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八版)精编版
呼吸衰竭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一、概念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确诊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60mmHg,伴或不伴C02分压(PaC0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即可诊断。
二、分类(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I型呼衰:为缺氧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
II型呼衰:为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高于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二)按发病急缓分类1、急性呼衰:发生迅速,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
2、慢性呼衰: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而来。
第一节急性呼吸衰竭一、病因(一)呼吸系统疾病:肺通气或(和)换气障碍,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廓外伤或手术损伤、自发性气胸和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等。
(二)呼吸中枢抑制: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
(三)神经-肌肉传导系统受损:通气不足,如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及颈椎外伤等。
二、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呼吸困难:是出现最早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改变。
(二)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90%时可出现。
(三)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四)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亦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五)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升高。
呼衰分型及诊断标准
呼衰分型及诊断标准呼衰,即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呼衰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病情之一,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可以将呼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以便于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一、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急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急剧恶化,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其临床特点是呼吸突然加快或减慢,呼吸节律紊乱,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
诊断标准包括,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FiO2<300mmHg,或PaO2<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伴有呼吸性酸中毒;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钟,伴有意识改变等。
二、慢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其临床特点是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休息状态下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
诊断标准包括,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25次/分钟,伴有发绀等。
三、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
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呼吸肌疲劳、神经肌肉疾病或呼吸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PaCO2升高,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其临床特点是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休息状态下PaCO2>5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O2降低。
诊断标准包括,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CO2>5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O2降低;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25次/分钟,伴有发绀等。
四、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
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急性肺部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或肺血管疾病等原因导致的PaO2降低,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衰竭的分类及标准
呼吸衰竭的分类及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呼吸衰竭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系统功能不全,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或二氧化碳潴留。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程,呼吸衰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呼吸衰竭的分类及标准。
一、按病因分类:1. 慢性呼吸衰竭:长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患者因病情恶化而引起的呼吸衰竭。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等。
2.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急性肺部感染、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水肿等原因导致的呼吸急骤、呼吸困难、氧合障碍等。
病情发展迅速,需要紧急处理。
3. 混合型呼吸衰竭:有些患者同时存在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特征,即混合型呼吸衰竭。
常见于合并有急性呼吸窘迫的COPD患者。
二、按氧合障碍和二氧化碳潴留程度分类:1. 类型I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氧合障碍,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氧饱和度(SaO2)下降。
常见于ARDS、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3. 类型III呼吸衰竭:既有氧合障碍又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即混合型呼吸衰竭。
常见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
三、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1. Ⅰ度呼吸衰竭:早期病情较轻,仅表现为呼吸频速、呼吸困难等轻度症状,病情易控制。
2. Ⅱ度呼吸衰竭:病情中度加重,患者出现氧合障碍或二氧化碳潴留,需要给予合理的氧疗或通气支持。
1. 急性呼吸衰竭: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肺功能不全、外伤性气胸等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氧合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对呼吸衰竭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可以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
科学的分型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有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呼吸衰竭分类及标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对患者呼吸衰竭的认识和处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以上就是关于呼吸衰竭的分类及标准的文章内容】。
第二篇示例: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最终导致氧供应不足或二氧化碳排出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状态。
呼吸衰竭8版人卫
二、肺 换 气 功 能 障 碍
(一) 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由于肺泡膜面积↓、肺泡膜 增厚、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 气体交换障碍。
原因 1.肺泡膜面积↓:肺实变、肺不张、部分肺切除等 2.肺泡膜厚度↑:肺纤维化、肺泡壁透明膜形成、肺 水肿等
肺泡膜图示
血气变化
呼吸衰竭的分类
按血气改变分为 1、低氧血症型(Ⅰ型) 2、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按发病变部位 1.中枢性呼吸衰竭 2.外周性呼吸衰竭
按发病急缓 1.急性呼吸衰竭 2.慢性呼吸衰竭
按发病机制分为 1、通气性呼吸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
第一节 呼吸衰竭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
肺换气
一. 肺通气功能障碍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 力增加所引起的通气障碍。如气管 痉挛、管壁肿胀、异物等
诸多因素影响着气道阻力,最重要的是气道口径
气道阻塞的类型
中央性气道阻塞:气管分叉以上 阻塞位于胸外部位,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位于胸内部位,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 急性多见、常威胁生命
不同部位气道阻塞所致呼气与吸气时气道阻力的变化
血气变化
全肺
病肺:PaO2↑↑、CaO2↑ 健肺:PaO2↓↓、CaO2↓↓ 病肺:PaCO2↓↓、CaCO2↓↓ 健肺:PaCO2↑↑、CaCO2↑↑ PaO2↓ CaO2↓ PaCO2N↓↑ CaCO2N↓↑
(三)解剖分流增加 (the increase of anatomic shunt)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8版病理生理学呼衰
支扩→支气管V-肺V吻合支形成 肺微循环栓塞→肺A-肺V吻合支开放 肺不张、完全肺实变→ 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
使解剖(真性)分流增加
通气不足
低氧
血流不足
限制性通气不足 肺通气功能障碍 阻塞性通气不足
外呼吸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 功能性分流 肺换气功能障碍 V/Q比例失调 死腔样通气 解剖分流
外周气道阻塞:内径<2mm的小支气管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
0 +10 +20
0
+10 +20 +20 +20 +20 +20 +20
+30
+20 +20
+35
+20
+25
正常人用力呼气
肺气肿者用力呼气
气道等压点移向膜性气道用力呼 气时引起气道闭合
(二) 肺泡通气量不足的血气变化
(Changes of blood gas in alveolar hypoventilation)
Hale Waihona Puke (二) 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
概念
肺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在引起呼吸衰竭 的同时,可引起右心负荷增加,进而 引起心力衰竭
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缺氧、酸中毒、炎症、肺泡破坏 呼吸困难
胸 内 压 异 常 变 动
肺小动 肺血管 脉收缩 壁增厚
毛细血 红细胞↑ 管减少 血黏度↑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低氧
CO2潴留
呼吸性酸中毒
高血钾、 低血氯 CO2
HHb(O2)
RBC
Hb(O2) + H+
-
8 呼吸衰竭
? 终末气道阻塞→呼气困难为主
?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变浅、变慢,潮式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下额呼吸)
3. 心血管系统
1)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代偿性反应(compensatory reaction)
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因炎性充血而加速,流经通气不良肺泡的静脉血液未经充分氧合而掺入动脉血内,流回心脏,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静脉血掺杂。
→吸入纯氧可有效提高通气/血流比例,提高PaO2,,故又称功能性分流
2.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机制:肺动脉栓塞、肺内DIC、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部分肺泡血流↓→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VA/Q↑>60%→呼衰
→原因:
1) 弥散面积减少
2) 肺泡膜增厚
3) 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减少
→血气变化特点
? 单纯弥散障碍→O2弥散量↓ CO2弥散正常→PaO2↓、PaCO2正常 →Ⅰ型呼吸衰竭
? 单纯弥散占该→代偿性通气过度→O2弥散量↓ CO2弥散↑→PaO2↓、PaCO2 ↓→Ⅰ型呼吸衰竭
? 弥散障碍合并肺泡通气量↓↓→O2弥散量↓ CO2呼出↓→PaO2↓、PaCO2↑→Ⅱ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PaO2〈8kPa(60mmHg),但PaCO2正常甚至降低,即有缺氧而无CO2潴留,又称低氧血症。主要见于换气功能障碍引起(通气/血流比失调、弥散功能障碍或肺动-静脉分流)的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PaO2〈8kPa(60mmHg)且伴有PaCO2〉6.67KPa(50 mmHg),又称高碳酸血症。主要见于肺泡通气不足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动脉血气分析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即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02)高于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因素,即为呼吸衰竭。
【分类】临床上,呼衰有几种分类方法: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为①I型:仅有缺O2(PaO2<60mmHg),无CO2潴留,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
②Ⅱ型:既有缺02,又有CO2潴留(Pa02<60mmHg,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按病程分为①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的发生或迅速发展,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在短时间内导致呼衰。
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病人生命。
②慢性呼吸衰竭:是指原有慢性疾病,包括呼吸和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导致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才发展为呼衰。
由于缺O2和CO2潴留系逐渐加重,机体可代偿适应,多能胜任轻工作或从事日常活动,此为代偿性慢性呼衰。
若在此基础上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或气道痉挛等,出现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Pa CO2明显上升和PaO2明显下降,则称为慢性呼衰急性加重。
3按病理生理分为①泵衰竭:由神经肌肉病变引起。
②肺衰竭:是由气道、肺或胸膜病变引起。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引起呼衰的病因较多,但以支气管-肺组织疾病所引起者常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
胸廓和神经肌肉病变亦可导致呼衰,如胸部手术、外伤、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重症肌无力等。
2发病机制(1)缺O2和CO2潴留的发生机制1)肺泡通气不足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VA)约为4L/min,可维持正常肺泡氧(PA0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02)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分压差,使气体交换能有效进行。
呼吸衰竭八版
肺功能不全
概述 第一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第三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概述
•肺的功能
呼吸肌功能 呼吸道通畅程度 胸肺的舒缩阻力
➢外呼吸
• 通气与换气
通气
换气
大气
肺泡
血液
➢防御
•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纤毛-粘液系统、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胞
➢滤过:静脉血液过滤器
呼吸
外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iffusion impairment)肺泡膜面积减少或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 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弥散速度=弥散系数• 弥散面积• 气体分压差• 温度 弥散膜厚度
弥散是指由于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 交换的物理过程。
肺泡表面血管
• O2和CO2的弥散
肺泡膜薄部<1μm, 肺泡腔到红细胞膜<5μm
静脉血掺杂 (真正分流)
支气管静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吸氧无 效
静脉血 (完全未动脉化)
低氧血流
原因与发病机制小结
1.通气障碍通常引起Ⅱ型呼衰 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和阻塞性2种类型。
2.换气障碍通常引起Ⅰ型呼衰 换气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3.临床上常为多种机制参与
呼衰四种主要机制的血气变化特点总结如下表:
8l r 4
气道阻塞可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两类。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管阻塞
胸外
吸
呼
气
气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越大,压力越低,狭窄处气道内
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锁骨上窝 肋间隙
八版内科学第十五章呼吸衰竭
2021/3/5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10
肺通气障碍
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气道狭窄 或阻塞
脊髓高 位损伤
脊髓前角 细胞受损
2021/3/5
呼吸肌 无力
运动神经受损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胸壁损伤 弹性阻力增加
11
呼吸衰竭 分类
按血气
Ⅰ型 Ⅱ型
按呼吸环节
2021/3/5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28
5.氧耗量增加
➢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低氧血症的原因之一 ➢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抽搐可增加氧耗量 ➢ 氧耗量增加可使肺泡氧分压下降 ➢ 氧耗量增多的病人同时伴有通气功能障碍,则会出现严重的缺氧
2021/3/5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34
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 缺氧(PaO2<60mmHg)兴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 缺氧加重PaO<230mmHg,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变浅变慢。
2021/3/5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35
CO2潴留对呼吸的影响
➢ PaCO2刺激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 PaCO2每增加1mmHg、通气量增加2L/min。
8
2021/3/5
Presentation By ZhaoJie
9
呼吸衰竭
病因 及发 病机 制
Ø 慢性呼吸道疾病最常见 – 气道阻塞性病变:COPD、哮喘 – 肺组织病变:肺结核、肺炎
Ø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 Ø 胸廓与胸膜病变:气胸、胸廓畸形 Ø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
呼吸衰竭ppt
六、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1.呼吸困难:是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可表现为频
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急性呼吸衰竭早起变 现为呼吸频率增加,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可出现三凹征。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费力 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呼吸浅快,并发CO2麻醉 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2.发绀:是典型表现。当SaO2低于90%时,出现 口唇、指甲和舌发绀。
2.专科护理
⑴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呼吸困难程度,意识变化。 ②呼吸道管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改善呼吸功能。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讲清咳嗽、 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咳嗽,咳嗽无力,不能自行咳嗽, 呼吸道又有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经口腔或鼻腔吸 痰。吸痰时如痰液粘稠,堵塞导管,不易吸出,可滴入等 渗盐水少许,或化痰药物,并配合拍打胸背部,通过振动, 使痰液易于吸出。
5.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沟通困难、不 能自主呼吸需要正压通气治疗及存在人工 气道等有关。
6.自理缺陷 与严重缺氧、呼吸困难有关。 7.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
十、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⑴环境与休息:病房内保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
通风,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防止受凉。室 温保持在18~22°C,温度55%~65%为宜,避免烟 雾灰尘及异味刺激。控制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 染。咳痰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 口臭、舌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⑤神经肌肉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 损伤、重症肌无力等均可累及呼吸机,造成呼吸机无 力或麻痹,导致呼吸衰竭。
四、发病机制
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各种病因 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 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 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38页】
数 皮肤 防意外(坠床、脱管、、、)
肢体约束 床边监护
静脉 呼吸机参
护理措施(2)
用药观察
呼吸兴奋剂
氨茶碱 毒性
升压药(外渗—皮肤坏死)
镇静剂—无呼吸机
上呼吸机
氧疗
氧浓度与流量的关系:%=21+4X流量
Ⅱ型呼吸衰竭——持续低流量吸氧
湿化:一般? 机械通气——湿化灌
治疗要点
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
(1)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 低通气量因中枢抑制为主,疗效较好。 以换气功能障碍为主,不宜使用。
呼吸兴奋剂
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做功↑ 氧耗量↑ CO2产生量↑
呼吸频率↑ 潮气量↑
促发和(或)加重 呼吸肌疲劳
治疗要点
(2)合理应用机械通气 一般应用指征:1.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 2.气道分泌物多且有排痰障碍 3. 有 较 大 呕 吐 反 吸 可 能 ( 如 球
电 解 质
严重缺氧——抑制细胞能量代谢—乳酸、 无机磷——代酸
酸
碱 平
急性CO2潴留——加重酸中毒——高钾、低氯血症
衡
肝 肾
缺氧—损害肝细胞—转氨酶↑
可恢复
功 能
缺氧和CO2潴留——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 2. 发绀 3. 精神-神经症状 4. 循环系统表现 5.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临床表现
流
发热
调 单纯缺氧
↑
R困难
发病机制
1.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肺 健康成人呼吸空气时,约需4L/min肺 泡 泡通气量才能保持有效氧和CO2通过血 通 气屏障进行气体交换。通气不足则
呼吸衰竭完整
高。
内科 珠
(六)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1、代谢性酸中毒 2、低氯血症和高钾血症
内科 珠
内科 珠
【病因】
❖多由支气管-肺胸部慢性疾病引起 Eg:COPD
重症哮喘发作 弥漫性肺纤维化 严重肺结核 尘肺、广泛胸膜粘连、胸廓畸形
内科 珠
❖注意:
感染常常导致进展为失代偿性 呼吸衰竭
低氧血症;
❖(3)循环功能障碍(BP下降,心输 出量下降,P增快);
❖(4)气道压力过高-气压伤(气胸、 纵隔气肿、间质性肺气肿);
❖(5)VAP机械通内科气珠 相关性肺炎 。
❖NIPPV应用具备下列条件: ❖(1)清醒能够合作; ❖(2)血流动力学稳定; ❖(3)不需要气管插管保护; ❖(4)无影响使用鼻/面罩的面部创
2、代谢性碱中毒:补氯化钾、精氨酸。
内科 珠
【治疗】
2、机械通气:
❖ 包括:无创机械通气(NIPPV)或有创机 械通气
❖ 作用:
(1)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降低PaCO2。 (2)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
(3)使呼吸肌得以休息,有利于恢复呼吸
肌的功能。
内科 珠
❖机械通气并发症:
❖(1)通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 ❖(2)通气不足-加重呼吸性酸中毒和
内科 珠
【治疗】
四、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1、呼吸兴奋剂:
适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 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
常用药物:尼可刹米、洛贝林
内科 珠
呼吸兴奋剂使用原则
PaCO2>50mmHg
(1)必须保持气道通畅。 (3)不需要气管插管保护;
祛痰、湿化气道等。 弥漫性肺纤维化 枢产生抑制和麻醉作用。 缺O2和CO2潴留可造成细胞内钠和水增加,引起脑细胞水肿,从而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和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呼吸衰竭PPT
氧 化
碳
酸 血
溶酶释放增加 组织受损
麻 醉
症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脑水肿
肺 性 脑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低
氧
血
毛细血管内皮受损
症
无氧代谢增强
DIC 酸中毒
病 脑 功 能 障 碍
ATP生成不足
呼衰时机体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五、肾功能的变化
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胃肠道改变
呼吸加深加快, 增加肺通气量
PaO2<30mmHg时,呼吸中枢抑制 PaCO2<60mmHg时,呼吸中枢抑制
CO2麻醉
循环系统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及其发生机制
肺源性心脏病:
概念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 肺气肿)时,患者在慢性呼吸衰竭的同时,常常发 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甚至右心衰竭,称为 肺源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系统硬化症,呼吸肌疲劳,肿瘤等 – 呼吸中枢受限制:吗啡,苯巴比妥类,安眠药,有机磷农药
中毒等
呼衰原因与发病机制小结
1.通气障碍通常引起Ⅱ型呼衰 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和阻塞性2种类型
2.换气障碍通常引起Ⅰ型呼衰 换气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 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3.临床上常为多种机制参与
通气功能障碍
–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换气功能障碍
– 肺水肿 – 慢性肺间质病
IPF,结节病,尘肺,放射性肺炎,氧中毒等
– 闭塞性肺血管病:肺栓塞及肺梗塞,肺血栓形成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呼吸衰竭的病因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 伴有气流受限的慢性支气管炎,COPD – 晚期支气管哮喘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气管内异物 – 炎症性肉芽肿,肿瘤及肿大的淋巴结压迫
内科学课件呼吸衰竭-第八版
•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 控制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 • 并发症处理 • 营养支持 • 预防
谢谢!
吸,主观点头或抬肩呼吸、呼气延长
•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改变,呼吸浅快、 严重者变浅、慢出现潮式呼吸间停或抽 泣样呼吸
三、临床表现
(二)发绀 • 皮肤、粘膜紫绀,以口唇、指甲明显 • 血中还原血红蛋白>5g% • 缺氧表现,但缺氧不一定有紫绀,紫绀不一
定缺氧
三、临床表现
(三)精神— 神经症状— 肺性脑病 (脑重2%,消耗20-27%)
呼吸衰竭的病因
• 呼吸道阻塞性病变 • 肺组织病变 • 肺血管疾病 • 胸廓胸膜病变 •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
呼吸衰竭的分类(按病程分类)
一、 • 急性:如溺水、电击、药物中毒、吸入
毒气、ARDS。 • 慢性:COP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
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机体有一定代 偿能力。 •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在感染等条件下 出现严重缺O2及CO2潴留的表现,失代 偿性慢性呼衰
3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 兴奋呼吸中枢 — 呼吸加深加快 — 通气量 促进病人清醒 —— 利于咳嗽、排痰
• 适用于严重通气不足、神志不清、呼吸浅、慢 者,配合给氧(防止氧疗造成呼吸抑制)
注意: • 1)必须保持气道通畅 • 2)严重限制性通气障碍或广泛肺病变—只增
加频率,不增加潮气量,效果差 • 3)过度应用 — 增加机体氧耗量 — 缺氧加重
酸并代碱、代酸、呼碱、呼碱并代酸 呼酸 —— CO2升高引起
三、临床表现
(七)其它 • 休克 • DIC • 肝肾功能不正常
四、诊 断
呼吸衰竭依据 1.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或胸廓疾病史 2.有缺O2CO2潴留临床表现 3.血气改变:PaO2<60mmH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不全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概述
• 肺的功能
呼吸肌功能 呼吸道通畅程度 胸肺的舒缩阻力
外呼吸
• 通气与换气
通气
换气
大气
肺泡
血液
防御
•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纤毛-粘液系统、淋
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滤过:静脉血液过滤器
代谢
• 表面活性物质与血管活性物质
PaO2=(100-0.32×年龄)±4.97mmHg
PaCO2正常值为(40±5.04)mmHg,极少受年龄影响。
氧分压与氧饱和度的关系—— 氧离曲线
100
氧 80 饱 和 60 度 % 40
20
H+↑ 2,3DPG↑
S形氧饱和度曲 线平坦段和陡直
段的分界点
20 40 60 80 100
氧分压 (mmHg)
第一节
外呼吸 功能障碍
原因和发病机制
阻塞性通气不足
肺通气 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
肺换气 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 V/Q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气道狭窄 或阻塞
呼吸中枢抑制
脊髓高 位损伤
脊髓前角 细胞受损
呼吸肌 无力
运动神经受损
胸壁损伤
弹性阻 力增加
正常吸气为主动过程,有赖于呼吸中枢 发出冲动、神经的传导、吸气肌的收 缩、横膈的下降、胸廓和肺泡的扩张。 正常平静呼气是被动过程。 主动过程较被动过程更容易受损。
多发行肋 骨骨折
胸 腔 积 液
上腔静脉
纵轴
下腔静脉
气胸
纵隔偏移
张 力 性 气 胸
限制性通气不足的病因
呼吸中枢: 脑外伤、“中风”、中枢镇静剂、酒精 神经: 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 呼吸肌: 疲劳、萎缩、无力 胸廓: 多发性肋骨骨折、严重畸形 胸膜腔: 胸膜纤维化、胸腔积液、胸腔积气 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
一、通气功能障碍
(一)限制性通气障碍: 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通
气不足。
感染、损伤压
迫、抑制 原因
机制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收缩性减弱
胸廓及胸膜疾患 肺组织变硬、受压
呼吸动力 顺应性
限制性 通气 障碍
顺应性: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容量变化 1
顺应性 = 弹性阻力
意义:反映肺与胸廓可扩张性的一个参数 肺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易扩张 肺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不易扩张
★ PaO2↓与 PaCO2↑成比例变化
KPa 16.0 13.3
PAO2
10.7 kPa
8.00
5.33
PACO2
•Ⅰ型 和Ⅱ型
低氧血症型
Ⅰ型: PaO2<8kPa, PaCO2正常 Ⅱ型:PaO2<8kPa, PaCO2>6.65kPa
高碳酸血症型
肺功能不全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有效肺泡通气量
肺总通气量
死腔气量(30%)
当肺总通气量↓或死腔气量↑——有效肺泡通气量不足。
8l r 4
气道阻塞可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两类。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管阻塞
胸外
吸
呼
气
气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越大,压力越低,
狭窄处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锁骨上窝 肋间隙
胸骨上窝
呼吸肌极度用力 使胸腔负压增大 造成,常见于喉 、气管、大支气 管梗阻,如喉癌 ,喉痉挛,气管 肿瘤,气管异物
呼吸
外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
•概 念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PaO2↓,伴 有或不伴有PaCO2↑的病理过程。
判断标准:(海平面大气压,静 息状态,呼吸空气)
•PaO2 <8kPa (60mmHg) 绝对指标 •PaCO2 >6.6kPa (50mmHg)非必要指标
正常人在静息时PaO2随年龄增长而略有 下降,因此老年人常偏低。
合成↓: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消耗↑: 肺气肿过度通气 稀释性: 肺水肿
(二)阻塞性通气障碍:
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通气不足。
关键是气道阻力增加(80%: 直径 >2mm, 20%: 直径 <2mm )。
诸多因素影响着气道阻力,最
重要的是气道口径。
管壁痉挛、肿胀、纤维化 黏液、渗出物、异物阻塞气道 肺组织弹性降低→气道牵引力↓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吸气时,胸腔内负 压(绝对值)大于 气道内负压,将气 道向外牵拉
中央气道阻塞
胸内
吸
呼
气
气
呼气时胸腔内压升高压迫气道—— *呼气性呼吸困难
慢
性
阻 紫绀 塞
性
肺
气 肿
桶状胸
直径小于2mm
外周性通气障碍引起气道阻力升高的机制
小气道内径变小: 炎症、水肿、分泌物、痉挛、增生。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2020 25点
20
正常
气 流
肺气肿
方
向
*气道等压点移向小气道使用力呼气引起气道闭合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等压点上移)
气管分叉以上
胸外段
阻
塞 中央性阻塞
性 通
胸内段
气
不 外周性阻塞
足
直径小于2mm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正常肺泡-毛细血管气体交换示意图
外周气道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
内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 特点:无软骨或软骨不完整
、管壁薄,与肺泡紧密相连
正常状态与阻塞状态下的细支气管剖面
正常细支气管
阻塞细支气管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外周气道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
0
等
10
0
压
20
点 20 30 20
35
呼
20 20
气 时
10
等
20 20
压
登山运动员,海拔3000m, PaO2 50mmHg ,问:发生呼吸衰竭了吗?为什么PaO2 分压会低于60mmHg呢?
呼吸衰竭指数(RFI)
RFI=PaO2/FiO2 当FiO2≠20%时,RFI≤300为呼 吸衰竭。
分类:
据发生部位分:中枢性和外周性 据发生机制分:通气性和换气性 据血气变化分:Ⅰ型和Ⅱ型
肺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 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弥散障碍、 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ARDS、肺 性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的概 念;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生机制、血气变化特点, 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代谢功能变化;呼吸 衰竭的分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阻塞性 肺病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临床常用肺通气功能 评价指标。 了解:防治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