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pdf)新人教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宋太 祖 都城: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 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 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 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
(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 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 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 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 大大加强。
北 宋 地 图
3、中央集权的加强
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他在加 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方面的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熟 记具体的措施。 3.了解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 果。
文本导入 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京师 。960年初被派北上抵抗辽军。在陈桥驿时 披上了黄袍,发动兵变,后来就当了北宋开 国皇帝。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的北宋后,在政治 、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 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_第06课北宋的政治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_第06课北宋的政治第一篇: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_第06课北宋的政治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通过深入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三、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北宋政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北宋政治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和合作中分析史料、解读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北宋的政治,学生能够掌握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重要事件等,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实际情况,提高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北宋政治的解释,锻炼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北宋政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宋政治内容做好准备。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960年赵匡胤开封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和地方官的权力在地方:任用文官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制约地方官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行成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地图》(二)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教师出示赵匡胤图像教师出示地图(1)北宋的建立国号:宋(史称北宋,为区别于后来的南宋政权)时间:960年(10世纪)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2)主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的统一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图》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人物:宋太祖和宋太宗(2)时间:10世纪晚期(979年,北宋灭北汉)3、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4、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出示《北宋形势图》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师出示两则材料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原因或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具体措施第一、军事上方面第二、政治方面第三、经济上第四、文化方面【课堂巩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下列表格。
加深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历史优化设计第6课单项选择题【板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统一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二、重文轻武。
七年级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复习导学知识体系一、建国篇——北宋的建立:1.时间:年2.建立者:3.事件:4.定都:二、统一篇——北宋的统一1.方针:2.意义:结束了。
三、治国篇——北宋巩固统治的措施(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2.作用: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2.措施(1)宋太祖用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3)注重发展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3.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风气,也促进整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评价:(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2)消极: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二、知识拓展(了解)拓展延伸:历览中国古科举制度的发展,温故知新: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三、合作探究1.宋朝政治的有什么特点?四、当堂检测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宋朝D.明朝3.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宋太祖B.汉高祖C.唐太宗D.秦始皇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重文轻武B.独尊儒术C.创立科举D.统一文字5.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教育文档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导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预习案】一、阅读课本“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北宋的建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28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自学掌握陈桥兵变,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
建立者。
消灭割据势力的策略。
北宋建立 960年东京赵匡胤先南后北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的兵权。
②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做地方官,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税权,财赋权)把财政权收归中央。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这样,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
)二、学习课本“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完成问题1、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原因?2、重文轻武的政策采取的措施?3、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教师详讲:防止武将的专横跋扈,尤其威胁皇权统治,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握军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课标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四、教学目标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目标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重点)五、教学活动(一)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北宋的建立师:请学生讲《黄袍加身》的故事,提问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宋太祖)是如何来管理他的江山的(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1、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一:陈桥驿兵变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2、出示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北宋统一形势图。
提问:观察地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生: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而是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出示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相关事实,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后总结原因:1、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3、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4、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二: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
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一、北宋的建立(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二)局部的统一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
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展示地图)二、强化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
结束分裂: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面.3。
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掌握;②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2)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目标检测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