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教案端午节的由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传统节日》一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包括屈原的故事、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传统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难点:理解屈原的故事,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屈原的故事、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 粽子、艾叶等实物或模型。
3.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的端午节手工艺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了解的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屈原的故事(10分钟)讲述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3. 学习端午节习俗(10分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并通过实物展示或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习俗。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未提及的端午节习俗,如佩戴香囊、五彩线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 朗读与表达(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端午节的美好氛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实践活动(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体验。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由来:屈原投江2.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戴香囊、五彩线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 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历史渊源;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端午节的相关词汇。
二、教学重点1.掌握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能够正确理解端午节的各种节目和活动。
三、教学难点1.端午节的历史渊源;2.对于端午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促进交流式的讨论放开,激励学生的参与度;2.展示和演讲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为学生介绍端午节,告诉学生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而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非常的丰富多彩,也非常的历史悠久。
老师阐述了端午节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和行为,能够更加珍惜和爱护祖国。
二、正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老师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庄子,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秦汉时期生活的时候,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后来,他的政治行为不被秦朝皇帝所赞同,遂遭受严重的政治打压。
到他在沐浴水中投身而死,成为了中国春秋时期举世闻名的“屈原之祸”。
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百姓们便相约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来庆祝端午节,在河中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以此来纪念他的一生功绩,同样也是为了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爱戴之心。
2.探究端午节的意义老师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简单来说,就代表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感情。
湖南省出现的“龙舟赛”、“鸭子戏水”等名目繁多,而正所谓“舟有龙头鸭尾,潋有人情雀鸣”,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遗传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祖国的深情厚谊——最深沉的体现,就是那些在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留下的历史印迹。
三、总结端午节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节日,也使中国人民具备了一个强大的历史渊源的感觉。
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快地强化自身民族文化的亲近感,同时也能够振奋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学目标:、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纲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二、展示与交流、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
“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辅佐:协助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
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
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读词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树立文化自信。
2、学会识别生僻字,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培养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端午节的由来。
2、识别篆书生僻字。
【教学难点】1、掌握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学习篆书生僻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百家讲坛》《庐山谣》视频教材及宣传海报。
2、相关图片、资料配合教学。
3、学生准备水仙花、艾草等端午节习俗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内容(5分钟)1.张贴端午节海报,呈现端午节的主题以及一些习俗。
2.介绍了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踏青等。
3.激发学生探究端午节的热情,并对《庐山谣》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知识起源于传说。
二、呈现篇章(10分钟)1.领读《庐山谣》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2.解释篇章中的生僻字,学习篆书,发现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和深厚底蕴。
3.通过表演的形式重现图中没有具体细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理解篇章(15分钟)1.培养课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找出关键句,理解故事情节,并展开讨论。
2.解读篇章中的语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3.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拓展知识(1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各地的习俗。
2.介绍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学生通过制作端午节习俗用品来加深学习中的印象。
五、课堂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究端午节的信息。
如: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制作端午节文化PPT等。
2.鼓励学生在端午节期间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并且学会了如何识别生僻字、理解古代文化。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
前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一之一。
每到端午节,不但是孩子们喜爱的日子,也是成年人们庆祝传统、弘扬文化的日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学习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
起源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相信很多人都会提到“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却因为忠于国家、坚定信仰,最终选择了投汨罗江身死殉国。
而在端午节中,我们用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
据《史记》记载:早在唐朝,人们在端午节时已经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这是源自湖南岳阳市岳阳楼下的赛龙舟活动。
而今天的赛龙舟活动已经变成了一项受到全世界欢迎的运动项目。
传统习俗
除了赛龙舟活动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它的传统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吃粽子了。
民间传说,在屈原投江身死之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蛇蚯蚓等小生物吃掉他的身体,便在江边撒了一些白米和芦苇叶,让小生物们吃饱后就不会再去接触屈原的身体了。
后来,人们又发现,把米和馅料包在竹叶里蒸煮,可以让米吃起来更加香软,于是就有了现在熟知的粽子。
此外,端午节中还有喝雄黄酒、挂艾草、蒸香囊等习俗。
喝雄黄酒是一种道教仪式,挂艾草可以驱赶蚊虫和疫病,蒸香囊则可以驱蚊和杀虫子。
这些习俗虽然比较民间化,却非常有趣。
结语
总结一下,端午节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不管是赛龙舟、吃粽子还是其它的传统习俗,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30.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中屈原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五、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二、学习第一、三部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3.指名答.4.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四、复述课文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2.指名复述.五、拓展延伸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指名答.六、课堂小结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七、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国的传统节日》。
详细内容包括: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民间传说、习俗活动以及相关诗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掌握端午节的基本习俗活动。
2. 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学会运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基本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端午节的起源(15分钟)(1)讲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介绍屈原的故事。
(2)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如:屈原投江、伍子胥报仇等。
3.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15分钟)(1)讲解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2)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4. 诗词欣赏(10分钟)(1)学习《离骚》等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端午节习俗活动的画。
(2)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最喜欢的端午节习俗,并进行介绍。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3. 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离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你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阅读《离骚》,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答案:(1)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
意义:纪念屈原,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2)作者情感:忧国忧民,追求理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深度解教材: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表现了屈原忠诚爱国、关心人民疾苦和深受百姓爱戴。
选编此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情怀,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并依托文本,练习讲故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对于过端午节有着直观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插艾叶,有些地方还组织赛龙舟等活动,因此,对于节日的由来,他们会十分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知识与能力:1、会认“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积累“忠诚、悲愤、悲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4、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重难点:重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突破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表现屈原爱国的词句和百姓爱戴屈原的词句,在潜心品读中感受人物的深沉情感。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讲述时要求学生做到条理清楚,表达自然,同时鼓励学生在讲故事时适当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联系生活法,通过交流实际生活中的端午节,唤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脉络梳理法,引导学生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情节的变化与推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涵泳品读法,画出文中相关词句,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语文版四下30《端午节的由来》1
语文版四下30《端午节的由来》1微课案例教材: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十课《端午节的由来》。
微课目标:找出重点语句,品读一下,了解屈原是如何样的人,表达对屈原的热爱、怀念之情,借此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微课内容:《端午节的由来》一文依照题目就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大伙儿都明白: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闻名诗人屈原,同学们也都明白。
然而,屈原是如何样的人呢?什么缘故值得人们热爱、怀念?需要我们找出一些重点语句,品读感悟一下。
课件: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慢慢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热爱。
屈原真是一名好官,关怀百姓的生活,忠诚爱国。
如此的好官,百姓们如何能不热爱他呢?朝廷应该得以重用,让他连续为国家做奉献。
但是,好景不长。
课件:然而,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专门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这是一些奸臣诬陷忠臣的现象,从“想方设法”能够想象出那些奸臣的丑恶行径,他们是那么的可恨!而屈原如此的爱国志士却惨遭陷害,真是国家的悲伤!课件:楚王听信了谗言,逐步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楚王简直确实是昏君,听信了谗言,简直可气之极!屈原真是冤屈呀!惋惜了一腔爱国的热血。
课件:然而,屈原依旧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
他写了专门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屈原并没有倒下,而是连续为百姓着想,关怀百姓的疾苦,他真是忧国忧民呀!如此的人如何可不能被百姓热爱、怀念呢?屈原的爱国诗歌有:《离骚》《国殇》《卜居》《哀郢》《九歌·湘夫人》等,都表达了爱国情感。
课件:后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
秦国又趁机派兵来攻打楚国,占据了楚国的首都。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就如此为了楚国而投江自尽了,真是爱国!国家兴,他也兴;国家亡,他也亡。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30《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9)
课文原文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zòng)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yán)上插艾(ài)叶,有时还要佩带香囊(n áng)、在手腕(wàn)上缠红丝线。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
这个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在他的辅佐(fǔzuǒ)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但是,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cuò)施非常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wū)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楚王听信了谗(chán)言,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
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sòng)。
后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
秦国又趁机派兵来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mì)罗江自尽了。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人们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驾着小船沿江打捞。
他们捞哇,捞哇,可捞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捞到他的尸体。
万分悲痛之下,他们把船上的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jì)奠他,也祈祷江里的水族吃了这些东西后,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
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江中的蛟(jiāo)龙,使它无法张口。
过了几天,有人梦见了屈原,发现他的容颜十分消瘦。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议论起来。
大家都很奇怪:我们往河里投了那么多食物,怎么屈大人还是那样消瘦呢?一个老渔夫告诉大家:“那些食物都让水中的蛟龙鱼虾给吃了。
屈大人怎么会跟它们争吃的呢?”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
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
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
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
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
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
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还有赛龙舟、插艾叶等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忠于自己的职责,反对内忧外患,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治建议。
但是,他的政治观点被当时的政治集团所反对,他不得不离开楚国流亡。
当他听到故国被敌人攻破的消息时,非常伤心和痛苦。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乡被敌人所占领,决定投江自尽以表达对故乡的不舍。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百姓们陆续在河里扔入食物,同时也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
这就是后来端午节的起源。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办纪念活动,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它是用粘米叶包着糯米、肉、豆沙等馅料做成的。
它的形状有三角形、菱形、五角形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粽子的颜色也有很多种,红色、黄色、绿色等等。
赛龙舟龙舟是一种长条形船,头部和尾部都有雕刻的龙头和龙尾。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各种颜色、形状的龙舟争先恐后地向终点划去,场面非常壮观。
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插艾叶。
人们会在门前、床头等地方放一些艾叶,因为艾叶有驱虫、驱草蚊的功效,也可以保佑人民平安。
有些地方还会将艾叶插在门口或床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健康。
总结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勇敢、坚韧、豁达精神的体现。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各种传统的习俗来传承和发扬端午文化,也会在节日氛围的熏陶下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案:端午节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2.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2.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的理解和归纳;2.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课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清明节和中秋节的由来,然后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别的风俗和习俗呢?2.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出“端午节”的话题。
Step2:学习新课1.教师给学生播放有关端午节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端午节的基本情况。
2.教师又回到“端午节”这个话题上,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故事讲解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3.教师可以给学生学习一下端午节的一些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制作一些,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体验。
Step3:巩固和拓展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和句子,让学生归纳整理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然后进行回答和讨论。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并让学生背诵。
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和赛龙舟?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或者互相讨论,找出答案。
4.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这个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小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端午节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加学生对端午节的认知和体验。
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或者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端午节的喜爱和祝福,展示给全班同学。
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比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体验。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和习俗。
通过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原创】《端午节的由来》优秀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教材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发展目标:通过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
2 课文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讲了什么?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学习第二部分:1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本段,边听边思考: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2)围绕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汇报,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预设学生回答:①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②……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
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③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4)就是这样一位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遭到了谁的反对?引出文中“权贵”一词,哪位同学知道“权贵”的意思?(5)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预设学生回答: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诬陷屈原……(6)所以导致楚王是怎么对屈原的呢?如果你是屈原,面对权贵的诬陷,楚王的疏远,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生自由发言。
然而,我们诗人屈原他是怎么做的呢?齐读句子: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出示课件]引出:忠诚、爱国(7)让我们一起感受屈原的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出示课件],试着翻译。
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课教课设计范本三篇《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动人故事。
他爱国、有才华,而且深受百姓的敬爱,但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余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
此后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觉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杀了。
下边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课教课设计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教课目的: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带、敬爱、举措、诬告、尸体、风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要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课重难点:领会要点语句的含义,认识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电影。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好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动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依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现课件第二屏 )佩带举措歌颂尸体风俗疏远诬告敬爱粽子屋檐辅助驾着2.教师依据学生认读的状况,进行重申。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遗漏。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敬爱:由衷敬爱与拥戴,多用于对尊长。
诬告:诬告诬陷。
谗言:诬陷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公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伤时感事、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繁把食品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损害。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5.doc
主要著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2、 认读生字 戴措施 疏颂驾3、认读词语 诬陷辅佐 疏远祈祷香囊手腕传颂箸叶麦角圈套软禁祭奠消瘦趁机蛟龙万分悲痛 想方设法 无中生有 忠诚爱国 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这些图片画的是什么吗?这些图片与我国什么传统节日有 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0端午节的由来二、了解屈原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了解屈原的有关资料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 则,字灵均。
战国楚国人。
战国时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 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秀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贵族谗害而去职。
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背秦兵攻破,投4、 听写词语5、 理解词语6、 现在我们进入自主探究环节,我们请 组的周润岚上台主持。
A 、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为了纪念爱国人士一一屈原,人们把食物投到水里,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一一端午节。
B、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得是端午节的由来?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吗?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4)写屈原遭陷害,最后投江自尽。
第三部分((5、6)写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想方设法地祭奠他来寄托哀思。
第四部分(7)至今端午节那天仍保留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C、你喜欢屈原吗?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听。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文化体验——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背景与来历。
2. 端午节各地庆祝活动的特点。
3.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投影仪。
2. 纸质或电子的课堂笔记和教材。
3. 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 (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引入端午节这个主题,鼓励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体验。
导入 (10分钟):1. 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历和背景。
讲解与讨论 (20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讲义,详细解说端午节的由来和起源。
2. 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在中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活动与练习 (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特色的庆祝方式,进行调研和学习。
2.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调研结果,并比较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
概括与总结 (10分钟):1. 教师总结讲解的内容,并强调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就学习体会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端午节的资料,鼓励他们自主研究和丰富学习。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端午节的庆祝活动,进行展示或模拟演练。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学生完成小组调研报告或个人总结。
3. 学生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
2. 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3. 笔记和教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由来和意义,进一步拓宽跨文化交流的视野。
2. 鼓励学生参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制作或传统美食制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进一步了解端午节在中国各地的庆祝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节的由
来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
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
什么叫“万分悲愤”?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
指名答。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
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