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一、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如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暴政〞、〝霸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载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事先,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难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理想,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注重人民的作用;提出残酷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剧烈支持不义战争,以为只要〝不嗜杀人者〞,才干一致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劳,他四处游说,宣扬他的〝暴政〞〝霸道〞,并把这一希望寄予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到达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承袭并开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关于恢复经济,开展消费,使人民得以疗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二、字词了解(一)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添加③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2、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3、去古义:分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7、得道者多助得道:()8、亲戚畔之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寡助之至至:()12、委()而去()之13、兵()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4、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孟子曾经说过四句著名的话语,哪位同学能回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为大丈夫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的二篇著名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预习检测1、通假字亲戚畔之()(2)重点词理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池非不深(3)多义词理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多助之至(4)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三、分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3、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孟子两章导学案二
18《孟子两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3.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2.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3.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疏通文意。
★要求: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标记出重点、难点、疑点。
★方法指导:1.2.3.注意标记的语重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提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方法:(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2.3.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孟子》二章导学案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板
书
设
计
客观条件:苦、劳、饿、空乏、乱
(个人)造就人才
主观条件:改、作、喻
(国家)治理国家:入则……出则……国恒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预设:(1)正音:
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称为“亚圣”。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我们曾学过他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3.助读资料: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 《孟子》两章(导学案)
17 《孟子》两章课题 《孟子》两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完成当堂检测。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2.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课 前 预习作品简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人关于农业生产的常用说法,而孟子用这三个词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人和”是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等。
“地利”是指客观方面有利的地理条件。
客观方面,除“地利”以外,还有时令、气候,乃至相对的政治形势等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孟子》二章学案设计(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学案设计(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4课时富贵不能淫第一课时 2017-12-7 星期四一、引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岂:。
 诚:。
 惧:。
 安居:。
 熄:。
 是:。
 焉:。
 子:。
 未学:。
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不译。
《孟子》二章教案二
孟子二章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3.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孟子及其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教师简要讲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其中的核心观点。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组选择一篇《孟子》二章的段落进行深入讨论;2.每组讨论完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四步:重点解析1.教师重点解析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难点和疑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第五步: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总结表格等方式展示归纳结果。
第六步:相关阅读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和其思想。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章节的《孟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2.学生可以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文学解析;3.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六、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和结果;2.学生对《孟子》二章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质量;3.学生完成的相关阅读作业的质量。
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相关练习;2.撰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以上就是《孟子》二章教案二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孟子》二章导学案
主
学
习
一、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得出全文结论的句子:
(3)、文中说明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
(4)、“人和”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二、理清论证思路。
提问: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
文章开篇提出,指出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与、与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论述了对战争胜利起决定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的结论,阐明了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第_18_课第1_课时
课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曹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习流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积累实虚词含义
学习策略:朗读——积累——翻译——强化
自
主
学
习
一、常识积累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你的补充还有哪些句子?写下来。
达
标
检
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义:)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委而去之(去:) 亲戚畔之(亲戚:) 池非不深也(池:)
(3)一词多义;
合
作
探
究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与“”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21《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导学案
初二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语文小组时间:年11 月7 日学习内容:第21课《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难点: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1、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句读停顿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说出句子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百里奚...举于市.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三、展示反馈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给加点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鱼我所欲也》【学习目的】: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课文。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课文观点的理解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
2.反复朗读课文。
一、定向导入: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下面的话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见注解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断句。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再读课文,流利、有感情。
三、师生小结: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前三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积累重点实虚词;疏通文意。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 )⑵委而去之()⑶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两章导学案
18 课:《孟子》两章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
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二、合作探究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子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⑴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⑵古今异义词:说出下列句子中的词义变化。
)()()()⑶解释一词多义:以:()()之:)()()))⑷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巩固与运用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池非不深也()(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3.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一句是由四个()句组成的()句。
其作用是:4.本文所指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 A、依靠优越的物质条件。
B、依靠山河的险要。
C、依靠正确的战略决策 D、施行仁政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6、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句(无标志 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 困: 作: 【虚词】于: 征: 色: 喻: 拂士: (通假字)拂:
熟练翻译 至少要翻
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导学案九年级语文 编号157X——WYW004
出: 敌国: 第二段译文整理:
【虚词】然后:
而:
特殊句式:困于心,衡于虑。 特殊词语整理: 通假字:曾: 一词多义: 发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词类活用 必先苦 其心志: . 所以动 心忍 性: . . 入 则无法家拂士: . 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 . 然后 知/生于忧患 .. (四)重点探究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
句(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衡: 拂:
译课文 3 遍,能够 做到不借 助辅导书 准确熟练 翻译课文 相互交流 翻译过程 中有疑惑 的要主动 向老师请 教,不把 问题留到 明天。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 . 人恒过: ..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 士 古义: 今义: 然后 古义: 今义: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又想要说明什么?此句有 何表达作用?
2、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磨练目的是什么? 阅读第二段,思考讨论: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 须具备哪些条件?
4、这一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 编号
157X——WYW004
课题 审核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型 贾玉花 主备人 学习内容
新知探究 张金华
使用时间 使用人姓名
第 3 周
学习目标: 1、识记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能准确翻译文意。 2、读准句子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能理解“得人和者得天下”的道理,从而“人和”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独学(认真研读课本,完成导学案,准确运用规定符号(ABC)标注题的难易程度,不 会和不理解的地方用双色笔标注,完成之后自行与同组同学进行课前合学。) (一) 识记作者 1、孟子: 《孟子》 (二)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给加点字注音 ①七里之郭 . 界 ②米粟 .非 不 多 也 ③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④亲戚畔 之 . 3、用/划分停顿节奏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③城 非 不 高 也。 ④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⑤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⑥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也。 (三)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 4、解释重点词义,熟练翻译文意。 词义整理: 【实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郭 环 【虚词】 夫: 然而: 【实词】 是: 池: 兵: 革: 兵革: 坚利: 粟: 委: 去: 【虚词】之: 故: 【实词】词类活用域: 【虚词】以: 【实词】词类活用:固: 山溪: 险: 词类活用威: 道: 【虚词】至: 【实词】亲戚: (通假字)畔: 顺: 君子: 特殊词语整理: ① 通假字:畔: ② 一词多义: 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 ①七里之郭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寡助之至 而 ①夫环而攻之 ②然而不胜者 ③ 词类活用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 .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译文整理:
使用时间 使用人姓名
学法指导 请认真读 学 习 目 标,并标 出关键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 句式;能准确翻译文意。 2、读准句子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独学(认真研读课本,完成导学案,准确运用规定符号(ABC)标注题的难易程度,不 会和不理解的地方用双色笔标注,完成之后自行与同组同学进行课前合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畎 ( ) 亩 ( ) 胶鬲 ( )拂 乱 ( )曾 益 ( ) 拂 士 ( ) . . 傅说 . . . . . 2、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 3、解释重点词义,熟练翻译文意。 第一段词义整理: 【实词】 发: 【虚词】于: 【实词】畎亩 举: 筑: 士: 市: 【虚词】故: 【实词】任: 【虚词】于: 【实词】是: 【虚词】也: 【实词】词类活用苦: 词类活用劳: 词类活用饿: 【实词】 空乏: 拂 乱: 筑: 士: 市: 【虚词】所以: 【实词】词类活用:动: 词类活用忍: 曾益: 曾: 第一段译文整理:
独 学 要 求: 1、 先看课 本 2、 自主完 成 3、 课前各 组学科小 组长抽测 知识掌握 情况。
自译课文 借助注释 自己翻译 课文,要 准确翻译 导学案中 的中重点 词语和句 子
特殊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 还是 “被任用”的意思) 第二段词义整理: 【实词】恒: 过 【实词】 (通假字)衡: 【实词】入: 法家:
学法指导 请认真读 学 习 目 标,并标 出关键词
独 学 要 求: 1、 先看课 本 2、 自主完 成 3、 课前各 组学科小 组长抽测 知识掌握 情况。
自译课文 借助注释 自己翻译 课文,要 准确翻译 导学案中 的中重点 词语和句 子
熟练翻译 至少要翻 译课文 3 遍,能够 做到不借
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 编号
157X——WYW004
助辅导书 准确熟练 翻译课文 相互交流 翻译过程 中有疑惑 的要主动 向老师请 教,不把 问题留到 明天。
★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句( “非„„也”表否定判断) (四)重点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2、第二段中: 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有何作用? 3、第三段中: 该段摆出了什么论据?什么角度?有何作用?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 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从第 2、3 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最重要的一个 因素是什么?( )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① 、 划 出 文 中 的 排 比 句 , 说 说 其 作 用。 ②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③ “ 人 和 ” 的 实 质 是 什 么? 6、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的结论是? 7、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8、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9、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二、合学 针对标注为 B、C 的内容,先对学再组学,要求人人参与,达到标注◎的题能掌握,时间三 分钟。 三、展学 要求:人人参与;使用教鞭,脱稿展示;站姿准确,声音洪亮;与听展人员有互动;无缝隙 衔接。 四、当堂检测: (自己独立完成,时间 5 分钟,然后对子之间互批互评) 1、孟子,名 ,是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邹人(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 是 的再传弟子。他是著名的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 学大师,被尊为“ ”,宣扬“ ”“ ”,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 虐民,他的“ ”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 也有积极影晌。 《孟子》是 所作,是 家经典之一。这是一部记录了 的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 》《 》《 》与《孟 子》并称为“四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 编号
157X——WYW004
1、翻译下列句子: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 行/拂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5、文章最后得出的论点
。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论点的?
6、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 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7、背诵课文 二、合学 针对标注为◎★的内容,先对学再组学,要求人人参与,达到标注◎的题能掌握,时间三 分钟。 三、展学 要求:人人参与;使用教鞭,脱稿展示;站姿准确,声音洪亮;与听展人员有互动;无缝隙 衔接。 四、当堂检测: (自己独立完成,时间 5 分钟,然后对子之间互批互评)
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 编号
157X——WYW004
A. 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课题 审核人 贾玉花
委而去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 D.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新知探究 张金华 威天下不以 第3 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 主备人 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