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评析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
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
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
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
谭嗣同全集读后感
谭嗣同全集读后感谭嗣同这人啊,那可真是个十足的猛人。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知道他戊戌变法,然后英勇就义那点事儿。
但当真正去读他的全集时,才发现他的思想就像一团燃烧得无比旺盛的火焰,想要把旧世界那一堆腐朽的东西统统烧个精光。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一种打破常规的力量。
你能感受到他对传统封建礼教的那些不合理之处是多么的深恶痛绝。
就好像一个拿着大锤子的勇士,对着那些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旧框框一顿猛砸。
他说的那些话,在当时肯定是惊世骇俗的,估计不少守旧的人听了都得气得跳脚。
他的变法理念也特别酷。
他就像是看到了当时中国处在黑暗中,急需一道亮光来照亮前行的路,而他就决心做那个点灯的人。
可惜啊,变法之路艰难重重,就像在荆棘丛里开汽车一样,到处都是阻碍。
谭嗣同最后英勇就义的场景,在我读完全集后更加的震撼。
一般人要是知道自己大难临头,早就想尽办法开溜了。
可他倒好,就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还说什么“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得多大气魄啊!感觉他就像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过一道无比耀眼的光芒,虽然短暂,却足以震撼人心。
从他的全集里,我还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他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出名或者捞好处,纯粹就是想让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重新站起来,变得强大起来。
他不只是在纸上写写画画,而是真的想把那些想法付诸实践,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读完这全集,我就觉得自己像是被他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现在这个有时候有点浮躁的社会里,谭嗣同这种为了理想、为了正义勇往直前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去面对生死抉择,但我们可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像他一样坚定,不轻易退缩。
总之呢,谭嗣同就是个大写的英雄,他的全集就像一本充满力量的宝典,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路遥。
这部小说以谭嗣同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面对清朝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他选择了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谭嗣同的一生经历,他在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他曾经参与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谭嗣同一生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形象。
谭嗣同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而且在个人品质上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和革命者。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缩影,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篇章。
通过阅读《谭嗣同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让我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通过谭嗣同这一伟大人物的一生经历,我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洪秀全、李鸿章、孙中山等。
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们的一生经历和奋斗精神对后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阅读《谭嗣同传》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
谭嗣同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他的一生经历和奋斗精神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他在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油画《谭嗣同就义》赏析
油画《谭嗣同就义》赏析作者:刘兴国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8年第10期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中表达史学家必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文字著述历史确立了标准。
但文字的历史在很多时候仍然扑朔迷离,很难让人直观的解读,于是,在文字之外就产生了另一种情形,也就是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有见其形,固有画。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绘画担负起了将历史赋予生命并进行永远流传的功能。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历史中,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早已形成了由图像撰写历史、佐证历史的研究与实践体系。
也正因如此,历史画被誉为“最高贵的艺术”,一直处在所有绘画类型的巅峰,即姚最所说的图画可以“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特殊作用,以文字不可代替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浮沉。
2011年,湖南省文化厅启动了“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在众多选题中,艺术家喻昌农选择了“谭嗣同就义”这一主题。
就题材本身来讲,历史事件的选择、人物的设定、艺术表现和发挥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但选择什么表现切入点着实花费了艺术家的一番心思。
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以及关于他的那段特定历史。
众所周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他被清政府逮捕的地方。
1898年他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变法救亡的决心。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是一部以谭嗣同为主角的传记小说,通过对谭嗣同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家族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思想境界,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谭嗣同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魄力的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其次,谭嗣同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通过谭嗣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演变。
这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最后,谭嗣同的一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政治上的坚定立场和不畏艰难的勇气,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像谭嗣同一样,对国家和民族负起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谭嗣同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读完《谭嗣同传》,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谭嗣同的一生,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起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如何理解谭嗣同殉难
如何理解谭嗣同殉难作者:李庆忠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2期[关键词]历史教学,谭嗣同,生命价值[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3-0062-04我国史学界对谭嗣同为何选择献身道路的问题,基本成定论的说法是: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
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则众说不一。
因此,“戊戌变法”一课中“谭嗣同之死”成为学生关切的话题。
支玉良老师《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和高树山老师《也谈谭嗣同之死》(见《历史教学》2010年10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高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点。
但《高文》却突出地质疑“谭嗣同之死”的“价值”,提出“变法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谭嗣同为这样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事情殉难,真的值得吗?”认为:“谭嗣同之死,精神可敬,做法欠妥,至少不是最好的选择。
”并以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到底如何理解、评价“谭嗣同之死”?一、谭嗣同为什么殉难?戊戌变法是发生在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发动上书,痛陈民族危机,请求变法维新。
此后,设学会,办报纸,不断上书,结连帝党,进行了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派在变法时期提出的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已开始突破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第一次将改封建专制为立宪制的变革提上了实践日程,从而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序幕。
戊戌政变后,谭嗣同至少有三次脱逃的机会。
第一次机会来自于他的父亲谭继洵。
光绪帝授谭嗣同四品军机章京时,谭父已升任湖北巡抚。
他曾多次去信对谭嗣同晓以利害,命其退出变法,以避“杀身灭族”之祸。
第二次机会来自于梁启超。
政变失败后,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出走日本。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
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略谈谭嗣同精神及其启示
范 畴的一 些知识作 了介 绍 , 并 明确主张发展 民用工业 。 例如 , 他主 张设 立军、民两 用的船厂和机器局 , 既造战船 , 又造商船 。
“ 船厂 非徒造 战舰 也。战舰 既造 ,即闽、广商艘之泛 南洋 者 , 必争 先效 尤 ;宁波 、上海 之贩辽东 、贩粤洋者 ,亦必群就购造 , 而 内地商舟 皆可不畏风飓之 险矣 。 ”此外 ,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 、风锯、水锯 、火轮车 、自来火、 自转碓 、千斤秤之类 , “ 凡有益 民用者 ,皆可依此制造之” 。为此 ,魏源又主张仿效外 国办法 ,培养各项人材 。 值得注意 的是 ,魏 源十分重视 思想观 念的革新 。例如 ,他提 出改革要 “ 利 国、利民、利商” ,并且重视人 的地位和作用 。
中走 向革新 ,同时又为其近代转 型提供 了哲 学基础 。总之 ,魏源 是近代重要的思想家 ,是湘学和湖湘文化走 向近代 的源头 ,
对 中国思想史和近代历史 的发展 产生了重 大影响。如梁 启超所说 :“ 其论 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直 至今 日犹未脱离净尽 ,则 其在历史上关系 ,不得谓细也 。 ”∞ ( 作者 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 师,湘学研 究院副院长 )
乎! ”而 “ 议事 听讼 , 选 官举 贤 ,皆 自下始 ,众可可之 ,众否否之 , 众 好好 之 ,众恶恶”在他看来 ,较之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 ,议会 民主制 更能代表公众 利益 ,更加 “ 公”和 “ 周” 。晚年 ,魏 源 甚至认为 ,“ 其章程可垂奕世而 无弊 ” ,“ 岂天地气运 自西北而东 南 ,将中外一家耶 ! ”虽然他没有主张立即实现这一制度 , 但将 其视 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无疑说明其革新思想的近代性质 。 经济方面 ,魏源亦吸收借鉴 了西方资本主义 ,提 出某 些超越 封建 制度的主张 。在 海 国图志 中 ,魏源对属于资本主义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谭嗣同具有开明思想的爱国烈士,为旧社会的改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醒悟。
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再有就是谭嗣同曾在湖南创建了一个学社,同时他也倡导兴办学校、学会以及一些报社方面的东西,而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他的敢于改革的精神。
最后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也令人折服,谭嗣同接受了来自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他能够在学习自己国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敢于采纳外国思想,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其实,关于谭嗣同的精神还有很多很多,但总结成一句话,所有精神都和爱国分不开。
2024年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2024年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地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奋斗。
他的传记《谭嗣同传》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思想、行动和个人经历,让我对他的人格和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敬佩和思考。
首先,谭嗣同的革命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年轻时就对中国的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感到不满,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改革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始终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摒弃封建主义和帝制,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他对于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的坚定执着,给我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其次,谭嗣同在个人生活中的坚韧和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且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的坚强和毅力可以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得到体现,比如他在狱中写下的《白云观后街》一文中的深情告白,以及他在浙江湖州送行时的壮志豪言等等。
这种坚韧和毅力对我而言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此外,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的积极参与和领导,让我深感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独立,更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谭嗣同的思想和行动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着独特的贡献。
尤其是他关于国家独立和民主制度的理念,对于我理解和认识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的思想和行动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总之,《谭嗣同传》这本传记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谭嗣同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精神和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提要谭嗣同是改良派的左翼代表者,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要求。
在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谭嗣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改良主义体系的范围,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清朝政权的憎恨情绪。
他在客观上作了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导。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虽然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具有比前人更为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为同时代的其他维新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内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谭嗣同之所以具有这种进步思想,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一、时代特点我们认识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根源,必须从他所处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去考察。
九十年代的中国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被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得不到正常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必然产生企图变革国家制度强烈的政治愿望。
爱国主义精神是谭嗣同及其当时整个改良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谭嗣同思想产生和酝酿成熟的一个直接原因。
沉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社会进步阶层的愤怒和同仇敌忾的决心。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
爱国的中国人在猛烈的刺激下,惊醒过来了,他们重新思考着、学习着、探索着。
在甲午战后,谭嗣同总结过去,宣告与封建书生生活相决裂,提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的具体主张,其中已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这些基本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到1897年就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丰满的面貌,企图构造一个哲学体系,在《仁学》一书中呈现出来。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成熟在八十年代末,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成熟在二十世纪初,而谭嗣同的思想体系是产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九十年代中下叶,他属于改良派,但又与康有为有差异;虽有某些革命思想因素,但还不同于孙中山及二十世纪初年的革命派。
谭嗣同读后感
谭嗣同读后感《谭嗣同读后感》。
谭嗣同,字伯韩,号怀仁,广东潮州人,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烈士。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
在谭嗣同的一生中,他不仅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谭嗣同读后感》。
这本书是谭嗣同在狱中写的,书中记录了他在狱中的思考和感悟,对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品,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谭嗣同读后感》中,谭嗣同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所在。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挫折主要是由于国家的软弱和内部的腐败所致,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改革和革命。
他呼吁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强不息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谭嗣同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任重道远。
因此,我们应该从谭嗣同的思想和行动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谭嗣同的这本书还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们提出了很多的教育意义。
他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和楷模。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才能够取得成功,只有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才能够实现梦想。
总而言之,谭嗣同的《谭嗣同读后感》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和意义的著作。
它不仅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谭嗣同的一生中汲取力量,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 尤其是近代史的晚清时代, 人才层出不穷, 英才星斗灿烂。
但我最敬仰的英才之中, 莫过于湖南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在历史的天平上, 他是绝不失重的一世之雄,也是永不褪色的万古人物。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天资过人。
两岁时能吟诗作对, 五岁熟读诸子百家, 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工诗文,非常反感传统的时文八股。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
他曾和“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天下,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早年的艰苦磨砺为谭嗣同波澜壮阔的人生蓄积了充沛的能量。
这位天生具有英雄之姿和英雄之志的壮士在默默地等待着。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他 对 “ 国变法 无 不从 流 血 而成 . 日中 国未 闻有 因 变法 外 今 而 流 血 者 , 国 之 所 以 不 昌 也 。有 之 , 自嗣 同 始 ” ] 观 此 请 『的 2 点 , 至 今 日 , 较 多 的 学 者 和 网 友 予 以 批 驳 。 主 要 的 反 时 有
的 评价 , 有 意义论 和 无 意 义论 。事 实上, 嗣 同的 慷慨 即 谭
对 于 以 毛 泽 东 、 昌 济 、 才 常 等 为 代 表 的 不 同社 会 阶 层 杨 唐 的 万 千 仁 人 志 士 所 带 来 的 精 神 影 响 。 他 的 牺 牲 对 中 国 从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社会 性 质 向新 的社会 性 质 变革起 到 了
精 神 上 的 引 领 作 用
知名 人 士 。
( ) 泽 东 , 润 之 , 国 革 命 家 、 略 家 、 论 家 一 毛 字 中 战 理
虐 ” 但 生 于 官 宦 之 家 , 锦 衣 玉 食 未 尝 不 可 , 其 父 也 , 得 况
就 义为后 人 留 下的 不仅 是 一种 无 畏 的 气概 .更 重要 的是
对 观 点 包 括 对 其 继 续 生 存 而 为 革 命 奔 走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大 的角 度 进 行 假设 , 通 过 鲁 迅 的《 》 篇 小 说 作 为 重要 并 药 这
的引 证进 行 论述 。 对 此 ,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的 黄 征 学 先 生 对 此 观
蚁 尚 且 偷 生 , 就 不 能 存 下 自 己 的 性 命 待 来 日东 山 再 起 么 , 且 这 种 牺 牲 有 用 么 , 迅 的 《 》 强 烈 讽 刺 了 这 而 鲁 药 就
点 , 昧 的 人 用 烈 士 的 血 当 药 引 , 笑 可 叹 。 所 以 我 个 愚 可 人 不 同 意 ! ”4 l 二 、 嗣 同 就 义 对 于 革 命 者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影 响 谭 谭 嗣 同 的 牺 牲 对 后 世 具 有 强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中 国
砍头不要紧诗句高尚情操
砍头不要紧诗句高尚情操摘要:一、引言:介绍谭嗣同及其诗句“砍头不要紧,诗句高尚情操”的背景二、谭嗣同生平及其思想1.谭嗣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2.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和行动三、砍头不要紧诗句的含义及价值1.诗句的表面意思2.诗句背后的高尚情操3.诗句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四、结语:谭嗣同的高尚情操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引言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是清朝末年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谭嗣同为推动国家的改革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曾写下这样一句诗句:“砍头不要紧,诗句高尚情操”。
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更是一种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传承。
二、谭嗣同生平及其思想1.谭嗣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谭嗣同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谭继洵是清朝光绪初年的名臣,曾任湖广总督。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谭嗣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维新志士奠定了基础。
2.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和行动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谭嗣同开始对国家的现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深刻的担忧。
他积极倡导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民族。
戊戌变法运动爆发后,谭嗣同全身心投入到维新事业中,参与创立了南学会、湘报等组织,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在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拒绝逃亡,选择留下来继续斗争,最终被捕并英勇就义。
三、砍头不要紧诗句的含义及价值1.诗句的表面意思“砍头不要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即使被砍头,也没有关系。
在这里,砍头象征着生死关头,意味着面对生死,谭嗣同毫无畏惧。
2.诗句背后的高尚情操谭嗣同的这句诗句,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维新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他看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高尚情操,正是谭嗣同一生所追求和坚守的。
3.诗句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谭嗣同的这句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尤其是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更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张松才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存活,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为了唤醒国人,他甘愿流血牺牲,于是选择了从容就义。
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不只是体现了儒家“铁肩担道义”的君子人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佛教“无我”境界的证悟。
他用勘破生死、从容就义的实际行动,践行近代“人间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佛教智慧在近代历史转型中的积极性。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张松才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州 5114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J], 李铭
2.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 [J], 熊春林;黄正泉
3.谭嗣同政治人格浅析--兼论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心理根源 [J], 谢涛
4.悟者践行担当精神
——对谭嗣同殉难的再解读 [J], 杜品
5.江南诗性文化精神的深层解读——评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 [J], 严三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之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也许是同为浏阳人吧!又或许因为我现在身处异乡吧!当听到谭嗣同的名字时,我心里一阵波动。
他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他本可以逃走,可是他放弃了自己逃走的机会,并力劝梁启超逃往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意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谭嗣同并非为他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所走的路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男儿。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责。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
谭嗣同苦苦的思索: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该往哪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是否能够拯救?单靠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否成功呢?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
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之同胞将为人奴役,成为亡国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他的就义在客观上对历史的前进,以及后世的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死已经超越了一个基本意义上的生死观问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不仅是“重于泰山”,甚至“重逾泰山”。
他为后人留下的不单是不惧死的大无畏革新气概,更重要的是在这豪气离世的背后,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一、谭嗣同牺牲意义之反对派观点对于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世人均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于其放弃机会出逃、拒绝亲友营救而“待死”的做法,以及他对“外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2]的观点,时至今日,有较多的学者和网友予以批驳。
主要的反对观点包括对其继续生存而为革命奔走的意义更为重大的角度进行假设,并通过鲁迅的《药》这篇小说作为重要的引证进行论述。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黄征学先生对此观点是:“革命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想要以几个人的血去唤醒整个民族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其效果还是相当有限的,……与其这样,倒不如活着继续战斗,唤起更多国人的精神觉醒。
”[3]网络上有一个讨论话题:《你同意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吗?为什么?》不少人对于谭氏的慷慨赴死颇有微词:“那时候梁启超就到逃到日本,然后回来继续为祖国出力。
谭嗣同应该是受多封建愚忠的思想,估计心里想着大不了十八年后照样是条好汉,想以此来成就自己的威名,我个人是不屑于这种想法的,蝼蚁尚且偷生,就不能存下自己的性命待来日东山再起么,而且这种牺牲有用么,鲁迅的《药》就强烈讽刺了这点,愚昧的人用烈士的血当药引,可笑可叹。
所以我个人不同意!”[4]二、谭嗣同就义对于革命者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谭嗣同的牺牲对后世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革命具有推动作用。
其献身的壮举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谭嗣同的选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不计其数的后来人。
以下列举的是谭嗣同就义对其直接影响较大的几位知名人士。
(一)毛泽东,字润之,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
毛泽东所受到的谭嗣同的影响不仅在于毛泽东师从杨昌济,转道接受其思想,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对其十分敬仰,特别是在谭嗣同就义后,谓之:“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雄大,成非今之俗学所可比。
”[5]这在客观上极大地肯定了谭嗣同就义的历史作用。
身为毛泽东老师的杨昌济“常以这种精神教导学生,提倡一个准备肩负历史重任的人,要有为国家、为民族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
这种为‘天下万世’之‘大我’而敢于牺牲个人‘一身一家’之‘小我’的高尚献身精神,曾经给毛泽东以巨大的精神激励,毛泽东不仅恭录了这段语录,还记载了……悲壮故事。
而谭嗣同则是把此种壮士断碗精神推向极致的近代湘学人物。
”[6]毛泽东在后来中国革命事业中,也传承了这种不怕牺牲的思想,1945年在中国七大闭幕之际所提到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观点,与谭嗣同就义的积极影响也不无关联。
(二)杨昌济,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
曾赴日本、英国留学。
1898年,正值维新运动到达高潮,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求学,期间,作为学生的杨昌济积极参与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地区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并参加了谭嗣同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可以说谭嗣同的思想对杨昌济的影响颇深,而谭嗣同的就义彻底惊醒了杨昌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认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为他在1903年选择东渡日本求学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对谭嗣同等六君子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舍身就义的献身精神特别钦佩,认为谭嗣同就是‘死一身一家,而生天下万世’的‘仁人’,‘成仁而死,则身死而心生;害仁而生,则身生而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谭嗣同变法流血牺牲以后,他多次说:‘谭浏阳(谭嗣同系长沙浏阳人,故此名)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矣。
’”[7]以上证明,谭嗣同舍生的义举对杨昌济的生死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谭氏精神的感召下,杨昌济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蔡和森、毛泽东等,是中国革命运动中无数英烈舍生成仁的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就义对于康有为、梁启超来讲颇具争议。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康、梁对于谭氏的就义有较大的震撼,很快为其写传记、做《六哀诗》。
但康梁二人具有的保皇立场,促使他们敏锐地认识到,可以借此全国上下有识之士哀悼谭嗣同的时机,编造谭氏《绝命书》、撰写具有康梁思想观念的《谭嗣同传》,目的是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谭嗣同就义之事件,传播观点。
“他们看到谭嗣同有崇高的声誉,就想利用谭氏的影响,宣传自己的观点……”[8]。
对此,我们不去参与专家们对于康梁“伪造事件”真伪的辩论,也暂且不去谈论康梁的行为是否是君子行为,单从“利用谭氏”就可看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谭嗣同的就义对于社会影响颇深。
(四)唐才常,字伯平,号佛尘,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领袖,与谭嗣同同乡,同师承欧阳中鹄,在长沙时务学堂他与谭嗣同并称“浏阳二杰”。
谭嗣同的就义对于唐才常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得闻谭氏就义的消息后“…… 痛哭失声,立即由汉口赶往上海,准备赴北京收尸”,[9]并作一挽联致哀:“与我分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项交,同赴泉台。
”[10]以上足以见得两人感情之深厚。
而在变法失败后,我们可以认为,唐才常组建自立军更是从实践中回应谭嗣同的就义,以此探索通过武力改良探索出新途径。
但最终由于阶级立场的不确定,以及“对康、梁则曰勤王,对留学生则曰保国保种”,[11]最终受累于康有为的起义资金未到,起义延期导致事情败露,被张之洞逮捕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
临行前他吟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
”[12]当中所提到的“故友”就是指谭嗣同,足以见得谭嗣同就义已深深影响着唐才常的人生观。
极为巧合的是,唐才常就义时年仅33岁(1867—1900),这与谭嗣同度过的33年生命历程(1865-1898)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
(五)邹容,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
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巴南区渔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革命军》的作者。
邹容从未与谭嗣同相逢,1898年戊戌变法,邹容只有13岁,年轻的邹容热衷于读新报,学习新知识,所以他对维新运动关注较多,在维新派中。
邹容最仰慕的就是谭嗣同,在谭氏就义后,邹容“立志继承谭嗣同的未竟事业,曾题悼诗曰:‘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3]以表达对于谭嗣同未竟事业的继承与向往。
其后邹容为了能够不断激励自己,寄托对谭氏的缅怀之情,“将谭氏的遗像放在坐侧,并题诗于其上……勉励自己以谭嗣同的奋斗牺牲精神,从事革命”。
[1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谭嗣同就义对于年轻革命者思想上的影响。
“邹容从谭的血腥味中觉悟到,满清王朝朽木不可雕,指望和依靠清廷去摆脱这个政权体制本身所酿成的巨大危机,扫除弊症,革新陈规,去圆强国之梦,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目的的空想”。
[15]在选择革命以外的途径被证明行不通之后,谭嗣同的血使改良者转变成了革命者,也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寻找到一条新路。
三、谭嗣同就义对于后世的精神影响根据谭嗣同就义后对于社会各界以及不同层次人士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谭嗣同所具有的舍生和大无畏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
以上所列举的受其影响人物仅是十之一二,谭氏就义的影响,激励着严复、黄遵宪、宋恕、孙宝瑄、蔡锷、毕永年、林圭、陈天华等许多进步人士在各自领域去争取变革的梦想。
对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谭嗣同就义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其“苟活于世”的现实生命意义。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适合谭嗣同这类坚定的真理追求者,也并不符合他骨子里天生的“‘不合乎公理’,就是圣人的教诲,也要挥笔批判”[16]的倔强性格。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7]谭嗣同就是这些舍身求法之人中的典型代表。
他一人之死,可以激励千千万万人受他精神的感召去努力进行变革;他一人之死,要比其生存、或他人之死使社会进步所得到更多的价值。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不仅仅是一句听起来气势磅礴的口号,那更是需要有人献身的超人勇气,谭嗣同做到了。
谭嗣同献身改革的精神亘古不灭,事实证明,他的血唤醒了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他的就义是中国国运由衰败到昌盛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1]李喜所.谭嗣同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0:115.[2]谭嗣同传.戊戌变法,(第4册),第53页.[3]吴晓燕.死,还是不死,这是一个问题——对哈尔威船长、项羽、谭嗣同三人生死抉择则的探讨[M].聚焦·评论.[4]/question/188558658.html网友:梦之影2793.[5]张昆第日记,1917-9-22.[6]申忠民,罗金梅.论谭嗣同对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J].文学界(历史回廊).[7]论杨昌济的民族伦理观及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J].前沿,2010,(6).[8]王俊义.论谭嗣同的改革献身精神.见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232.[9]谭嗣同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0:282.[10]饮冰室诗话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15.[11]汤志均.戊戌变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462.[12]自立会人物考.湖南历史资料,1958,(2).[13]吴廷嘉.论戊戌思潮的历史作用.见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130.[14]王俊义.论谭嗣同的改革献身精神.见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231.[15]张静.略论谭嗣同的变革观在辛亥时期的传承[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6]李喜所.谭嗣同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0:2.[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鲁迅全集,(第6册),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