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1.题解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

结合文_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学科:五年级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3)学习短文中的实词、虚词,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与背诵。

(2)短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学习。

(3)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2. 教学难点:短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以及短文《答谢中书书》的背景。

(2)学生齐读短文,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短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短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短文中的实词、虚词。

(2)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实词、虚词的运用。

3.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短文中的优美句子。

(2)学生模仿短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结合短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作文。

3. 收集其他描写山水之美的古诗词,进行欣赏与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八上语文市级一等奖公开课教案)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八上语文市级一等奖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公开课教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预设:谢中书,中书,官名,掌传宣诏命。

后一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预设:写给朋友谢徵zhǐ的一封回信。

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我们走进奇文,共赏共析。

昨天我们简单预习了课文,积累了字词,了解了作者,熟悉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PPT展示二:万丈高楼平地起预习交流积累词汇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以及写作背景吗?老师相机补充2.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陶弘景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听老师朗读文,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用“/”划分朗读停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2)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朗读文章过程中,注意课文下面的字、词注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样的文言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书法艺术和文学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此外,如何将文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出有深度的 questions 也是一大挑战。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短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文本内容和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的教材。此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份教学指导用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参考。
2. 辅助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书法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王羲之和萧统的介绍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兰亭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兰亭序》来深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创作背景。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书法知识,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导入门】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目标牌】[教学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2. 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3.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 (自主思考) 【自学径】一、记文常 [解题目]《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 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 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 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辨文体]“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 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1. 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2. 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3. 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4. 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5. 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6. 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知作者]作者:陶弘景(456 — 536 ),字通明,南朝梁( 朝代)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 人,自号华阳隐居。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气目标:1.积存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力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奇特,培育学生宠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力气。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地、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日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悟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尝游者的心境。

(二)、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比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争辩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察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存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局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局部,先仰视“顶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引导学生 进行初步 的写景文 的简析,和 作者情感 的主情绪 把控法。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课题
10.短文两篇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副备
教 学 目 标
1.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画面及布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课文。)
课文。
②整体感知(文章的层次)
四、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 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和简析,体会文章的意 境。(注意从动静、观景角度、时间等方面 把握文章。) 2.研读课文并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主情绪:愉悦,得意) 3.简单小结。
教师出示问题 并提示,学生或 自主或合作尝 试解答问题。教 师可恰当予以 补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画面及布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激趣引思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教师展示学习 目标,学生诵 读,识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确目标 检测预习
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注意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
①作者简介 ②背景介绍
通过多种形式
2.重点文言词汇知识梳理。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和句式,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自然美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引出《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作者表达意图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4. 朗读与背诵: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美景,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程度,包括对词语、句式和作者表达意图的掌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力量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同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德育目标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喜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

●教学难点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奇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语言精致,描写生动。

老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尝文章的语言,深化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同学的比较、写作力量。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二、预习同学依据自己所学的学问,简介,老师再简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三、正课1.朗读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同学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22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22

答谢中书书一、指导思想本课是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

”“诵读古代诗文,要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使用。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被认为即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如此如诗如画的山水佳作,我的教学着眼点就在一个“美”字,据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

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采用设置情景导入、多媒体音频视频演示、趣味实践活动及游戏竞赛活动等法来实施教学。

对学生实行朗读、翻译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四、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歇、颓、鳞、竞、与”等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发挥想象力,品赏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五、学习重点和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孔子以前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案

教案:《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能够朗读《答谢中书书》的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感谢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答谢中书书》的课文材料。

2.教学PPT或黑板。

3.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感恩的理解。

2.展示一些感恩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为什么主人公要写信答谢中书书?b.主人公写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c.中书书对主人公的帮助有哪些?d.主人公是如何表达感恩之情的?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和中书书的形象特点,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感恩的重要性(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感恩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感恩的思考。

2.让学生思考感恩的重要性,并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理解感恩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学生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5.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

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

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

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

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

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①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③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④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⑤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此题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

①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

②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

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③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

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还可赏析“歇”、“竞”等词。

④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分析略。

⑤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4.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四、巩固运用
1.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五、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