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案

合集下载

画山绣水教案(精选10篇)

画山绣水教案(精选10篇)

画山绣水教案(精选10篇)教学目标: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检查字词预习(投影):褒(bāo)贬攒(cuán)聚剔(tī)透嶙(lín)峋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恍(huǎng)惚怠(dài)慢贮(zhù)藏瞭(liào)望黑黝(yǒu)黝袅(niǎo)袅圩(wéi)子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杨朔(19一三~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

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对山水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教材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的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同时能够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难点:如何运用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来解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主体部分阅读《画山绣水》这篇文章,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介绍青年艺术家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过程。

②描述艺术家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了解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③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并讨论艺术家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何启示。

(3)巩固与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绘制一幅山水画,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二、教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阅读、讨论、自主绘制等等,其中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能够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山水画进行解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上获得了一次集体体验的洗礼,认知上对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思考上也从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示。

在展示环节,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既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也融入了在本节课程上所学到的一些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总之,本篇教案成功将文化、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篇优秀的教案本教案通过介绍青年艺术家的山水画创作过程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魅力,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画山绣水”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画山绣水”的含义。

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画山绣水》的文本和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画山绣水》。

(2)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

(2)简介《画山绣水》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画山绣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4. 阅读与讨论:(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画山绣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3. 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画山绣水》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山绣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文学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培养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画山绣水》原文。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介绍。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等。

3.2 教学材料课文《画山绣水》打印稿。

练习题目和答案。

相关资料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课后作业的错误分析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时间。

制定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

5.2 时间安排课文讲解:2课时。

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讲解:1课时。

课后作业布置和讲解:1课时。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课堂管理6.1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安排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展示对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研究。

设计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6.2 课堂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表达。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与深化7.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欣赏真实的自然景观。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教学重点: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

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

世人公认它美。

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

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

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

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

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

“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二、交流预习情况: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

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2、师:刚才作者带者我们一路欣赏桂林山水,大家不仅领悟到它的风光美,而且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呢?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桂林山的“静”与“奇”、水的“静”与“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2. 分析并欣赏桂林山的“静”与“奇”、水的“静”与“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述。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进行描述。

板书课题《画山绣水》,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并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桂林山的“静”与“奇”、水的“静”与“变”的特点。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讨成果。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桂林山水”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步骤1. 深入分析课文: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对桂林山水描写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欣赏其艺术效果。

2.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作家对桂林山水的描写,分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选取几段课文外的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或诗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教案第一章:引入山水之美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山、水、树、石等。

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山水画作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水画的特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之美。

1.4.2 讲解: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基本元素。

1.4.3 展示: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1.4.4 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简单的山水画,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二章:山水画的技法与表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技法表现山水之美。

2.2 教学内容:介绍山水画的常用技法:墨色、线条、泼墨等。

分析山水画的表现方法:远近、虚实、浓淡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示范作品和指导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技法和表现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介绍山水画的常用技法和表现方法。

2.4.2 示范:展示一些运用技法表现山水之美的作品。

2.4.3 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运用技法表现山水之美,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三章: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山水画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分析创作中的构图、笔墨运用等要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示范作品和学生练习作品,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方法和步骤。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3.4.2 示范:展示一些创作山水画的示范作品。

3.4.3 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山水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山水画。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画山绣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课文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桂林山水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山绣水》。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僻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阅读:(1)教师展示其他描写桂林山水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学生分析课文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文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课文《画山绣水》。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写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重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理解课文主旨。
难点: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解释词语:
(1)褒贬:
(2)精髓:
(3)泛滥:
(4)品评:
2、熟读课文,能复述文章中提及的有关传说故事。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述故事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二、问题探讨
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
3、从文章题目看,文章应当详细描绘山水美,但从课文实际看,桂林山水只是略写。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并指出课文详写的内容。
3、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的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4、吟哦讽咏第二小节。
四、课堂巩固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五、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自主检测
2、背诵第二小节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2)比喻精华()
(3)形容声音宛转悠扬。()
(4)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清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赏玩的太湖石等)()
3、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这一段共有4句话,作者集中笔墨盛赞桂林山水。第___句话是写“水”的,主要抓住水的_______来写,第_______句是写峰石的。抓住了峰石的________来写。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画山绣水
共几课时
2


新授
第几课时
1




1.知识与技能: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重点: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4、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后,教师评讲,纠错。




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
qiào zhùcuán huǎng hūtī
()拔()藏()聚()()透
tián()静
2、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的流行。()
这两者又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引导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作者对这些间接材料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1、导语: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1、导入: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2、答案预设: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3、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吗?那么,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了?
难点:
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1、给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褒贬瞭望
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竹篙嶙峋精髓
2、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杨毓晋,现代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月黑夜》,中篇小说《》、《》,散文集《东风第一枝》。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揭示文题,说一说对文题的理解。
(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2)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你结合一个具体的句子分析。
(3)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画山绣水
共几课时
2


新授
第几课时
2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过诵读领略桂林山水的特点。
备: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①桂林山水与众不同
江景
3、画山绣水②_____到________的美景父子岩:________
动人传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课激趣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