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现状及展望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迅 速 发 展 推 动 了城 市 化 进 程 ,
13 城 市化 水平低 和城 乡 “ 元 ” 体制 导致 的剩余 . 二
而城 市 化 进 程 必 然 伴 随 着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转 移 。
曩艇璧甄圜
l
l
我 国农村剩 余劳动 力转移就 业 问题 现状及 展望
张云 刚
( 中共寿 光 市委 党校
摘
山 东 寿光
220 ) 670
要 :中国是农业人 口大国 ,每 年农村 剩余 劳动 力新增 约 60万 ,能否实现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充分转移就 业 .不 0
仅 关系到农 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建设 ,而且也 关 系到农 业现代化 的进程。从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形成 的原 因着手 , 在调查 中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现状和存在 问题 的基 础上 ,展 望中国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就业的 出路。
较高 的工 作 ,不 再 是 无 奈 的 只 能 从 事 城 市 中无 人 干 的脏 、累 、危 险和 待遇 低 的工 作 。 ( )增 强 进 城 农 4 村劳 动力 的法 律 意识 。进 城 的农 村 劳 动 力 由于 缺 乏 法律 知识 ,在 遭 遇 雇 主 的不 公 正 待 遇 时 ,往 往 选 择 忍气 吞声 或 过 激 行 为来 解 决 。政 府 相 关 部 门可 以动 员 司法人 员 、律 师 和 法 学 学 者 对 进 城 的农 村 劳 动 力 进行 公益 性 的法 律 服务 。 4 2 发挥 政府 的 主导 作 用 ,建 立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就 .
1.% ,较低 的 文 化 层 次 决 定 了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0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和培训水平低以及户籍制度限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并改革户籍制度。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经济结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户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培训质量、户籍制度改革。
1. 引言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在于,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他们主要依靠农村传统产业为生,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就业困难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难的严峻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占据着我国劳动力总量的相当比例。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渴望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难以顺利实现转移,导致了农村地区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受限,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还表现在就业机会匮乏、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等方面。
在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年轻人只能从事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微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23年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2023年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2023年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__x我所驻的__镇__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
__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
作为__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
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__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__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__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__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__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第一,转移不够。
截止到12月,__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
__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
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
__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难进入城市就业,二是农村产业发展不足。
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1. 城乡格局不合理。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因素较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和阻碍。
2. 教育水平低。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整体偏低,造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技能低,难以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单一,很多劳动力无法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增加了他们外出谋求发展的动力。
4. 政策上的障碍。
农村户籍限制、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城市中却不能享受城市户籍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也是致使农村人员不愿意和难以转移的原因之一。
1. 加强政策支持。
在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户籍限制,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后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 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条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着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转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愿、转移方式以及转移后的就业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选取了我国地区农村地区的五个村庄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主要为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
三、调查结果1.转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有大约80%的农村劳动力表示有转移意愿。
其中,30%的人表示有强烈的转移意愿,40%的人表示有一定的转移意愿,剩下的10%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就业机会,10%的人则表示没有转移意愿。
2.转移方式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约占总体的5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城镇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获得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2)外出务工:约占总体的30%。
这一方式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外地城市或附近农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临时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
(3)创业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创业或开设小型农业产业进行就业。
(4)家庭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农村家庭经济,进行自给自足的就业。
3.转移后的就业情况据调查显示,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较转移前有显著的增加。
其中,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最高,其次是创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较低。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问题:1.转移意愿高但实际转移机会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村劳动力有转移意愿,但只有50%的人选择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而且创业和家庭就业的比例都较低。
这说明在转移方面,政策和市场的供给还没有达到农村劳动力的期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浅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有与一般国家共同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关键词:特点分析制约因素转移的对策1.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现状1.1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1.1.累积性剩余累积性剩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历史性剩余。
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有13亿人口1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多一点,只及世界水平的40%。
而其中农业劳动力就达4.5亿多,农民劳均耕地只有4亩。
按传统手工农业耕作方式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计算,我国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
加之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管理模式,认为地割裂和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因此,日积月累,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累计下一个庞大的数量。
1.1.2.替代性剩余“劳动生产律的提高,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力的过剩”。
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1.1.3.波动性剩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波浪式曲线。
劳动力就业状况与这条曲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经济发张曲线上升时,劳动力就业就相应增加;反之,就相应减少。
我国现在约有1.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
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
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
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3、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_问题及建议_刘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刘 华(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城市就业结构、改善区域人口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93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39-02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任务艰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的战略问题。
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来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 000万到5 000万人就够了,而2000年末我国农村就业人数高达5亿。
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到达50%。
如果人口按15亿左右计算,城市人口应在7.5亿左右。
而现在城市人口4亿多,到2020年,再增加3亿左右,平均每年将有1500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劳动力数量庞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的数据,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达6.45亿,
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8.1%,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水平较低
从普查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
低下,学历结构又极不平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大专及其以下仅占52.8%。
3、技能水平落后
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重点面临着因小生产经营性活动已经衰落,其工作经历一般受限于当年的贫困家庭家务农活。
技能结构也大多以低级
工人为主,技能水平偏低。
4、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
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流向了城市,尤其是农民工,许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发展机会,相应的就业形式也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1、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培训机构,增
强农民对劳动技能和技术的认识,拓宽个人的就业视野,提高农民的技能,促进农村就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 人 口增 加 的 同 时产 生 了大 量 剩 余劳 动 力 。并 且 由于 农村 的学 习 教育环境有限 , 因此 大 多数 人 的文 化 程 度 很低 , 仅 为 小 学 、初 中或 者高 中, 好一点的便是大专, 因而 劳动 力 在 转 移 的 过程 中会 受 到 很
l 、农 业 劳 动 力 。农 业 劳动 力 是 指 从事 农 业 生 产 活动 的 人 口所 具 有 的 劳 动 能力 。农 业 有 广 义 、狭 义 之 分 : 广义农业 , 是 指农 作 物 栽培 业 、林业 、畜 牧 业 、渔 业 、 狩 猎业 、野 生植 物 采 集野 等 ; 狭义 农业 , 是 指 种植 业 。我 们说 的 农业 劳 动力 是 指广 义 农业 劳动 力 。 2 、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 。这 一 概 念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对性 , 剩 余 劳 动 力 会 随 着 生产 水 平 而产 生 变 化 。农 村 之 所 以会 出现劳 动 力 剩 余 , 主 要 就 是 因为 当前 的劳 动 力数 量 已经 超 过 了当前 的生产 需 要 。 3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这 里 的 转 移模 式 通 常可 以 总 结为 两 种 : 种 是产 业 转 移 , 从 农 业 转移 为 第 二 产业 或 者 第 三产 业 。 而另 一 种 则是地区转移 , 即区域之间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或者农村向郊 区农业 转 移 等 。这 种 劳 动力 转 移 定义 主要 是相 对 于 产 业 的 , 同行业 之 间 的 区域转移 , 在 本 地 区 中也 是 一 种 剩 余 劳 动 转移 , 但 是 从 行 业 角 度 来 讲, 其 在全 国 范 围 中不 算 是劳 动 力转 移 。
一
3 、农村 劳 动 力数 量 大 素质 差 。 人 口 问题一 直 是 中国难 以 解决
的 问题 , 而 中国 的基 本人 口数量 大 多 来 自于 农村 , 相 比城 市人 口 , 农 村人 口众 多 。新 中 国在 成 立 后 , 农村 人 口数 量 增 长迅 速 , 劳 动力 规 模 扩 张速 度 极 快 , 因而 导 致 了 农村 持 续 性 就 业压 力 , 这 也 是 导致 农
多 阻碍 。
二 现 状分析
根 据 当前 统 计 , 我 国 农 村剩 余劳 动 力 数 量 十分 巨大 , 并且 数量 呈 现 出逐 年 上升 的趋 势 。 就业 同劳 动力 之 间 存在 矛 盾 , 并且 这 种矛 盾 会 在相 当 长 的一 段 时 期 内变 得 更 为 突 出 : 农业要素不断投入 , 因 而农 业 生 产 上 逐 步 实 现 了技 术 化 转 变 , 劳动生产率不但提高 , 相 对 就 会 对 劳 动 力 的需 求 量 下 降 , 并 且 随着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发 展 , 耕 地 面 积也在不断的减少 , 农 业就 业数 量 不 但 降低 ; 另 外 乡镇 企 业 在 在 当 下 的发 展 中, 也 遇 到 了 困难 , 能 够 吸 纳 的劳 动 力数 量 相 对 下 降 , 这 些 是农 村劳 动 力数 量 增 长的 主要 原 因 。 在 我 国 经 济体 制改 革 开 始 实 施 , 并 明 确 了 社 会 主义 目标 后 , 作 为 一 个 农业 大 国 , 我 国农 村 中单 一 从 事 农业 生 产 的劳 动 力 数量 也 随 之降低, 这必 然 会对 劳动 力 转移 方 式造 成 影 响 。
宏观经济 l M a c r o s c o p i c e c o n o my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 国的现状
王维 兰 内 蒙古 自治 区呼 伦 贝 尔市 鄂 伦 春 自治 旗 委 党校 1 6 5 4 5 0
摘要 : 经济 发展 水平 以及经 济结构是 影响一 个 国家就业 水平的主要 因素 , 劳 动力的就 业规 模是 需要 以适 宜的经 济结 构做 为基础 的 , 需要 同生产 力发展 水平相适应 , 并 受到 了人 口数量 变化 的影响 。文章便针 对 当前农村劳 动力的剩 余 状 况以及转 移过程 中遇 到的 问题 进行 了讨论 , 分析 了造成 农村劳 动力过剩 的主要 因素 , 并综合 了当前 的经济发展 结 构 水 平 对 该 类 问题 的 影 响 , 探 讨 了我 国该 如 何 解 决 农 村 劳 动 力过 剩 问 题 , 并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提 出 了相 应 的 管 理 制
约政 策 。 关键 词 : 剩余劳 动力 ; 转移 没有 按 照 正 规 的 程序 , 存 在 操 作上 的违 法 违 规 现象 , 不 但 拖 欠 农 民 工 工资 , 还 会在 出现 一 些 突 发性 问题 时 推 卸 责任 , 严 重 侵 害 了 农村 劳 动者 的合 法利 益 。 此外 , 劳 动 力 输 出地 也 没有 将 劳动 力 后 续 保 障工 作 做 好 , 也 没有 予 以有 效 的 管理 , 因而 劳动 力 在 遇 到 问题 后 没有 办 法 及 时 的 解决 , 或 者 根 本 无法 解 决 , 劳 动力 在 转 移 上 的 积 极性 便会 受 到影 响 。
4 、 制度 对 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具 有 制 约性 。当前 的 非 公有 制
经 济在 劳 动力 吸纳 上 , 相对 比公 有 制要 差 很 多 。我 国 当前 所 实行 的
政 策具 有 城 乡差 异 性 , 农村 户 口 以及城 镇 户 口在 就业 上 会 存在 很 大 的 差异 , 因 而农 村劳 动 力在 转 移 的 过程 中会受 到 很大 的限 制 。并 且 当 前 农村 信 息 服 务 还 稍 显落 后 , 因而 劳动 力 在 转 移 时相 对 较 慢 , 同 时 也 没有 健 全 的流 动 机 制 。另 外 针 对 农 民 工 的 专 门性 法 律 法 规 还 尚未 建 立健 全 , 因而 农 民工 在 务工 过 程 中的合 法权 益 无 法得 到 有 效 保障, 这 也是 制 约劳 动 力转 移 的 重要 原 因 。对 当 前 的行 业 以及 各 类 企业 的发展 状 态 进行 分 析 , 能 够为 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提 供 岗位 最 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