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10单元 总复习 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问题的解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解决方案的检验:引导学生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的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时间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时间单位换算。
3. 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复习本册所学知识,巩固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
3. 实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的重要提示和总结。
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总复习|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总复习课,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数据统计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巩固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2. 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数据统计的认识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算的熟练运用;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情境的图片,如购物、计时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的认识(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认识,如数的读写、数位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3. 数的运算(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如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顺序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 几何图形(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如圆形、正方形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5. 计量单位(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计量单位的使用,如长度、面积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时间(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认识,如时、分、秒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7. 数据统计(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据统计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等;(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数据统计的主要概念和运算规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人教新课标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总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简单计算、小数的初步计算。
3. 量的计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
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5.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挂图、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2. 新课:讲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5.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简单计算、小数的初步计算。
3. 量的计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
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5.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题。
3. 拓展练习:完成拓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0 总复习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贯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四边形的意义。
4.理解“倍”的两种不同意义。
5.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能够解决集合问题。
(1)时、分、秒测量(1课时)(2)万以内的加减法(1课时)(3)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1课时)(4)长方形和正方形(1课时)(5)分数的初步认识集合(1课时)第1课时时、分、秒测量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第十单元总复习单元导学本单元将对本册书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知识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
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
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先让学生独立回顾,再通过交流共同总结、梳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优化。
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活动经验的回顾;二是对学习过程中有意思、有兴趣内容的回顾。
复习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方法策略的用处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备内容总复习数与代数(5 课时)1.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 时、分、秒;吨和千克的认识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加减法的验算3.倍的认识?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5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集合问题图形与几何(1 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度单位的认识? 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米、毫米的认识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及相应的估算和验算方法。
2.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及估算。
3.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分数及比较分数的大小,并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它们的周长公式,并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5.理解“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6.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时间单位秒,知道1千米=1000 米,1吨=1000千克,1分=60秒,并能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10单元 总复习 教案
10总复习【复习内容】一、数与代数: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3.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2.周长三、时、分、秒和测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2.时、分、秒【单元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分,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建议共3课时:第1课时数与代数………………………………………………1课时第2课时空间与图形……………………………………………1课时第3课时时、分、秒和测量……………………………………1课时第1课时数与代数【教学内容】教材109页例1。
【教学目标】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4.能正确的运用倍的知识。
【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情景导入】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2.汇集资源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进行新课】(一)单位1.整理。
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第十单元总复习——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对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对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进行复习,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等。
2. 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等。
3. 量的计量:包括长度的计量、质量的计量、时间的计量等。
4. 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等。
5. 数据的初步认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数学知识。
2. 练习法: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3. 巩固: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给予评价。
2. 练习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教师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 总复习教案
第10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回顾本学期的知识要点: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把一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可借助课本目录)2.导入: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四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板书:万以内的的加法和减法。
二、系统整理知识点1.系统整理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试做。
175+162=310-207=259+148=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
(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2)学生完成并反馈:评议并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数位没对齐,没有进位或退位,横式没有写结果等。
)2.整理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1)刚才有的同学做错了,为什么没有发现呢?(没有验算)(2)回忆: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一道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加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②和-加数=加数减法: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3)说明:验算时,我们只需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即可。
3.练一练。
985-423=325+464=806-774=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3)题。
(1)理解题意:可画图帮助理解。
(2)板演齐练。
(3)反馈、评价。
三、巩固拓展1.教材第112页第5题。
(1)比一比,哪些同学最棒?分组练习。
(2)反馈、评价:对表现优异的组予以鼓励。
2.教材第114页第18题,填上合适的数字。
(1)试填。
(2)反馈:说说填写每a个数字的想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总复习 人教新课标(PDF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总复习人教新课标(PDF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00以内的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的读写。
2. 量的计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货币等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 加法和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十数的加法和减法,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4. 乘法:表内乘法,乘法口诀,乘法的应用。
5. 除法:表内除法,除法的应用。
6. 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图形的对称,图形的拼组。
7. 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认识,时间的计算,方向和位置,地图的识别和使用。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本册所学的内容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梳理1.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 教师可以通过PPT、教具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例题解析1.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组成,掌握数的读写方法。
2. 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3. 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
2.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3. 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数的读写方法。
2.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3. 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或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组成。
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
二、探究1. 老师出示一些等式,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性质。
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3. 老师出示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计算方法。
4.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三、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评析。
四、总结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教学延伸: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2. 学生可以自己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究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理解了等式的性质和运用,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数与代数(2)的完整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和出错的部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2课时 加、减法与乘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加、减法与乘法(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减法与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减法与乘法进行计算和验算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减法与乘法进行简便计算和估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实际应用。
3.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4.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和估算。
三、教学重点1.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难点1.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2. 加法、减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和估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减法与乘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课(1)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加法、减法与乘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减法与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和验算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验算。
(4)加法、减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和估算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能进行估算。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和验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和估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法、减法与乘法的计算和验算”,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基础,而验算能力则能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导学案.doc
流展示。
①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 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 你有什么问题?2、 归纳整理:(写在右面) 二、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 针对预习情况,组内交流并完善“归纳整理”的 内容,做好展示准备。
2、 口算并说说发现25+10二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6X7= 60X7 二 80X3= 544-9=364-6=384-8=3、 小组交流完成第120页第3题。
4、 结合自己的做法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小组 合作完成第121页第4题。
三、 达标拓展、体验成功 1、 P124/第 3 题★ 2、 P 124/第 4 题★★3、 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 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儿本?还剩儿本? 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 ★★ 四、 归纳反思、幸福快乐1、 对照学习目标归纳所学,完成的把笑脸涂成自己 喜欢的颜色。
未完成的课下请自己的对子、组长、 课代表或老师辅导完成。
2、 把白己本节课的收获或要提醒自己的话用红笔写 到右面栏里。
内交流展示。
① 这两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 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 你有什么问题?2、 归纳整理:(写在右面) 二、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 针对预习情况,组内交流并完善“归纳整理”的 内容,做好展示准备。
2、 完成P121/5、6;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 实践操作:P121/7和P122/8 三、 达标拓展、体验成功 1、 计算题★ (1)口算:50X7二 80X6= 50X8=60X5=30X9= 200X9= (2)估算:32X8= 74X4= 65X9=746X2二539X3=862X5=(3)笔算:589X4= 380X7= 604 X 8= 203X3二326X9二810X5=(4) 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中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和应注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
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贯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四边形的意义。
4.理解“倍”的两种不同意义。
5.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能够解决集合问题。
(1)时、分、秒测量(1课时)(2)万以内的加减法(1课时)(3)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1课时)(4)长方形和正方形(1课时)(5)分数的初步认识集合(1课时)第1课时时、分、秒测量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重建知识结构课件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1)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分米)。
(2)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千克)。
(3)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分钟)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天)。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2)怎样整理?(3)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2.感受大小。
(1)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2)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3)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的实例。
(4)强化:估计、估测。
①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②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③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3.进率。
(1)填写进率:(2)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3)单位换算。
3千米=(3000)米2分米=(20)厘米8000米=(8)千米40毫米=(4)厘米5000千克=(5)吨2小时=(120)分4吨=(4000)千克7分=(420)秒4.应用。
(1)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①我的身高是15(分米),体重是15(千克)。
②茶杯的高是10(厘米),书本的厚约(1)厘米。
③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千米)。
④大象的体重约(6)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小时)。
(2)计算。
3千米-200米=(2800)米7000千克+5000千克=(12)吨2分-20秒=(100)秒(3)做一做:教材第109页第1题第(1)、(2)小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3.教材第111页第1、2、3、4题。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2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整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与估算。
教学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展示: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
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学生根据课本目录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四单元的知识。
是什么呢?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一、例题讲解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337 310-207=103 259+148=407985-423=562 325+464=789 806-774=32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多种回答:①口算;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得怎么样?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397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题2没有退位;题3没有进位。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学生口答改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第(3)小题。
指名上黑板列竖式计算。
1907+690=2597 2597-2541=56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要注意进位,减法要注意退位。
二、复习验算的方法由于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数据太大,计算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要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或和-加数=加数减法验算:被减数-差=减数或减数+差=被减数加、减法题分别有两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验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三、练习巩固1.让学生与同桌互相提出一个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2.课件出示第111页的第4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图文应用题的相关数据,将有效数据填写在相应地方。
(2)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还有什么疑问吗?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2.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会运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进行复习1.分类: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笔算(不进位;进位;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②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
3.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第(4)题。
①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并计算。
a.指明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算理。
b.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②改变问题: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分析问题中的“大约”一词,复习估算的方法(课件演示估算过程)。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2)做一做教材第112页第6、7题。
二、倍的认识1.基本训练。
(1)小汽车准乘5人,大客车的准乘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准乘多少人?答案:5×9=45(人)(2)有4只蝴蝶和16只蜜蜂,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答案:16÷4=4(3)三(1)班有女生10人,男生20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答案:20÷10=2(4)李叔叔家养了4只公鸡,养的鸭子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鸭子的只数是鹅的2倍,李叔叔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鹅?答案:4×4=16(只)16÷2=8(只)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8题。
通过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年份不同,两个人年龄差不变,而两个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会发生变化。
3.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9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改变某种珠子的数量以达成给定的两种珠子的倍数关系。
4.完成教材第112页第9题。
三、教师小结通过本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第4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运用。
2.通过对四边形周长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周长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一、重点知识概览二、复习四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随堂问答(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3.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你认识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
(二)回忆梳理。
1.问: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就是它的周长吗?2.复习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四、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