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讲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及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2、难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由此导入)(二)教授新课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386年、439年)----改革的前提——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然性1)阶级矛盾尖税: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材料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 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 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1 . 北 魏 建 立 : 386 年 ,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 .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 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 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 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不利于改革
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 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 兵南下征服“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推动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政治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讲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 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均田制
前提所:①谓因“战均争田和”人,口迁不徙能,政理府解掌为握“大平批均无土主地荒地”。, 只是②将统掌治握者…在…国分家土手定中居的…那…部均分田制公的田雏,形进。
目行的有:限增度加的政府授财田政、收还入田,。缓受和田社会农矛民盾对。土地 内只获从他容有得而们:农经使保的民营用障土:使土政地(用地府占1) 男 可权权的有1子 以5和领,益财不岁妇种以不的政受女土上准同收任地的随时入何, 意,。影露桑田田买要对响::不可卖 承地 。无已可继主耕;担主对继承荒种承买地过农义来农买卖;的卖土民务说民,地无在,,来;所有权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4、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 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5、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 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其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3、奠基础: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 封建化进程;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 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 族融合均以汉族为 治,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民族矛盾: 原因: (1)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2)官吏无俸禄,贪污、搜刮加重百姓负担。 (3)强迫服役当兵,任意杀戮。 结果:民众起义,威胁政权稳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原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悬殊。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思考:据材料,概括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孝文帝改革

2、整顿吏治
• 1、目的: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 2、措施: 俸禄国家筹集,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 3、作用: 吏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 盾, 减轻人民负担。
3、迁都洛阳
㈠.迁都原因: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⑴政治: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㈡、迁都直接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移 风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易 改汉姓, 俗 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改籍贯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以洛阳为原籍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 建化进程
采纳汉族的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典章制度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胡 服
汉服
归纳综合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均田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汉化)
均田制
演变: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
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含义: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
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1.均田制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整理 1 智者的选择 ( 改革的背景 )1.客观(1) 统一:北魏崛起,于 439 年统一北方。

阶级矛盾尖锐(2) 矛盾 民族矛盾复杂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 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 深度点拨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 2 改革的内容1.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 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洛阳①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 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进改革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课中思考] (1) 阅读教材P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阅读教材P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提示
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①进步性 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几百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 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局限性 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1234
解析 答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 “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 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 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中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 提示 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提示
史论总结
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主要表现: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③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出现原因: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 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 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

人民历史选修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人民历史选修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4)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5)性质:土地国有制
延伸: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 类型有哪些?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均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
评价: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6)作用: 对统治阶级来说:保障了?促证了?促进了?
对农民来说:
2、整顿吏治
1)
原因:吏治混乱,
贪污现象严重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露田
鲜卑姓改汉姓 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1)建立: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魏国
仿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鲜卑姓 汉姓 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环境闭塞,产粮 有限,常有水旱疾疫之灾
拓跋 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 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是中原的 文化中心(东周、东汉、曹 魏、西晋的都城)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
2)经过:
① 493年以伐南齐为名,强迁洛阳 ② 坚决镇压叛乱者
③ 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④ 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 代北。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1)雏形: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从事农业生产。
2)时间:485年
思考:露田和桑田有何区别?
条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3)内容
农民
土地 露田 —无主荒地,死后交还,不能买卖 桑田 —已耕种过,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义务: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官吏和地主: 官吏可以获得公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新课讲授
北朝(439-581)

东 方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581 隋 朝

南 25-பைடு நூலகம்20 方

蜀 吴
西晋
266-316 东晋

南朝(420-589)
一、智者的选择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
3.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
原因 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 困难),洛阳的优势(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
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 策略 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 作用 仿“原因”。 最主要
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1.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2)矛盾____阶民____级族____矛 矛盾 盾尖 复锐 杂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3)落后:鲜卑族的_经__济__文__化___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教材整理 2 改革的内容
措施
具体内容
历史意义
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经 济
均 田
对象:15岁夺,巩固了北魏政权
①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
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 ①有利于推进改革
政 迁都 阳地处中原,_农__业___发达;洛阳是当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
治 洛阳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_讨__伐__南__朝___,促进中华文
②概况:493 年,以_文__化__融__合___为名,明的发展

义务:承担徭役
杂税
②限制了__土__地__兼__并_______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 劳役需要 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政治
整顿 吏治
①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①原因: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 和__民__族__矛__盾____ 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盾
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 ②内容:__俸__禄__制__、任期考核制
——马非百《秦集史》
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
文 革除 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__联__姻__,说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
化 旧俗 汉话,行汉制
封__建__化__;有利于民__族__融__合__
探究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
史料一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
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

三、改革的举措: 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 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 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
思考:据此,北魏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呢?
服饰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姓 氏 汉 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语言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 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 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 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 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社会生活封建化 (汉化)
孝文帝改革内容
经济方面:均田制
政治方面: 1、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1、易服饰 2、姓氏汉化 3、语言汉化 4、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5、生产方式农耕化 6、社会生活封建化(汉化)
四、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 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 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 得出什么认识?

【历史】专题三(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历史】专题三(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社会矛盾尖锐 阅读教材,思考北魏的社会矛盾有哪些? 1、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内部)
2、民族矛盾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材料: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晋
东晋 317-420 宋-齐-梁-陈 (420-589)
隋 朝
材料: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 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 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 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 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 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 北地区 材料: 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 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 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 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 生活。
(4)革除旧俗---5提倡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用汉礼、结汉婚
检测
作业:
• 1、梳理本节课的线索,制作框架图
• 2、资料书能力提升部分。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442年?-490年10月17 日),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 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 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 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 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 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 生重要影响。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 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 革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选修专题3

选修专题3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B.鲜卑C.氐D.匈奴2.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是A.北魏统一北方B.民族融合C.吸取汉族先进文化D.民族矛盾尖锐4.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A.俸禄制度的实行B.政府控制大量的无主荒地C.三长制的推行D.租调制的实行5.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6.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均田制B.迁都洛阳C.推行汉化政策D.科举制7.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巩固北魏的统治11.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二级目标12.北魏时期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击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1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D.孝文帝改革1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迁都洛阳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改革鲜卑旧俗15.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的经济形态B.民族融合的趋势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洛阳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法令17.后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3张PPT)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 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 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前提条件 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材料一 公元315年拓跋部建立代 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 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 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 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 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 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 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 1、均田制(土地制度)
(1)含义: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 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1、均田制(土地制度) (6)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7)积极作用: 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 民生产积极性。 ②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④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政治黑暗(如宗主督护制),租调徭役繁重, 官吏贪污搜刮,兵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
一、北魏孝帝改革的背景
(二)必要性 材料四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 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 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 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 纵马践踏。
农民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探究问题] 材料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 徵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 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 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 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二》 思考:
2.社会矛盾: (1)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2)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巍统治面 临危机。 3.个人因素: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 执掌朝廷实权。 (2)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 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北魏)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 兵,雄踞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 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材料二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 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 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迁都 (2)平城地区产粮有 予以镇压,又允 境和文__化__氛__围__。
洛阳 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 许大臣“冬则居 有利于巩固对中
灾;洛阳地处中原, 南,夏则居北” 原的统治,促进
农业发达
(3)后又规定迁 民族融合,使中
(3)平城偏居塞上, 入洛阳的鲜卑人 华文明得到进一
经略中原困难
葬在洛阳
步发展
革除 旧俗
影响
(1)农民:领 (1)限制了 (1)将各族人民迁到京 __露__田___和桑 __土__地__兼__并__,利
师附近分土定居,实 田。义务: 于调动农民生产
行计口授田,
农民要承担 积极性,吸引更
均田 制
“__劝__课__农__桑___” (2)由于战争和人口迁 移,使北魏统治者掌

孝文帝改革课件

孝文帝改革课件
——《魏书•李安世列传》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2.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前提); 3.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是均田制 的雏形
二、均田制(485年)——内容
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 十亩。男子授给桑田20 亩,…….露田不得买卖, 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 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宋书‧柳元景传》(译文)
残杀汉人地主官僚,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冯太后:著名的女政治家,掌实权 被称为“千古第一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 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 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 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三、迁都洛阳(493年—495年)
1.原因: 2.过程:
3.意义:充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巩 固统治,推进改革进程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 2.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二、措施:
1.经济:均田制 2.政治:迁都洛阳
当堂检测
北魏骑马武士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智者的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 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阶级、民族矛盾: 原因: (1)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2)官吏无俸禄,贪污、搜刮加重百姓负担。 (3)强迫服役当兵,任意杀戮。 结果:民众起义,威胁政权稳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原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悬殊。 表现:拓跋贵族 戒心
不满
汉族地主
3、北魏初期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 动了封建化进程。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督护
农民 农民
新的租调制(了解、不用记)
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作用: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
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1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 20头,其租调与一夫一妇数量相同。 ① 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 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 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
一 、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1)概况: 建立:386年拓跋珪(道武帝)建立魏国。 统一: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 发展,民族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 治,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初 期汉化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仿汉制设官制;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包含三个层次: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社会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实现途径
国家分裂或战乱,使各民族迁徙、杂 居。 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 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生活。 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册封、 和亲。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 大融合时期。 北方发生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较 快。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 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 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589 618
南 宋[刘裕] 齐[萧道成] 梁[萧衍] 陈[陈霸先]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2、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 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 3、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4、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4、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 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5、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 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其统治,改革迫在眉睫; 3、奠基础: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 封建化进程;
地不变。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评价:
进步性:
①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② 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大量流民 定居,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 ③ 使更多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政权的财政收 入与劳役需要; ④ 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局限性:
①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土地占有不均的状况任然 存在,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主要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3)学习汉族的制度
用: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 民族融合

(三)迁都洛阳——改革的有机组成
1、原因: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⑴政治: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 农民:(1)15岁以上的 露田:无主荒地; 内容: 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 不可继承买卖,无所有权 男子和妇女 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主来说, 可以领种土地, 桑田:已耕种过的土地; 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对农民来 可继承买卖 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 (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 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 官吏地主:官吏可获得公田,地主的原有土 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③ ④
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汉化政策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 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均田制
前提: ①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 ②统治者……分土定居……均田制的雏形。 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 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讲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初期在社会面貌;孝文帝改革 的具体内容。 重点: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3、改革的重要意义 难点: 认识孝文帝改重大历史意义。
北方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南方
南 北 对 峙 北 朝 北魏 386-534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7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可 能 性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创建新制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内 容: 1、实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3、推行租调制 用: 4、设立三长制
(四)革除旧俗
措施
穿汉服
内容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作用
移 风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易 改汉姓, 俗 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重汉臣
仿效汉制
① 促进融合,逐渐 趋同; ② 争取到汉族地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加强了北魏对中原 以洛阳为原籍 地区的统治; ③ 大大加速了北魏 典章制度 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生活习俗 重修官制礼仪
第一讲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知 识 结 构 二 、改革措施:
一、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一)均田制 (二)整顿吏治 (三)迁都洛阳
(四)革除旧俗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 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 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 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 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 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 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 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 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 分田”或“职公田”。
②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
③ 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二)整顿吏治
背景: 内容:整顿吏治
目的 内容
俸 禄 制
影响: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任期标准 处罚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三长制(了解、不用记)内容: 5家设一邻长、5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
党长,直属州郡。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均田制。 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性质:基层行政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