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点拨>引导学生可以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反思
本课主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的精妙。杨朔散文时代印记极强,讲课过程中有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须略加补充。语言的品味仍靠反复诵读来完成。本课让学生自己说用词的准确,说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2、找出描写 山水 的诗句
4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5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景物描写:
传说故事:
画山绣水
备课组长
签 名
包组领导
签 名
授课教师
签 名
年 段
九年级
学 科
语文
主题单元
散文
课 题
画山绣水
课 时
两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2.复述文中所写的传说故事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用意。
增删、点评、课后反思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杨朔曾经说过:“我喜欢写散文,是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总是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走进《画山绣水》来体味杨朔散文的诗意吧。
{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变 幻 成 各 种 各 样 神 奇 的 物 件 。这 种 奇 景 , 往 今 来 , 知 有 多 古 不 少 诗 人 画 师 , 要 用 诗 句 、 彩 笔 描 绘 出来 , 底 谁 又 能 描 绘 想 用 到 得 出 那 山 水 的 精 髓 ? ” 者 用 了 浓 墨 重 彩 . 反 复 复 地 加 以勾 作 反 描 。 第 一 句 是 写 水 色 的 ,用 了反 复 、 比喻 和夸 张 的手 法 。 喻 体— — 青 梅 名酒 有 新 鲜 感 。 第 二 句 是 写 怪 石 奇 峰 的 , 总 写 , 先 后 列举 分 写 , 了 比喻 和 比拟 的手 法 。第 三 句 是 承 接上 句 , 用 用 反 问 的 方式 . 一 步 强 调 。 进 对初 三 学 生 概 括 归 纳 能 力 和 分 析 材 料 的 能 力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确 而 敏 感 的 语感 是 学 生必 不 可 少 的一 项 能 力 。 生 语 感 正 学 的 外在 表 现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表 现 为 学 生 的 语 言 敏 感 度 ,即 在 自 动 化 的模 式 下 反 映 出来 的 一 种 语 言 素 养 。 但 是 这 种 语 感 并 非 是 与生 俱 来 。 是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 中 必 定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习 得 或 其 过 程 。所 以抓 住 合 理 的材 料科 学 地 训 练 必 将 是 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必 经 之 路 。 二、 间接 材 料 。 自然 穿 插 间 接 材 料 , 是从 他 人 那 里 得 来 , 非是 作 者 自己 直 接 体 就 并 验 和 搜 集 到 的材 料 。在 本 文 中 就是 船 家 讲 的 关 于 山 岩 来 历 的 种种传说 。 般来说 , 景 就是赏景 , 必相机地进 行一些教 育 , 赏 不 诸 如阶级教育 。 赏景 是 欢 娱 的 , 离开 现 实 人 生 的 , 审美 的 , 级 是 阶 教育是理性的 , 附于现实生活的 , 在一起 , 有些别扭 。 依 凑 很 在 介 绍 作 者 写 作 背 景 及 生 活 年 代 的基 础 上 启 发 引 导 :O 2 世 纪6 年 代 是 一 个 强 调 以 阶级 斗 争 为 纲 的年 代 .杨 朔 是 一 位 0 努 力 以 自己 的体 验 表 现 时 代 精 神 的 作 家 . 总是 注 意 融 入 主 流 意 识形 态 的话 语 , 文 的 这 种 写 法 带有 时代 的 印记 。 本 这 些 传 说 大 多 都 是 讲 述 旧时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生 活 的 , 作 者 在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 风 景 中 插 入 这 样 的故 事 .是 借 船 家 指 点 江 山叙 述 出来 的 。 这 种 生 活 状 况 投 影 到 自然 山水 上 去 , 把 构 成 了 许 多传 说 和 故事 。 们 在欣 赏 山水 的 时候 , 我 自然 而然 就 会 联 想起 这 些 故 事 来 。 作 者 这 样 写 就 是 要 人 们 在 观 赏 美 丽 的 自 然 风景 时不 要 忘 记 阶级 压 迫 , 惜 现在 的美 好 生 活 。 珍 间接 材 料 运 用 得 好 ,能 丰 富 作 品 内容 。在 本 文 中运 用 传 说 . 人 们 想 见 到 山岩 的 神 态 , 有 较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让 留 比具 体 描 述 要 好 。 接 材 料要 和作 者 的直 接 见 闻统 一 起 来 运用 , 文 间 本 讲 了 几 个 传 说 , 写 一 些 江 上 景 色 , 者 相 互 穿 插 , 合 得 比 再 两 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4 画山绣水(苏教版 九上)

传说
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3.题目解读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
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
文艺中是指其中蕴涵的诗意,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 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就揭 示出桂林山水的特色。
1.正音辨形
﹒
袅袅(
)
﹒
褒贬(
)
香醇(
﹒
)
)望 bāo
精髓(
﹒
)
)慢 chún
﹒﹒ 嶙峋( ﹒﹒
tián( suǐ lín xún
恍惚(
)
)
)静
liào(
dài( huǎnɡ hū
答案:niǎo 瞭 怠 恬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2)______________: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3)______________: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行品析。
答案(示例):①桂林真美啊!你看“那漓水,碧绿碧绿的, 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碧绿的漓水图。
②桂林真美啊!你看“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奇特的漓山图。 ③桂林真美啊!你看“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
事呢?
答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 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
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这篇文章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 的景色,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分析比喻的作用是本文的 重点,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画山绣水》读后感550字

《画山绣水》读后感550字
《画山绣水》是杨朔的一篇散文,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他看到了漓江的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散文让我深受感动。
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它们的美丽和神奇。
桂林山水的景象虽然是虚幻的,但它却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美好。
同时,这篇散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
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只持续了一会儿,就消失了。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它们也总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好好把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画山绣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美好,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
加丰富多彩。
宁夏银川四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3、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明确:(1)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反馈:
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解疑释疑。
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请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品鉴桂林山水的美,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课堂反馈:
三、课堂总结:
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
四.拓展延伸。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两种以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画面。(词语顺序可以颠倒,1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
1、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4画山绣水

杨朔
制作:羽佳初中语文组
风景欣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杨朔( ),原名杨毓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 ),原名杨毓晋, 东蓬莱人。 东蓬莱人。青年时代从事过翻译和古典文学的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 篇小说《红石山》 全国解放后, 篇小说《红石山》,全国解放后,著有短篇小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 年代中期以后, 年代中期以后 专力进行散文写作, 有相当大的影响。 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 一、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 首诗; 深寓哲理, 首诗;二、深寓哲理,哲理从形象的描绘中表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巧施艺术技巧…… 三、巧施艺术技巧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用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最好用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好用 文中的语句) 文中的语句)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编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山绣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山绣水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关于山水风光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桂林山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掌握作者对山水的描绘方法。
2. 课文《黄山奇松》:学习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3. 课文《庐山谣》: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庐山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文《长江之歌》:学习长江的雄浑壮美,增强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5. 课文《黄河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黄河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分析描写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山水风光图片,增强学生对景观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山水风光课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黄山奇松》、《庐山谣》、《长江之歌》、《黄河颂》等课文,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山水风光的感悟和表达方法。
4.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描写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作文,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关于山水风光的修辞手法。
《画山绣水》教学案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课题:《画山绣水》主备:朱军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备课组执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间接引用材料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诵读欣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3.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异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1.朗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并做圈点勾画。
2.归纳所勾画的生字,并注音。
香醇.()攒.()聚精髓.()玲珑剔.()透黑黝黝.()恬.( )静我的补充:3.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题目:(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2)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15段)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3)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4)桂林山水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说明了什么?(5)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
请你“吟哦讽诵”下面一段文字,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力求达到背诵的要求,读后想一想:这三句话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4.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1.讲解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运用了不少从船家口中得来的间接 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 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 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 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 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 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 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 “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
冷淡,忽略。
4、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 骨嶙峋的。 突兀重叠。拟人,形容山峰的峭、险、秀。 5、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 越发奇丽。 奇特美丽,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简洁凝练。
拓展延伸:
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 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经桂 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 全长170公里。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 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 岸,碧水萦回,峭壁垂河,青 山浮水,风光旖旎, 犹如一幅 百里画卷。漓江风光的美,不 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 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 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 瀑”的佳景。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韩愈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桂林,饱览桂林的画山绣水!
画山绣水
杨朔
杨朔,我国现代散文家, 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 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 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代表作还有《雪浪花》、 《樱花雨》 、《海市》 、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 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 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 描写江上景色
介绍有关传说 1·运用间接材料。 2·语言准确生动。 点明写作意图
结合语境,解释词的含义:
1、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内在精神。
2、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 想像。 充满,形容劳动人民想像的丰富。 3、……怠慢了眼前的船家。
2.说说本文和其他写桂林山水的文章在角 度上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从怎样的思路来写桂 林如诗如画的美景?
作者把写自然山水之美与船家所讲 述的传说故事有机融合,边赏景,边听 故事,融情于景,情景相生,有情趣, 有哲理。
五、主题理解
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 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 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 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鱼鹰捕鱼图
齐读第五段,找出鱼鹰捕鱼的动作词语 运用动词准确生动,描写了一幅鱼鹰捕鱼图, 让桂林山水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让整个“画山 绣水”的图画变得有动感,动静结合。
亦动亦静 如诗如画
一幅静态的漓江山水 色图; 另一幅动态的鱼鹰捕 鱼图。
亦动亦静 如诗如画
——
桂林除了有画山秀水的美景外还有哪 些传说呢?这些传说有什么特点?作者写 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 “寡妇桥”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牺 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其它的都是 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 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 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 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时的阶级压迫,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纳六 、 本文在写景中融入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 的种种传说、故事。这种间接材料的运用可以 美 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像 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 点 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 起来运用,本文讲述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 归 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二、我读我记
褒贬
n 最醇 chún 攒聚 cuá i 贮藏 zhù 圩子 wé
恍惚黑黝黝 yຫໍສະໝຸດ u 玲珑剔透瘦骨嶙峋 萧萧瑟瑟
三、诗意美
请默读一遍课文,然后挑选自己喜欢 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静态的漓江山水色图
再瞧瞧那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 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 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 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
1·完成同步练习册上的所有习题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用: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 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 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四、思考
1.课文以“画山绣水”为题,妙在何处? 提示: 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 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 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诗文或 景物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 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桂林山石千姿 百态,生动形象。
静态的漓江山水色图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比喻,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
静态的漓江水色图 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 墨色的山影,晕乎乎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 梦境里去。 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漓江的水美和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