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嘻!
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噫!(呜呼!)
____________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
这么奇美的景色,为什么只有
作者陶弘景才能欣赏到呢?
享誉医林,创立道教茅 山宗,是精通儒、释、道思 想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和政治家。
(
山 中 宰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 川/之 美 , 古 来/共 谈 。
高 峰/入 云 , 清 流/见 底 。
两 岸/石 壁 , 五 色/交 辉 。
青 林/翠 竹 , 四 时/俱 备 。
晓 雾/将 歇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鸟/乱 鸣 ;
夕 日/欲 颓 , 沉 鳞/竞 跃 。
实 是/欲 界 之 仙 都 。
赏美景
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美 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山 川美景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悟情感
文中哪几句话诉说了作者对山川 之美的“情语”?是什么“情语”?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 哉! _________
陶 弘
相景
)
--
山 中 岭何 上所 只多有 可白? 不自云 堪怡。 持悦 寄, 君
作业:
1、课外练笔: 运用本文的写景方法,动手写一段自己
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如:春日田野、夏 日荷塘、乡村夜景等)
2、阅读推荐: 林薇 著
《山水有清音——游记小品赏读》
自/康 乐 以 来 ,
未 复 有/能 与 其 奇 者 。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动静相称之美
动态:
静态:
扩展: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山水相映的美
山的俊俏:高峰入云
水的明丽:清流见底
相映成趣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本文 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 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 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 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交横。 (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
讨论探究,说“闲人”,悟真情。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 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所描 绘的景物的美。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 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南朝】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 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 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污浊的 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 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 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 相’”。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含英咀华,赏美景,悟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1、有苏轼的人生轨迹进一步完成自我的生命升华。
2、录音范读
3、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或者一种宁静的味道
1、自由朗读课文
2、评价阅读情况
3、读出一种味道音频插入Fra bibliotek疏通文意
1、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理解状况,进行合理检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描写: 2、庭下……,……,盖……。 抒情: 3、……?……?但……者耳。
二、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
解词
交错纵横
庭下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不过
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 达观。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抒怀练笔
假如你与苏轼面对面, 你想说些什么?
空: 空灵、空旷; 明: 明净、明亮。
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如何理解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被贬之后 的悲凉
但
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次被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 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 州,寓居承天寺
一、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
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很美,作者被月色所吸引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藻、荇交横,为盖:享竹受柏(动影词也) 。何夜无月?
乐者:交谈取乐的人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 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高
峰
峰
入
入
云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流翠山见 竹川底,前颓交青 翠未共之四与清面(辉。竹林夕欲美乱:谈时(流省t:是欲两其自沉,::::u映俱没:y:略岸í交界:鸣之里 : 者ù:鳞古备翠青傍将)之此有共)清石:相:这:峰:指 :这来文自:。绿葱晚要::起同:澈高壁备坠辉指,叫入共的欣 , 景晓人竞 跃从潜四 俱的的的彼赞古,参的峰:落人代谈云雾,赏 代 象雅::游:时树竹伏叹五:与溪:长。词间将:助词士跳争在都:木子色自,流巍久高歇晓 歇耸词跃相水,四交古这峨峰存,::入中全季辉 猿入的在清消云鸟的云。山晨失端乱鱼,青清鸣林; 复:再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 思想家、医学家。字通 明,晚年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 山)。梁武帝礼聘不出, 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背景提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 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 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 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 赏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信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 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 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 家。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又被称为“山中宰 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部分,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 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 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 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闲置
闲
闲暇(政治
生活清闲)
闲雅
我认为闲藏在_______字/句, 因为________。
如此闲雅,诗人又会写出怎样的 闲雅月色呢? 月光藏在哪?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 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 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含试卷)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 ,不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找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
11.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 可) 12.《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 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__夜__游__的__缘__由___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 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_借__景_抒__情_。
1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 的 语 句 是 “_猿__鸟__乱__鸣__” 和 “ _沉__鳞__竞__跃____” 。 乙 文 写 景 的 名 句 是 “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山 川 之美”。乙 文描写了“ 月 色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 达了作者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 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 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的语句中。
27.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林翠.竹( cuì ) 晓雾将歇.( xiē ) 夕日欲颓.( tuí ) 沉鳞竞跃.( yuè ) 欣.然起行( xīn ) 解.衣欲睡( jiě ) 藻.荇.( zǎo )( xìnɡ ) 相与.( yǔ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夕日欲颓.:_坠__落___ (2)五色交.辉.:_交__相__辉__映____ (3)沉.鳞.竞跃:_潜__游__在__水__中__的__鱼____ (4)晓雾将歇.:_消__散___ (5)相.与.步于中庭:_一__同__,__共__同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_清__澈__透__明___ (7)盖.竹柏影也:_原__来__是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 弘 景
陶弘景是上清经道派主要代表,茅 山宗的创立者。其思想源于老庄,并杂 有儒家观念,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在 其他方面也颇有成就,善书法,尤精行 书,长医药、历算与地理,其所撰《本 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影响颇大。博学 能文,著述颇多,总计有80余种,主 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 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 后百一方》和《药总诀》等。
译文参考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 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 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 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 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文词点析 • 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至,到。
•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 盖竹柏影也 盖,表推测句首发语词。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散文赏读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 景 赏 析(《记承天寺夜游》 )
• 1. 2. 3. •
月景: 积水空明 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 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处处扣月;写月无一“月”字,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附:承天寺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表现作者欢欣之情。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含知音稀少之憾, 只张氏是赏月的相知好友。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 露出恬适之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承 天 寺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承天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
寺内,俗称“西塔”,是西 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ຫໍສະໝຸດ 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
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 常俊秀挺拔。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 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 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 藻、荇。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啊。
苏
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 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 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 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 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 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 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 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 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
散 文 赏 析(对比阅读)
•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 说明。 1. 这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如何写?(陶文)(苏文) 2. 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 感情?有何不同? (陶文) (苏文)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2. 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 3.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 日暮之景: 1.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陶弘景(452或456~536),南朝齐 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 明。南京人。出身士族,平生好学。 10岁时读《神仙传》即有养生之志。 南朝宋末曾为诸王侍读,入齐任左卫殿 中将军。29岁时师事孙游岳,遍历名 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齐武帝 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归隐茅山。 梁武帝萧衍非常敬重陶弘景,常去山中
写 景 赏 析(《答谢中书书》 )
•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是山川 风物之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 愉悦感受。 • 抒怀: 1. 欲界之仙都:尽现在山水之中飘飘 欲仙的自得之态;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期与谢灵运比肩,显自豪之感。 •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抒情赏析:(《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学导航
• • • •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作者简介 散文赏读 文词点析 译文参考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了解两篇短文作者,理解作 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作者简介
• 陶弘景 • 苏 轼
苏轼(1037-1101),王安石新法而 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 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 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 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 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 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