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正文: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的建立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浅析谭嗣同_仁学_思想的主要特点
!"在大厦将倾,人物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思想来源的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二、思想形式的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 尤其是近代史的晚清时代, 人才层出不穷, 英才星斗灿烂。
但我最敬仰的英才之中, 莫过于湖南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在历史的天平上, 他是绝不失重的一世之雄,也是永不褪色的万古人物。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天资过人。
两岁时能吟诗作对, 五岁熟读诸子百家, 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工诗文,非常反感传统的时文八股。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
他曾和“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天下,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早年的艰苦磨砺为谭嗣同波澜壮阔的人生蓄积了充沛的能量。
这位天生具有英雄之姿和英雄之志的壮士在默默地等待着。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悲壮的一幕——《谭嗣同传》(节选)浅析
、
,
五个层次
选 材严密
,
,
文理 清晰
42 0
。
猛 烈抨击 二 千年来 的 封建
,
节选部分 辉的事迹
。
记叙 了谭 嗣 同 一生 中最重 要 个字
。 ,
、
最光 本可 春秋
专制制度 和 三 纲五 常等 封建伦 理 阶级 要 求进步 发 展 的 呼 声
。 , ,
反 映 了 民族 资 产
“
,
但 文 章 只用 了
;
选部分
和鼓舞
再 现 了这
最悲壮 的一 幕
”
,
让后 人
,
,
包括
舍 身取 义
而 应 更 深 一 层 去领 会 他牺牲 的意 义
“
他
今 天九 十年代的青 少 年 也 从 中得 到 启迪
。
受到 教 育
是 在完 全 可 以逃 避 地
、
死
”
的情 况 下
,
清醒 地
、
主动
执
自觉 地 用 生 命 和鲜 血 来唤起 民 众的觉 醒
。
性格、特长、 Nhomakorabea。
经历
然 后 较详细 地
显 然浸 透 字 里 行间
如诀别
.
,
“
遂 相与 一 抱 而 别
.
;
记叙 了他 在 湖 南提 倡新 学 及 撰 写
过
《 仁 学 》 一 书的经
,
被 逮 之 前一 日
,
,
日本 志士 数辈
,
苦 劝 君 东游
、
君不 又遗
,
接着 重 点记 叙 了他被 召 入 京
, ,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他 对 “ 国变法 无 不从 流 血 而成 . 日中 国未 闻有 因 变法 外 今 而 流 血 者 , 国 之 所 以 不 昌 也 。有 之 , 自嗣 同 始 ” ] 观 此 请 『的 2 点 , 至 今 日 , 较 多 的 学 者 和 网 友 予 以 批 驳 。 主 要 的 反 时 有
的 评价 , 有 意义论 和 无 意 义论 。事 实上, 嗣 同的 慷慨 即 谭
对 于 以 毛 泽 东 、 昌 济 、 才 常 等 为 代 表 的 不 同社 会 阶 层 杨 唐 的 万 千 仁 人 志 士 所 带 来 的 精 神 影 响 。 他 的 牺 牲 对 中 国 从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社会 性 质 向新 的社会 性 质 变革起 到 了
精 神 上 的 引 领 作 用
知名 人 士 。
( ) 泽 东 , 润 之 , 国 革 命 家 、 略 家 、 论 家 一 毛 字 中 战 理
虐 ” 但 生 于 官 宦 之 家 , 锦 衣 玉 食 未 尝 不 可 , 其 父 也 , 得 况
就 义为后 人 留 下的 不仅 是 一种 无 畏 的 气概 .更 重要 的是
对 观 点 包 括 对 其 继 续 生 存 而 为 革 命 奔 走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大 的角 度 进 行 假设 , 通 过 鲁 迅 的《 》 篇 小 说 作 为 重要 并 药 这
的引 证进 行 论述 。 对 此 ,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的 黄 征 学 先 生 对 此 观
蚁 尚 且 偷 生 , 就 不 能 存 下 自 己 的 性 命 待 来 日东 山 再 起 么 , 且 这 种 牺 牲 有 用 么 , 迅 的 《 》 强 烈 讽 刺 了 这 而 鲁 药 就
点 , 昧 的 人 用 烈 士 的 血 当 药 引 , 笑 可 叹 。 所 以 我 个 愚 可 人 不 同 意 ! ”4 l 二 、 嗣 同 就 义 对 于 革 命 者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影 响 谭 谭 嗣 同 的 牺 牲 对 后 世 具 有 强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中 国
近代文人印象之谭嗣同
近代文人印象之谭嗣同谭嗣同这个名字,中国人耳熟能详,但其实那是被包装过的谭嗣同。
直到后来,我接触到他的《仁学》,才好像心灵被闪电击中,原来我们这个族群,竟然曾经有过这么伟大的人物。
我无意谈论一个改革家的谭嗣同,或者一个英雄的谭嗣同。
虽然,他的确是一个英雄。
一个宁愿舍弃生命而殉道的人,一个临刑前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人,自然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人格力量。
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算玷污英雄这个名词的。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无法扭转对谭嗣同的印象。
说来很可耻,一个不惧断头,血溅菜市口的革命者固然让我敬佩,却并不能景仰。
我向来以为,人之为人,内涵是第一的。
不怕死的人何处无有?在南昌的街头,见惯了这样一种景象:一个人在前面疯狂奔跑,抛下一路惊嚎;另两个人在后紧追,一人提着砍刀,一人拎着铁棍。
我知道前面的人若被追上,立刻会头溅红花。
这也是不要命之一种。
虽然,谭君的甘于流血完全不同,他是为了这个落后的族群,能真正迈入文明。
他不信上帝,身上没有神学的力量;他也不算儒家,谈不上有什么“为天地立心”的理想。
他的力量,全部来自理性的光辉;其深邃伟大,之后的蔡元培之流,无法望其项背。
曾经景仰的,只有章太炎、康有为这样的革命者或维新派。
因为他们不去革命,也是文化的大师。
我私下里自揣,即便不睡觉地追赶,这辈子也赶不上。
对赶不上的人,我只有景仰。
尽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望尘莫及,难免让人泄气,而景仰大抵就从这泄气中来,将自己的不能,转变为对能的人之膜拜——而死亡不一样,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因为很不主观。
这就是我的观念差别。
我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很久了,早就知道他们是文化大师,他们有十几册煌煌巨著为证。
可是,对谭嗣同的了解很寥寥。
这个只活了三十三岁的人,留下来的只有一本不算太厚的书,且已被称之为“全集”,不多久就可以翻完,无法让人产生学问寥廓无垠之感,景仰又从何说起?更何况,我早先听说的谭嗣同,是一直号称“浏阳公子”的,和另一大吏的哲嗣陈三立并称“两公子”。
【高考作文】永远的谭嗣同
【高考作文】永远的谭嗣同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先驱,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成为一个英雄和传奇。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坚定地追求着他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的事迹和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敢的性格。
他对学习充满热情,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尽管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状元。
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用在了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上。
谭嗣同是一位热衷于改革和革命的爱国者。
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被外国列强欺负和压迫的危机,他决心投身于国家解放的事业中。
他积极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在战斗中表现出勇敢和聪明才智。
他还联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革命者,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国家。
谭嗣同的理想和努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在辛亥革命中,他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并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组织起义军,为推翻清朝政权奋斗了一生。
辛亥革命后,他并没有因此功成身退,而是积极参与统一战线,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谭嗣同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和放弃。
不论是在家庭还是事业上,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是一个乐于奉献和助人为乐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之上。
他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的精神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谭嗣同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许没有谭嗣同那样的艰巨和庞大,但我们同样需要像他那样坚定追求理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挫折而气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诗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肖纯 荣
:
诗 词 在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中
( 州师 范大 学 马 克思 主 义学 院 , 州 贵 阳 贵 贵 摘 要 : 师 在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学 中 恰 当 运 教 中 教
50 0 ) 5 0 1
用诗词 资 源 , 仅 有助 于大 学生加 深 对历 史事 件 的理 解 , 不 深 化 对 历 史 规 律 的认 识 , 且 有 助 于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 化 而 优
和 《 民晚 刊 》 发 表 , 们 纷 纷 传 抄 , 有 “ 阳纸 贵 ” 新 上 人 大 洛 之 势 . 时 间 轰 动 重 庆 各 界 , 民 党 御 用 文 人 还 发 动 了 一 国
文 化 “ 剿 ” “ 山 如此 多娇 , 无 数 英雄 竞 折 腰 。 秦 围 。 江 引 惜 皇 汉 武 , 输 文 采 ; 宗 宋 祖 , 逊 风骚 。 一代 天 骄 , 略 唐 稍 成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以 下 简 称 “ 要 ” 是 全 国 高 等 中 ( 纲 ) 学 校 本 科 生 必 修 的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之 一 。 “ 要 ” 教 师 纲 课
下 手 。这 首 诗 使 学 生 更 加 深刻 地 认 识 到 中 国 共 产 党 是
抗 日战 争 的 中 流 砥 柱 .更 加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历 史 和 人 民 选择 中 国共 产 党 的 历史 必然 性 。
国人 民为 争 取 民 族 独 立 、 民解 放 和 实 现 国 家 富强 、 人 人
有 政 治 上 的 交 锋 , 而 且 有 文 坛 上 的 较 量 。 14 年 9 6 95 月 日 , 会 见 民 主 人 士 柳 亚 子 时 , 他 的 盛 情 要 求 , 泽 在 应 毛 东 手 书 《 园 春 ・ 》 赠 , 词 随 后 相 继 在 《 华 日报 》 沁 雪 相 该 新
谭嗣同独具“时代特色”的“变易”思想
当国君 。 同时他 尖锐 的指 出: “ 二 千年来 之政 , 秦 政也 , 皆大盗 也 ; 二千 年来之 学 ,
荀学也 , 皆乡愿 也 ” ⑦。 谭 嗣 同的这种 民主 思想 是十分 可贵 , 它 宣扬 了资 产 阶级
嗣 同的 “ 变易 ” 思想 逐渐 失去 了 民心 , 失 去 了可靠 的社 会力量 。
第三 , “ 变易 ” 思想 深受谭 嗣同 自身个 性 的影 响 。
谭 嗣 同试 图在 中国的土地 上实行 资产 阶级 的君主 立宪制 , 这无 疑是 中国历
质 尚存 , 并 且会 化合 成他种 物质 。 可见 , 谭嗣 同的“ 以太 ” 学说 , 远 远超 越 了 自然 科学 的范 畴 , 走 向 了哲 学 的领 域 , 而“ 以太 ” 则 是他 解释 一切 现象 的最 终原 因 。 其次, 谭 嗣 同提 出了 “ 以通为 第一 义 ” 的 平等观 。 谭 嗣 同的“ 变 易” 思想把 “ 通” 放在 了“ 仁” 与“ 平等 ” 的逻 辑 关系 中间 , 以“ 以
成 作 了大 胆 的解释 谭嗣 同大胆 的提 出人也是 由物质 构成 的观点 , 人死之后 , 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之不靖” , 评论武冈农民起义军为“ 贼” 。 在南学会的演说中, 号召设立保卫局 , 镇
压“ 内乱 ” 。 再如, 谭 嗣 同在 兴算学议 》 中主 张练兵 , 镇 压革命 运动 。 长 此 以往 , 谭
谭嗣 同在 “ 博 采众 长” 的基础 上 , 提 出了独具 时代 特色 见解 , 但 是这 种产 生
于 封建 君 主专制 社 会的 “ 变 易” 思想 不可 避免 的存 在着 一 定 的缺 陷 : 第一 , 过激 的改革 措施 , 超越 了当时社 会承 受力 。 我国的 君主专 制制度 自秦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解读谭嗣同
作者: 罗福惠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29-149页
主题词: 谭嗣同;思想
摘要: 谭嗣同思想和行为的“幽挚”、“精锐”,非“单面”、“直线”式的解释发挥所能言尽。
本文以语境、内证和“秘钥”为立足点,对谭氏的为学、谭氏与康梁的同异、谭氏在中西对比中的全盘自省、谭氏的民本位论和国家观、谭氏救亡维新主张的可行性、谭氏的生死观等6个问题,逐一解读。
论证不取偶然之言,分析不强求系统性,惟取既往研究中未曾深究、因而失之简单偏颇之处,提出若干新见,阐释谭嗣同思想因“相反相成”而具有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深刻性,并揭示其言论的不成熟、行动始终处于难以抉择之中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
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
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
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
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
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
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
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
”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2120111867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
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
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
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
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
”①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
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
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的思想所束缚。
“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
乱于名,故不通。
”②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
谭嗣同说:“仁而已矣,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8页。
对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几点看法
作者: 张豈之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39-46页
主题词: 哲学思想;唯心主义者;自然科学;世界观;康有为;谭嗣同思想;唯物主义者;仁学;政治思想;封建君主制
摘要: <正> 近年来,在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方面的文章,就拿分析谭嗣同思想的文章来说,我所看到的,就已有三四篇之多了。
在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说谭嗣同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有的说谭嗣同是唯心主义者。
孙长江同志认为谭嗣同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妥当的。
但是,谭嗣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其政治思想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最激进的,而且发表过反封建君主制度激烈言论的谭嗣同在世界视上竟是唯心主义呢?孙长江同志对于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
我想围绕着这个问题说明我对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几点看法。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有人给予谭嗣同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维新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我认为,对于谭嗣同,不能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片面的评论去否定,他的死,其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说,人活在世界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艰难的活着,活着,才代表一切希望,但是在黑暗的年代,必须要有先驱,有有志之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才能唤醒人民麻木的心灵.为了中国,为了万千炎黄子孙,为了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延续,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毁灭.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难得可贵的,不是艰难的活着,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慷慨从容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的作文素材
谭嗣同的作文素材嘿呀!说起谭嗣同,这可是一位超级了不起的人物呢!谭嗣同呀,那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哇!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可人家并没有安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呢!1. 谭嗣同的思想主张那叫一个先进呀!他极力倡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思想,哎呀呀,这在当时那个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他坚信只有变法才能让国家强大,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种坚定的信念,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2. 谭嗣同的英勇无畏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呢!在变法面临失败,其他人纷纷逃离的时候,他却选择留下来,要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
哇!这是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啊!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听听,这是多么豪迈的话语!他明明知道留下来会面临杀头的危险,可还是毫不退缩,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难道不令人动容吗?3. 谭嗣同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小觑呀!他的文章言辞犀利,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望。
他的诗作《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哇!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洒脱!谭嗣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无比辉煌呀!他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哎呀呀,我们生活在如今这个和平幸福的时代,难道不应该从谭嗣同的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吗?所以说呀,谭嗣同就是一个超级棒的作文素材!无论是写关于勇气、信念、爱国,还是写关于理想、奉献、牺牲精神,他的故事都能为我们的作文增添光彩,让文章更有深度和感染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
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
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
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
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
这却也是何其的豪迈啊!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并破格赏识谭嗣同等人。
让他们在军机处上行走,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
事过几日,谭嗣同急匆匆的向袁世凯所在的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
此时,他身上正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
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维护变法。
然而袁世凯的狡猾在于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
变法失败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山”,留下一句话,他便匆匆走了,也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他的选择对吗?他是英雄还是莽夫?
儒家圣人观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人格,于是便有了谭嗣同心中的“圣君情结”,在时代变革的风云之际,就会产生受命感、成圣王感、破坏感和改造感。
然而这么多情感产生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现实中的圣君。
因为“成圣人精神最终得落实在政治事功上,而政治事功必涉及国家政治的具体问题。
”这似乎是旧式文人的一个既定政治思维模式。
于是乎,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和这种既定思维结合,便会陷入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强势之中,
造成一个和谭嗣同所憧憬的理想政治模式完全脱序的现实政治局面。
好在谭嗣同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真君子,在决定彻底解脱之后,他没有畏畏缩缩而是显示了其政治人格中最崇高、最悲怆的美。
一条浩荡的长河,有它最早的源头;一株苍郁的大树,有它最深的根系。
湖湘文化的源头与根系,当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和他的作品。
谭嗣同是近代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也曾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收养分,曾吮吸湖湘文化那源远流长的乳汁。
一个高度集权的黑暗时代,可以令人畏惧,可以叫人消沉,可以命人屈服,也可以使人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但是,它也可以磨炼和促使真正的人愈发坚强与伟岸。
即使风雨如磐,也有雷鸣与电闪,谭嗣同,就是撕破黑暗王国的一道雪亮的电闪,就是报道破晓的一声惊世的雷鸣。
给黑暗的星空增加了光明,给人民带来了希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步伐。
谭嗣同是英雄,在狱中,他大义凛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
他抚今思昔,眷念着祖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抒发了自己“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感情。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谭嗣同,他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比许多人的一身都来得壮烈,他的一生是在跌宕起伏中度过,充满了许多的传奇色彩,也正是应为如此,才造就了一个身负名族大义的英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壮士,让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雄狮重新燃起了斗志,他就是名族的担当者。
然而,所谓英雄,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将倒。
谭嗣同却没有做到,仓促赴死何尝不像一介莽夫,如张飞只懂冲锋陷阵,如项羽只懂挥剑弄枪,拔刀一刎留下的除了后人深深叹息还有什么?有勇无谋何以称为英雄? 袁世凯太过狡猾,诡计多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谭嗣同不该轻信袁世凯会答应帮助实力薄弱的光绪皇帝而与慈禧做对,尤其明知袁世凯是在自己的一再追问下被迫表态,根本是不可信的,这就导致了后来变法的失败,谭嗣同太过冲动。
为何不能识破?
光绪皇帝虽然是一个维新派,但他过于恐惧慈禧,在他自幼成长的经历导致他优柔寡断,唯唯诺诺,把希望都寄托在谭嗣同等几个年轻人身上而不自己多去拉拢实力派的人物。
但谭嗣同却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觉得只要光绪皇帝有想法就行,谭嗣同的局限在于他一方面不能理性看待西方势力和重臣的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他盲目的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对光绪皇帝的决心。
为何不能想通?
像老师说的一样:历史不能假设。
我一个事后诸葛亮又怎能说三道四?面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事事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便是谭嗣同和我们那热爱这土地的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最后一句话送给谭嗣同也送给所有人。
至于谭嗣同是英雄还是莽夫,我想他也是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便是我们唯一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