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取穴原则
耳穴疗法基础知识
耳穴疗法基础知识一、耳郭的表面解剖为了正确地选取耳穴,必须熟悉耳郭的表面解剖。
1、耳轮耳郭外侧边缘的卷曲部分。
2、耳轮脚耳轮与耳甲艇之间的沟。
3、耳轮结节耳轮外端的圆锥形突起。
4、耳轮尾耳轮末端钝圆的部分。
5、耳垂耳郭下部无软骨部分的称谓。
6、耳屏耳郭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7、对耳屏对耳屏下面的弧形隆起部分。
8、三角窝对耳屏与舟状窝之间呈三角形凹陷的部分。
9、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船形沟。
10、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腹面称对耳轮沟。
11、耳甲艇位于耳甲腔深面的部分。
12、耳甲腔位于耳郭与头部相连的凹陷部分。
13、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14、耳大神经在耳郭后部,分布于耳郭及附近的皮肤。
15、枕小神经在耳郭后上部,分布于枕部及上段颈部皮肤。
16、面神经在耳郭正面上方,延展至耳屏前,分布于面部皮肤。
17、迷路神经在耳郭深处中央,延展至对耳屏,分布于耳、鼻、喉、面部。
18、颈神经在对耳轮下方,分布于颈及后枕部皮肤。
19、上胸神经在对耳轮上脚的内缘,分布于上胸部皮肤。
20、下胸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内缘,分布于下胸部及腹部皮肤。
21、交感神经在对耳轮下方内侧,分布于内脏器官及四肢皮肤。
22、臀神经在对耳轮下方,分布于臀部皮肤。
23、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方,分布于臀部及下肢的后部皮肤。
24、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内,属阴经,主生殖、内分泌功能,位于三角窝前1/3的凹陷中。
25、外生殖器在三角窝外上角处,属阳经,主分泌,男性的尿道、前列腺,女性的子宫、附件均在此处取穴。
26、神门在三角窝内上角处,属阴经,主镇静、镇痛、消炎、抗过敏,位于三角窝前1/3的凹陷中稍偏外侧处。
27、内分泌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属阳经,主免疫、消炎、抗过敏、抗风湿、促进性腺激素分泌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位于屏间切迹内0.5分处。
28、肾上腺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属阳经,主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脱敏、镇咳、升压等作用,位于屏间切迹内0.5分处稍偏外侧处。
耳穴压豆资料
常用耳穴定位耳穴分布规律:(头面部—耳垂或附近;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对耳轮;胸腔脏器—耳甲腔;腹腔脏器—二甲艇;盆腔脏器—三角窝;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一、耳甲腔部:心:耳甲腔正中最凹陷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肺(又称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耳甲腔内,心上下呈马蹄形区域(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咳喘等)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痛)二、耳屏区: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糖尿病、尿崩症、口干多饮等)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多食、糖尿病,甲亢等)屏间(又称珠顶):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发热、牙痛)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咳嗽、哮喘、晕厥、感冒、腮腺炎等)三、对耳屏部位:头痛穴(主穴:神门、皮质下)配穴: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对屏间(又称平喘、腮腺):对耳屏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等)缘中(又称脑点、遗尿点):对屏间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疼痛、眩晕、耳鸣)脑干:轮屏切迹处(癫痫、中风、抽搐等)耳垂区:垂前(又称拔牙麻醉点。
神经衰弱点):耳垂正面前中部(神经衰弱、牙痛)内耳:耳垂正面后中部(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面颊:耳垂正面。
眼与内耳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四、耳甲艇部: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内耳眩晕等)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痛经)五、耳轮脚周围: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食道: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食道炎、食道痉挛等)口:在耳轮脚下方内1/3处(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十二指肠: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腹泻、便秘)六、耳轮部:耳中(又称零点、膈、神经官能症):在耳轮脚上(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直肠(又称直肠下段):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一水平(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尿道: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尿急、尿潴留)七、三角窝部:角窝上(又称降压点):三角窝前上方(高血压)内生殖器(又称子宫、精宫、天葵):三角窝前1/3的下部(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等)角窝中(又称喘点、肝炎点):三角窝中1/3处(主治哮喘)神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三角窝后1/3上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 盆腔(又称腰痛点):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在神门下(主治盆腔炎)其他耳尖:耳轮对折顶端处(发热、高血压)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内1/2处(坐骨神经痛)耳背沟(又称降压沟):在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在耳背面呈Y字形凹沟部(高血压、皮肤瘙痒等)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
耳 穴 疗 法
耳穴疗法一. 耳穴疗法的基本原理耳朵,并非是单一的听觉器官;耳廓虽小,却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
耳朵是整体的缩小,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通过经络连接到体内的各个脏器,这就是耳穴的生物全息规律。
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发病,病理反应就会循着经络路线迅速传递到相关的耳穴上,在耳穴表面发现异常,如能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便会使病态逐渐退却,症状消失,病状痊愈。
二. 耳穴贴压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许多疾病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耳穴贴压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一是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
据对使用耳穴贴压疗法的500余篇报道分析,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二是以丸代针,刺激持久;耳穴贴压疗法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不用针刺,以丸代针,避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和感染,且可将刺激物长久固定于耳穴上,每天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按压刺激,效应持续而稳定,同时还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按压。
三是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不用针刺,不伤害人体组织,不会造成感染,基本无痛,也无刺伤内脏之虞,因而被人们称为“无痛苦、无创伤、无损害、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疗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穴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具有多种特色,治疗病症亦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近视、弱视以及失眠、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它也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方妙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在临床上,应根据情况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可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效。
三、治疗取穴原则(一)、依相应部位,如压痛取牙、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痛经取内生殖器。
(二)、依脏腑经络,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弱取心,坐骨神经取膀胱。
耳穴疗法
脾
三焦 肺 内分泌
口
脾
三焦 肺 内分泌
目1
目2
颌 面颊 面颊 内耳
舌
牙
眼
垂前
扁桃体
目1
目2
颌 面颊 面颊 眼 垂前
耳垂相当于人体的头面部。 耳垂分成9个区:从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 缘划三条等距离 的水平线,再将 第一条水平线分 成三等份,向下 作两条垂直线, 由内向外,由上 向下分成9个区。 作为定位依据。
八、治疗取穴原则
㈠、依相应部位.如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 ㈡、依脏腑经络辨证.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
弱取心,坐骨神经取膀胱。 ㈢、依现代医学理论.如糖尿病取胰腺,消化道疾 病取消化系统皮质下 ㈣、依穴位功能.如降压点.耳鸣沟.过敏区.生 殖线.速听经.腰三角.情绪轴等。 另外依功能组成的特定组穴: ⑴ 三抗一提高穴:过敏区.肾上腺.内分泌和 耳尖能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和提高免疫 功能.
十、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1、耳穴部位热、红、痛; 2、患病部位感觉温热、舒适; 3、感传至病变部位,感传明显时疗效好; 4、全身舒适,精力旺盛,免疫力增强; 5、闪电反应多出现在对疼痛疾病的治疗中; 6、连锁反应(额外收获)—其他疾病同时治愈。 7、延缓反应—因体虚疗效较晚出现; 8、适应反应,亦称“耐针性”,应坚持治疗; 9、迟钝反应,即无效,见于垂危病人; 10、反效应,症状反见加重,属治疗不当,应查找 原因,及时纠正。
二、渊源及发展 ★《内经灵枢》 记载“耳者,宗 脉之所聚也。” 我国在两千多 年前,就运用 耳郭诊断、治并非单纯唯
一弯曲软骨,它与
内脏器官存在密切 关系,内脏疾患时 在耳郭上有相应点 出现。”
他首次提出耳郭
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
06耳针应用
肾 上 腺
抗感染
抗过敏
抗风湿
抗休克
交 感
调节 植物 神经 机能 紊乱
“交感”穴有 近似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的作用, 凡植物神经机能紊 乱产生的病证,如 胃肠疾患与植物神 经功能紊乱有关, 迷走神经过度可使 胃酸分泌亢进形成 消化溃疡,故应选 择本穴治疗。
虽然耳穴对 相应组织器官有 双向调节作用, 但有的方向毕竟 还是有偏重的。 如交感穴,对腺 体的分泌功能以 抑制作用为主, 故胃炎、胃酸过 多者可用,而萎 缩性胃炎、胃酸 分泌不足则不宜 取用。
上齿痛
胃
下齿痛
大肠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 挟胃络胆,布于肋胁, 上达巅顶,连系眼目。 因此,耳穴中的“肝” 穴除治疗肝脏疾病外, 凡是外生殖器疾患、 妇科病、胆系病、胃 气上逆(特别是妊娠 恶吐)、胸胁满闷、 巅顶痛及眼目疾患, 都应重用“肝”穴治疗。
现代医学取穴
历史上的发展和自身的学术内容,决定了耳 穴诊治中西医合壁的特点。因而,在临床治疗时 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等,来 理解和指导选穴是非常必要的。
各种扭伤、挫 伤、刺伤、切割伤、 骨折、脱臼、落枕、 烫伤等外伤性疼痛 均可运用耳针止痛。
如急性腰扭伤,可取神门、腰骶椎,肾穴及腰痛点(对耳轮 上、下脚突起下方处,常见阳性反应),用5分毫针刺至软骨, 强刺激捻转,同时嘱患者活动患部,边捻转边活动,往往能取 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肩关节痛取肩关节、皮质下、肾上腺、下屏尖;膝关节 痛取膝、交感、神门、下屏尖;踝部疼痛取肾上腺、踝、神 门等,一般只取病侧耳廓,针刺强刺激,配合活动患部,常 有显效。
神经衰弱
心
治疗脱发,根据中医理论肾“其华在发”。应取用肾穴。
耳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耳穴疗法的临床使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通于耳”,可见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形于耳,许多经脉注入于耳,耳和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一、主要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好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使用于临床。
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且耳穴疗法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廉。
3、副作用少耳穴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也无滞针等现象。
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二、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1.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1.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患肢痛,麻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1.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1.4各类晚期疾病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丹毒、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腹肌痉挛、面肌痉挛等。
4、过敏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清病、荨麻疹等,耳穴疗法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简述耳穴的取穴原则
简述耳穴的取穴原则
耳穴取穴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准确、按摩适度、个体差异、针刺技巧等。
耳穴的定位是取穴的首要原则。
耳穴定位是根据人体经络系统和反射区的分布规律进行的,因此要准确找到各个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耳朵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穴位。
在取穴时,要结合耳廓的形状和特征,找到准确的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按摩适度也是取穴的重要原则之一。
按摩耳穴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缓解疾病的作用,但按摩的力度要适度。
如果按摩力度过大,可能会造成耳朵组织的损伤,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因此,在按摩耳穴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个体差异也是耳穴取穴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取穴时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有些穴位对于某些人可能效果显著,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取穴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灵活调整。
针刺技巧也是耳穴取穴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针刺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速度。
针刺的角度要与耳穴的位置相匹配,深度要适度,速度要缓慢稳定。
另外,要注意针刺时的卫生问题,保证操作
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总结起来,耳穴取穴原则包括定位准确、按摩适度、个体差异、针刺技巧等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耳穴取穴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和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通过科学的取穴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耳穴的疗效,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耳穴疗法
第一讲耳穴耳穴就是分布在耳朵耳廓上的穴位。
耳廓是指耳朵的外缘,是人们能看到的耳朵的最外表部分。
我们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构成。
图1-1外耳:由耳廓及外耳道组成,内耳、中耳外面是看不到的,外耳的“外耳道”部分,外边也看不到。
我们外边能看到的是外耳部分的“耳廓”。
耳廓突出于头面部两侧,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均为软骨构成,外覆皮肤。
耳穴就分布在耳廓的皮肤上。
这耳穴,本质上是全身各部位的器官、组织分布在耳廓的信息点。
我们的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而且汇聚着人体全身各器官、组织的信息。
人体各部位在耳廓都有特定的信息区(点),这信息点可以与相关部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我们按传统习惯的说法称这种信息区(点)为“穴位”耳廓信息点上既有人体相关部位的生理信息,也有人体相关部位的病理信息。
例如,十二指肠发病在耳廓十二指肠的信息区(点),就会出现多种病理反应,主要的是:压痛敏感、皮肤电阻变低、有的还会出现皮肤颜色、形态的改变。
合理刺激这些信息点,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动、激发人体抗病力潜能,祛病健身,这就是“耳穴疗法”,它属于“全息疗法”范围。
全息,指一个局部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人体耳、手、足这些局部,就都包含有人整体的信息,人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在耳、手、足等局部大都有明显的反映。
图1-4 耳是人体的缩影图1-5图1-6 图1-7耳、足、手都是身体的一个局部,却汇聚有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这个局部既是整体的缩影,又能影响整体,合理刺激这些全息穴可以调节全身。
医生可以用这些穴位来治疗疾病和辅助诊断疾病;不是医生也可以运用这些穴位来保健和配合医生辅助治疗疾病。
由于它是用适度刺激局部全息穴来防治全身的疾病,因此属于全息疗法。
耳穴的灵敏度高,按摩效果好。
1、耳穴反映身体内部信息的穴位最多;2、耳穴都分布在耳朶皮肤浅表层,对刺激很敏感;3、耳穴病理反应明显,对应性强,因此,耳穴按摩效率高,效果好。
耳穴
影响耳穴疗法效果的因素:
如果你以为仅仅在耳朵上贴几下、按摩几下就能减肥美容,那就错了,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1、诊断明
诊断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疗的患者是患什么病,即对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明代医家汪石山说:“既不认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问或获效,亦偶中耳!”,还指出:“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也无穷”。我们古人就告诫要重视明确诊断,治法随证而变。 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必须明确诊断,不仅要知道是患什么病,还应辩明虚实寒热。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决定配方和手法,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什么疗效高低。 明确诊断,正确辨证(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等),是提高耳穴疗效的基础和前提,即它是提高耳穴疗效的第一个环节。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概念:耳穴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的特定反应点(区)。
它能反映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和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的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xx、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他: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
根据耳穴分布规律和耳穴图,都能找到。
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㈠、耳垂xx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
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针灸推拿学--耳穴
耳与脏腑的联系
肾开窍于耳: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
能闻五音矣。”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心寄窍于耳: 《素问·金匮真言论》 “南方赤色,入通于 心,开窍于耳”
《证治准绳》“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 因寄窍于耳,故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 之客。”
耳穴部位和主治
耳轮
• 耳郭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其与脏 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观察、 触摸、探测耳郭可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 还可通过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 耳与经络的联系 • 《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
手阳明别络入耳中 足阳明经上耳前 手太阳经入耳中 足太阳的支脉至耳上角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 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
5.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
肥胖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6.其他
耳穴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 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 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四)操作方法
• 压丸法 • 压丸法安全、无创、无痛,且能起到持续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腹
胸
颈
主 治 作 用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即对耳轮6区前端
胃肠痉挛、心绞痛、 胆绞痛、输尿管结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神门
角窝上
(降压点)
内生殖器
主 治 作 用
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
哮喘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即三角窝5区
主 治 作 用
盆腔炎、附件炎
在耳垂正面下部, 即耳垂7、8、9区
主 治 作 用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
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
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
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
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
“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便秘取穴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
耳朵全息图与反射区! - -臨床經驗上,耳穴點壓的療效最佳,其次是足療,再其次是手療,最後才是體穴。
耳穴疗法的取穴原则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分清疾病的主次,恰当地进行取穴,可根据相应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原则来取穴。
、
耳穴疗法的取穴准绳
再全面了解病史的基础下,分清疾病的从次,恰当地进止取穴,可根据相当部位,中医辨证,耳穴功能和临床经验的准绳来取穴。
(1)根据相当部位取穴:内净、肢体、器官等发死病变,正在耳郭相当部位有压痛点(或反当点),可做为取穴的根据。
例如胃病取胃穴,踝关节扭伤取踝关节穴等,可用钝尾探棒查觅出压痛点。
(2)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取穴:根据中医净腑教道,肝取胆,口取大肠,肾取膀胱,脾取胃互为表里,果此肝病又取胆穴,口净病取大肠穴,肠炎取肺穴。
根据肝开窍于目,口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的中医理论,果此眼病又取肝穴,中耳炎取肾穴,鼻炎取肺穴。
根据肝从筋,口从血,脾从肌肉,肺从皮毛,肾从骨的理论,果此皮肤病又取肺穴,骨科病取肾穴,肌肉病又取脾穴。
(3)根据中医理论取穴:皮量下穴有调理大脑皮层的功能,果此神经零碎的病症要取皮量下穴,交感穴有调理自从神经的功能,果此内净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调理呼呼中枢及抗过敏的功能,果此哮喘要取平喘穴。
(4)根据临床经验取穴:经过大量临床理论,分结了医乱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能医乱麦粒肿;神门穴、皮量下穴、热穴及相当部位(如踝关节扭伤,相当部位的耳穴非踝),能医乱扭伤;颈椎穴、颈穴、神门穴、中死殖器穴能医乱落枕;枕穴、额穴、枕大神经穴、神门穴、皮量下穴能医乱尾痛。
耳穴选穴原则
耳穴选穴原则
耳穴选穴原则是应用耳穴治疗的取穴依据,具体如下:
1.按相应部位选穴。
如胃痛选胃穴;腹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
2.按脏腑经络学说及其生理病理关系选穴。
如肝开窍于目,眼病可选用肝点;肺主皮毛,
皮肤病常选用肺点。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如溃疡病选取交感、脑点;月经不调选取内分泌点。
4.按临床经验选穴。
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点刺放血;神经性皮炎
选用腮腺点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
多用同侧,也可取对侧或双侧。
总之,不可拘泥于某种取穴法,而应使这些取穴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耳穴放血疗法
案例
彭女士,年龄42岁, 因抱小孩致肘下1寸处疼痛。偶然耳 诊发现肘部相对应的耳轮有一个反应点。
耳穴刺血疗法
耳穴刺血疗法
◆是耳穴疗法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它与体穴刺络放血疗法同出一理。 ◆历代医书中关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的记载很多。
元代《世医得效方》记述了“赤眼……挑耳后红筋 ”, 就是我们现在仍常用的耳背静脉放血治疗红眼病的方法。 我国民间早就知道和刺耳血治疗腮腺炎、感冒等。
基本原理
◆耳穴刺血疗法是根据“血实宜决之 ”、“苑陈则除之 ” 及“泻热出血 ”的治疗原则而形成。 ◆气血充足 ,运行正常 ,则精神饱满 ,抗病力强 ,生命活 动正常 ,反之 ,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则容易生病。 ◆符合我国古代“刺络放血 ”的基本理论。
皮肤美容科:痤疮 、黄褐斑 、面瘫 、荨麻疹 、牛皮癣 、带状疱疹等; 针灸推拿科:颈椎病 、肩周炎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 预防保健:预防流行感冒 、腮腺炎 、流行性结膜炎等。
耳尖放血操作方法
◆消毒皮肤后 , 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耳尖部; ◆右手持针( 一次性采血针等), 以针尖对准耳尖轻快的 刺入约1-3毫米深 ,轻挤针眼四周使出血十数滴即可。 ◆视病情放血滴10到20滴 ,最高可放血1-2毫升以上。 ◆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必要时可一 日数次, ◆两耳交替或双耳施治。
耳尖放血操作流程
(四)操作步骤: ④放血:轻轻挤压针眼周围耳廓 ,使之自然出血 ,然后用 干棉签吸去血滴 ,放血量视患者病情及体质而定 ,一般每 次5- 10滴 ,每滴如黄豆大小; ⑤疗程:一般隔日治疗1次,一周3次, 12次即一个月为 一疗程 ,初次放血取双侧耳尖 , 以后隔次交替使用。
案例
刘女士,年龄46岁,有高血压病史2年, 因情绪激动突发 晕厥倒地, 四肢及口唇抽搐,满脸通红,言语不利 。(无 口角歪斜) 。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二、常见病、多发病的耳压疗法 (五)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指排出了继发于神经、内分 泌和代谢障碍性疾病所产生的肥胖,其体 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中医认为本病 主要由于脾虚引起痰湿积聚于内所致。
治则:健脾利湿祛痰。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五)单纯性肥 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
耳穴疗法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耳穴疗法的特点
一、耳穴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朵耳廓上的穴位。本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二、常见病、多发病的耳压疗法 (二)失眠
不寐也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 睡眠而言,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 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其主要原因为心、肝、脾、肾等脏腑失调。
治则:解郁降火、养心宁神。常用弱刺激 按压法。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二)失眠
操作步骤: 1、取穴:心、神门、皮
操作步骤: 1、取穴:神门、皮质下、耳
尖、枕。 2、配穴:阳明头痛者加额;
少阳头痛者加颞;太阳头痛 者加膀胱;厥阴头痛者加肝; 痰浊头痛者加脾、胃;肾虚 头痛者加肾;肝阳上亢者加 肝;气血亏虚者加脾、心。
常用耳穴疗法经典
(四)头痛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 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 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 出判断,这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的耳穴刺激 点。在上述准确的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 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 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 穴的耳廓正面,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 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 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3 日1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取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取穴根据人体的患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取穴,如胃病取胃穴;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取胰胆穴等。
这种取穴方法,使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
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应耳穴,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敏感点,取此穴位治之,往往可以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2.按脏腑病证取穴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表现,进行辩证取穴,如胃病取胃穴,肝病取肝穴,心病取心穴,肾病取肾穴,肺病取肺穴,脾病取脾穴等,而且按脏腑所主所属部位发生病变,可取相关脏腑之耳穴。
如心主神明,所以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症等;又“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肺主皮毛”,故可取肺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可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按经络理论取穴一般分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
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
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
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患痛,治疗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境的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可取心穴来治疗等。
4。
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很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
因此凡因某一功能发生病变可取某一耳穴治疗,如胃肠疾患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做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治疗等。
5。
按临床经验取穴是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发现某穴对某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多为临床反复验证所得。
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由此可见,对疾病的耳穴治疗,应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经全面考虑后,合理组合配穴,先选定主穴,然后再定配穴。
要提倡少而精,一般以2~5个穴位为宜。
临证组方配穴,要选取主要而有效的刺激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有利的。
主要刺激点多为临床经验所得,可供临床选择之用。
国内学者徐以经根据耳穴的功能特点、将其归纳为要穴歌诀:“十止六对利五官,四抗一退调整三,两补两健脑脾肝,催理降解利收眠”。
特将其内容简介如下。
1)十止效穴
止痛常用穴:神门。
腹部疾病加交感、牙,骨科疾病加肾,软组织损伤加肝脾。
止晕常用穴:枕、外耳、耳尖、晕点(枕)、神门、肝、脾、内耳。
止惊常用穴:肝、枕、脑干、胰胆、神门、皮质下、耳尖。
止咳常用穴:气管、支气管、平喘(对屏尖)、神门、脑干、口。
止喘常用穴:支气管、肺、交感、平喘(对屏尖)、神门、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
止痒常用穴:肺、神门、脾、肝、枕、心、耳类。
止鸣常用穴:内耳、外耳、肾、胰胆、三焦、神门、枕。
止吐常用穴:贲门、胃、枕、皮质下、神门。
止酸常用穴:交感、胃、肝。
止带常用穴:子宫(内生殖器)、神门、脾、三焦、内分泌、肝。
2)六对效穴
镇静与兴奋常用穴(一对):
镇静:神门、枕、皮质下、心、耳尖。
兴奋:兴奋(皮质下)、额、内分泌、脑点(缘中)、肾上腺。
升压与降压常用穴(二对):
升压:升压点、脑点(缘中)、肾上腺、肝、心。
降压:降压点(角窝上)、降压沟、肝、额、心、皮质下、神门、枕。
强心与降率常用穴(三对):
强心:心、肾上腺,交感、脑点(缘中)、皮质下。
降率:心、心脏点、神门、枕、皮质下、小肠。
活血与止血常用穴(四对):
活血:交感、心、肝、皮质下、热穴。
止血:肾上腺、脑点(缘中)、脾、膈(耳中)、出血相应部位的耳穴。
贮尿与利尿常用穴(五对):
贮尿:膀胱、脑点(缘中)尿点、额。
利尿: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艇中。
夜尿症:耳中、兴奋(皮质下)、内分泌。
通便与止泻常用穴(六对):
通便:大肠、脾、肺、三焦、皮质下、腹、便秘点。
止泻:大肠、直肠下段(直肠)、脾、神门、枕、耳尖。
3)利五官效穴
利咽常用穴(咽):咽喉、口、肺、脾、内分泌、气管。
明目常用穴(目):眼、目1、目2、肝、肾、耳尖。
助听常用穴(耳):内耳、外耳、胆、肾、三焦。
通鼻常用穴(鼻):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
美容常用穴(面):肺、脾、肝、脑点(缘中)、内分泌、面颊。
4)四抗效穴
抗过敏常用穴(一抗):内分泌、肾上腺、过敏区、肝、肺、过敏部位、相应的耳穴。
抗感染常用穴(二抗):肾上腺、内分泌、神门、耳尖、感染部位相应的耳穴。
抗风湿常用穴(三抗):内分泌、肾上腺、肾、肝、脾、耳尖、风湿部位相应的耳穴。
抗癫痫常用穴(四抗):脑干、肝、枕、神门、皮质下。
5)一退效穴
退热常用穴:耳尖、屏尖、肾上腺、肺、内分泌、脑干、艇中、枕、心。
6)三调整效穴
调经常用穴(一调):子宫(内生殖器)、肾、肝、内分泌、乱巢(皮质下)、脑点(缘中)。
月经过少、闭经加交感;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加脾、膈(耳中);痛经加腹、神门。
调节内分泌常用穴(二调):脑点(缘中)、内分泌、肾上腺。
女性加子宫(内生殖器)、乱巢(皮质下);男性加睾丸(皮质下)。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常用穴(三调):交感、心、肾、皮质下、脑干。
7)两补效穴
补肾常用穴(一补):肾、肝、内分泌、子宫(内生殖器)。
补血常用穴(二补):脾、肝、肾、内分泌、三焦、血液点。
8)三健效穴
健脑常用穴(一健):额、心、肾、皮质下、内分泌、脑。
健肝常用穴(二健):肝、耳中、内分泌、三焦、脾、艇中。
健脾常用穴(三健):脾、小肠、胰胆、胃、内分泌、皮质下。
8)催理降解利收眠效穴
催乳常用穴(催):内分泌、脑点(缘中)、肝、乳腺。
理气常用穴(理):艇中、大肠、肝、脾、三焦、皮质下。
降血糖常用穴(降):胰胆、胰腺点、内分泌、口、三焦、皮质下。
解痉常用穴(解):交感、神门、皮质下、痉挛部位相应的耳穴。
利胆常用穴(利):胆、胆道、三焦、内分泌、交感、艇中。
收敛常用穴(收):心、交感、皮质下、肺、大肠、脾。
安眠常用穴(眠):神门、枕、皮质下、心、耳尖、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