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瓦金完小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案(s版下册30课)备课教师杜文钧执教教师杜文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粽、檐、辅”等6个会认字,“佩、戴、措、施”等9个会写字。
掌握“忠诚、悲愤、悲痛”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主要教法读思议品诵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执教时间: 2016 年月日节教学要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佩带、措施、传颂、爱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知探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用时:5分钟)1.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2.引导交流屈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巩固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屈原的资料。
(达标检测:1.农历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端午节的习俗有:。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3.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组织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要注意“施、疏、尸”是翘舌音,“措、颂、俗”是平舌音。
(2)新词理解。
辅佐:协助。
爱戴:敬爱并拥护。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内容简析】:《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专门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热爱与怀念。
故事第一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步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明白得、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为复述课文打下伏笔,促进语言的进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抓住屈原的言行,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具预备】: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年”的来历》、《清明节的由来》《重阳节的传奇》)其中,《清明节的由来》这篇课文的结构还记得吗?课文先写了(清明节的习俗),再写了(清明节由何而来的),最后写了(保留至今的清明节习俗)。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是【贴课题】。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u
让学生主动识字,掌握记 字方法,是课改新课堂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 (二)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祖母
2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7 莲叶青青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一)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看
鼓励学生积累词句,不拘
着这一池的田田莲叶,你想到哪些和莲叶有关的 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
好词佳句?(展示课件第三屏)
奇和思考。
(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一)轻声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边
朗读。
祖母对莲叶的特殊喜爱,为下
3. 理解句子。(展示课件第七屏)
文理解课文作铺垫。
(1)什么是“不以为然”?孩子们心里在
想什么?
(2)看看插图中的祖母,她却显得怎么样?
(理解“一脸欣喜”。)
(3)回忆一下平时奶奶是怎么疼爱我们的。
再自由读读这句,你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
(五)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叙述了荷叶的整个
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 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
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 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
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
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5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由来(第1课时)教案语文S版五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由来(第1课时)教案语文S版五篇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由来(第1课时)教案语文S版端午节的由来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先讲了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然后说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接着具体写了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
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最后写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学习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设计理念:本篇课文中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所熟知的,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而有的内容则是学生不太清楚的,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 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 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二、端午节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30.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中屈原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五、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二、学习第一、三部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3.指名答.4.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四、复述课文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2.指名复述.五、拓展延伸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指名答.六、课堂小结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七、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国的传统节日》。
详细内容包括: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民间传说、习俗活动以及相关诗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掌握端午节的基本习俗活动。
2. 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学会运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基本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端午节的起源(15分钟)(1)讲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介绍屈原的故事。
(2)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如:屈原投江、伍子胥报仇等。
3.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15分钟)(1)讲解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2)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4. 诗词欣赏(10分钟)(1)学习《离骚》等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端午节习俗活动的画。
(2)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最喜欢的端午节习俗,并进行介绍。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3. 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离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你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阅读《离骚》,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答案:(1)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
意义:纪念屈原,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2)作者情感:忧国忧民,追求理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m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 措施 传颂 尸体 习俗 疏远诬陷 爱戴 粽子 屋檐 辅佐 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爬山:教学设计(一)教案设计1【内容简析】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化儿子要努力折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观赏大自然的景物。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特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运用自主、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抓住重点,通过读中悟、悟中赏、赏中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化学生做事要有信念,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
3.相识“逞、煌、崎”等4个生字,会写“煮、拂、燃”等6个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教具打算】1.生字、词语卡片;2.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视察插图,激趣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看画面:一个夏日的早晨,一对父子早早起床去爬山,这是他们刚爬上山顶时远眺的情景。
同学们,有的人爬山是为了折服山,有的人爬山是为了折服自己。
这一对父子爬山原委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爬山》。
2.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圈画生字和要求驾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状况,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声试读,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5.抽读课文,指导正音。
(抽个人、抽小组或全班,一节一节过关。
)6.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状况。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父子俩一同爬山时,父亲教化儿子要努力折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观赏大自然的景物。
)②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
)(重点指导读正确父亲的话。
)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生字新词:“煮”字不要写得太长;“拂”字第七笔是撇,留意笔顺;“燃”字笔画多,留意不要写得太宽;“煌”字是火字旁,第四笔是点,左边不要写成“光”。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课文《端午节的由来》的阅读;
2.语言点讲解:词语、句式、段落;
3.小组竞赛:端午节知识问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2.阅读课文
1.让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标注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课文讲解:让学生明确每个段落的表达意义、主题思想和作者用词的特点。
3.语言点讲解
1.生词:鲜艳、树干、污水、倡导、重视、香气;
2.重点句式: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130 端午节的由来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一天,2人们都要吃粽(zònɡ)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yán)上插艾(ài )叶,有时还要佩带香囊(nánɡ)、在手腕(wàn )上缠红丝线。
段导读:本段描写端午节的风俗。
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
这个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描写端午节的风俗和历史。
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在他的辅佐(fǔ zuǒ)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3[①“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但是,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cuò)施非常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wū)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②这句话点明了什么内容?]楚王听信了谗(chán )言,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1☜ 23①为下文描写屈原投江自尽,人们去救他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4 ②点明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
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
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sònɡ)。
段导读:本段写屈原被流放。
来,楚王中了秦国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
秦国又趁机派兵来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mì)罗江自尽了。
5[③屈原自尽的原因是什么?]他。
6[④“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人们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驾着小船沿江打捞。
他们捞哇,捞哇,可捞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捞到他的尸体。
万分悲痛之下,他们把船上的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jì)奠他,也祈祷江里的水族吃了这些东西后,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
7[⑤“把船上的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祈祷江里的水族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些情节说明了什么?]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江中的蛟(jiāo)龙,使它无法张口。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 1
30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巩固复习1.读词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填写。
(1)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2)屈原为百姓()(3)屈原()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现在的端午节()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
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
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
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
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
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
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语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1篇)
语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1篇)语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
”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
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__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 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 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
疏”
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
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认读生字词,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有利于巩固生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组内讨论分段,说段意,再派出代表进行反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 1、2 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 3~6 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 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
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
(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
(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
(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
(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
(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
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
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
(“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民族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