心灵的散步,心灵的散步怎么可能会不自由呢?体现在形式上,怎么可能不散呢?如果硬要理出一个作者的散步路径,是不是就成了用一种过于硬的“逻辑”的东西来解读在审美特征上偏于“轻灵”的散文了呢?另外,人在散步中,一定是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心灵的感受应该是随意而丰富的,如果要用一种比较概括的情感去统摄,是不是将作者的心灵看得不够丰富了,是不是在用“归纳”来割裂人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性?从这些思考出发,我觉得这篇文章必须绕开形与神,重新寻找教学目标。

隐隐有一种感觉:打动我(一个普通读者)的方面,让我觉得美的地方,应该是我(一个教授者)应着力去挖掘的潜在教学点。

因为,文学的审美可能更相信感受。

“散文语体属艺术语体的一种,其语境类型属文◉党向刚(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陕西西安710075)◆备课心得文章的前世今生———《动人的北平》备教反思摘要: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载体,也是读者走近作者并真正理解作者的核心途径。

作者创作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某一时空中某一瞬间的情感做雕刻式记录的过程。

文字封存了鲜活的思考与情感。

只有合格的读者,才可以通过调动自我心灵的参与,对文字做深入的阅读,让文字以鲜活的姿态复原作者彼时的心灵样态。

文章以《动人的北平》的备教过程为例,显现这一逐步深入并使文本复活的阅读过程。

关键词:文本复活对话备教过程阅读海浪492019.1本版编辑/·高中学创作领域,从创作主体来看,其创作目的是倾诉自己在观照审美客体时所形成的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也期望能感染读者并获得共鸣。

”[4]既然在作者那里,有着这样明确的倾诉意识和共鸣期望,那作为读者,我们最终到达的层面应该是理解作者吧?这时候,我有些明白,是不是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除了在意自我(读者)的感受,还应该从他者(作者)层面去思考,这是不是也是用一种假想的身份逆转来走近作者呢?这篇文章背后的林语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第一次对话:你依然在沉睡在这样的思考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明确北平的动人之处;(2)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情感。

在授课时,我留了几分钟让学生看文章,并让学生谈谈读了之后的感受,以“你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为导引问题。

发言的大部分学生喜欢文章,对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是能感受到的(限于表层);少数学生也谈到了不喜欢的理由,作者笔下的北平距离现在很远,感觉和文章有代沟,文章很散。

我以“走进林语堂笔下的北平”为主题,展开了第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林语堂笔下北平的动人之处有哪些。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还可以。

按照预设,最后希望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一些鉴赏语言的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感受到句子中的情感和内涵,但很少有学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鉴赏语言。

同时,我也感觉到,如果是从实践语言鉴赏方法的角度去品味语言,有点在上散文语言复习课的感觉。

把属于一篇文章的独特的语言内涵和情感抛掉,却去寻找一些放在每篇散文中都可能会适用的散文语言鉴赏方法,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呢?在和听课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感觉我在课上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导引和点评的时候,没有很强的意向性,只是肯定,不知道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很多学生没读出来,或者学生读浅了的部分,并没有有质量的引导和提升。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对品味语言的意图是什么还没有真正想清楚,并且对文本的熟悉和深入理解以及独特解读还未到位。

也就是说,老师并没有在阅读中让文章在自己的意识中复活,怎么可能引导学生读活文章呢?老师的阅读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到达的深度和高度。

后面的另外一个环节———“品味作者的情感”没有来得及进行。

设想是从与郁达夫和林海音两位非京籍作家的比照中,体会北京这座大城对中国现代文人的独特吸引力———让住过的人都会升起一种属于故园的乡土之思。

就像文学研究者所追问的那样:“又有谁能计数有过多少中国知识分子陶醉于北京情调,如同对于乡土那样对于这大城认同呢?”[5]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在一节课中,理解一位作家已经不容易,而再加上两位作家,带给学生的可能只会是一种老师讲给他的情感,而不是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到最后,学生留在心底的还是一种概念化的情感。

也许,“试着体会体会”—“体会到”—“理解”,才是散文课上应该去做的事。

结论可能在很多时候是一目了然的,而我们有时候为了所谓的高度、所谓的文化,很在意那些结论,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对于一位登山运动员来说,成功的快感可能更多地来自于登顶后的“一览众山小”,而对于一位散步者,途中的风景是不是更重要一些呢?匆忙的只追寻最终目标式的过程,即使到达了峰顶,可是心态的不从容、不放松,人又怎会感受路途中的美呢?课后,调整了思路,我还是要用自己执着而深入的读来让自己走进文章,让自己能和文章对话,让文章会呼吸。

再次细读课文,从总体上看作者散步的路,每一段落好像都是一段路,在这段路上吸引作者的是什么呢?他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走这段路呢?挖掘每段关键词、关键句的含义,在细读课文时,有了新的发现,文章的结构思路在以前表面把握的基础上,有了深入一些的感受。

第一段应该是文章的一个统领,其中赋予了北京一个“老人”形象,并赋予其下列品格: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文章后面所举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所以第一段基本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与此同时,想到了自己那次去南京培训时,一位同事问我对南京的观感,我回了这样一条阅读海浪502019.1本版编辑/·高中短信:“上海是摩登的外面的明艳美丽的情人,南京是贤淑的家里的温婉和静的妻子。

”由此,又想到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从母亲到外遇》中的一句话:“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6]这都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都会赋予一个地方以一个人物形象呢?从人物的这个身份去分析一座城市带给人的感受,这是不是可以进入文章的角度呢?于是,读《林语堂传》[7],读《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8],查询这篇文章的写作时代,争取把文章摆在作家的整个人生经历中。

这样,是不是才能把文章的前世看清楚一些呢?是不是才能寻找出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把它唤醒呢?阅读林语堂先生的传记时,发现童年的底层农家生活经历,父亲的牧师身份,以及在教会学校上学及留学西洋的经历,都对林语堂的心态和情趣有很强的影响。

虽然直接和这篇文章进行对应略显偏颇,但确实让我有这种感觉———这些经历,确实影响了作者对北平的态度,也影响了作者在写北平时所撷取的素材。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把教学目标修正为:(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赋予北平的城市品格;(2)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理解北平的动人之因。

大家都觉得这次的教学目标比较清楚了,而且很具体,但后半部分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基本要靠老师讲解,课堂可能会显得沉闷。

课备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读进去了。

在拿到学生的初读情况调查表后,仔细分析了学生的裸读感受,大部分孩子基本能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作者为什么将北平比喻成一位“老人”?北平为什么动人?”是两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对于作者的审美心态及情趣,学生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如作者的闲适、自由、细腻、平和等。

这启发我,审美情趣本就是学生的一种感受,如果硬性讲给学生,只不过是拿一些传记中的零散材料来验证已有的观点而已,显得太过刻意。

如果是学生自己从作者文字中读出来的,岂不是更符合规律一些?这才是学生在与文章对话,在文章中体味作者的气息啊。

有了这些思考,我又开始重新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从北京的“老人”身份导入,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出体现北京品性的词语,并进而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句子进行说明。

在我看来,这就避免了师生在分析语言时的茫然无归。

对于作者,我不想让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来了解,更愿意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自己对作者的感受(文本的价值会被挖掘到更大),这应该是学生自己贴近作者心灵的一个开始,是学生和作者对话的起点,进而在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中理解作者。

因此,我觉得每篇文章都是自足的,对于“知人论世”,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有些用得过了,而压抑了学生的裸读?甚至于我们在平时是不是喜欢用作者的所谓逸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有意思,学生喜欢听?(想到这里,真是有点后背发凉的感觉,取悦学生是太可怕的一件事。

)再次凝望:睡美人,你这次愿意醒来吗?带着这些思考,我再次走进了《动人的北平》。

以余光中先生的话导入,明确了北平在作者眼中的形象和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