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合集下载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篇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篇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篇《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简介《侍坐》选自《论语·先进》。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作品原文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品注释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2、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3、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侍坐》中礼乐思想

《侍坐》中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

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

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

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

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

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

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侍坐章》内容思想

《侍坐章》内容思想

《侍坐章》内容思想礼治思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的学生中各种阶层的人都有,他的弟子来自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禁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这些贫寒之士也受到教育。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东方文化《论语·侍坐》思想内容探析■韩爽《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侍坐》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孔子。

正如胡念贻所说,“《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里面所写的孔子形象,相当鲜明。

”一、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在《侍坐》中,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

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孔子的这堂课可谓非常成功,他的言行贯穿始终,而课堂的主导却是学生,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他做最后的总结,潜移默化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学说。

二、乐观自在的学者形象孔子的一生仕途不顺,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但所有的苦难也影响不了孔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侍坐》中,孔子认同曾皙的看法,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赞同曾皙处事的平静豁达心态,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处事要有乐观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

教书育人是孔子在晚年用另一种方式积极乐观的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董楚平的《<论语·侍坐>真实性献疑》中,他认为,《侍坐》写孔子独钟曾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

我觉得《侍坐》篇中孔子并没有把过安逸的生活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他只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侍坐》中的所讨论的看似是各自的理想,但深层次的却是一个心态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学习知识参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学习知识参读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先贤论志,心平气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语录体的《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名篇。

《侍坐》记叙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人生态度。

一、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孔子先指出学生们常说“不吾知也。

”然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明确了这次谈话的中心。

当然,孔子并没有一开场直接让学生们言志,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解除了师道尊严的压迫,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志。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四子述志。

在“如或知尔”这一条件的激发之下,子路“率尔”而对,慷慨陈词,提出可以将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下的“千乘之国”在短时间内治理得国家强盛,人民知礼。

“率尔”一词说明子路平时即心怀大志,但同时其直率、粗犷、鲁莽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孔子“哂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想法的,他们两人所说同样是诸侯邦国之事,但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

冉求只设想治理“方六七十”,甚或是“五六十”的小国,能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恐怕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还要另请高明。

相比子路的“有勇”、“知方”要谦虚谨慎得多。

而公西华只愿做“小相”,并首先声明“非曰能之,愿学焉”,态度极其谦和平易。

两位弟子在言志之时,孔子只是静静的倾听,并没有当场表态。

最后述志的曾皙显得与众不同,在同学们述志的时候,曾皙是边鼓瑟边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想象其神态悠闲,气度潇洒,暗示了曾皙所言之志异于前三位。

一“舍”一“作”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曾皙洒脱、知礼而自信的特点,“异乎二子者之撰”说明虽在鼓瑟,而三子之志已经听清,并对照自己之志作了思考,可见聪颖善学。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

文学名篇孔子《论语—侍坐章》解析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中国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孔子《论语—侍坐章》。

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载着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某些事迹。

它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的。

汉代以来就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注释的人很多,现存以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为最早,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最为博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三岁丧父,少年时曾从事各种“鄙事”,青年时做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

中年时曾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因不满季桓子专权,愤而周游列国,后归去世于鲁。

孔子一生长期聚徒讲学,据说有弟子三千,形成了一个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儒家学派。

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赏析先秦《论语先进篇》之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老有所乐 , 壮有所为 , 幼有所养 , 社会安定 , 天下大 平 , 人 过着 美好 的生活 。 言 以蔽之 , 就是 实 现 人 一 也 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 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 哉游哉 、 老少 同乐 的画面 , 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的
淡的理想实则最难达到 。 政治清明 , 国泰民安 , 才有
子 ,或者到雩台上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水神 ,
虔诚地 向神灵行礼 、 祈求保佑。 从文意来说 , 王充的 解释 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 , 以此寄托 自己的 理想 ,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 , 因 而 内心狂喜而情不 自 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 路, 是因为他“ 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 。 ; 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 中的首要 问题。 这样解 释, 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 孔子赞赏 曾皙的观点就是 因为 曾皙描述的画 面符合孔子 的政治理想 。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大同
矣。
曾皙的出场就显得与众不 同, 作者做 了充分的 铺垫和渲染 , 凸显 了曾皙洒脱不拘的形象 。当孑 子 L
和其他三个学生谈话的时候 , 他正在弹瑟 , 三位 同
王充在这里 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雩
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 前面 几位 的回答 , 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 , 实实在在地 记住了, 或许他的旋律都是随着三位 同窗的发言而 变化的, 孔子点 了他 的名 , 他才结束弹瑟站起来 。 这 些动作 , 属于体态语言 , 无声胜有声 , 充分表现了他 的洒脱 、 知礼 、 自信和成熟 , 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 响的气象 。
及孔子的评价 。文章先是叙述孔子启发学生言志 , 然后是 四个学生分别谈志。在孑 子的开导下 , L 子路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作者:李芳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

第一,教育学意义。

《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

第二,政治学意义。

《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社会学意义。

《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侍坐》教育学意义政治学意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出自于《论语·先进》,是《论语》当中最长的一篇。

“侍”者,站在一旁陪伴长者之意。

“侍坐”则是陪伴长者,与长者一起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为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叹服。

《侍坐》章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作者:张化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8期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

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

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

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

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

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

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从《侍坐》中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侍坐》中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
渗透着他高超的教育艺术 , 蕴 涵着深刻 极大的赞赏。当四个学生述志后 , 孔子 作文题 目, 各人个性不 同 , 理想 和志 向 的教育智慧 , 可贵的创新精神 和探究 问 进行总结 , 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 的发言 当然也 就不 同。子路 的品性是很 突 出 题 的意识 , 即使在教育改革 日新月异的 上 升到 “ 礼治” , 上升到与治国有关 的高 的 , 鲁莽、 直率 、 好斗 、 急躁 、 忠厚、 朴实 、 今天 , 仍然 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度, 很有指导意义。 诚信 、 自负集于一身 。《 史记 ・ 仲尼弟子 谆谆善诱启言路
识 方式 的失 当 , 在很 大程 度 上 也 助 长 了 上的牢不可破 的桎梏。可是 , 这样的淡 《 子路 、 曾皙 、 冉有 、 公 西华侍坐》 这 学 生某 些 不 良心 理 的 滋 生 , 导 致 学 生 心 定从容 , 这样 的旷达 自得 , 作为孑 L 老 先

章, 写孔子 和四位弟子 在一起 , 纵谈 理承受能力的大 幅降低 , 不利于学生 的 生追随者的我们 , 是否值得借鉴呢?善
对性强。 在子路 、 冉有 、 公西华各述其志 子外 , 在 紧张压抑的课堂上几乎要销声 文 , 大致意思就是春天带着一群人去游 后, 曾皙感觉 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 匿迹 了。 然而 , 曾皙在 自己发言前 , 却一 , 我跟学生谈起 描述“ 理想” , 不知道这个倒霉会摊到谁 别大 , 不想 发表意见 , 孔子便说 : “ 有什 直在“ 论语> 中的这课 , 忍不住跟学生说 了一 的头上? 善“ 爱” , 是学生多元 发展 的关 么关系呢?大家都是 畅述 自己的志 向, (
行我素 , 不假思索 , 冲 口而出。 而冉有的
谦虚谨慎 、 公西华的近乎谦卑也体 现了

《侍坐》探究——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探究——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探究一一孔子为何与点-中学语文论文《侍坐》探究一一孔子为何与点肖月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值得探究。

《侍坐》可谓诗意的课堂,睿智的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课堂教学智慧,比如善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

《侍坐》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以“言志”为线索,文章脉络十分清楚,“孔子问志一弟子言志一孔子赞志一孔子评志”。

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孔子为何独赞曾晳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第一:“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笔者也认为,曾晳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确实是一幅太平盛世图。

同时,虽然孔子主张仁政、礼制、中庸之道,但其实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因为曾晳的观点符合了孔子的理想,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第二:“曾晳所说的是一种出世思想,正表现了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内心悲哀。

”孔子在汉朝以后的封建社会里被统治阶级越抬越高,但他生前并不得志。

鲁国不任用他,他离开鲁国在外游荡了十几年,走过好多诸侯国,但在当时列国纷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哪位国君会赏识他的学说,世人也多讥讽他,比如楚狂接舆等等。

为此他常常感到压抑、愤愤不平,时常有出世离群之想。

比如他曾向人们表示“欲居九夷”(《子罕》)有时他愤慨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有时他不得不消极地故作超脱,表示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游说列国返鲁之后,他决意不再求仕。

根据以上分析,所以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生活的想法。

和谐的气氛 生动的形象--《侍坐》赏析

和谐的气氛 生动的形象--《侍坐》赏析

和谐的气氛生动的形象——《侍坐》赏析张钧《论语》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语言特色,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朴素自然,生动形象。

但它无意于记事,却有不少生动的情节场面;它无意于刻画人物,却在记录人物语言时,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仪态举止,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声情口吻毕肖,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孔子的形象,尤为突出。

刘勰称赞说:“夫子形象,溢于格言。

”《侍坐》一章就是代表。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

本文写孔子与四弟子一次很随便的闲谈,弟子各述自己的志向抱负,突出表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各人的举止神态和语言,表现了各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生动感人。

《侍坐》一文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孔子问志。

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志向,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

开头第一句,首先点出人物和环境气氛。

孔子让学生随便坐在一起陪他闲谈,曾晳鼓瑟助兴,这是一种亲切、和谐、民主的气氛。

一个“侍”字,引出了孔子,而且写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侍,不是同辈人之间互相陪坐,而是下辈人陪上辈人坐,卑者陪尊者坐。

此处暗示孔子在场,表明四人是孔子的学生。

四人排列顺序不是随便的,而是有讲究的,是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排列,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据史料,当时子路五十一岁,少孔子九岁;曾晳约三十九岁,冉有约三十一岁,公西华最小,仅十八岁,少孔子四十二岁。

接下写师生间的对话,非常自然。

老师孔子首先开口,态度诚恳,平易近人,语气亲切,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态度谦虚,又显示其讲话的艺术性。

“长乎尔”这是实情实说,无丝毫虚伪。

“一日”,更表现得谦虚。

首先拿自己的年龄与学生年龄相比,缩短了心理距离。

温和的语言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尊长面前拘束,不敢畅言的顾虑,诱发学生畅所欲言。

紧接着的启发引导,针对学生平时怀才不遇,志不得申的思想,引出他们怀才不遇的怨叹,发牢骚的原话,暗含着用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涵养要求对学生的批评,可见孔子平时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多么深入具体。

《论语·侍坐》断想

《论语·侍坐》断想
《论 语
侍 坐 》断 想
吴 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教授, 江苏 南京 210000 《 论语 先进》 篇有一章《 子路、 曾哲、 冉有、 公西华侍坐》 , 或简称《 侍坐》 这是《 。 论语》 标题的惯例, 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 词为题。 这段文字也有以“ 论志” 为题的。 这是根据内容命题。 但细想一下, “ 论志” 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 因 为《 论语 公冶长》 就有孔子与颜渊、 子路的“ 论志” 。这次子路 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 “ “ , 老者安之, 朋友 信之, 少者怀之。 另外, ” 《 韩诗外传》 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 子论志之事。 一是孔子与子路、 子贡、 颜渊游景山, 孔子说:“ 君 子登高必赋, 小子愿言者何期愿, 丘将启汝” 。于是各言其志。
在曾点发言之后, 孔子“ 唱然叹日: ‘ 吾与点也’ 这该如何看 。” 待呢? 我认为, 这不是孔子在几位学生中分高下, 给曾点打“ 高 分” 。孔子“ 与点”是真情流露, , 表示“ 我赞赏曾点的志向啊” 。 对一篇文章、 一件事情, 各有感悟,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 感 悟的时候, 应当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但不能抹煞各自的个性, 也不能强以分数的高下来评定; 即使感悟有差距, 也只能启发 他们提高认识。孔子就是这样做的。 《 侍坐》 内容引起极大争议的是得到孔子赞赏的曾点的志 愿。 清代的崔述就在《 沫泅考信录》 中提出了 若干疑问。 诸如孔 子所问“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 当然是从政之事, 点答之 而曾 以日 常生活, 与政事无关, 岂不是答非所问。 又如问答之时, 曾 点鼓瑟自 等到老师发问, 鼓瑟希, 若, 才“ 铿尔, 舍瑟而作”不 , 合学生对待师长的态度。 还有称谓可疑,夫子啃然而叹”“ “ ,夫 子” 是战国时用的称呼, 用在这里可疑。 崔氏大胆怀疑, 这一章 是道家者流所托, 原来言志者仅三人, 后来加上曾点为四人。 其实, 平心而言, 这些疑问是可以解答的。 所谓“ 答非所问”实 ,

《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国 以礼 ” 的评 论 ,更 是 直 接 表达 了 自 己心 中 “ ” 的思 想 。 礼
当 子路 、冉有 、公 西华 三 人 都表 示 志在 为政 时 , 曾皙 明
“ 子 哂 之 ”这 一 细 节 , 刻 画 了孔 子 的 神 情 举 止 ,流 确 表 示和 他 们 三位 的才 能 不一 样 ,这 一方 面 可 能有 他 “ 夫 不求
1 孔 子 的言行 举 止 “ . 有礼 ”。师 生 对 话之 初 , 孔子 开 口 理 想 之 国 , 岂不 是 更不 谦 虚 ? 更应 受 到 孔子 的 “ 哂笑 ” ?这 课 堂教 学 ,似 乎 更应 立 足 文本 ,引 导 学生 分 析课 文 。孔
环境,恐怕也是以 “ 礼”作出表率,树立言行的典范, 以身化 子 说 “ 赤也 为 之 小 ,孰 能 为之 大 ?”可 见孔 子 是认 同公 西 华
是 学 术 上 的 争 论 ,孰 是孰 非 姑 且 不 论 。
文 教材 ( 教社 版 ) 《 路 、 曾皙 、冉 有 、 公 西华 侍 坐 》一 之 志 都在 “ 政 ” ,可 见 曾皙 是 “ 求 为 政 ” 的 。且 分析 认 人 子 为 不 文 ,也 体现 了孔 子 这 一思 想 ,且文 中处 处透 出浓 烈 的 “ ” 礼 的气 息 。 下 面是 笔 者 教 学 中 的几 点 拙 见 : 就说 “ 以吾 一 日长乎 尔 , 毋 吾 以也 ”,这 种 温 和 自谦之 语 , 固然 是 为 了打 消 学 生顾 虑 , 为他 们 营 造 一个 轻 松活 跃 亲 切 的
礼 二 十 七 》 )来 自律 诲 人 , 以 “ , 事 之 以礼 ; 死 , 葬 之 以 曾 皙 的 追 求 就 是 孔 子 的 理 想 。那 么 曾皙 的 向往 究 竟 是 “ 生 礼 ,祭 之 以礼 ” (《 论语 ・为政 五 》 )待 长 辈 , 以 “ 之 以 治 ”的最 高境 界 还 是 消极 避 世 的 主张 呢 ? 道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是传统名篇,被收录高中语文课文中。

文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反映了孔子的育人态度、育人方法、育人思想和目的,对当代教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理想教育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出发,以《论文·侍坐》为例,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教育教学评价一、“孔门言志”对理想教育的启发(一)“孔门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

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或是阐发精妙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各言其志。

为什么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日总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了解到弟子正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是以开展了这场“立志教育”。

批评他们“不吾知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希望他们“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路的理想是通过训练民众勇敢使国家强大;冉有讲的是让人民富足起来;公西华希望能通过文化礼仪来治理国家;而曾晳的理想是百姓生活安乐。

四位学生的言志虽无对错之别,但有高下之分。

(二)理想教育的缺失孔子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奔波一生,在教育中当然期望着弟子能习得思想的精髓,在未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

而如今我们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又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们又在表达怎样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去问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说的最多的一定是职业理想。

因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往往不是从内在的提升出发,而是以分数和升学为目的,是以孩子们的理想也是从自己未来的归宿和发展出发,却很少提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又或是素质理想。

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选择依旧很迷茫,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内卷竞争让他们来不及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悟孔子的“仁”

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悟孔子的“仁”

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悟孔子的“仁”作者:梁玉昌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先秦时代,各类学说百花齐放,儒家、法家、墨家,诸子百家皆在宣扬自家的思想观念。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秦始皇开始到如今两千年的时间中,儒家、法家、兵家的思想的流行程度可谓不相上下。

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候,对外征战是采用兵家之道,对内治理这是儒家法家相辅相成。

因此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我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儒家思想是必然不可缺漏的一块。

本文就以《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来体悟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中的“仁”之一字。

关键字:儒家思想 ; 道德规范 ; ;谦虚 ; ;谦让 ; 骄傲 ; 浮躁先秦时代,各类学说百花齐放,儒家、法家、墨家,诸子百家皆在宣扬自家的思想观念。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秦始皇开始到如今两千年的时间中,儒家、法家、兵家的思想的流行程度可谓不相上下。

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候,对外征战是采用兵家之道,对内治理这是儒家法家相辅相成。

因此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我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儒家思想是必然不可缺漏的一块。

本文就以《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来体悟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中的“仁”之一字。

(一)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虽然在《论语》孔子对“仁”进行的大量而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什么是“仁”却没有完成相关的界定。

而根据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大量描述,我们暂且可以将“仁”理解成道德或者是友爱,也就是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等人以及冯友兰、韩星、黄怀等人所总结的关于“仁”的界定。

浅谈《侍坐章》中孔子教育思想及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启示

浅谈《侍坐章》中孔子教育思想及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启示

9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震铄古今,至今仍然实用。

《论语·侍坐章》就是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不但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治理国家的才干、以礼治国的理想以及淡泊明志的心境,文中还展现了孔子教学中应用的因材施教、理想教育、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应用于实践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与发扬,并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教学以生为本 注重启发诱导孔子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诱导。

在《侍坐章》一开始,子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个设问启发就引出了课堂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兴趣。

孔子抓住学生自感才华卓越,抱负远大,却无人赏识,因此满腹怨怼。

孔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口吻设问,这一问题高度契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推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并拉近了师生距离。

此刻学生才愿意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

这也是因为学生的确满腹诗书,才干出众;而这份理想抱负,久积于心,不吐不快。

子路首发言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胸中抱负一泻而出。

而后冉有、公西华、曾晳相继发言,阐述了个人政治理想。

当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回答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启发式的谈话,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这种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体现孔子“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1]。

这种在实践基础上,依据学生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教育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侍坐篇》“吾与点也”解读冯铧尹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侍坐篇》“吾与点也”解读冯铧尹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 ——《侍坐篇》“吾与点也”解读冯铧尹发布时间:2023-07-02T11:54:55.154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8期作者:冯铧尹[导读] 《侍坐篇》中,孔子让他的弟子仲由、曾点、冉求、公西赤谈谈他们各自的志向。

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人陈说的都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点讲的是玩乐之事,但孔子对仲由“哂之”,对冉求、公西赤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点的看法。

孔子为何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喟,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千古谜题。

本文旨在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等方面出发,解读孔子“吾与点也”之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北仑区泰河中学浙江省宁波市 315800摘要:《侍坐篇》中,孔子让他的弟子仲由、曾点、冉求、公西赤谈谈他们各自的志向。

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人陈说的都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点讲的是玩乐之事,但孔子对仲由“哂之”,对冉求、公西赤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点的看法。

孔子为何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喟,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千古谜题。

本文旨在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等方面出发,解读孔子“吾与点也”之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孔子;政治理想;人生境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篇》)中,“孔子问志”,“弟子言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说的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皙讲的是玩乐之事,但是孔子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公西华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皙的看法。

文本中,曾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沐风而去,高歌而归的沂水春风图。

那么这幅画面背后又蕴藏着何种深意呢?笔者将从曾皙所言中提及的“时令”“人物”“地点”“活动”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孔子发表“吾与点也”看法的原因。

(一)时令:暮春暮春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时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作为描写的对象或是三五成群出游的时间。

学生们对该时节应该并不陌生,部编版语文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录了王羲之撰写的《兰亭集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在言志评志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1. 礼治思想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侍坐》篇中对礼治的体现: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1.2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
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2. 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的学生中各种阶层的人都有,他的弟子来自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禁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这些贫寒之士也受到教育。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贵族阶层垄断受教育权利的当时社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着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侍坐》篇四位平民子弟侍坐言志,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佐证。

3. 因材施教的思想
既然弟子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不同,那么各自的能力水平也不同,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言论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子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逐一作出了评价。

(1)对子路有肯定有否定,但心气平和,只是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2)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3)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

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

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对”、“其言不让”,对于性格刚直,甚至有些粗鲁的并且年龄比较接近自己的子路来说,孔子既要肯定子路的才能,又要适当批评纠错,以此来完善子路。

在《论语》中经常有孔子批评他的话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尔》)“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但也有肯定的话如“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

对于公西华,孔子委婉指出要客观评价自我,不用过于谦虚。

对于曾皙则毫不掩饰地喟然赞叹。

由此可见,孔子针对不同个性心理的学生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他既有赏识教育,又不滥用赏识,总能做出科学评价。

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

创立理想社会非孔子一己之力所能奏效,但他确实通过因材施教不遗余力
地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

4. 循循善诱,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侍坐》开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设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长者风范。

接着“居则曰&amp;acute;不吾知也&amp;acute;,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他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又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子路率尔对曰,固然是因为他粗狂鲁莽的个性,但同时也是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例证。

孔子的课堂上不是一言堂,而是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当曾皙表示自己“异乎三子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的评志也是肯定是主体,批评很温和,鲜明体现了他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孔子有师道尊严,但并非“师道森严”。

对待他的弟子,基本上做到了他自己说的三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他既不高高在上,使他的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严肃,使他的弟子望而生畏;倒是常在弟子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

即使批评,也是双向的,既有他批评他弟子的,也有他的弟子批评他的。

最典型的就是子路,一会儿说他太迂,一会儿又对“子
见南子”表示不悦,逼着他像小孩一样起誓。

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弟子们就很容易无拘无束地提出各种问题向他请教,与他探讨,有疑问、有困惑、甚至有不同看法也都当场提出,课堂可谓民主,师生可谓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