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民族的内迁结合96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
内迁总数,据《晋书•文帝纪》称有800余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不在少数。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教学设计】《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本课是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19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我国各民族逐渐凝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 通过表演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而成的,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认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交融的过程。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历史资料,编写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并且准备表演。
【导入新课】出示材料:《锦绣未央》剧照,北朝民歌《木兰辞》。
教师:之前荧屏热剧《锦绣未央》播放,引起大家纷纷观看。
其中罗晋饰演的高阳王拓跋浚原型是北魏第五个皇帝。
北魏处于我国历史上政权林立、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分裂,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中原的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同时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中原汉族人民杂居,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
听一听广为流传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你发现了什么细节?。
从“可汗大点兵”可以看出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少数民族姑娘。
“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布机旁织布劳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 19《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孝文帝改革;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的原因。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识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我国56民族的团结合影,提问导入。
讲授新课: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展示:西晋各民族内迁分布图教师:十六国时期,政权林立,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北方少数民族从上到下都出现了汉化的趋势,而汉族的生活也逐渐融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整个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教师:东汉末年“五胡内迁”是怎么回事?学生:东汉末年,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北朝达到顶峰,匈奴、鲜卑、羯、氐、羌向内地迁移,即“五胡内迁”。
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思考:少数民族内迁之后分布怎样?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师:公元386年,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本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
北魏怎么建立的?学生: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在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
教师:那么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怎么结束了呢?学生: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在建立北魏后依靠什么统一的黄河流域?学生:依靠强大的骑兵,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展示:材料一:北魏初期的现象:“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材料二: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19 北方的民族汇聚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一带)氐(川陕甘)羌(甘肃、陕西一带)这些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后。
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正派兵役、徭役;甚至把他们掠夺变卖为奴婢,长期这样下去会怎样?生:各族人民会起来反抗师:(肯定学生回答)少数民族会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我国历史进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过渡二:师:这种割据局面会一直延续吗?那么是谁重新同意了北方呢?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鲜卑拓跋部。
补充(结合课件介绍鲜卑族的兴起)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
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定局生活。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北魏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过渡三:就在这个北方强国中出现了一位特别有作为的首领他就是拓跋宏。
补充(结合课件的图片对北魏孝文帝进行介绍)孝文帝,复姓拓跋,名宏,三岁时被立为太子,自幼聪明,秉性孝谨,深受世人称赞。
四岁即位,其祖母冯太后辅佐,临朝听政。
他深受祖母影响,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在马背上的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贤明的孝文帝深知这个道理。
在490冯太后驾崩后,孝文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呢?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目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背景。
生:背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原因(巩固政权)师:北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师:在孝文帝之前的一百多年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从平城迁到洛阳这就是进入到中原地带的心脏地区但是迁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北魏鲜卑族已经习惯北方的生活。
(今天我们看来洛阳也是北方可在鲜卑人眼里洛阳就是南方)所以迁都一定会遇到巨大阻力。
可是大家看课本迁都成功没?生:成功了师:孝文帝顶着巨大压力假借攻打南齐名义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 北师大版
《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民族融合的开始1.东汉末年以来居住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他们与汉族杂居相处,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民族融合的发展2.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的_________建立了北魏。
并于_________统一了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的高峰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___,后来_________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4.请你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公元3世纪到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分裂割据与局部统一并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18到20课)指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
2.阅读课本第115页请回答北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迁都后对孝文帝的改革又产生了什么影响?3.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还有没有鲜卑族?为什么?三、巩固检测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2.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B.羯族C.鲜卑D.氐族3.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4.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B.改鲜卑族姓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魏成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6.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多个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鲜卑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等,使学生了解到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北方民族汇聚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教材、教辅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教学素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族汇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汇聚这一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如东汉末年的战乱、民族迁移等。
通过讲解鲜卑族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官制、提倡儒学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改__穿___汉__服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学____习_____汉_____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通读教材!
归纳出北方民族融合的 原因、表现!
这两幅图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壁画上发现的,反映了 什么问题?
进步。
(2)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 政治改革家。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 历史背景: 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直接原因: 控制汉族,加强统治。
孝文帝 措施:迁都洛阳
改革
汉化措施
穿汉服 学汉语 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 族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大融合,也 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不同民族间在生产、生活领域交往、交流密切, 相互学习、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这次民族融 合,你知道他是谁吗?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呢?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平城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魏书》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很强,不利于改革;
洛阳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材料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师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明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大融合的概况和北魏孝文帝增进民族融合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故、方法和作用。
2.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进展等问题,初步把握“史论结合”“论从史从”的原则,提高论证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尽管长期处于战乱中,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形下,民族大融合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2.熟悉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进展的趋势,增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进展做出了奉献。
3.明白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进展做出了庞大奉献,在历史上阻碍深远。
隋唐时期北方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不可分。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难点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的当权者,什么缘故要深切推动汉化改革而不是保留自己的民族风俗?这一点,教师能够从文化的先进性方面比较,从“野蛮民族往往会被它武力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这些历史规律来分析、说明。
板书设计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成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要紧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进程设计[导入新课]同窗们,上一课咱们学习了南方经济的进展,那么,请大伙儿想一下,当南方六朝对江南进行开发的同时,广大的北方地域是一副什么景象?在战乱不断的北方大地上,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形下,民族融合慢慢成了历史的主流。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20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讲义《西晋内迁各族散布图》展开。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2
于
8
考考你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 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 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9
我的回答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 相互交流,中华民族要想获 得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 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 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 明成果。
10
思维拓展
请你评价一 下孝文帝
11
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
5
6
孝文帝改革
一、目的: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二、措施: 1、迁都洛阳 2、汉 化政策
⑴改穿汉服
⑵学习汉语
⑶采用汉姓
⑷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顺应历史潮 流。
7
鲜卑族改汉姓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孤独
刘
尉迟
尉
贺楼
贺
勿忸于
1
氐有 华 在 等匈 大 我 民奴 家 们 族 、 庭 56 ?鲜 中 个
卑,民 、还族 羯有的 、没中
2
《敕勒歌》反映了 鲜卑族的生活情景, 从诗中大家能看出鲜 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呢?
这首诗反映了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抒发了鲜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内迁:
4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 名宏,献文帝之子, 他是北魏杰出的君 主。三岁时即被立 为太子。五岁时, 年仅十八岁的父皇 献文帝就禅位给他, 二十四岁时孝文帝 开始亲理朝政 。
民族交往 经济发展
14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 步。
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
讨论法、自主阅读学习法 谈话法 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呢?(生答:没有)他们到哪去了呢?
3、课堂小结:
本课掌握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当堂检测
《同步导练》第1—10题
五、作业
《同步导练》第11—16题
用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
4、汉族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观察《西晋內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少数民族內迁之后的分布地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出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更替表,让学生明确北魏建立的历史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阅读课文97—98页,思考以下问题:
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直接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以史论史,论从史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验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比较欠缺,尤其是在识读地图、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技能上都需要不断的提升。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参与历史活动。勇于展示自我,因此要以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教案)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
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
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
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1北师大版
孝文理帝想的为建什都之么地要。迁都呢?
第七页,共22页。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qiān dū)呢?
1、平城地处边塞(biān sài),较为贫 瘠,粮食
供应十分困难; 2、平城保守势力强; 3、洛阳是中原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八页,共22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qiān dū)洛阳 示意图
第五页,共22页。
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汇聚逐渐 成为(chéngwéi)时代的主流。 直接原因(目的):为了便于学习 (xuéxí)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 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第六页,共22页。
北魏(BěiWèi)平城 遗址
北魏材孝料文1:帝迁都(qiān dū)洛阳 平城,今示山意西图大同,地位偏北,北方少
数民族经常平南下城骚扰,常年发生自然灾害,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加之北方
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 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
材料2: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地
区,洛阳汉洛阳文(化luò浓y厚án,ɡ)物产富足,其地理
条件优越,四季分明。由于洛阳地处中原, 农耕经济基础较好。“若问古今兴废事,
今山西(shān xī)、陕西、甘 肃 一带
第三页,共22页。
内迁的 少数民族
汉族
迁往中原的少数民族情况如何?
冲突 (交ch往ō n(jigātoū) wǎn
第四页,共22页。
游民牧 族 (mínzú )
农融耕合
386年,拓跋部建立(jiànlì)魏国,定都平城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大融合的概况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
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从”的原则,提高论证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战乱中,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
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2.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北方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繁荣
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北方的汉人已经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不可分。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难点
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的当权者,为什么要深入推动汉化改革而不是保留自己的民族风俗?这一点,教师可以从文化的先进性方面比较,从“野蛮民族往往会被它武力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这些历史规律来分析、解释。
板书设计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
(2)拓跋珪建立北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那么,请大家想一下,当南方六朝对江南进行开发的同时,广大的北方地区是一副什么景象?在战乱不断的北方大地上,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况下,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了历史的主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结合课本《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展开。
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移。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
据《晋书。
文帝纪》记载,约有800万人。
这些人未必全部迁入中原,但入居中原地区的肯定不少。
他们从边境地区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西晋灭亡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136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相继建立政权,这其中主要的有16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
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魏等。
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灭亡后136年间的战乱、分裂局面。
2.孝文帝改革
北魏从拓跋珪传到第6代,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
在其一生中,武功虽然不甚显赫,但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471—499在位)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主政,故前期改革(483—486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后期改革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483年,下令禁止鲜卑人同族结婚。
484年,颁布俸禄制度,禁止官员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
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按户授田,受田户要按规定缴纳租调。
486年,建立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
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后,继续实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一、改服装。
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
二、改语言。
495年下令,不得在朝廷之上讲鲜卑语。
30岁以下的人和朝廷官员一律讲汉语,30岁以上者要逐渐改变。
三、改姓氏。
改鲜卑复姓为音近或意近的单音汉姓。
自己带头改姓为元。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有100多胡姓改汉。
四、改籍贯。
规定随迁鲜卑人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平城,葬于洛阳北邙山。
五、胡汉通婚。
496年,孝文帝将汉族崔、卢、李、郑、王五大门阀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命5个皇弟将自己的王妃降为姬妾,另娶汉族门阀之女。
北魏公主、宗室之女嫁给汉族门阀的也有40多人。
六、改革官制,修订法律,采用汉族行政机构。
七、定族姓,仿照汉族门阀制度建立鲜卑族姓。
495年,孝文帝下令订立鲜卑门阀制度,除宗室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尉大姓为最高,相当于汉族的崔、卢、郑、王、李等门阀。
此外,汉族根据祖宗官位高低分甲、乙、丙、丁四姓,姓以下称族,不如四姓,就被排除在了门阀之外。
这样“以贵承贵,以贱承贱”的门阀制度的确立,使得胡汉贵族进一步合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
“五胡”汉化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他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为主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历史进程。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放弃旧俗,毅然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民族融合、发展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混战不止的局面。
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