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理论与教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衬托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的背景、主题以及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章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举例:
- “风烟俱净”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突显了山水之美。
-文章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将友人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展现出深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难以把握,如“俱”、“共”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倒装句的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篇六朝时期的骈文,作者吴均以书信形式表达了对好友朱元思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美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样的描绘,是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的。
散文文类的理论审视与教学应对
散文文类的理论审视与教学应对对散文文类理论,学人的指摘颇多。
有的认为“类”太空泛,“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有的认为理论太贫瘠,不过是些“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说法罢了,而且这些是否属于散文的核心类性也值得商榷;有的直接断言“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其“个体特征晋升至第一位,文类的权威衰落了”;有的甚至将散文比作“破罐”——可以容纳乱七八糟的东西,总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既然散文理论是如此的“烂泥巴扶不上墙”,散文创作又是典型的“短笛无腔信口吹”,那么,散文教学信马由缰,跟其他文类混杂似乎也未尝不可。
事实果真如此吗?散文真的没有类性?现有的散文分类真的一无是处?散文教学真的可以跟着感觉走?要回答这些问题,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散文文类理论,以作出正确的教学应对。
一、重新审视散文文类理论事实上,指责散文文类理论贫瘠、不成体系,并不意味着散文创作及理论建构真的毫无建树。
作为一种早熟的文类,从先秦诸子的散文写作到唐宋的古文运动,再到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热潮,散文一直在文坛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伴随其间的,还有散文本身兼体、跨体的自觉,研究者对散文分类探索、散文审美建构、散文精神探讨、散文史书写等的种种努力。
所以说,散文研究并非乏善可陈,只不过众声喧哗,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罢了。
散文理论虽然杂多,但基本集中在文类理论的探索上,而文类理论的探索又多聚焦在“类”与“体”的思考上,不妨作如下回溯。
第一,类中含体。
文学角度的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语文教学中的三分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有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杂文学(文学性散文)、实用文(新闻、学术文章等)的三分法,以及“弃‘类’成‘体’”的呼吁与努力,都在强劲地宣示:散文分类或分体是可期、可行的,尽管这些分类仍被斥为“混乱无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电子版教师用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
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
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
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
“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
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
“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
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
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近五十年来古代散文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 究综述】 研
近五 十年来 古代散文研究 的重大理论 问题 。
宁 俊 红
(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 肃 兰州 7 0 2 ) 3 00 究中研 究范围、 做文史 的发展规律 、 散文流派 、 晚明小 品与现代散 文关 系、 做文 的
分类等 问题进行 回顾与总结 ・ 其观 念、 方法的更 新使 做文研 究有 了较大的突破 , 但散文概念 不清、 究范 围不 一致、 研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 月 第3 4卷第 2 期
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u n l f ij n ie s y ( hls p y Hu nt s& S c l ce c s o r a n i gUnv r i P i o h , ma i e o X a t o i o i in e ) aS Vo . 4 No 2 13 .
古代散 文文论 的研 究没有跟上 时代 的要求, 文研 究没有 能建立起 自己特有 的批评话 语等 问题 , 古代做 文研 究 散 是
没有形成应 有的论 争和繁荣局面的重要影响’ 因素。
关键 词 ;古代 散 文 回 顾 l反 思 。 响 园素 影 中 圈 分 类 号 : 2 7 6 10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l 002 2 (0 6 0 1 20 0 —8 02 0 ) 20 5 —6 1
本 文 认 为 从 研 究 的 实 践 来 说 , 文 研 究 中 应 不 应 该 散
选 》 始 . 来 就 存在 着宽 、 两种 不 同的文 学观 念 。 开 历 狭 2 0世 纪 初 , 着 西 方 文 学 观 念 的 引 入 , 们 开 始 较 随 人 多地 使 用“ 文 ” 一 概 念 ,散文 ” 为一种 文 体 。 散 这 “ 作 又 出现 了 广 狭 不 同 的 概 念 和 范 围 。 回顾 近 五 十 年 来 关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
浅析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摘要: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学理论主张,并取得了一定的散文创作成果。
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学古创新、革新文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明,故事构思新奇,语言新颖又不失凝练,多饱含深情,有时也不乏凌厉的气势。
本文将就韩愈散文的创作理论及创作特色加以分析解读。
关键词:韩愈散文理论特色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说有着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我们就必须得先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和韩愈。
“知人论世”自古有之,韩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论与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经历不可分割,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一、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
他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喜欢古文的文辞,而是为了明道。
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韩愈提出的“道”。
韩愈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与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关。
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现总结如下:(一)韩愈主张“文以明道”这是古文运动的纲领,也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石。
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
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这是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
韩愈积极入世的一生,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他曾三次进士落选,仍不放弃,《上宰相书》则表现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过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报负。
入仕后,他在“宦官专权”问题上曾上书极论公室之弊;在藩镇问题上,他主张用兵削平藩镇,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韩愈主张“文道合一”韩愈强调写文章重视表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华而有实。
他把“道”和“文”分别看做内容和形式,认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专题四: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节《论语》、《墨子》一、《论语》《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又很重视“礼”。
所谓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规范。
《论语》中出现“礼”字有七十五次。
孔子所谓的“仁”同“礼”是有联系的。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
孔子对“仁”的含义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和发挥,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解释就是“爱人”当然这种爱是有差等的,是由亲及疏、由远及近的,这样在孔子的理论体系当中就有了“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爱人”的内容,还有一些“爱人”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作为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有杰出的贡献。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位,较之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
散文文体及其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散文文体及其教学内容研究综述作者:孙雪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散文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形式,也是所有文体阅读教学中困难性最高的一种文体。
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优化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环节。
因此,就当前国内对散文文体及其教学内容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主要包含散文文体的发展与演变、散文文体特征和散文教學内容研究三个方面,其研究范围较广,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价值突出。
关键词:散文;文体特征;教学内容;研究综述]散文文体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环境的影响,而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问题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散文问题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优化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文选取相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就散文问题及其教学内容研究综述如下。
一、散文文体发展及特征(一)散文文体的发展与演变1.古代散文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罗书华(2012年)在《“散文”概念源流论:从词体、语体到文体》中认为,散文文体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总结为“概念源流论”,该理论中侧重的是散文问题形成的过程,总结词体——语体——文体三大形成阶段。
欧明俊(2013年)在《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中认为,散文文体的发展是以不同构想为基础的一种发展过程。
从古至今散文文体的形成均是受到作者对文体的构思结构而形成的。
目前国内在对古代散文文体发展与演变方面的研究侧重的是过程本身的形成,无论是形成阶段、形成因素和构成方式,都会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进而最终演变成当前我们所认知的散文文体。
2.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陈剑晖(2007年)在《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中认为,现代散文文体在选择和创造过程中不断的完成演变。
司马晓雯(2013年)在《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中认为,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与散文文体创作关键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于散文文体观念的转变,演变成了现代新散文文体。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
3、创作是作者心灵的独白,阅读是读者心灵的想象,创作与阅读都需要“会心”。
佘树森《散文的艺术魅力》:
散文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白。在那里,作者的心灵总是向我们敞开着,使人得以自由出入,聆听他倾诉衷肠。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真好比是“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李广田《谈散文》)。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如果作者的心灵又是纯洁、美好的,自会产生出更积极的效果。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真实。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的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
准此,则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文章常有硬性、软性之说:有杆无旗,便失之硬性;有旗无杆,又失之软性。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
概括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一、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愈、柳宗元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他们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
二、陈言务去。
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韩愈认为学习占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他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他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
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三、文从字顺。
韩愈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
赵翼也在《瓯北诗话》说:“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浑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艾的普遍原则,即“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
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地尽兴抒发。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外,还将真性情的穷苦愁恩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
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
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
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
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
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
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
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
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
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
先秦散文(历史、诸子)
4、《孟子》散文的特色
(1)《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
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 (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 阐明事理。 (3)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欲擒故纵。
5、孟子散文的贡献
孟子散文比之墨子散文有两点显著的进
步,一是比《墨子》更具有形象性,它 将《墨子》带有故事性的比喻,发展为 更为生动的寓言。二是其长篇议论文字, 比之《墨子》与《孙子》在技巧上更灵 活,更注意结构的安排。
先秦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的萌芽
一、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 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 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 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 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就文学而言,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 成的标志。
《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 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论语》:孔子的贡献
孔子的历史贡献是把他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的
积累做了比较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代,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一
生发愤忘食,乐人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目的是希图在 总结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寻求出理想的政治、 道德、伦理规范,确立一个能体现这些规范的 理想人格模式,并由此确定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的方案和途径。
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 《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 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 传》,即所谓“《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 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 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 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 者所重视。
韩愈散文写作理论
韩愈散文写作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大师韩愈(AD768-824),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文艺家之一。
他曾任过宰相、尚书令等职位,无论是官方文章还是散文都有精湛的表现。
在他著作中,有许多是针对散文写作的理论,被称为“韩愈散文写作理论”。
本文旨在阐明韩愈关于散文写作的理论,以期为新一代文学家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指导性建议。
韩愈关于散文写作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性、感性和逻辑性。
首先,韩愈认为,散文要充分发挥作者的个人观点、情感和思想。
这意味着,散文应该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展开,而不是单纯的转达知识。
其次,韩愈提倡的是一种感性的散文,他认为散文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捕捉虚构的内容。
此外,散文的核心内容应该贯穿细节,以及连接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
最后,他还强调了散文的逻辑性。
韩愈认为,只有将事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才能使散文真实而富有逻辑性。
韩愈散文写作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对于现代文学家们来说,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为探究韩愈的散文写作方式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主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着重于强调他所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是仅仅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
其次,语言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应该以流畅平实的语言来写作,以此使作品流畅而通顺,而不是运用拗口或者拗句的语言。
最后,作者应该把握文体的节奏。
在写作过程中,应避免冗长的句子和过长的段落,而应注意每句话的韵律,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等。
总之,韩愈的散文写作理论,给予我们许多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散文时有所帮助。
通过努力探究韩愈的散文写作理论,可以促进我们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而且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写作潜能。
散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抒写真实
散文是生活真实的描摹。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摹景, “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作家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灵 感受,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吴伯萧说:“说真话,叙事 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 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这就道出了散文的写实性 特征。 鲁迅的《朝花夕拾》全是忆旧的散文。百草园、三 味书屋、藤野先生、长妈妈……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字 字真真切切。当然,散文并不是单纯记录生活,更重要 的是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散文的写实 并非对生活机械地摹写,它也选材剪裁,提炼取舍,比 喻拟人,象征反讽……或直或曲、或隐或显,它终要依 凭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去打动读者。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 中一个重要概念。俗语赞曰“情文并茂”, 实际上告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文” 与“情”,思想内容和话语形式,是同等 重要的。“披文入情”,散文教学就要引 导学生鉴赏文章在遣词造语上的特别之处, 体会在文字表达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或 回环之美;品味文字传意达情之余所包孕 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等。 “情”“文”互征,这样才能使文意“虽 幽必显”。
例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粱实秋 印象最深 收益最多 画漫画 勾轮廓 新旧兼收 朴拙有力 怅惘…… 敬慕……
2、比较法(结构法)
可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春》《荷 塘月色》中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作家的 不同作品,如《济南的冬天》与《春》中 的写作技法进行比较,不同作家相同题材 的作品,如把《生命 生命》(杏林子)与 《生命 生命》(克伦 沃森)就思想内容进 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美点。
3、讨论法(思辨法)
欧阳修之古文理论及其散文创作
欧阳修之古文理论及其散文创作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
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风格婉丽,时有疏隽放旷气息。
能够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仅仅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
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姚鼐关于散文平淡美的理论与实践
,
。
在 该序
文 中 他 盛 赞 其诗 与 文 无 搫 悦 组 绣 搫 悦 指 带 子 与 佩 巾 组 绣 即 锦 绣 喻 诗 文 的 藻 饰
, ,
“
。
,
。
雕 凿 之 华 而 有 经 理性情 之实
,
” 。
并 借此 申 述
,
“
:
天 下 所谓 文 者 皆 人 之 言 书 之 纸 上 者
,
尔
。
言 何 以 有美恶
,
。
他说
“
:
夫古 人文章之体非
,
一
类 其瑰 玮奇丽
,
之振 发 亦不可 谓其尽 出 于 无意也 然要 是才 力 气 势驱使 之所 必 至 非 勉力 而 为 之 也
;
。
后 人勉学 觉其累 积纸上 有 如 赘 疣
, ,
。
故文 章 之境 莫 佳于 平淡 措语遣意 有 若
,
,
,
自
然生
成者
。
此熙 甫 所以 为 文 家之正 传 而 先生 真为 得其传矣
, , ,
其气 韵
盖 得 之子 长 故 能 取 法 于 欧 曾 而 少 更 其 形 貌 耳
、
,
。
连王 铁 夫这样 的无 名 之辈 姚
, , ,
鼐 尚 且肯 定 他 真 为 得 其 传 矣
“
”
;
对 以 昔 有 方侍 郎 今 有 刘 先 生 天 下 文 章 其 出 于 桐 城
“
古 籍 研究
卷下 引 为十分
‘
一
?
当 乎 理 切 乎 事 者 言 之美 也
、
’ ,
。
今世 士 之 读 书 者 第 求 为 文 士 而 古
王应麟《辞学指南》散文理论研究
王应麟《辞学指南》散文理论研究
王应麟是宋代文章与学术并重的一位通儒,著述颇丰,且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因备考博学宏词科而积累下渊博知识,谙熟“词科十二体”的写作技巧,此后历经馆阁翰苑二十年实践,益发博闻广识,能诗擅文可谓其当时所长,应当说,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是并驾齐驱的。
近年来随着南宋散文整体研究的勃兴,作为南宋文章与学术并重的王应麟,其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也随即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但是,从总体上看,近年学术界对王应麟文学成就的研究,成果甚少。
这或许与学界对宋末文学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鉴于此,本文侧重于通过对其《辞学指南》中散文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宋代散文理论及其创作的发展和特点,阐释作为应试备考的《辞学指南》一书所提到的为文之法以及王氏对中国古代散文系统理论的贡献。
本文分三部分,对王应麟《辞学指南》的散文创作理论作出论述。
第一部分分析文本,总结书中体现的文学素养理论,探讨作为指导学子应试博学宏词科的《辞学指南》的词科备考和日常学子应该具备和积累文学内涵的方法。
要求文气须深厚,倡导学者要涵泳六经,从传统经典中学习规范,同时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部分介绍《辞学指南》各种文体的写作格式及规范,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文体学思想及价值。
旨在体现出《辞学指南》继承《文心雕龙》“原释选敷”的文体研究思路及辨体理念。
第三部分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散文理论分析《辞学指南》所体现的为文创作所遵循的以体例为先,力求为文稳重严整的法则。
并以此为目的,对其在散文理论史上的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
本文通过
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力求体现出王应麟《辞学指南》的散文理论及创作价值。
诸子散文
•4、人才论
•孟子之人才论,爱才尚显,认为“君子有三乐”,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尽心上》)
(四)《孟子》的文学价值
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他藐视帝王,有时近于狷介;鄙夷奸佞,有时近乎偏狭;争论文艺,有时近于偏颇;待人诚恳率直,有时近于天真。
3、美学思想(文艺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
统一,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二)《论语》思想内容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
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
2、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生动记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1.选自《李太白全集》。 2.逆旅:旅馆、旅舍。逆;迎。古人以生为 寄,以死为归,如《尸子》:“老莱子曰:人生 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又如《古 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用其意。 • 3.浮生若梦:《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又《庄子· 齐物论》称庄周梦为胡 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意谓死生之辨,亦如梦觉之分,纷纭变化,不可 究诘。此用其意。 • 4.秉烛夜游: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秉:持, 拿着。二句原出曹丕《与吴质书》:“年一过往, 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5、大块:指天地、大自然。假:借。文章: 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 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 指出,天上日月,地上山川,以及动物、植物等, 均有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 6、序:同叙。天伦:天然的伦次,此指兄 弟。 • 7、群季:诸弟。季:少子为季,此指弟弟。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幼而聪慧,十岁 便能作文。深为族兄灵运所赏爱,常一同写作游 玩。 • 8、惠连: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 •
•
9、独惭康乐:自愧无灵运之才。谢灵运袭封 康乐公。康乐:谢灵运,南朝宋诗人,名将谢玄 之孙,袭封康乐公。以写作山水诗著名。 • 10、琼筵:比喻珍贵的筵席。琼,美玉。羽觞: 酒器,形如雀鸟。 • 11、羽觞(shāng):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 觞:酒杯。 • 12、 罚依金谷酒数:按金谷园宴客先例,罚 酒三杯。金谷酒数:晋石崇有金谷园,曾与友人 宴饮其中,作《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 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 • • • • • • 一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二 汉代散文 史传文 政论文 赋 三 魏晋南北朝散文 骈文 四 唐宋散文 第一次古文运动 第二次古文运动
高中古代散文选篇
必修1—5文言单元梳理
• • • • • 必修1——古代历史(史传)散文 必修2——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 必修4——古代人物传记类散文 必修5——古代抒情散文
第一册古代记叙文单元
• 烛之武退秦师 • 荆轲刺秦王 • 鸿门宴
第二册古代山水游记单元
• 兰亭集序 • 赤壁赋 • 游褒禅山记
• 五 元明清散文 • 八股文 前后七子 小品文 桐城 • 六 思考 • (一)实用性强 • (二)内容广 • (三) 演进规律 • (四) 重视修辞
现代散文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现代散文的情与理 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现代散文的疏与密
古典散文的思考
散文理论
古代散文
• 一 创作形象 诗文有别 • 二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 三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 (一)感受它的生活气息 • (二)感受其中的情趣 • (三)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
• • •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也。而浮生若梦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 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 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 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第三册古代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 • • • 寡人之于国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第四册古代人物传记类单元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苏武传 • 张衡传
第五册古代抒情散文单元
• • • •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