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月考试卷】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1. 姓名是人的符号。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 男尊女卑思想B. 家族宗法观念C. 个人主义心理D. 专制王权影响【答案】B【解析】重视姓氏并未涉及男女尊卑问题。
故A项错误。
重视姓氏与专制王权无关。
故D项错误。
姓氏代表的是一个家族,反映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家族宗法观念而不是个人主义。
故C项错误,B项正确。
点睛:姓与名的排列次序折射不同的社会观,姓在名前,体现重视家族高于个人,重视血缘关系,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为代表。
而名在姓前,体现个人高于家族,崇尚个性。
2. 《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
”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
这说明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强调民本观念B. 强化等级秩序C. 缓和社会矛盾D. 规范统治行为【答案】D3. 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 代远情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故D正确,贵族执政、层级严密、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B、C。
4.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 实行郡国制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D. 制定《秦律》【答案】B【解析】“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天下的混战原因在于分封制,再实行分封制还会挑起战乱,故他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分封制,所以B为正确答案;A为汉初推行的措施,B是中央官制,D为法律方面的,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全国百强校Word】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 农具B. 礼器C. 食具D. 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
2017-2018学年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34小题,每题1.5分,共51分)1. 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答案】A【解析】“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的信息说明天子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统治,B错误;C属于宗法制的特点;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2. 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
3. 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
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 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C. 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D. 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与材料时间不符;D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34个题,满分51分)1.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茂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A. 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B. 启紫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D. 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伦式英雄”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关,同时受启蒙思想影响,这些人具有反抗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提倡理性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理性思考一切事物,反对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故B项错误;电气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之后到来的,与拜伦生活于19世纪初的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
2. 某高三同学复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
你认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A.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B. 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 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D. 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均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故选B。
民族文学是突出民族题材和民族风格,所以不选A。
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是从思想艺术而言而非文学而言,所以排除C;材料文学限定为西方,没有体现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所以排除D。
考点: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19世纪中期的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艺3. 某种文学作品,有人这样表述它的特点:“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以下作品能体现这一文学艺术思想的是①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②塞万提斯的《磨吉诃德》③雪菜的《西风颂》④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⑤屈原的《离骚》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随着感觉而走。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34小题,每题1.5分,共51分)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3.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
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C.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D.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已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6.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风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34小题,每题1.5分,共51分)1. 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答案】A【解析】“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的信息说明天子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统治,B错误;C属于宗法制的特点;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2. 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
3. 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
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 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C. 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D. 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与材料时间不符;D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4.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已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
5.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6.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
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风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
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1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