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学案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版)(1)
⑥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明确: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情感充沛。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
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 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 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
言风格?
提示: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
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 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 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非常温和,美穗子不由得产生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她拉着聂帅 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美穗子泣不成声:“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课文:
美穗子及其全家来我国探望的时候,我接见了他们。美穗子很激动,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我 对她讲,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 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
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
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
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问: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回忆录里的匠心《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案-高二语文大单元教学公开课精品讲堂(统编版选择性必
回忆录里的匠心:《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案【学习目标】1.梳理回忆录的文体特色2.感受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思考回忆录的“真实性”是如何达成的3.在作者的选材和组材中把握回忆录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和文体介绍导入:两篇回忆录的作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杨成武将军所在的红四团,在长征途中经常作为先头部队,作出了突出贡献。
聂荣臻元帅在百团大战中,组织并指挥39个团发动破击战,摧毁了日军占据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有力的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文献价值,因为回忆录中所记录的是作者亲闻、亲见、亲历的事件。
活动1:初读两篇回忆录,梳理回忆录这种文体的语言艺术。
活动2: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这两篇回忆录是如何努力达成“真实性”这一点的?1.清晰再现历史场景《长征胜利万岁》围绕时间和地点两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讲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三件事,每一件事都采用顺序的叙事方法,清晰准确地再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对战争中的一些小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如救助小姑娘的过程,以及在两个孩子的安置——究竟该怎么办的时候,将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利弊进行权衡的心理活动再现,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2.大段史料的引用《长征胜利万岁》大段摘录了毛泽东在全军干部会议中的讲话;《大战中的插曲》则原封不动的附上作者写给日本军官的信件。
3.书面语的运用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会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
如在《长征胜利万岁》中运用的大量成语——“运筹帷幄”“互诉衷肠”“七零八落”活动3: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中说:“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
2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阅读【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重要字词,掌握回忆录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战争中的人性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及回忆录相关知识。
2.初步了解长征及百团大战历史知识。
3.理清回忆录思路。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完成目标1、2)借助课本和《同步练习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作者:写作背景:字词积累:【知识链接】要求:记录知识要点,做好课堂笔记。
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
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要求真实可靠,不许虚构。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断。
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
语言朴素自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以人物为线索,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情操。
2、了解本文的叙述方式、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
3、品味文中流露出的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4、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5、拓展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6、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谈谈如何通过布置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大战中的插曲》的教学为例《大战中的插曲》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文章,本单元选的是与战争相关的文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珍贵。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作家卡普拉的小说《第一个和平的日子》,主要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在山西抗日前线对待日本侵略者实行宽待俘虏的政策,这既体现了聂帅善待俘虏的博大胸怀,也突显了“立德树人”的思想。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对育人使命的宏观指导,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立”教育思想之首,强调学生人格的塑造;“树人”重视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立德”与“树人”并重,既强调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必要性,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布置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呢?下面以《大战中的插曲》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明确任务,德育无痕《大战中的插曲》记叙了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元帅关心日本战俘、宽待日本战俘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布置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了解百团大战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到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并感受到百团大战的艰苦卓绝和聂荣臻元帅的英勇善战。
同时对“立德树人”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
2、理解“立德树人”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战中的插曲》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2)了解抗日战争中普通人民的奉献和牺牲,激发学生尊敬和怀念之情。
(3)培养学生勇敢、坚定、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板书课题《大战中的插曲》,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教案:《大战中的插曲》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大战中的插曲》,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状况。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 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状况。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 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1. 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状况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大战中的插曲》。
2. 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状况。
2. 引导学生关注本课文的《大战中的插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写作技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话、动作描写等。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3. 教师给出拓展阅读的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四、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并对教学进行改进。
二、导学案:导学案《大战中的插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状况。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战的历史背景和经历过程,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尊重。
2. 通过对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培养和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深入理解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
2. 难点:通过对战争中人性和情感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大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
2. 初步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深入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
4. 总结与回顾:让学生总结战争的历史教训和人性经验,回顾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5. 拓展与提升:通过让学生观看与战争相关的电影、文学作品等,进一步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问答、案例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分析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
2.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的短文,培养其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评价方式: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大战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
2. 教学工具: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对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与提升环节,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大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材分析《大战中的插曲》是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等人的指挥下,采取灵活战术,成功击退日军“围剿”的故事。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体会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战争策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战争策略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平,反对战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战争策略的学习与运用;3. 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1. 战争策略的分析与理解;2. 课文中历史背景的把握;3. 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形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战争策略,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7. 课堂小结8.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3. 学生对战争策略的学习与运用能力;4. 学生对革命先烈英勇精神的感悟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情感教学: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 目标导向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大战中的插曲优秀教案第一章:大战中的插曲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作者及其背景把握大战中的插曲的主要内容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意义1.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作者及其背景大战中的插曲的主要内容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意义1.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的作者及其背景大战中的插曲的主要内容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意义1.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历史资料投影仪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的兴趣1.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作者及其背景阐述大战中的插曲的主要内容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意义1.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的理解和感悟1.5.4 总结概括大战中的插曲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战中的插曲的历史意义第二章:大战中的插曲的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评价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性格2.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性格2.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2.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历史资料投影仪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的兴趣2.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分析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性格2.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2.5.4 总结概括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形象强调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关系评价大战中的插曲中的人物性格第六章: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解析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发展把握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特点6.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安排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发展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特点6.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安排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发展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特点6.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历史资料投影仪6.5 教学过程6.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安排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的兴趣6.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安排阐述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发展6.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情节的理十一章: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探讨11.1 教学目标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探讨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意义11.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意义11.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意义11.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历史资料投影仪11.5 教学过程11.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的兴趣11.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阐述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意义11.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的理解和感悟11.5.4 总结概括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思想强调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表现探讨大战中的插曲的主题意义十二章: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12.1 教学目标评估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讨论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影响12.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影响12.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影响12.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文学资料投影仪12.5 教学过程12.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的兴趣12.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阐述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影响12.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感悟12.5.4 总结概括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价值强调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贡献讨论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学影响十三章: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1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探讨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意义13.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意义13.3 教学难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意义13.4 教学准备教师讲义相关文学资料投影仪13.5 教学过程13.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的兴趣13.5.2 讲解详细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阐述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意义13.5.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悟13.5.4 总结概括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背景强调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内涵探讨大战中的插曲的文化意义十四章: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特色14.1 教学目标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特色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风格评估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成就14.2 教学重点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特色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风格大战中的插曲的艺术成就14.3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重点在于对大战中的插曲的全面理解,包括作者背景、内容概括、人物分析、情节解析、主题探讨、文学价值评估、文化背景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一篇战争题材的课文《大战中的插曲》,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大战中的插曲》,使学生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战争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大战中的插曲》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家庭、爱情和友情的故事。
2.2 课文内容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探讨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人物在战争中的态度和选择。
2.3 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情感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情感层面上与课文产生共鸣。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体验人物在战争中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第四章: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2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珍视和平的重要性。
5.2 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和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课文深读6.1 深入解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深入探讨战争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理解战争对个人和集体命运的深远影响。
6.2 文学技巧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比喻、对比等,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七章:批判性思维训练7.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大战中的插曲》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主题时,教师通过清晰、生动的口头表述,向学生传授知识。
2.讨论法:在分析作品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战中的插曲》这一章节,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了解了战争中的插曲的基本概念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我们深入探讨了战争中的插曲对战争的结局和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提高了对战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板书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提示或引言,如“战争中的插曲,意想不到的转折!”、“探索战争文学的魅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
4.设计一些互动式的板书环节,如邀请学生上台绘制战争中的插曲场景,或者用关键词卡片进行知识接龙游戏,增加课堂互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大战中的插曲》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对战争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此外,学生在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和拘谨。
《大战中的插曲》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战争文学作品的选集:推荐一些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选集,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拓宽视野。
战争电影和纪录片:推荐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深入研究课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战中的插曲》这篇课文,从文本细节中挖掘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思想。
- 比较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大战中的插曲》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战争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 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散文或评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文本分析和讨论为主,因此不需要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分组讨论的模式,设置几个讨论区,每个讨论区配备一定的桌椅和黑板,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这一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过类似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理解文学作品对于战争的描绘和反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提高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4.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大战中的插曲》,使学生更加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
《大战中的插曲》学案【教材定位】《大战中的插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以XXX元帅为第一视角,以口述的形式记录的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环的事情。
故事以百团大战为大的历史背景,以救助两个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研究这篇文章要理清行文的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
在初步鉴赏课文的特色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这个“小插曲”是如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
【素养目标】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研究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研究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讲授过程】一、情景导入寓目《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
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工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XXX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XXX(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XXX,曾用名XXX,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XXX,1924年到苏联研究。
建国后,历任XXX秘书长兼XXX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XXX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XXX主任、XXX主任,XXX 名誉主任,XXX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XXX逝世。
【人物轶事】XXX与日本小姑娘1940年,XXX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大战。
【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学案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蓝盈.盈(yín ɡ) 窑.洞(yáo) 衷.肠(zhōnɡ) 迂.回(yū) 慰.问(wèi) 爽.快(shuǎnɡ) 骤.然(zhòu) 寒噤.(jì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奔⎩⎨⎧奔.驰(bēn )投奔.(bèn ) (2)恶⎩⎨⎧恶.习(è)恶.心(ě)厌恶.(wù) 2.语境辨析法(1)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2)对煤炭行业供给.(jǐ)侧改革,我们给.(ɡěi)以行业“推荐评级”,重点推荐带转型概念的几家煤业。
(3)她说出了一个埋.(mái)藏在心里十多年的秘密,他听后连声埋.(mán) 怨她为什么不早说,否则也不用受那么大的苦了。
二、写对字形(1)⎩⎨⎧bá(跋) 涉提bá(拔) (2)⎩⎨⎧sāo (骚)扰sào (瘙)痒(3)⎩⎨⎧寒xuān (暄)xuān (喧)闹 (4)⎩⎨⎧chóu (筹)款dǎo (祷)告chóu (踌)躇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惦记·惦念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不能忘怀。
惦念: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挂念着。
“惦记”指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如公婆也很惦记我。
“惦念”指老在想念,如母亲老惦念着远方的儿子。
“惦念”程度比“惦记”深,时间长,想念次数也较多。
(2)障碍·故障障碍:①挡路,使不能顺利通行。
②阻挡前进的东西。
故障:(机械、仪器等)发生障碍或出了毛病。
“障碍”可指具体事情,也可指抽象事物,如思想障碍。
“故障”着重于机器出现问题,如汽车发生故障。
2.明确词义(1)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
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2)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3)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学案4:第2课 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中的插曲语言基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襁褓..(qiǎnɡ bǎo)频.繁(pín)安顿.(dùn)无辜.(ɡū)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安置·安顿[辨词]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
“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
“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运用] (1)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
(2)灾变过后首要做的事是安顿灾民,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
2.彷徨·徘徊[辨词] 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豫不决。
徘徊:来回地走。
“徘徊”,中性词,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少见。
“彷徨”,贬义词,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运用] (1)父爱深深无语,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是彷徨无依的心灵最温暖的港湾。
(2)我看见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在学校门口徘徊。
3.不堪设想·危如累卵[辨词] 两者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
“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结果的难以想象;“危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
[运用] (1)伊朗总统鲁哈尼警告说,如果联合国安理会支持对伊武器禁运的提议,后果将不堪设想。
(2)现在的俱乐部内部的氛围岌岌可危,危如累卵,不是靠一笔引援或者几个新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资料链接识作者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教案:《大战中的插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及影响,理解“大战中的插曲”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平、人道与国际合作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抗日战争相关历史文献与图片资料•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大战中的插曲》相关故事素材(如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小组讨论提纲及角色扮演剧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纪录片片段,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初步感受战争年代的艰难与人民的英勇。
•教师总结:引入课题《大战中的插曲》,指出在残酷的战争中,也常有人性的光辉闪耀,本节课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探讨战争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
二、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战役(约15分钟)•教师活动:o简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o介绍百团大战的发起原因、战略目标及主要战役,如破袭正太铁路、攻击娘子关等。
•学生活动:o分组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每组负责一个战役的概述,准备简短汇报。
o小组汇报,分享各战役的战况、战果及意义。
•教师总结: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约20分钟)•教师活动:o详细讲述聂荣臻元帅在百团大战期间,救助并妥善安置了两名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
o播放一段关于该故事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一温情瞬间。
•学生活动:o情景再现:选取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如聂荣臻元帅与小女孩的对话、村民对小女孩的照顾等,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材分析《大战中的插曲》是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山西抗日根据地与日军进行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本课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2)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朗读、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2)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提问:同学们对抗日战争有哪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案3:第2课 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中的插曲学习目标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聂荣臻将军的任务形象特点。
难点: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
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
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
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二)作者简介: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大战中的插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班级______共同体____ __学生姓名使用日期年月课题《大战中的插曲》课型新授编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了解大战中的“插曲”的具体过程。
2. 研读聂荣臻在文中的信件,了解他写信的目的。
3.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争的思考,深入理解革命军队的性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开国元帅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
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
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
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年93岁。
作品:《聂荣臻回忆录》等。
2.了解写作背景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井陉破袭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战线拉得太长,各种战略物资紧缺,因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策略,加紧对沦陷区矿产资源的掠夺。
井陉煤矿当时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是我国大煤矿之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
此次破袭站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给日本以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二、预习检测1.题目分析大战中的插曲2.明确字音井陉.()殒.命()兵戎.相见()辗.转()孤苦伶仃..(.)..()颠簸襁褓..()幡.然()无辜.()3.积累成语刀光剑影:孤苦伶仃:惨无人道:来龙去脉:热情洋溢:化干戈为玉帛:兵戎相见:【课堂研讨】一、整体感知1.本文回忆了哪几件事?2.概述这篇回忆录的主要内容3.梳理文章结构4.简要说明本文的叙事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定位】《大战中的插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以聂荣臻元帅为第一视角,以口述的形式记录的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环的事情。
故事以百团大战为大的历史背景,以救助两个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清行文的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
在初步鉴赏课文的特色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这个“小插曲”是如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
【素养目标】、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
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聂荣臻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人物轶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大战。
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
战士们立刻把两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哦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朋友啊我来看看。
”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被深深震动了。
聂荣臻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
”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
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
”说着把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美穗子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会儿,秘书问聂荣臻:“怎么安置她们啊”聂荣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
”聂荣臻转身走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
写好后聂荣臻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达日本。
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
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他面前,聂元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
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2.了解写作背景--井陉破袭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
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
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3.了解“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4.了解《聂荣臻回忆录》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
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
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
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
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
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5. 了解回忆录61548; 分类(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2) 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61548;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井陉(xíng)殒命(yǔn)兵戎相见(róng)辗转(zhǎn)孤苦伶仃(líng dīng)颠簸(diān bǒ)·襁褓(qiǎng bǎo)幡然(fān) 无辜(gū)2.解释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
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
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
兵戎,指武器、军队。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思考2】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第2-3段),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第三部分(第4-6段),写作者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找人妥善护送她们返乡,并交代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
第四部分(第7-10段),交代写信的原因。
第五部分(第11-15段),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3.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四、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明确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思考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思考3】鉴赏句子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明确“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明确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③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明确在这里“决不”写出了聂荣臻的坚定,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人道主义光辉展现的淋漓尽致。
~④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明确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情感充沛。
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
【思考4】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明确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思考5】分析形象1.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