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第1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就是一个种群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2.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解析:选B。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大;而“S”型增长曲线中,由于环境限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3.下表是调查某区域(样方面积为2 hm2)田鼠种群密度,对捕捉的雌雄个体数和有标记个体数所做的记录。
已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解析:选B。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小,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即重捕时的标记数减小,根据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根据题表数据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4.(原创题)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解析:选D。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三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A.黄瓜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C.利用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的优良性状D.菊花的花瓣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解析:选D。
黄瓜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所以A错误。
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分化,但没有发育成个体,没有体现出全能性,所以B错误。
水稻的花粉是配子,发育成一个个体,不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所以C错误;菊花的花瓣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既有细胞分化,又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所以D 正确。
2.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的是()A.细胞中的DNA数B.细胞中的线粒体数C.细胞中的中心体数D.细胞的形态结构解析:选C。
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同时,消耗能量增多,因此,细胞中的线粒体数会增加,DNA数(包括核DNA和细胞质的DNA)也会增加,但每个细胞中的中心体数量一般不变。
3.取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右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基因1~6中控制ATP水解酶合成的基因最可能是基因3B.细胞a~g中生理功能最为近似的应该是细胞b和细胞eC.组成基因1~6的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均不同D.a~g各个细胞中染色体上所含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解析:选B。
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都会发生ATP的水解,即控制A TP水解酶合成的基因都需要表达,由此推测基因1~6中控制ATP水解酶合成的基因最可能是基因2,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细胞b和细胞e内基因的表达情况相同,所以二者的生理功能最为近似,B项正确;组成基因1~6的脱氧核苷酸种类可能相同,即都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只是表达的情况不同而已,D项错误。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10页精选文档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解析通过1、2组对照实验,得出某植物幼根培养在空气中比培养在氮气中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的量显著增多,说明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需要消耗氧气,进而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对,CD错;通过1、3组对照试验,得出温度较高利于幼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B错.答案:A考点点拨本题以植物的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为考查点,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只要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加以分析,是比较简单的题.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解析必修一教材第122页,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A错C对;由题干信息“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 错;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答案:C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细胞衰老的原因,而且是教材小子部分,还是个假说,作为信息题出现可以,但是题干信息过于简练,没有预先介绍端粒的概念,学生只能排除B选项,却难以对A和C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超纲题.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方式为胞吐AC对;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B错;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考点点拨本道题比较综合,以胞吐作用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必修一二三,三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但是考查点比较基础,是教材上的核心且重点知识,较易.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必修三教材第107页“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C对;必修三教材第109页“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D 对.答案:B考点点拨本道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相关内容,考查比较基础,但需要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准确做出判断,较易.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且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A错;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染细胞内,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而溶菌酶杀灭细菌是利用酶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来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B错;致癌因子分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必修一第126页病毒致癌因子的举例就是Rous肉瘤病毒,C错;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所以D对.答案:D考点点拨本道题以病原体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必修三为主,较少综合了必修一癌变的内容,以教材为主考查核心重点知识,较为基础.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A正确.答案:A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必修二教材第85页,属于识记题,较易.二、非选择题29.(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组.答案:(1)X基因、Y基因(2分)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2)A(2分)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乙烯的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它合理也给分)B(2分)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B组实验与A组相比,乙烯释放量减少,说明X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C组与A组比较说明Y基因与乙烯的含量也有关,由此可推知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和Y基因;B组反义X基因抑制X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含量降低,结合A组可推知B组果实中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乙烯含量高的(或释放量大)果实成熟的早,即A组;乙烯含量较低的果实成熟晚,利用储存,即B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该题考点综合考查了遗传、植物激素、转基因的相关知识,审题关键点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能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分析表格实验数据是本题成功作答的关键.较难,有一定的区分度.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下丘脑(1分)垂体(1分)(2)细胞代谢(2分)发育和功能(2分)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1分)(3)高效(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促进细胞代谢活动,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3)激素作用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考点点拨本道题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比较基础简单,答案基本都是教材中的原文,第二问,“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这个空”,考查必修三33页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该段文字容易忽视,学生作答略有困难.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分) 2头/km2(2分)(2)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大于(1分)解析(1)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教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正确理解种群密度、增长速度和增长速率的关系非常关键,较易.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 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答案:(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祖母(2分)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不能(1分)解析(1)依据题意,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但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能来自女孩的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的基因型必然为XAY,根据交叉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从其母亲那里产来,以后只能传给其女儿,因此可推知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即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其祖母.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考点在于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其中伴X染色体遗传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交叉遗传,其含义是研究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与去路的问题,该题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很好的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答案:(1)β-胡萝卜素维生素A 夜盲症非挥发性(每空2分共8分)(2)需要(2分)(3)乙酸乙酯(2分)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考点点拨本道题理论联系实际,考查了实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渗透,某些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5分)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进行鉴定.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PP1(每空2分共4分)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2分)DNA→RNA 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3分)(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氨基酸的序列(每空2分共4分)功能(1分)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改造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实现.依据蛋白质工程的定义及题中信息可知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现有(P)基因或合成新(P1)基因.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通过蛋白质工程合成的蛋白质还需要进行生物活性的鉴定即功能鉴定,看是否达到人们的需求. 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步骤,同时综合考查必修二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本身比较基础简单,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有很大区分度和难度,反思在备考中,没有太重视此部分内容,往往被忽略了.(收稿日期:2015-05-13)例5 下图是用动物受精卵所做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A .水浴加热不易破坏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B .是为了保持97~100 ℃的恒温C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D .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爆炸解析:选D 。
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易引起燃烧、爆炸。
2.如图表示四倍体兰花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成植株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四倍体兰花叶片――→①愈伤组织――→②胚状体――→③植株A .②和③阶段发生减数分裂B .①阶段需要生长素而③阶段仅需要细胞分裂素C .①阶段不仅有细胞增殖且细胞分化速率很快D .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植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解析:选D 。
②③阶段表示愈伤组织及胚状体分裂、分化的过程,无生殖细胞形成,因此只进行有丝分裂;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例会影响其分化方向,植物组织培养的各个阶段均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愈伤组织是未分化的细胞,因此①阶段有细胞分裂但无细胞分化;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四倍体兰花,其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花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D 项正确。
3.在菊花的组织培养操作完成了3~4天后,观察同一温室中的外植体,发现有的瓶内外植体正常生长,有的瓶内外植体死亡,你认为外植体死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培养条件,比如pH 、温度等不适宜或缺乏光照B .接种时外植体未进行充分消毒C .接种工具灼烧后未待冷却就接种外植体D .将外植体倒插入培养基中解析:选A 。
导致外植体死亡的原因可能是:①外植体未消毒而被杂菌污染;②外植体接种时被接种工具烫伤;③外植体倒插入培养基等。
培养条件(pH 、温度等)不适宜将影响生长,但不会使外植体死亡。
4.提取植物芳香油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然后冷却,将混合物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以此来获得植物芳香油。
在此方法中,运用了哪些操作手段( )①蒸馏 ②压榨 ③萃取 ④干馏 ⑤分液A .①③B .①③④C .①⑤D .①③⑤解析:选C 。
2015版高考第二轮总复习生物(渝闽专用)专题综合训练6份
2015版高考第二轮总复习生物(渝闽专用)专题综合训练专题综合训练(一) (1)专题综合训练(二) (7)专题综合训练(三) (13)专题综合训练(四) (18)专题综合训练(五) (24)专题综合训练(六) (30)专题综合训练(一)1.(2014·重庆市名校联考)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B.内质网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作用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而与生物催化作用无关D.生物细胞具有的核糖体是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解析:选D。
微量元素是必需的,少量的,是不能被其他元素替代的,A错误;高尔基体在囊(小)泡运输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B错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也与生物催化作用有关,如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错误;生物细胞具有的核糖体是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特殊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某些物质出入细胞具有运输作用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D.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能够识别神经递质,识别后即被降解,不再识别其他神经递质解析:选A。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这些载体蛋白就分布在细胞膜上,A项正确。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项错误。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C项错误。
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发挥识别作用后并不被降解,D项错误。
3.(2014·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细胞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②细胞学说揭示了“老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③柳树成熟的筛管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D。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其中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是9∶3∶3∶1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C.F1产生数目和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D.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解析:选B。
A选项是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B选项为假说内容;C选项中雌雄配子的数目不相等;D选项是对假说的验证。
2.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
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
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A.2/7B.1/4C.1/5 D.2/5解析:选C。
根据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知虎皮鹦鹉的羽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假设为A和a、B和b。
根据F2中绿∶蓝∶黄∶白=9∶3∶3∶1,可知F2中绿、蓝、黄、白的基因型分别为A_B_、A_bb、aaB_、aabb(或分别为A_B_、aaB_、A_bb、aabb);根据题中信息“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可知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分别为aaBB、AAbb),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杂交获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绿∶蓝∶黄∶白=9∶3∶3∶1,其中绿和白是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10,即1/5。
3.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a和b与色素的形成无关。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肤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子女可产生3种表现型B.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一样的有1/4C.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解析:选D。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其中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是9∶3∶3∶1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C.F1产生数目和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D.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解析:选B。
A选项是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B选项为假说内容;C选项中雌雄配子的数目不相等;D选项是对假说的验证。
2.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
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
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A.2/7B.1/4C.1/5 D.2/5解析:选C。
根据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知虎皮鹦鹉的羽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假设为A和a、B和b。
根据F2中绿∶蓝∶黄∶白=9∶3∶3∶1,可知F2中绿、蓝、黄、白的基因型分别为A_B_、A_bb、aaB_、aabb(或分别为A_B_、aaB_、A_bb、aabb);根据题中信息“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可知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分别为aaBB、AAbb),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杂交获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绿∶蓝∶黄∶白=9∶3∶3∶1,其中绿和白是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10,即1/5。
3.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a和b与色素的形成无关。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肤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子女可产生3种表现型B.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一样的有1/4C.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解析:选D。
2015届(理科数学)二轮复习课件_专题六_立体几何_第2讲_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
)
解析:若存在点 E 使 EF∥BD1,则 BD1∥平面 A1BC1,与 BD1∩平面 A1BC1=B 矛盾,故选项 A 不正确;当 E 为 A1C1 的中点时 EF∥A1B, 又 A1B⊥平面 AB1C1D,即存在点 E 使 EF⊥平面 AB1C1D,即选项 B 不正确;当 E 与 A1 重合时,EF⊥BC1,又 BC1∥AD1,则 EF⊥AD1,即 选项 C 不正确;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 VB1 ACE = VB1 ACC1
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来进行判断.
(2)熟练掌握立体几何的三种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 言以及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热点训练1: (2014温州市八校联考)如图所示,正三角形 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相交于点G,已知△A′ED是△AED
绕DE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图形,现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第2讲
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
高考导航
热点透析
高考导航
高考体验
研真题
明备考
1.(2014高考广东卷,理7)若空间中四条两两不同的直线 l1,l2,l3,l4,满足l1⊥l2,l2⊥l3,l3⊥l4,则下列结论一定 正确的是( D (A)l1⊥l4 (B)l1∥l4 (C)l1与l4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
解析:作 AE⊥BD 于 E,若 AC⊥BD, 则 CE⊥BD 显然不成立,即选项 A 不正确. 在翻折过程中,当平面 BCA⊥平面 BCD 时,CD⊥平面 ABC, AB⊥CD,所以选项 B 正确;选项 D 不正确; 在翻折过程中,若 AD⊥BC,BC⊥CD, 则 BC⊥平面 ADC,BC⊥AC,应有 AB>BC,与 AB=1,BC= 2 矛盾, 所以选项 C 不正确.故选 B.
2015年高考(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5年高考(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辽宁)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C)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 100氮气17 10空气 3 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o C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C、D错误。
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o C,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o C,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端粒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记忆及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依据端粒学说,端粒酶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以此排除A选项(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故B错;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D项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胞吐作用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分析,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花鲢B.从图中分析,白鲢与水蚤的关系是竞争C.大量捕捞花鲢后,短期内白鲢种群总数量将增多D.大量捕捞白鲢后,短期内水蚤种群总数量将下降解析:选B。
题图中有2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花鲢、乌鱼;白鲢与水蚤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减少,则会大量捕食白鲢,白鲢数量会下降;大量捕捞白鲢后,水蚤种群总数量将增多。
2.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选C。
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②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③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及相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原因之一是BB.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100%C.图示过程若需要完成碳元素的循环还需分解者D.图中方框处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解析:选B。
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或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B为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A,因此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碳循环在图示过程中包括光合作用固定CO2、呼吸作用释放CO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CO2,因此完成碳元素的循环还需要分解者;由题图可知,图中方框处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七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试判断下列实验分别是属于什么对照类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1号试管加1 mL 蒸馏水;2号试管加1 mL 盐酸;3号试管加1 mL NaOH 溶液。
答案:属于空白对照。
对照组为1号试管,实验组为2号和3号试管。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答案:属于自身对照。
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以下两组实验:①S 型细菌DNA +R 型细菌――→混合培养S 型菌落+R 型菌落②S 型细菌DNA +DNA 酶+R 型细菌――→混合培养R 型菌落答案:属于条件对照 ①为实验组,②为对照组。
(4)植物向重力性生长的向性实验中将玉米种子放置在不同的方向。
答案:属于相互对照。
没有单独的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5)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丙组不饲喂药剂。
答案:属于条件对照同时具备空白对照。
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条件对照,丙组为空白对照。
2.(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 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 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要验证X 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对照组注射等量的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 有降血糖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 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________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__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__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 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第2讲课时演练知能提升 含解析
1.(2014·江苏南通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渗透压①处的下降、③处的上升解析:选C。
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淋巴液,③表示组织液,内环境的成分包含血浆而不是血液;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会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导致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出现组织水肿,即③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2012江苏,3D)B.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2011四川,3B)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0安徽,5D)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21CD)解析:选C。
腹泻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的大量丢失,A项错误。
人体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当乳酸进入血液时,血浆中的NaHCO3会与乳酸反应,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项错误。
人体内的巨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还能参与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3.(2014·四川成都段考)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细胞免疫的存在使得正常机体体内无细胞癌变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解析:选A。
江西2015届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2讲含答案
第2讲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3.细胞呼吸(Ⅱ).[构建网络]考点一细胞呼吸1.细胞呼吸的过程图解2.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分析项目温度氧气浓度水分影响原理影响酶活性决定呼吸类型和强度自由水含量较高时呼吸旺盛坐标曲线[1.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2013·新课标Ⅱ,3D)( √)2.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2010·课标全国,2B)( ×)3.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2010·课标全国,2C)( ×)4.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2014·新课标Ⅱ,6C)( ×)5.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2010·课标全国,2A)( ×)6.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只发生在细胞有氧时(2012·上海,25A)( ×)7.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2012·福建,1B)(√) 8.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2009·浙江,4A)( ×)题组一从细胞呼吸的过程与方式进行考查1.人的肌肉组织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种,快肌纤维几乎不含有线粒体,与短跑等剧烈运动有关;慢肌纤维与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消耗等摩尔葡萄糖,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ATP多B.两种肌纤维均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H]和ATP C.短跑时快肌纤维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D.慢跑时慢肌纤维产生的ATP主要来自于线粒体内膜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快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慢肌纤维进行有氧呼吸.慢跑时慢肌纤维产生的ATP主要来自于线粒体内膜。
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ATP要少。
两种肌纤维均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H]和ATP,短跑时快肌纤维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
2015年新课标ii高考生物试卷附详细解析1
2015年新课标II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 100氮气17 10空气 3 28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 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的成分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和氧气都影响离子相对吸收量,根本原因是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而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解答:解:A、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A 正确;B、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B错误;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需要无氧呼吸供能,C错误;D、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借助于离子的跨膜运输,考查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氧气浓度.难度适中.2.(6分)(2015春•河北月考)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 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 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解答:解:A、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没有端粒,A错误;B、根据试题分析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可能为逆转录酶,B错误;C、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C正确;D、当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构成端粒的一部分基因约50~200个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至细胞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端粒的相关知识,这属于课本的小字部分,可见不一定重点篇幅出现的才是考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审题能力,识记能力,难度适中.3.(6分)(2015春•河北月考)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 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考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分析:胞吞是细胞把大分子颗粒依附细胞膜的表面,然后内陷形成由膜包裹的泡;胞吐则是细胞内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然后和细胞膜内表面结合,通过膜的运动,把包裹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面,胞吞和胞吐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与细胞膜的结构的流动性有关.解答:解: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是胞吐作用,A错误;B、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不是胞吐作用,B正确;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是胞吐作用,C错误;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作用,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胞吐作用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对于胞吐作用的识记和理解,平时注重总结归纳相关实例是解题的关键.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解答: 解: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 正确;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 错误;C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正确;D 、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 正确.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 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 人感染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 细胞数量有关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解答: 解:A 、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 错误;B 、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错误;C 、Rous 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 错误;D 、人感染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 细胞数量有关,D 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6.(6分)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分析: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其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解答:解: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类型和实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做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29.(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组别乙烯释放量(μL•kg﹣1•h﹣1)20d 35d 40d 45dA 0 27 17 15B 0 9 5 2C 0 0 0 0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和Y基因,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A组,其原因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含量高于其他组.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B组.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组没有一直乙烯释放量,B组乙烯释放量很低,A组乙烯释放量是正常的,可见A组乙烯的合成和X基因和Y基因都有关,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和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有关,C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和X基因、Y基因和反义Y基因有关.解答:解:(1)B组、C组乙烯释放量均低于A组,可见A组乙烯的合成和X基因和Y基因都有关,而B组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A组,因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中乙烯含量高于其他组,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B组,原因是B组乙烯释放量低,成熟晚,耐储存.故答案为:(1)X基因和Y基因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A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含量高于其他组 B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与性状、激素含量之间的实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数据,获取实验结论的能力,难度适中.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的功能.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高效.(答出一点即可)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Ⅲ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答:解:(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的功能.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3)激素的作用特点具有特异性、高效性.故答案为:(1)下丘脑垂体(2)细胞代谢发育的功能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3)高效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解答:解:(1)已知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2头.Km﹣2;已知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1000÷250=2头.Km ﹣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故答案为:(1)2.2头.Km﹣2 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大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密度的估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39.(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梦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β﹣胡萝卜素(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维生素A,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夜盲症,胡萝卜素是非挥发性(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乙酸乙酯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不与水混溶,而乙醇虽为有机溶剂但和水混溶.考点: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分析: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为:红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常用来总量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解答:解:(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β﹣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维生素A,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夜盲症,胡萝卜素是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3)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故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乙酸乙酯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故答案为:(1)β﹣胡萝卜素维生素A 夜盲症非挥发性(2)需要(3)乙酸乙酯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不与水混溶,而乙醇虽为有机溶剂但和水混溶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胡萝卜素的特点;提取步骤等.【生物--选修3生物技术实践】40.已知生物体内用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p基因或合成P1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DNA和R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DNA→RNA、RNA→DNA、RNA→蛋白质.(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和推测氨基酸的序列,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进行鉴定.考点:蛋白质工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1、蛋白质工程的过程为: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中心法则: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的自我复制,⑤表示逆转录.解答:解:(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二:①修饰P基因,②合成P1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DNA和RNA 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DNA→RNA、RNA→DNA、RNA→蛋白质.(3)蛋白质工程的过程为: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进行鉴定.故答案为:(1)氨基酸序列(2)P P1(3)DNA和RNA DNA→RNA、RNA→DNA、RNA→蛋白质(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氨基酸的序列功能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工程的流程、中心法则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
天津市南开区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南开区2015年高三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二)生物部分理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生物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80分。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均为有丝分裂B.免疫活性物质均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C.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不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D.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可促进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2.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②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③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④若线粒体受损,会影响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K+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可以显示尿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
以下为上述作用机理的表达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尿糖试纸中含有a和cB.尿糖试纸需在较高温度下保存C.表达式中,b为葡萄糖酸,e为有色化合物D.尿糖试纸的作用原理为a可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4.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比值正确的是A.核DNA数目比值为4:1 B.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C.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2:1 D.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5.向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与基因无关B.O2浓度为a时,细胞产生的A TP全部来自线粒体C.O2浓度为c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2倍D.O2浓度为d时,向培养液中滴加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为灰绿色6.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高考生物总复习 真题演练 提升考能 新人教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基础知识总复习真题演练提升考能新人教版必修21.(福建卷,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
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
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③处缺失碱基对A-T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解析首先由赖氨酸的密码子分析转录模板基因碱基为TTC,确定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G,①③处插入、缺失碱基对会使其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④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AAA,还是赖氨酸,②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GAG,对应谷氨酸。
答案 B2.(2012·江苏单科,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定律的基本知识。
从题中信息可知,突变植株为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为和,后者花粉不育。
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表现型应都为白色性状,而题中已知测交后代中部分为红色性状,推知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含B基因的正常染色体的可育花粉,而产生这种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减I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故D最符合题意。
题中缺乏判断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减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与此题出现的现象无关,减Ⅱ时没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自由组合,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2·广东理综,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分析,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花鲢B.从图中分析,白鲢与水蚤的关系是竞争C.大量捕捞花鲢后,短期内白鲢种群总数量将增多D.大量捕捞白鲢后,短期内水蚤种群总数量将下降解析:选B。
题图中有2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花鲢、乌鱼;白鲢与水蚤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减少,则会大量捕食白鲢,白鲢数量会下降;大量捕捞白鲢后,水蚤种群总数量将增多。
2.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选C。
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②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③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及相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原因之一是BB.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100%C.图示过程若需要完成碳元素的循环还需分解者D.图中方框处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解析:选B。
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或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B为呼吸作用散失能量;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A,因此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碳循环在图示过程中包括光合作用固定CO2、呼吸作用释放CO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CO2,因此完成碳元素的循环还需要分解者;由题图可知,图中方框处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4.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D.B、C、D被E捕食且三者分别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解析:选D。
从图中B和A之间有双向箭头和其他箭头指向来分析,二者应分别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依次分析得,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C为初级消费者捕食生产者,C→D为次级消费者捕食初级消费者,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E是分解者,不会捕食B、C、D。
5.(原创题)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通过①过程固定的C.①⑥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解析:选D。
图中Ⅳ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含有分解者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如光合作用)固定的;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细胞呼吸。
6.(2014·海南南山入学考试)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 kJ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1 000 kJ解析:选C。
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有二,呼吸作用有能量散失是其中之一;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占70/200=35%;昆虫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占昆虫同化量的20%,即200×20%=40;昆虫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昆虫能量的5倍,200×5=1 000。
7.(2014·江西南昌调研)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B.甲图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乙图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解析:选D。
该昆虫为植食性昆虫,为初级消费者;病毒与昆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由题图可知,种群密度较大时,病毒感染率也较高,故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8.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多选)()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2014江苏,10A) B.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2011海南,22改编) C.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D.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2014江苏,17B)解析:选AD。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
小种群不利于对基因的保存,也就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改变了生态的多样性,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9.2014年7月15号下午,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全市及各区县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1至6月,全省11个设区市达标天数平均为62天,占34.3%,重度以上污染平均天数40天,占22.0%。
与2013年同期相比,全省达标天数平均增加了6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减少了7天。
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10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的118微克/立方米,降低了12.7%。
首要污染物以PM2.5和PM10为主。
从生物学角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情况说明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B.上述情况是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经济实力提高之后再进行补偿性治理即可C.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是改变环境污染的措施之一D.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解析:选B。
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思路是错误的,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先污染再治理。
10.2014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岛屿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低。
11.(2014·辽宁五校协作体模拟)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B.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应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该动物种群D.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解析:选C。
据图分析,当种群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Ⅰ、Ⅱ、Ⅲ3种情况,Ⅰ是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的环境破坏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是逐渐灭绝,说明栖息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无法生存,A正确;图中阴影是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发生了自然选择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Ⅲ是逐渐灭绝,说明栖息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所以只能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在能量传递效率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则增加,D正确。
12.如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污水(常富含N、P)生态处理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下行池要比上行池含有更多的N和PB.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矿质离子的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C.该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并维持自身的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该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缺乏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D。
从题干信息可知,流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N和P,经过下行池时,部分N和P被湿地植物吸收利用,所以上行池中的N和P的含量低于下行池的。
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和代谢都需要O2,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植物根系提供O2。
该生态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虽然图中只画出了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13.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蜐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
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海藻和海葵之间是________关系。
(2)若海葵增重a kg,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浮游植物________kg。
(3)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藤壶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蜐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________不能生长,石鳖和石蜐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4)由于海滩旅游开发,使岩石海岸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则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