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性质2

合集下载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2)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2)
[最新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及 其相互联系。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7.熟悉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掌握原子 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5)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 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6)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 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3.有关酸、碱的易错点 (1)分子中含有几个氢原子不一定是几元酸,如CH3COOH是一元酸。 (2019年26(3)根据H3BO3的解离反应:H3BO3+H2O=H++B(OH)4, Ka=5.81×10-10,可判断H3BO3是________酸;) (2)强酸的氢离子浓度不一定比弱酸的氢离子浓度大。 (3)能电离出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不一定是碱, 如酸式盐和碱式盐。
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与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高考题中高频考点。高考题在
命制考查分类方法的题目时,往往考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有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点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 (2)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如CuSO4·5H2O。 (3)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 (4)高分子化合物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如淀粉(C6H10O5)n,n值不同,分子不同,所 以淀粉为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回顾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酒精挥发 车轮爆胎 水结成冰 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食物变质 铁器生锈 蜡烛燃烧 光合作用
知识回顾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反应中火星四射 B、有燃烧现象发生 C、有大量的热放出 D、有与铁完全不同的 黑色固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木炭可以燃烧 ---- 可燃性 金属有毒 -----毒性 水很稳定,不易分解--- 稳定性 例如:可燃性、毒性、酸碱性、稳定性、 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都属于物质的化 学性质。
讨论
纸张具有哪些性质或者具备哪些特征?
白色的,固体 很柔软,可撕
可燃烧
相互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 化,但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
Company Logo
二、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 : 醋、 糖水 —— 铁丝、铝丝 —— 金、 银 —— 白糖能溶于水 —— 味道 硬度 颜色 溶解性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 密度、溶解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例如:撕碎纸张、镁条燃烧、铁丝生锈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例如:纸张能撕碎、镁条可以燃烧、铁丝在潮湿的 空气中会生锈 性质表述:能、易、会、具有、可以.......
探究实验3: 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步骤 分别取O2(氧气)和 CO2(二氧化碳),观 察它们的色、态、味 取一根燃着的木条慢慢 伸入集气瓶内 实验现象 O2 CO2 O2 CO2 实验结论
不支持燃烧 ___________ ,说明物质的性质 决定 ________ 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 反映 了物质的性质。 ______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2)教学设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与事实”一环节中包含了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收集证据等步骤。

实践活动目的: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完成以下问题。

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细玻璃管导出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是什么?3.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4.蜡烛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5.蜡烛燃烧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6.哪些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当堂练习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铜片在空气中受热变黑C.劈柴D.向清水中撒食盐2.下列各项叙述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B.铁的熔点是1535℃C.氧气不易溶于水D.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A.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B.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C.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结论与反思→表达与交流D.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巩固、深化拓展提高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蜡烛燃烧和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巩固、提高作业课堂小结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金属铜的化学性质:铜+氧气氧化铜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加热。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重点) 2.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
性质。(难点) 3.明确物质用途所运用的性质,判断该性质属于物理性
质还是化学性质。
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合作探究
通过对酒精性质的了解,我们知道物质本身有许多固 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不 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与探究
实验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性质类别
均为无色、 实验1 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情况下,氧气 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物理性质 无味的气体
实验2
木条在氧气中 燃烧得更旺; 木条在二氧化 碳中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 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 不支持燃烧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观察与思考 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人用医用酒精来降温,以达到
退烧的目的,也经常用工业酒精炖小锅美食。这都是利用 了酒精的特性。
思考: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酒精有哪些性质?
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酒精具有以下性质:
颜色: 无色 状态: 液体 气味: 有特殊气味 密度: 0.8g/ml 水溶性: 能与水互溶 是否挥发:易挥发 点燃时在空气中 能燃烧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 可判断。在叙述物质 的化学性质时,往往 有下列字:能、会、 可以、易、难等
颜色、状态、气味、
根据物质的化学变化
性质内容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现象各自的本质是什么,这节课主要一下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考点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

研磨后【思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2.化学变化实验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得到硫酸铜溶液。

再向两支试管里加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实验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中考总复习化学1-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中考总复习化学1-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化学思想: 影响化学 控制变量 反应速率 的因素 比较产生
气体速率 的方法
知识考点清单
考点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叫化学变化
常见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 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等,并吸热、 放热、发光等
【温馨提示】 (1)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 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 变化的依据。例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轮胎爆胎为物理变化,而火药 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 (3)所谓的有新物质产生指的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于反应物的物质, 如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④ 化学变化 。因为金刚石、石墨在组成上 相同,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也是两种物质。
1
2
3
2.(2022·湖南湘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B ) A.酒精用作燃料 B.石墨用作电极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例2
1
2
3
3.(2022·山西)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 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 是( A )
例2
1
2
3
题型解法 区分性质的种类时,首先要将表述变化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依据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进行区分。
例2
1
2
3
题型演练
1.(2022·河北平山县模拟)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 是( D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赤铁矿用于炼铁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2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选择题练习三含解析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2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选择题练习三含解析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2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选择题练习三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ns电子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B. 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违反了洪特规则C. 电子排布式(21Sc)1s22s22p63s23p63d3违反了能量最低原理D. 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泡利原理2.下列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式子不正确的是()A. 29Cu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B. K的简化电子排布式:[Ar]4s1C. N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D. S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的价电子排布式:B. 将基态P的价电子排布式写成,违反了洪特规则C. 第四周期元素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有3个的原子共有两种D. 外围电子排布为的基态原子,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Ⅷ族4.下列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相关的叙述中(n为能层序数),不正确...的是A. 第三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磷B. 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是np→(n+1)s,因此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8C. 由3d能级有5个轨道可知,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元素比第三周期元素多10种D. 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均位于第ⅡA族5.在一个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可能有2个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B. 可能有2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C. K层上的电子能量比L层上的电子能量低D. 若3p能级上只有2个电子,其自旋状态不同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能存在基态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4p1的原子B. 在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中,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概率密度C.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反D. 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原子的发射光谱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3d3表示3d能级有3个轨道B. np能级全满时的电子排布图为:C. 核外电子运动的概率密度分布图(电子云)就是原子轨道D.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从能层、能级、轨道3个方面进行描述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B. 表示3p能级有两个电子C. K+的电子排布式为D. 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9.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原子核外电子共占据5个轨道B. 该原子核外电子共有16种运动状态C. 该原子核外电子共占据三个能层D. 该原子核外电子共占据五个能级10.下列说法或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p能级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能级电子能量B. 基态Fe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图为C. 因O的电负性比N大,故O的第一电离能比N也大D.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C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s区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基本概念,明确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即可解答,难度较大。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物体。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基本性质(1)质量: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体积:物质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

(3)惰性:物质具有惰性,不会自发地改变自身的状态。

(4)可压缩性:气体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而固体和液体则较小。

(5)可溶性:许多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解在其他物质中。

3. 物质的化学性质(1)化学反应: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3)化学稳定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或变化。

(4)化学成分:物质的化学成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4. 物质的物理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决定了物质的重量。

(2)熔点和沸点: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3)导电性和热导性:一些金属和导电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4)透明性和光泽:光线可以透过透明材料,而一些金属具有良好的光泽。

5. 物质的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分子结构:很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

(3)晶体结构:晶体是具有规则结构的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形状和光学性质。

6. 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状态分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按物质的成分分类: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3)按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包括酸、碱和盐等。

7.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冰变成水、水蒸发成为水蒸气。

(2)化学变化: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 物质的应用(1)生活中的应用:物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食品、建筑材料、医药品等。

(2)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物质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含解析2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含解析2

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1.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A.SO2B.H2C.BBr3D.NH3C[SO2、NH3属于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H2属于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手性分子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①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互为镜像②利用手性催化剂合成可得到一种或主要得到一种手性分子③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组成相同④手性异构体的性质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全部A[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不同,故④错误,①②③均正确。

]3.两种非金属元素A、B所形成的下列分子中,属于极性分子的是()D[对于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取决于分子的结构是否对称,即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A项中分子为正四面体形,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B项中分子为直线形,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C项中分子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D项中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不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

]4.(素养题)(双选)常温下三氯化氮(NCl3)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其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以下关于NCl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N—Cl键是极性键B.分子中不存在孤电子对C.NCl3分子是极性分子D.因N-Cl键的键能大,它的沸点高AC[NCl3分子中N原子上还有一对孤电子对,结构不对称,为三角锥形,为极性分子。

N—Cl键为极性键,键能大说明分子稳定,而物质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的强弱无关.] 5.下列电子式表示的物质中,属于极性分子的是()C[A项为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B项为非极性分子;D项为阳离子。

]6.下列分子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A.CH2Cl2B.HCHOC.H2O D.CH2===CH—CH3D[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1课时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课时检测含解析鲁科版选择性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1课时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课时检测含解析鲁科版选择性

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4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20·东营高二检测)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为sp杂化,空间构型为直线形且分子中没有形成π键的是( )A.CH≡CH 2 23【解析】选C。

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为sp杂化,空间构型为直线形的有CH≡CH、BeCl2和CO2 ,但CH≡CH和CO2中有π键。

2.(2020·威海高二检测)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可用sp2杂化轨道来解释的是( )①BF3②CH2CH2③④CH≡CH⑤NH3⑥CH4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解析】选A。

①BF3为平面三角形结构且B—F键夹角为120°,B原子为sp2杂化;②C2H4中C 原子采取sp2杂化,且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③苯中C原子采取sp2杂化;④乙炔中的C原子采取sp杂化;⑤NH3中N原子采取sp3杂化;⑥CH4中的C原子采取sp3杂化。

3.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其结构简式为,中间的碳原子和两边的碳原子分别采用的杂化方式是( )2、sp23、sp32、sp3 D.sp、sp3【解析】选C。

两边的碳原子分别形成4个σ键,应采用sp3杂化,中间的碳原子形成3个σ键,1个π键,应采用sp2杂化。

4.(2020·烟台高二检测)氯化亚砜(SOCl2)是一种很重要的化学试剂,可以作为氯化剂和脱水剂。

下列关于氯化亚砜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S)采取的杂化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三角锥形、sp3 B.角形、sp2C.平面三角形、sp2D.三角锥形、sp2【解析】选A。

氯化亚砜的中心原子S原子有1对孤电子对,3对成键电子,所以S原子采取sp3杂化,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5.三氯化砷为腐蚀物品,毒性分级是高毒。

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可判断出AsCl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 )A.直线形、sp杂化B.三角形、sp2杂化C.三角锥形、sp2杂化D.三角锥形、sp3杂化【解析】选D。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归纳提升] 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推测其 性质,并区别这些用途应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 质。
[课堂速记]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例 2 [2014·聊城]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 是( D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解析] 颜色、密度、溶解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 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
通常状况下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色、无味的气体
[课堂速记]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应用示例] 例1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D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溶解性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探究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情景展示]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问题探究] 在上图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化 学
新课标(RJ)·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问 题 导 学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新 知 预 习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 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物理性质也会随着变化。例如液体的 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 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大气稀薄的地方,沸点 就会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降低
知识点❷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 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冷冻剂 B.硫酸能和碱反应,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氧气支持燃烧,可以用于气焊 D.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用作干燥剂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教案2

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2节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教案2

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

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一、分子中的原子排布与对称性1.对称分子(1)概念依据对称轴的旋转或借助对称面的反映能够复原的分子。

(2)性质具有对称性。

(3)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分子的许多性质如极性、旋光性等都与分子的对称性有关。

2.手性分子(1)手性一些分子本身和它们在镜中的像,就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相似但不能重叠。

(2)手性分子具有手性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一个手性分子和它的镜像分子构成一对对映异构体。

(3)不对称碳原子对于仅通过单键连接其他原子的碳原子,当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均不相同时,这个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

(4)应用①手性分子缩合制蛋白质和核酸。

②分析药物有效成分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③药物的不对称合成。

微点拨:手性分子是一类对称性比较低的分子,如它们不具有对称面。

互为对映异构体的两种手性分子具有相反的旋光性。

二、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与极性1.分子极性的实验探究2。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微点拨:“相似相溶"原理是指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3.分子极性的判断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CH4分子是面对称。

(2)NH3和H2O分子是面对称。

(3)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 (4)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2.下列化合物中含3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是()C[A项中含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B项中含有2个不对称碳原子,D项中含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

]3.请写出表中分子的空间结构,判断其中哪些属于极性分子,哪些属于非极性分子。

[解析]由于O2、CO2、BF3、CCl4空间结构对称,所以它们均为非极性分子;HF、H2O、NH3的空间结构不对称,所以它们均为极性分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
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概述:
该电子课本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讲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知识。

本文档将简要介绍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一些使用建议。

内容和目标:
该电子课本旨在帮助高中化学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分类、性质和性质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讲解物质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式等基本概念;
3. 物质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 物质守恒与计算:教授物质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使用建议:
为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建议学生采取以下几
个策略:
1. 阅读前预:在阅读每一章节之前,先浏览章节标题和主要内容,对将要研究的知识进行预;
2. 系统研究: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和原理
的内在联系;
3. 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到的知
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理解。

总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是一本综合介绍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教材。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学生可以获得对物质的理解和化学知识的掌握。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2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
内 容
熔点、沸点、硬度、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 密度、导电性、延展 碱性、等
性、挥发性、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变是 化否 来经 表过 现化

不需要经过
需要经过
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 与 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C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能与氢气作用变成氨 D极难溶 于水
4.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⑴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⑵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指出金属钠有哪些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 无色固体 密度 比水小
硬度 软 熔点 低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5.判断正误
1.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2.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4.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
理变化时也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5.固态物质受热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一定是物理 变化。
6.麦子磨成面粉是物理变化。 7凡有颜色变化或发光、发热或生成气体或生成沉淀
等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6.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
• A.闻气味 B.看颜色 •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布置作业
• 1.阅读教材1.4 • 2.归纳整理第一章知识脉络。 • 3.教材26页4. 5. 6三题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是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能说明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等性质的影响,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2. 知道氢键使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能说明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等性质的影响,能举例说明氢键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为什么气体在降温加压时会液化?液体在降温时会凝固?从微观过程来看,气体在液化、液体在凝固的过程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减小。

固体、液体在宏观上能够彼此凝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液化、凝固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少,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同理,在熔化、汽化的过程中,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这种普遍的作用力逐渐减弱。

二、讲授新课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范德华是最早研究分子间普遍存在作用力的科学家,因而把这类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

其强度一般是2~20 kJ/mol。

【提问】(1)下表列举了某些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讲解】1.HCl、HBr、HI三者分子结构结构相似,均为直线形。

HCl、HBr、HI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范德华力逐渐增大。

2.Ar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O和HCl,但CO、HCl分子间的范德华更大,因为CO和HCl是极性分子。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提问】(2)下表列举了卤素单质的熔点和沸点,怎样解释卤素单质从F2~I2的熔点和沸点越来越高?【讲解】相对分子质量从F2~I2逐渐增大,且它们均为非极性分子,因此卤素单质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从F2~I2逐渐增大。

熔化或沸腾过程中分子距离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被破坏。

范德华力越强,破坏所需的条件就更为剧烈,所需外界提供的能量就越多。

因此微观上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强,宏观上物质表现为在更高的温度下才发生熔化和沸腾,物质拥有更高的熔点、沸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考点培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考点培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特别提醒】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导·思】(易错)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下列四项中“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铁生锈”“铁会生锈”,属于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酒精能燃烧、铁会生锈属于性质;酒精燃烧、铁生锈属于变化。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描述时常用“能”“会”“可以”等字词。

而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者种类发生了变化,描述时常用“生成”“变成”等字词。

联系: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典例】(2021·邵阳中考)“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

氧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A.能支持燃烧B.不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略大D.无色气体【解析】能支持物质的燃烧,属于助燃性,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水溶性、密度及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变式训练】(2022·咸阳质检)仔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过氧乙酸溶液是常用的消毒剂。

①通常状况下过氧乙酸为无色的液体,②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温度稍高即可分解放出氧气,⑤加热到110 ℃发生强烈爆炸,⑥过氧乙酸的溶液可用于织物、纸张等的脱色,⑦还可以作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
1.物质发生变化是由它具有的性质决定的,它既有性质,又有性质;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2.从你身边的物品中寻找一小块铜片并进行观察,并把你知道的有关铜片的性质写下来:。

3.请你尝试用镊子夹持铜片,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该铜片,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你认为铜片加热后发生了变化。

4.请你认真阅读、观察课文关于金属铜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的各个步骤,想一想,这个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5.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叫化学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的性质叫。

例如,常见的物理性质有;列举你常见的三项化学性质。

6.有下列描述:①长期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食盐水会越变越咸;②酒精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③蔗糖加热后,会从固态变成液态,最后完全变黑;④镁条点燃后会生成氧化镁;⑤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够生锈。

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描述化学性质的是,描述中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的是。

7.观察铜受热发生变化的探究实验,你根据①;
②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铜是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

8.二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

这里描述的是二氧化氮的性质。

9.请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用序号填空;
A.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D. 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粉碎,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10.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得到一种新金属。

他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见其断面为银白色,在空气中银白色很快消失,将小块金属放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剧烈反应。

它在水面上急速地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从文中找出
(1)该金属的物理性质:①色泽;②状态;③密度比水;④熔点;⑤硬度。

(2)该金属的化学性质是:能与反应。

11.在生活中常常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来鉴别物质。

请指出你是根据物质的哪些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
(1)水和糖水。

(2)铝和铅。

(3)酒精与碘酒。

(4)水和酒精。

12.小亮找到一根蜡烛,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到水里,可以观察到蜡烛。

说明蜡烛的硬度,蜡烛的密度比水,且溶于水。

(2)点燃蜡烛时,观察到蜡烛先,说明蜡烛熔点。

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层,最明亮的一层是,用一根木条横放在烛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变黑。

(3)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冒出。

点燃“白烟”可以将蜡烛重新点燃。

由此推测“白烟”是。

13.如图是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夹持铜片的仪器是。

(2)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3)如果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中加热,铜片的
颜色将。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4.图为同学们经常使用的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和图片,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此图及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推测修正液的性质(至少答出三点)
(1).
(2).
(3).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A.胆矾是蓝色固体,蔗糖能溶于水B.钢铁易生锈,金属铁能导电
C.汽油易挥发,二氧化碳能支持植物的光合作用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2.小红看到某张照片上一只小猫坐在一种高分子材料上,尽管下面用火灼烧,小猫却安然无恙。

你能推测出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性质是()A.易导电 B. 绝缘性好 C. 熔沸点高 D. 隔热性能强3.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是()
A.推测 B. 计算 C. 写实验报告 D. 科学探究
4.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一般是()A.观察现象和假设 B. 化学实验
C.解释现象和表达 D. 假设、猜想和拓展
5.化学性质的探究一般有以下步骤:①观察与问题;②假设与预测;③实验与事实;
④解释与结论;⑤反思与评价;⑥表达与交流。

其中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是()
A.动手实验 B. 提出问题 C. 调查研究 D. 总结归纳
6.通过对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你知道了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是()
①实验与事实②观察与问题③解释与结论④假设与预测⑤表达与交流⑥反思与评价
A.①③④⑤②⑥ B. ②④①③⑥⑤
C. ④③⑤②①⑥
D. ④⑤①②③⑥
7.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B. 硬铝作高压锅
C.铜丝作导线 D. 钢材制铁轨
8.壹园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做出结论
9.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 酒精有可燃性
C.浓盐酸有挥发性 D. 浓硫酸有腐蚀性
10.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见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米饭变馊 B. 菜刀生锈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 湿的头发被吹干
11.在化学变化探究活动中,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依据是()A.有气体产生 B. 有沉淀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 物质颜色发生改变
12.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A.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 只是形状变化
C.物理变化 D. 化学变化
13.下列名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白玉为床金做马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B. 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C.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出现好看的“冰花”
D.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15.物质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发光、放热 B. 产生沉淀
C.颜色改变 D. 生成氧化铜
16.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镁条红热,熔化生成氧化镁
B.发出明亮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C.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D.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17.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 B. 煤燃烧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D. 电取暖器取暖
18.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19.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轮胎爆炸 B. 试管破碎 C. 蜡烛燃烧 D. 海水晒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