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含蓄,虚字传神——谈虚词在古代诗词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论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

论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

论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作者:张斌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11期汉语词类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

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源于虚词,如清代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以及近人杨树达《词诠》等。

而对于词类的划分,汉语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副词,如朱德熙先生(1982)将副词划入虚词;黄伯荣、廖序东先生(2013)把副詞划入实词。

一般认为,实词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虚词只有语法意义。

据此,我们把副词归入实词,因为副词除了有语法意义,大部分副词还具有词汇意义,故在下文的讨论中,将不再讨论副词在古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现在,需要明确本文所讨论的虚词范围: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虚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实词所不具备的,也是实词不可替代的。

由于虚词内部成员众多,这决定其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也是复杂多样的。

下面笔者从补足音节,实现韵律美、表情达意等方面谈谈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

一、补足音节——实现韵律美语言的节奏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种是音节型节奏,另一种是音步型节奏。

中国古典诗词的节奏类型是第二种,即音步型。

那么,何为音步?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叫做音步。

汉语的两个音节为一个标准音步,即自然音步。

这可以从最自然的语流来检验。

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某某)(某某)(某某)(某单位);(66)(66)(66)(6)。

上述结构很自然地得出2+2+2式的韵律结构。

这种韵律结构使人们听起来更为和谐优美,这就是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歌,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大多追求每句在字数上保持一致。

有时实词已经能将意思表达清楚,但为了保持前后句字数相同,诗人便会用虚词填补,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这就是一种追求韵律美的体现。

我们不妨把这类虚词叫做“称音助词”。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用虚词塑造赤壁赋的意境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而闻名。

其中,虚词的运用在表达意境、描绘景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唯美写景:空灵静谧虚词常被运用于描述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唯美而飘逸的意境。

例如,赤壁赋开篇就以“江船渡头更变鹭洲灾”来形容广阔的江面和优美的自然景色。

其中,“更”、“洲”都是具有虚指性质的词语,使整个景象显得隐晦而深远。

2. 抒发情感:婉转深沉虚词还被运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或道出哲理思考。

比如,在赤壁赋中刻画出了主人公对逆旅情怀激荡的内心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中,“忽如”、“千树万树”等虚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比喻意味和感情表达的含蓄性。

3. 描绘人物:借立体形象通过使用虚词来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如亲历般的身临其境感受。

例如,《赤壁赋》中的“退朝常为秋半月”的“常”,以及“纷亿虞负阳光灿烂,岁晏有析极之娱”的“纷亿”、“晏”,都是借用虚指性质的词语进行描写。

这种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深刻而丰富的联想空间。

二、虚词在赤壁赋中的意义1. 营造唯美氛围《赤壁赋》运用大量的虚词,既能凸显景色的美感,在眼前呈现出广阔而恢弘的江山画卷;同时,在心灵层面上也激发起读者对自然之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由此可见,虚词是给予整篇文章一种浪漫、唯美气息的重要元素。

2. 渲染主题情绪赤壁赋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同时在讲述战争故事的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孙权对友情、忠诚等情感的关怀。

而虚词在这些情感描写中的运用,则使得人物形象更具张力和凝聚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样婉转的描述,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对逆旅之友的真情流露。

3. 丰富形象思维虚词在《赤壁赋》中大量使用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意境和形象思维。

通过使用虚指性质词语,描写出江面波光粼粼、鹭洲繁茂参差的景观,这些美好景色常引起读者联想,给予他们更多个性化而又生动多彩的想象空间。

浅谈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浅谈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创新课堂任何一篇文言文中,大都使用了很多虚词,而且有些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用法。

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了解各个虚词的语法作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确切地理解文意。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每个虚词的具体用法,了解这次虚词在表达意义上有什么积极作用,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文言文中的意义、语气、神情、风采等。

一、语法关系的显示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

所谓起语法作用,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在一些语法关系只有靠着虚词的运用才能表达,如“者”、“所”等词可以把动词、形容词变为名词性词组。

另一方面是,一些语法关系本身并不一定非要利用虚词才能表现出来,不用虚词也可以,但是当用了虚词之后就能使语法关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来,如“之”、“而”、“以”、“则”、“于”等连词和介词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它们可以使文言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突出地显示出来。

有些虚词还可以成为语序的特殊调动和实词词性变化的标志。

一般来说,文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大都或多或少于运用虚词有关,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关虚词的知识来作语法分析。

二、实际意义的表达虚词一般说来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但是有些虚词,比如代词和副词,并不是全虚的,当它们用在具体的文章里面时,它们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起着指代、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便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语气神情的表达掌握文言虚词要紧紧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确切分辨每个虚词的词性;而是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起什么语法作用;三是了解这个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虚词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一“以”为例子具体谈谈:文言中“以”字常见的用法有介词与连词两种,其中又“以”介词的用法为最常见。

我就针对“以’的介词用法分析。

(1)“以”字做为介词,它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

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摘要】诗歌中的虚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们通过引发联想和想象力,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情感的可能性。

虚词的语气和节奏感在诗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节奏感。

虚词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也为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更多的解读空间。

抒情性是虚词的又一重要特点,它能够让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虚词的深度和含蓄性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触及读者内心深处。

虚词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予作品更多的韵味和情感表达力。

在诗歌创作中,虚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关键词:诗歌、虚词、表达情感、联想、想象力、语气、节奏感、模糊性、多义性、抒情性、深度、含蓄性、角色、表现力、韵味、情感表达力。

1. 引言1.1 诗歌中虚词的定义在诗歌中,虚词是指那些意义不明确或者没有具体实物对应的词语。

虚词在诗歌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它们可以增加诗歌的含义深度,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虚词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因诗人的创作意图而有所变化。

有些虚词可以模糊诗句的意义,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有些虚词则是为了增加诗句的抒情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虚词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丰富诗歌的语言表达,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诗歌中的虚词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各种词类,它们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韵味和表现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得以更深入地思考和体味。

1.2 虚词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重要性虚词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虚词的存在为诗歌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让诗歌的情感更加细腻而深刻。

虚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深刻的,而虚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诗歌表达情感的层次和深度。

虚词的语气和节奏感也能够使诗歌更加动人,让诗歌的节奏更加流畅和优美。

浅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影响(3)

浅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影响(3)

浅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影响(3)(三)“句中有眼”,情思聚焦杜诗长于炼字,“拾遗句中有眼”(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二),黄生在《杜诗说》中进一步提出杜诗“虚眼句”概念:“句用单虚字在中间者,谓之虚眼句。

”这里所说的虚眼句则是指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凝聚力的虚词起到关键作用的诗句。

这类诗句中的虚词,从语法上看多为字词逻辑组合或突破语法常规的着力支撑点;从语义上看则多为客观形态或主观情感的重要承载对象,下面试分类举例说明:1.字词逻辑组合或突破语法常规的着力支撑点字词逻辑组合的着力支撑点如“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天河》),此处“纵被”“终能”表示上下句的让步假设关系,凸显晦秋天河分明之色,若无二词则上下句将转为并列关系。

又如“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此处“岂”“漫”表示反诘语气,说明诗人的谦逊态度,言己之不才、以致宾劳,若无二词则诗句由谦逊之姿转为自夸之态,意义大变。

突破语法常规的着力支撑点如“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此处“仍”“已”作为副词直接连接名词,构成非常规的句式结构,“仍”“已”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品腊酒之味,听新春之声,写出了当下正月三日的过渡特征;腊月刚过,正月初至;残冬未尽,萌春悄显;去岁方出,新年已人。

又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郭》),此处“犹”“功”作为副词直接连接名词,构成非常规的句式结构,“犹”“亦”两个虚词前后呼应,上句写故国战乱延续时间长,至今未息;下句写战乱波及地域广,由故国延伸至他乡,传达出诗人的沉重心情。

2.客观形态或主观情感的重要承载对象客观形态的重要承载对象如“鸡鸣还曙色,鹭浴自晴川”(《江边星月》其二),此处“还”“自”写诗人江边所见物象,说明天晓曙现而星月隐踪。

又如“兴来犹杖履,目断更云沙”(《祠南夕望》),此处“犹” “更”写诗人仗履登岸、祠南回望之态。

主观情感的重要承载对象如“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旅夜书怀》),此处“岂”“因”为反写,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因老病而休,表现出诗人欲自解而心难平的感伤之情。

虚词无意却有情——谈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虚词无意却有情——谈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经成为社会的半边天 , 思想领 域 中充斥 着女权 至上的观 念, 但女 性 的天 空 尚未 升腾 到湛蓝 , l l J l 依 然有黑 色 的 残 云, 新 时代 的女性 有着使 妇女彻 底解放 的重任 , 完全 消 除妇女歧 视 、 男女 不平等 的现象 , 从根本 上实现 女性 独立 , 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
用也是很 大的。阐述虚词在 古典诗歌 中的作用, 以为 中学语文教学提供 参考 。
[ 关键词] 虚词
[ 中图分类号] G6 3 3 . 3
有不 少学生认 为实词有 意虚词无情 , 很 多教师在 进 行诗歌鉴赏指导 时 , 在实 词 的理解 上也 下 了不 少功 夫 ,
于涂山之阳 , 女乃作歌 , 歌日: ‘ 候人兮猗 。 ’ ’ ’ 这首歌谣 从 组成上 看由两个实词 和两个 虚词组成 , 实词 写 出了诗歌

之女, 禹未之 遇 , 而 寻省南 土 。涂 山之 女乃 令其 妾候 禹
了永 以 为好 的旦 旦 誓 言 。
优越感和 自豪感 , 在教学 中曾经尝试 对此段 文字进行压
爱情路上慢慢 竖起 了一道沉 重的界碑 , 直 到今天女性 已
而《 诗经 》 之后 , 爱 情 诗 的发 展 出现 了不 平衡 的现
情之所至 , 另 一 方 面 也 能达 到 一 种 多 音 节在《 助字辨略 》 序 中说 : “ 构 文之 道, 不过实字虚字两端 , 实字其体 骨 , 而虚字其 性情也 。 ” 虚词虽 无意却 有情 , 巧妙运 用虚词 , 也能起 到妙笔 生花 的作用 , 如语 气 词 可舒 缓 音节 、 摇 曳生情 , 副 词 尺水 兴 波、 推进情感 , 拟声词摹状绘形 、 设境传情等等 。 舒缓音节 、 摇曳生情的语气 词 语气词在诗歌 中的作用 , 如 同一 个富有生命 力 的精

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古人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盛唐人因为善用虚字,所以其作品开阖响应,悠扬委曲。

善用虚字不仅不会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

所以说“虚在诗词创作中,善用虚词能够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情感和增强逻辑关系的修辞作用。

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

”清代学者刘淇也曾经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这些话明确说明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它会使诗词变得“意”味有余,“情”味十足。

古典诗词的词性分类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其词类划分较为简单,仅划分为实字词和虚字词,所谓实字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则包括今之动、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等。

实字有所长,也有其所短,而其短正好用虚字来弥补,尤其是在表达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时更为重要。

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被人们称之为“朦胧派”的祖师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

他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诗句之中,借助读者丰富的想像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形断而神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他把“虚”“更”二个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

此外,运用虚字可以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丰富,婉转跌宕;灵气十足。

绝句和律诗容量有限,但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使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巧妙、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无限的思想内涵。

如傅璧园老师的《东堂十咏》之一云:葛帐筛风枕簟清,小灯明灭酒初醒。

忽然觉得檐霤动,听取空阶滴雨声。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押韵、修辞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虚词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己的语义含义与音韵的美感,为诗歌的情感表达增添了多样化的层次。

虚词在诗歌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诗句之间的作用。

虚词如“的”、“了”、“地”等,用来连接形容词、动词与名词等词语,使诗句更加流畅。

这些虚词的存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读者在朗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和流动感,进一步体验到诗歌的情感。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句中的“了”字与“地”字,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和情感的张力。

虚词可以起到修辞的作用,为诗歌的情感表达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虚词如“之”、“者”、“乎”等,常常用于构成修饰语、疑问语气和句末语气助词等,使诗句具备更深层次的意味。

这些虚词的精准运用,可以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直接、明确地传达给读者。

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的“不思量”一句,虽然只有两个虚词,但正是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特定的语境下,虚词还可以起到强调和独立存在的作用。

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虚词如“有”、“无”、“心”等,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不仅有具体的词义,更能够代表一种情感或思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有”的使用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和追求,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无穷尽的探索欲望。

虚词在诗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身的语义和音韵表现,为诗歌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

虚词的使用使诗歌在情感的层次上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和体验的空间。

在创作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虚词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得到更好的传达与体验。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中国文化中,委婉含蓄和虚字传神是很重要的美德和文艺手法。

委婉含蓄是指用间接、优美的方式表达出某种意志或情感,而不直接说出来。

虚字传神则是指在表达灵活、深刻的情感时使用虚字,这样可以在不刻意表述的情况下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委婉含蓄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美德之一。

有些话无需直接说出来,因为人们常常关心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在表达意愿、感情和想法时,用委婉的语言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例如,当你要让别人明白你的压力很大时,你可以说:“最近有些忙碌,真是有些力不从心。

”这样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出来更为委婉,而且可以把你的心情表达得更清晰。

虚字传神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特点。

汉字中的“虚字”是指那些表意不明确,但用时却须加上的字。

这种虚字可以使文本更加灵活,也可以提升文学作品的调性。

虚字传神最先体现在古诗词中,例如唐代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这里的“苍山远”和“白屋贫”都是虚字,他们并不是实在的描述,而是凝聚人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深刻、优美的意境。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虚实结合使用,既可以达到微妙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增加文本的美感。

例如,在表达温馨、浪漫的情感时,往往用到具有虚实结合的描写方式,如:“乘着微风掠过的轻柔细雨,缭绕在夜色里,仿佛一种温馨的祝福。

”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不直接描述情感的情况下,更加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短语和词语的使用可以使得文本更加的活跃,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委婉含蓄和虚字传神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特征,它们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正常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善于运用这些特点,从而更好的表达我们的意愿,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在古代,就有“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外字难谬,况章句欤”等经典名句,认可虚词在诗歌的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点睛之笔的功效。

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可以令读者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感,使诗歌前后照应,创作过程一气呵成。

并且虚词在诗歌的逻辑方面、情感表达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虚词的内涵简而言之,实实在在的词语被称为实词,那与实词相反的词就叫作虚词。

虚词不具备单独充当句子和语法成分的条件,但可以连接和依附于其他实词使用。

相对实词来说,虚词数量较少,在汉语词汇中为800个左右,人们常用的虚词为350个左右。

但即使虚词总量少于实词,在某些内容中,却必须要依托虚词来达到作者的表达目的,这类虚词往往会影响一个句子的完整结构和要表达的内涵,所以在某种特定时刻,虚词显得比实词更为重要。

另外,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虚词,不仅有利于国人提高汉语水平,也有助于外国友人学习汉语言。

就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运用技巧来说,很难把虚词运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在诗歌中提到炼字、炼词一般都指的是实词,很少指虚词。

在一句诗歌中,只要虚词用得巧,这句诗或者整首诗的意境表现就会更加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读者也能够清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举个简单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虚词“又”字,在这一句诗中就用得非常好,既映射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活动,又具有很强的连接性和过渡性。

而“绿”字也用得恰到好处,据传王安石在用“绿”字之前,斟酌了许多次,例如用过“到”“过”“入”“满”这几个字,觉得颇为不满,反反复复修改十几次后,最终决定用“绿”字。

在本次统计范围内,发文较多的作者有张康之,30篇;李传军,7篇;丁元竹、俞可平、周红云各6篇;石勇、石国良各5篇;秋风、史云贵各4篇;陈良等18人各3篇;发文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共27人,在本次统计范围内发表有关文献127篇,占本次统计范围内有关文献总量的14.383%。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摘要】在诗歌中,虚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虚词的灵活运用为诗歌注入了动感和变化,丰富了表达手法。

虚词通过其意境营造作用,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虚词的情感表达功能使诗歌更具情感共鸣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虚词的修辞效果使诗歌语言更加抽象和深邃,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虚词的节奏感强化让诗歌更具韵律美感,使读者在朗诵时感受到节奏的流畅和魅力。

虚词在诗歌中拥有独特地位,其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可替代。

通过对虚词的合理运用,诗人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关键词】虚词,诗歌,表达情感,灵活运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修辞效果,节奏感,独特地位,总结。

1. 引言1.1 诗歌中虚词的定义在诗歌中,虚词是指那些在语法上不能独立构成句子,没有独立实际意义的词语。

虚词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实词的组合和运用,虚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虚词在诗歌中往往具有模糊的、隐秘的特点,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抽象、深奥的世界。

虚词不同于实词,虽然它们在表面上并无实际意义,但却在诗歌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通过对虚词的巧妙运用,诗人能够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表达出深邃的内心情感和情绪。

虚词在诗歌中的运用往往能够传递出更为微妙细致的情感和意境,让读者在朦胧的语言氛围中感受到诗歌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虚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更能够为诗歌赋予更深远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虚词的灵活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的诗歌作品,使诗歌在形式和意义上得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体现。

1.2 虚词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虚词在诗歌中扮演着连接诗意与读者情感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运用虚词,诗人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诗歌的情感色彩,使之更贴近读者的内心体验。

虚词的模糊、抽象的性质,能够让读者在诗歌的空间中自由徜徉,与诗人共鸣,产生共鸣的共鸣,联想和共情。

婉曲含蓄虚字传情——唐诗的虚词运用

婉曲含蓄虚字传情——唐诗的虚词运用

婉曲含蓄虚字传情——唐诗的虚词运用[转帖]虚字实字说——《校红摭谭》第七篇野藤斋虚字实字,有二说。

一为古代诗学术语,一为近代词汇学术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编纂成书的老《辞海》,其“实字”词条云:[实字]对于虚字而言。

有二说:⑴旧以名字为实字,其他皆为虚字。

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其风雨衣食等字,认上一字为实字,下一字为虚字。

⑵马建忠《文通》以凡字之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实字之类五,曰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之类四,曰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所列第一说,即为古代诗学术语;第二说,是近代词汇学术语。

马建忠(1845-1900),清季学者,曾留学法国。

其《马氏文通》,系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之结构规律者。

《文通》所说虚字、实字,即现代词汇学所称之虚词、实词。

新《辞海》与《辞源》修订本,皆无“虚字”“实字”词条。

《现代汉语词典》有这两个词条,但解释都很模糊。

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明白古代诗学术语的虚字实字,往往跟词汇学术语的虚词实词相混。

其实它们是黄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的。

作为诗学术语的“实字”,是指名字,而且只指名字。

作为诗学术语的“虚字”,则除名字外,一切代字、动字、静字(形容字)、状字(副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亨棚冷打皆是也。

2对老《辞海》解释第一说所举之例作些解释:“春风风人”,第一个“风”字是实字(名字),《广韵》方戎切,平声。

第二个“风”是虚字(动字),吹也,《广韵》方凤切,去声。

其“春”字与“人”字,皆为实字(名字)。

“夏雨雨人”,第一个“雨”字是实字(名字),《广韵》王矩切,上声。

第二个“雨”字是虚字(动字),润泽也,《广韵》王遇切,去声。

其“夏”字与“人”字,皆为实字(名字)。

“解衣衣我”,第一个“衣”字是实字(名字),《广韵》於希切,平声。

第二个“衣”字是虚字(动字),以衣被人(给人穿衣服)也,《广韵》於既切,去声。

其“解”字是虚字(动字),其“我”字是虚字(代字)。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因而有助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虚词在诗歌中虽然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但它们却能够协助构建诗歌的语感和情感共鸣。

本文就从语感和情感两个方面探讨虚词在诗歌中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语感诗歌是一种激发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而自然地需要借助语言来构建诗歌的语感。

语感是指人们在听到或读到诗歌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它可以是节奏、韵律、押韵、声韵、音律等等。

虚词在诗歌中可以起到连接词汇的作用,使词汇之间更加紧密,增强诗歌的语感。

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这里的“解鞍”、“少”、“初程”等虚词使得诗句更具连贯性和流畅性,增强了整篇作品的语感。

苏轼这篇诗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虚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道道无形的桥梁,让原本零散的词汇成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

二、情感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它可以是作者的心情、情感的抒发和人物的感情描写。

虚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

在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虚词是“啊”。

这种虚词并不具有实际的语义含义,更多的是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感情。

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些句子都以“啊”作为结尾,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强烈感受。

虚词还能够表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情感。

比如唐朝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啊”、“下”、“来”等虚词,用意深远,传达出的情感也更加强烈。

虚词还可以给人以想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等虚词,使人们对古原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在诗歌中,虚词是指那些在语义上并不具有具体含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衬托、补充或丰富语境的作用的词语。

虚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具有韵味和情感表达力,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在许多著名的诗歌中,虚词的运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诗歌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虚词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衬托或补充其他词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人利用虚词来丰富诗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趣味性。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名句,其中的“依”和“入”都是虚词,没有具体的实义,但它们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句更加有诗意。

虚词在诗歌中还可以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运用虚词,诗人可以更加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清代诗人袁枚的《江南》中有“江南可采莲,莲时如雪年”这样的句子,其中的“可”和“如”都是虚词,但它们却使整个句子更加富有感情色彩,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眼中的江南风景之美。

虚词还可以在诗歌中起到连接诗句与句子结构的作用。

通过运用虚词,诗人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诗句的结构,使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在一年多”这样的句子,其中的“君”“不”“似”和“只”都是虚词,但它们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给人以高远的意境和空灵的感觉。

虚词在诗歌中还可以被用来表达一种模糊而深邃的意境。

通过使用虚词,诗人可以打破日常语言的限制,使诗歌更加超脱尘俗、富有超脱感。

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我想我是一棵树”这样的句子,其中的“想”和“是”都是虚词,但它们使整个句子充满了哲理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虚词在诗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衬托、补充和丰富诗句,让诗歌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情绪,使诗歌更加感人、令人动容;可以连接诗句与句子结构,使诗歌更加流畅自然;可以表达一种模糊而深邃的意境,使诗歌更加超脱尘俗、富有超脱感。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中国文学中,委婉含蓄和虚字传神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委婉含蓄是指通过柔和、细腻的措辞来表达情感或意思,而非直接表达。

虚字的使用则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暗示,传达出更深刻的含义。

以下是一些例子,展示了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魅力。

一、委婉含蓄1、句式平衡,委婉虚修《红楼梦》中的“宝钗不忍而又不能不忍”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这句话用了平衡句式,其中“而又不能不忍”使用了虚字,传达出宝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2、隐喻比喻,婉约深刻杜甫的《登高》中有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话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使用了隐喻和比喻,表现出登高者的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

3、回避正面,含蓄伤人唐代诗人贯休的《黄鹤楼》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在谈论饮酒时,把重点移到“人生如梦”上,通过回避酗酒的负面影响而含蓄地警示读者。

二、虚字传神1、谐音比喻,寓意深长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一句“黄叶飘飘,南枝临碧流”,这句话中“临”字的使用通过谐音,把枝临碧流的情景和怀念故人的内心情感相联系。

2、比喻夸张,形象鲜明《红楼梦》中的“雨中黄河竟未改,千载悠悠递豪杰”,这句话中“黄河未改”表现出黄河奔腾不息的形象,通过比喻表达出故事中人物的豪迈和坚强。

3、暗示隐晦,语言神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乱葬岗前翻土,是人也”,这句话中“是人也”表达了死亡的悲惨和无奈,通过暗示和隐晦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深情。

以上就是一些委婉含蓄和虚字传神的例子,这些表达方式往往不直接,但却更加真切和深刻。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这些含义丰富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深意,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学。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诗歌是一种充满情感表达和意象展示的文字艺术。

而虚词则是构成诗歌的必备元素,它们虽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意义,但却在诗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诗歌的音韵、节奏、情感和意境。

本文将就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虚词的音韵感染虚词往往会被放置在句子的前、中或后,有的虚词比较短小,有的则相对较长。

尤其是当这些虚词被大量运用时,它们的音韵节奏就会对整首诗产生感染和影响,影响着诗歌的情感表达。

比如:1.句首状语“昔日”的出现,给诗歌增添了一丝忧愁的情愫,使诗人掩盖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形成了一种沉郁气息。

这也是当下的人们所说的“颓废风”。

——苏轼《西江月·夜行黄州》2.杯中酒,我在轻轻咒骂风中雨中,敢问路在何方,心中梦的方向。

——周华健《朋友》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句首的虚词常常给人以情感的打击,加强了诗人的思想表达,使诗歌更有表现力。

二、虚词的情感强化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实词,起到衔接作用。

对于某些虚词,它们的情感强化作用尤为显著,例如“了”、“的”、“得”、“地”、“也”等。

这些虚词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常常是增强情感数量和情感鲜明度。

1.虚词“也”用得恰到好处,让诗歌情感渗透到无处不在。

——张爱玲《小团圆》2.虚词“的”和“了”,增强了此诗的情感强度和表现力。

——李白《将进酒》三、虚词的情境衬托有时候,同一个虚词出现在不同诗句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这是因为虚词经过特定情境的加持,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出了不同的作用。

比如:1.道是无情却有情,感伤客、情切切,心相连。

——明·龚自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只能够怨自己幼时的胆小,连梦也有余惊。

——特蕾西·钱伯斯《死亡诗社》以上两句诗中,同样出现了“情”的虚词,但有不同的情境衬托,加强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强度和深度。

总之,虚词虽然属于语言的辅助作用,但在诗歌中却是一种能够增强情感、鲜明表现的有效手段。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精选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精选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浅薄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谈虚词在古代诗词中的妙用郑爱敬(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江苏 徐州 221200)【摘要】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往往委婉含蓄,不只是因为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虚词巧妙使用的原因。

对古诗词的鉴赏,往往只重视对实词的品读,忽视对虚词的分析,其实虚词的作用也十分巨大。

本文以具体古诗词虚词运用为例,从深化意境、寄寓感慨、丰富内涵、塑造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虚词意义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虚词;古诗词;委婉含蓄;意义【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古诗词讲究词语的锤炼,“推敲”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苦吟诗人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炼字的快感;而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向人展示了炼字的魅力。

确实,正是有了这些诗人在词语上的推敲,才有了古诗词这传唱不衰的古代经典。

但笔者发现,我们在炼字时往往品味实词,而对虚词往往忽视,其实虚词用好了,它的魅力不减实词,甚至更加传神。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谈谈虚词巧妙运用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方面的意义。

一、深化意境鉴赏古诗歌意境离不开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即情语”,而意象一般都是由实词构成,很少是虚词,所以在鉴赏意境上也不会想到虚词。

其实一个好的虚词的妙用,可以含蓄地表现古诗歌的意境,让古诗词的意境妙不可言。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赏析虚词,从这方面来品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五到八句中描写月下的美景时,用“不、皆、无”等虚词,把月色下的花林、江流、芳甸、流霜、沙汀等景物,描绘得如梦幻一般,仿佛世间所有万物,都在这轮明月的银辉中,显得那么的澄澈静谧,诗人借这些虚词营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意境。

再如杜甫的《蜀相》中第二联的“自、空”两个虚词用得特别妙,“蜀相祠堂”何其巍哉!塑像何其伟哉!但诗人却没有写,而是用满院阶前自盛的碧草,隔叶空啭的黄鹂,来营造荒凉寂寞的意境,让人感受诗人内心无尽的孤寂落寞。

诗人在这里用“自”“空”两个虚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不但呈现了环境的沉寂,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寂,不愧是诗圣的大作。

二、寄寓感慨诗人往往借写诗来寄寓自己的情怀,由于自身、社会及国家的原因等,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

如何指导学生来体会古诗中复杂的情感?一般我们会从意象、意境、作者的经历及表现情感的词等方面来引导学生领会。

实际上,古诗中的虚词用好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寄寓的深沉感慨,不妨让学生细细揣摩。

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颔联和颈联中诗人用“须插、但将、不用”等虚词,可见诗人寄寓的复杂情感,亦能从这些虚词中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苦苦挣扎。

登高望远,诗人心情舒畅,难得这么高兴,索性折下菊花插个满头快乐而归;斟满美酒,只管喝个酩酊大醉,不用看着夕阳西下感慨韶华易逝、岁月无情。

从这两联表面看,诗人内心是快乐的,但细细品味这些虚词,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那浓浓的郁闷悲愤,难得一回高兴,所以故作旷达,实际上诗中寄寓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欣喜是暂时的,而郁闷时刻萦绕心间,难以排遣。

再如杜甫的《春望》中最后尾联中用“更、不”两个虚词,曲折委婉地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自“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人离散,音信全无,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是不可言喻的,“白头”正是这些愁所致。

但这些愁苦诗人无法改变,只好搔挠白发聊以慰藉,无奈苍苍白发更加稀少,连簪子也束不住了,诗人在忧国忧民之际,不禁又发出了人生易老的悲叹,让诗人的感慨又推进一层。

三、丰富内涵的确,古诗词丰富的内涵需要实词的表现力来呈现,鉴赏古诗一般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认为许多虚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它只是起到修饰实词的作用,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及内涵,很少有人会把时间花费在虚词上。

但一首古诗词写得好,它也离不开虚词的锤炼,虚词用得好,它一样可以丰富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古诗词的意蕴。

宋之问的《渡汉江》中的最后两句“更、不”两个虚词的使用,使诗歌的内涵又深化了一层。

作者被贬泷州多年,与家乡音信不通,所以对家乡思念甚深,并且担忧家人的命运,如今快回家了,“近乡”应该更亲切的,反而是怕遇到熟人,怕听到熟人带来的不祥信息,让这次团聚化作泡影。

这样的心理让诗人只好压抑心情而“不敢问来人”。

使用这两个虚词,形象写出了一个多年漂泊在外、久无家乡音信,因而近乡情怯的特殊心理情态。

这种特殊心理不但诗人有,其实它也触动了常年羁旅在外的所有人的心灵,让这个心理又有了普遍性,使这首诗又有了新的内涵。

己的变化,并探究其变化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进行对比。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人,他们的人生前半生都十分凄惨,但是为何两人此后的结局会变得这样不同呢?大家觉得这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呢?”这促使学生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解析,尝试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的差异点,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展开比较,将文章中的字词换成其他的字词,并比较转换后词句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将文章中的不同人物放在一起比较,探究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也是很好的比较方法;将该作品和其他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

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比较,提升学习能力。

四、碰撞,固化成果在展开深文探索的时候,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虽然积极展开探讨,但是最后却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认识,也没有形成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后的基础上固化收获的成果,我鼓励学生在探究后整理获得的答案,又或者用更具有创意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探究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5课《故乡》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围绕作品的写作线索和展现的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在这篇文中,展现了‘我’回故乡后发生的事情,写了‘我’的所见所闻和心中的感想。

那么,作者是怎样展现闰土和杨二嫂这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他们的变化的呢?作者又想要通过这样的变化展现怎样的主题呢?”我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碰撞,尝试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探究,此后鼓励学生尝试展现自己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就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创意展示。

学生首先总结了在小组讨论中获得的结果,认识到作品主要展现的是人们在精神上受到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的扭曲,展现了人和人之间冷漠关系的根源。

此后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意地展现自己的收获。

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对比人物形象、续写作品等方式体现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更深刻地体会了作者想要改变旧社会的强烈愿望。

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成果的展示,学生逐步增强了自觉探究问题的习惯,并且在探究中发展了探究的能力,而并非只是简单地获得了探究的答案。

因此这样的成果展示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深文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探究能力。

再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下阕首句“不、毕竟”两个虚词的使用,表面看来是说水的力量大,可以冲破山的阻碍,滚滚东流入海。

其实结合写作背景细思一下,“不、毕竟”这两个虚词还是很令人玩味的,带着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青山”代表着“投降派”,“水”代表着“正义”,诗人认为“投降派”可能一时在长安阻挠兴复大业,却阻挡不了全国民众收复失地的“正义”之举,正义一定会战胜他们。

这句话富含哲理性,不但在当时有时代意义,就是后人读后在心里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四、塑造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是古诗鉴赏中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我们一般从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及情感方面来加以鉴赏,但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虚词。

其实虚词用得好,也可以委婉地塑造古诗词中的形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内涵,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领会。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在“有用”前加虚词“必”,在“复来”前加虚词“还”,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喝酒的豪放的李白外,还看到了另外一个李白。

他说“天生我材”,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必有用”意思说自己定会受到重用,这是一个自信的、积极进取、乐观的李白,渴望受到重用的李白。

李白自信“千金散尽”定会“还复来”的;但“必”字也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李白还没有受重用,只是有信心被重用而已,我们可以从中又看到怀才不遇、满怀悲愤的李白。

这样的虚词在他的《行路难》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会”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结合在一起分析,感受李白“赐金放还”后怀才不遇的落寞和坚定自己会被再起用的自信乐观。

再如苏轼的《定风波》中开头“莫”“且”两个虚词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黄州受贬的乐天派——苏东坡。

“穿林打叶声”说明雨大风狂,这时人们的行为应该是“躲雨”,而东坡是“莫听”,“且徐行”,意思是管你外面雨横风狂,我自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从容、镇定、潇洒。

再结合尾句“任平生”的虚词“任”字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面对风雨的勇于面对,这里的风雨不就是人生的“风雨”吗?自“乌台诗案”后,苏轼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雨,他不躲、不惧,反而勇于面对,这让我们看到了屡遭挫折后坚忍不拔、旷达乐观的苏轼。

人们记住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诗、词、书、画),更多的是他这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乐观精神,让我们后人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古代诗词中的虚词没有实词的意思来得直接,容易一眼就可以明白其含义,但虚词的作用效果也绝不可以轻视。

“炼实字易,炼虚字难”,一个虚词在古诗词中用得好了,往往会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好好引导高中生欣赏虚词,让他们在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上加以品味,全面提高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1]薛胜寒,薛成亮.虚字:古诗细读的重要抓手——以三个“自”为例[J].语文建设,2018(6).[2]凌左义.从虚字见精神——略说虚词在古诗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Z1).(上接第0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