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3.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3姓名:知识链接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我们学过的“说”的有《爱莲说》。
“马说”即谈马,论马。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马说》一文就表现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语翻译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给加点字注音。
祗.辱( ) 奴隶.( )相.马( )骈.死( )槽.栎( )外见.( )食.马( ) 一石.( )2、积累重点词语,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资料,有疑问集体讨论解决。
重点词义。
然后:虽:祗:于:骈死:以:称:一食:或:尽:是:才美:且:常:等:道:安:尽:临:②辨析词义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马者()食.不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食之.不能尽其才()③通假字食:见:材:邪:3、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不懂得互相讨论,查阅资料。
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交流理解文意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那么本文是怎样一步一步阐述道理的?2、本文借事喻理,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从文中看,由于“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命运如何呢?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包含什么意味?5、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课堂延伸作者认为:人才到处都有,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马说》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3、指导朗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精品教案与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出示“马”字的演变,请大家说说相关马的成语。
引出“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了解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
二、解题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播放课件——作者简介(填空)】请一名同学来完成。
韩愈(768~824)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马说”即说马、论马。
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类似的文章。
三、走入文本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这三段。
要求是: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1、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千里马日行千里,千里马吃得多。
有特异的功能必然就有特殊的要求。
吃得有多多?大家一起用课文的话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习第二三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②背诵全文,并能默写下来③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并小组提问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重点:学习第二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学习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二、课堂学习研讨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2、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三、当堂训练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在外面”)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马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3课马说【明确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写作背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
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说”古代一种_________,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____________,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_______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填空。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做“食马者”,将__________比做“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_______的原因,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内容探究(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示例:这是一匹遭遇悲惨的千里马,因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精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马说》【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
作品风格: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相关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十年之久,最后无限郁愤,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链接一角(一)关于伯乐和千里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为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
一次,他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他跑了好几个国家,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孙阳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他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
他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就把它买下来,献给楚王。
楚王一见他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被他愚弄了,有点不高兴。
孙阳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孙阳更加敬重了。
(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自主学习室】◆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马说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资料链接1.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春初二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1年春初二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全然缘故。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
【课时打算】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摸索题,预备展现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现“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摸索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形导入激发爱好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繁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地爬行依旧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车抱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因此低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同时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自主学习展现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 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 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 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3 马说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2。
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点学生背诵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二、出示目标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理解文中的寓意自学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结合文章的背景,填空.(10分钟)本文采用()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 (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自学指导:再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若不能独立解决,可小组交流。
1.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生回忆识记韩愈的相关知识与唐宋八大家知识。
大声齐读课文。
思考认识伯乐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明确作业与重点知识。
为学习《马说》中包含的意义做好伏笔与铺垫。
熟悉回忆识记唐宋八大家。
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把握认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个
性
化
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调整马说章节(课题)名称
马说
学时
2-2
总课时
80—29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3、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过程
方法
反复朗读,结合工具书,自主理解重难点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马的认识与对马的评价。
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马的评价与认识。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马说》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理解句意,结合背景,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入 :
《神雕侠侣》中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马 说
作者 韩愈
唐宋八大家
“千里马”比喻人才;
托物“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一)挑战第一关
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
听节奏,悟语速。
(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
(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
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
B 语速、停顿恰当,
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
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3. 你能把文章中的通假字找出来吗?
4.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学习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
5. 自学指导二:翻译句子。
6. 词语归纳。
(三)挑战第三关
1.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文字说明了伯乐的什么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2.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4.本文的思路:
(1)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5.讨论: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四)挑战第四关
读出情感:体会情感和写法。
1.请勾画出表达韩愈情感的语句?
2.请试读出来,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情感?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探究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
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 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 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C. 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五、作业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写成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