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叶绿素铜钾盐
叶绿素铜钾盐是一种药品/化学原料药,墨绿色粉末或深绿色液体,无臭或略带氨臭,易溶于水,略溶于醇和氯仿,不溶于油脂。
水溶液透明,无沉淀,偏酸性。
叶绿素铜钠盐是利用蚕粪或三叶草、紫色苜蓿、荨麻或其他植物叶子,用有机溶剂提取,所得萃取物经皂化后与用氢氧化铜铜化而得叶绿素铜络盐(碱盐)。
叶绿素是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物质之一,无论在临床治疗、食品、日用化工都有着很大用途。
而叶绿素铜钠盐是叶绿素的改性产物,有着很高的稳定性,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着色剂、药品、光电转换材料等领域。
叶绿素铜盐其实在医学上还被用于抵抗癌症,国内有专家以详实的抗肿瘤曲线图的形式总结了叶绿素铜钠盐对人体作用的各种数据,其对肿瘤的直接或间接有抑制作用。
叶绿素铜钠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 词 : 叶绿 素 铜 钠 ; 量 ; 定 性 ; 响 因素 含 稳 影
中图 分 类 号 : 9 7 1 ; Q 6 . ; 9 5 . R 2.1T 407 2R 7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43 (0 2 1 —0 2 10 9 1 2 1 )4 0 0—0 2
・
药物研究 ・
D u d nic t n rg Ie tiai f o
Chi a Pha m a e tc l n r c u ia s
中 目荡
21 0 2年 7月 2 0日 第 2 l卷第 1 4期
Vo . 1 No 1 , u y2 , 0 2 12 , . 4 Jl 0 2 1
c p e c lr p y l o p r ho o h l wa deem ie b usn UV s e to h tm er a te a tr ifu n i g he tbii o s d u s tr n d y ig p cr p o o ty nd h f cos n e c n t sa lt f o i m c pp r hlr p y l l y o e c o o h l we e i esia e r nv t td,ic u i g t a i i e v rnme t t mp r tr g n l d n he cdc n io n , e e au e,o i n a d r d ca t xda t n e u tn ,mea in tl o s,lg a mo su e o t n i te iht nd itr c n e t n h c l rph l o i m c p e g a u e . slt S dim c p r h o o h l ho d b ius e r a e f t e tbiiy n r h a i i e v ・ h o o yl d u s o p r r n l s Re l s o u l o pe c l r p yl s we o v o d c e s o h sa lt u de t e c dc n i
叶绿素铜钠盐研究
叶绿素铜钠盐研究冯甜华【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5(000)032【总页数】1页(P72)【作者】冯甜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叶绿素是存在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重要物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1]。
叶绿素也是天然色素之一,而且叶绿素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2]。
为了提高叶绿素的稳定性,采用其它金属离子替换镁离子,目前研究中用于替代镁离子的金属主要有Zn2+[3]、Fe2+[4]和Cu2+[5]。
本文主要研究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盐在水溶液中的光,热和pH稳定性能。
材料与方法 ,叶绿素铜钠盐,以菠菜为原料制备;丙酮酸钠,牛磺酸,烟酰胺,苹果酸为食品级。
仪器设备,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北京普析通用仪器责任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 9003,中心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AL- 204- IC,梅特勒 -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实验方法,光照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称取2mg的叶绿素铜钠盐于25ml容量瓶中,分别置于100ml与1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分别置于光照和室内,每25min取样一次,测其吸光度。
温度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取配制好的叶绿素铜钠盐稀释液,分别置于35℃、45℃、55℃、65℃、75℃、85℃的温度下,3h后测定吸光度.3pH值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测定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 ,光照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从图1可看出,在光照和室内条件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叶绿素都在降解,但光照条件比室内条件降解的更快。
温度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从图2可看出,随着温度升高叶绿素铜钠盐降解越快,在75℃时,降解率达到23%,所以叶绿素铜钠盐水溶液适于低温保存。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静置48h后,叶绿素铜钠盐的降解不是很明显,所以叶绿素铜钠盐适于在 2.5-4.5pH范围内保存。
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紫菜叶绿素铜钠盐是一种实用性极高的物质,在食品、医药和生物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主要研究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以及其在含量测定、贮存、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做混合溶液,以紫菜叶提取的绿色螯合物作为反应物,在一定pH和温度条件下,以及加入了一定量的缓冲剂,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合成紫菜叶绿素铜钠盐。
此外,还有用适量的氯化铜和氯化钠溶液及调节剂溶解紫菜叶绿素、用氯化铜溶液水解紫菜叶绿素、以及用铜质及钠质螯合剂提取紫菜叶绿素等方法。
2、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研究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溶解度、pH值、温度、湿度、氧化还原性、添加剂、贮存条件、以及阳光照射等。
对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可以采用pH滴定法、溶液表观湿度测定法、添加剂测定法、多组分混合物定性测定法、温度湿度变化检测法、紫外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
3、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测定对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溶剂层析的原理,分辨和测定分子的不同组成,以及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通过分析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精确含量来实现。
4、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贮存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应贮存在密封干燥、避光、通风、温度较低的室内。
如果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很长时间,会加速其衰变,使其失去稳定性,因此在贮存时应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
5、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应用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起到抗氧化,抗衰老,抗炎,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作用,在食品、医药和生物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具有独特的功能,近年来,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添加剂、保健品、营养品及洗护用品等领域。
综上所述,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是重要的,同时,其在含量测定、贮存及其应用也不能忽视。
超声法提取松针叶绿素及稳定性研究
超声法提取松针叶绿素及稳定性研究王爽;姚秉华【摘要】以白皮松为原料,使用乙醇作提取剂,采用超声法对松针叶绿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体积料液比、溶液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到超声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无水乙醇作提取剂,体积料液比1∶4,溶液温度40℃,超声时间15min.在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94.4%.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以松针为原料,将含Mg离子的叶绿素通过置换反应制得水溶性的叶绿素铜钠盐,再用乙醇浸提,然后用石油醚分离出脂溶性成份,最后制得叶绿素铜钠盐.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在常温下可以存放30d,叶绿素的稳定性大为提高.【期刊名称】《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年(卷),期】2010(023)001【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超声法;提取分离;松针叶;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作者】王爽;姚秉华【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4松针叶绿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它对人体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抗菌、提高免疫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降低血压、增强心脏功能,刺激细胞的生成、中和体内超氧自由基和清肝眀目等作用[1-2].但是松针叶绿素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酯类化合物,它的稳定性极差,遇光、热、酸、碱等作用会瞬间变色,故给其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3].如果将叶绿素制成叶绿素锌钠盐、叶绿素铁钠盐、叶绿素铜钠盐,就不但可以溶于水,而且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叶绿素铜钠盐是墨绿色粉末,略带金属光泽,无臭或微有特殊的氨样气味,有吸湿性,对光和热较稳定[4],是我国规定的 9种天然色素之一,是我国食品工业中唯一允许使用的绿色色素.它被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和医药上的着色剂[5].关于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前人大多是采用常规回流法[6]、索氏提取法、有机溶剂浸提法[7-8],但是提取效率都不高.因此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超声法提取叶绿素,并找出高效提取时的各种参数值及确定对提取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关于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若按照提取 -分离 -制盐的步骤很难进行,因此本文从松针出发直接制备出叶绿素铜钠盐,再考察稳定性.1 实验1.1 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高速万能粉碎机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101-1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KS-1200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宁波科生仪器厂);UV-2102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FTIR-89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日本岛津);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RE-52A型旋转蒸发仪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2) 实验试剂无水乙醇 (分析纯,西安三浦精细化工厂);丙酮 (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石油醚 (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食用酒精 (95%,西安化学试剂厂);硫酸铜 (化学纯,西安化学试剂厂);氢氧化钠 (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1.2 松针叶绿素的提取准确称取 2g松针粉,浸泡于一定体积的乙醇中.搅拌均匀后放置于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的反应架.启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设置不同的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体积料液比、提取温度这些参数进行提取.提取完毕后进行减压抽滤,滤液即为含有叶绿素的乙醇溶液.用 1mL吸量管量取 0.1mL滤液分别溶于对应浓度的乙醇中,定容于 10mL比色管中,稀释 100倍,静置 2min后在λ=403nm处测定吸光度并做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叶绿素提取率的计算叶绿素提取率 /%=(提取液中叶绿素质量 /原松针粉中叶绿素的质量)×100%=(cx×Vx/m0)×100%,其中提取液中叶绿素的含量 cx是由测定的吸光度通过叶绿素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到,Vx为滤液体积,m0为原松针粉的质量.1.3 松针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称取 50g白皮松,将其浸泡于 500mL0.1%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 48h,然后滤去溶液,水洗至 pH至中性,减压抽滤干备用.将滤干的松针粉用 300mL0.1%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搅拌 36h,滤去溶液,水洗至pH至中性,减压抽滤至不滴水备用.以 95%粮食酒精作为提取剂常规回流提取 24h,冷却后减压抽滤.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蒸馏回收乙醇,冷却脱去油状物.加入等量石油醚振荡 2min,提取脂溶性成分,然后分离出叶绿素铜钠,干燥后即为叶绿素铜钠盐.将新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盐和标准品的红外光谱图对比以鉴定其结构.2 结果与讨论2.1 超声法提取松针叶绿素的单因素实验由图 1可以看出,松针叶绿素提取率在前 15min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15min后,松针叶绿素提取率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降.由图 2可以看出,松针叶绿素提取率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无水乙醇时提取率最高.由图3可知,松针叶绿素提取率在1∶2~1∶4的体积料液比之间随着料液比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而在体积料液比大于1∶4时提取率迅速降低.图1 超声时间对松针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图2 乙醇浓度对松针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由图 4可以看出,松针叶绿素提取率在溶液温度为 20~50℃之间随着溶液温度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而当溶液温度超过50℃时提取率迅速降低.2.2 松针叶绿素提取的正交试验在单因素条件实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时间、溶剂浓度、体积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主要考察因素,以四因素三水平安排正交试验 L9(34),如表 1所示.实验结果如表 2所示.图3 体积料液比对松针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图4 不同溶液温度对松针叶绿素提取率的影响由正交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提取率最高的因素水平组合为A3B3C2D1.即用无水乙醇作提取剂,1∶4的料液比,溶液温度为40℃,超声时间 15min.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B>C>A>D,可见乙醇浓度是对提取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在最佳条件下,松针叶绿素的提取率可达 94.4%.2.3 新制叶绿素铜钠的红外光谱分析按照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从松针叶中的叶绿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铜钠盐制备,由图 5可知σ =3 400cm-1对应于叶绿素铜钠结构中的—ONa;σ=2900cm-1表明存在不饱和碳氢键—CH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原本应该出现在σ>3 000cm-1的区域,由于叶绿素铜钠结构中共轭效应导致波数降低;σ=1630cm-1证明有羰基—CO—存在,由于共轭效应导致波数降低;σ=1 559cm-1表明 CC伸缩振动;σ =1 457cm-1说明有—CH2—弯曲振动;σ =1 350cm-1说明有—CH3—弯曲振动.并与图 5相比:本实验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的红外光谱还缺少在σ=1 540cm-1,σ = 1 522cm-1,σ =1 473cm-1时的几个峰.但可以从谱图中证实本实验制备的化合物具有叶绿素铜钠结构中的基本官能团.表1 四因素三水平的因子水平表L9(34)水平时间A/min 乙醇浓度B/% 料液比C 温度D/℃1 9 80 1∶3 40 2 12 90 1∶4 50 3 15 100 1∶5 60表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实验号A/min B/% C D/℃ 吸光度1 9 80 1∶3 40 0.266 2 9 90 1∶4 50 0.302 3 9 100 1∶5 60 0.296 4 12 80 1∶5 60 0.279 5 12 90 1∶4 40 0.294 6 12 100 1∶3 50 0.301 7 15 80 1∶5 50 0.256 8 15 90 1∶3 60 0.268 9 15 100 1∶4 40 0.313 K1 0.288 0.267 0.278 0.291 K2 0.291 0.288 0.303 0.286 K3 0.279 0.303 0.277 0.281 R 0.012 0.036 0.026 0.010图5 叶绿素铜钠标准品红外光谱图2.4 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研究将新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盐的水溶液放置在正常日光照射,室温下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放置 10,20d后,溶液仍然呈深绿色,几乎无颜色变化;在放置 30d后,和新配溶液相比颜色略浅一些,但仍为深绿色.因此叶绿素铜钠盐在常温下可以存放30d.图6 本实验制备的叶绿素铜钠的红外光谱图3 结论(1) 本实验得出超声法提取松针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无水乙醇作提取剂,料液比为1∶4,溶液温度为40℃,超声时间 15min.在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 94.4%. (2) 以 95%食用酒精作为提取剂,建立了一种从松针中提取并同时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新方法,并考察了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在常温下可以存放 30d,叶绿素的稳定性大为提高.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胡丰林.松针的利用价值分析[J].生物学杂志,1996(2):25.[2] 刘晓庚,陈梅梅.我国松针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3):25-29.[3] 王正平,单旭峰.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4,108(9):50-51.[4] 杨继生,何学志.叶绿素铜钠盐的性质、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18(2):33-35.[5] 杨立荣,胡斌,韩兆熊,等.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J].浙江大学学报,1998,32(6):745-751.[6] 杨军衡.松针资源开发利用——绿色素制备[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报,2001,7(1):88-90.[7] 邓文灿,朱僚辉.松针叶绿素铜钠的制备[J].山东化工,2001,30(4):7-8.[8] 原毅.糊状叶绿素,叶绿素铜和叶绿素铜钠的制备[J].山东化工,1989(1):38-40.。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与分析检测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与分析检测[摘要]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本文在前期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条件并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温度60℃、时间40min以上时皂化较彻底;酸化置铜ph1-2、温度50℃、时间超过60min铜化较彻底,再成盐结晶得到叶绿素铜钠盐,得率为1.91%;通过hplc、uv、lc/ms等方法,分析测试所得到的叶绿素铜钠盐并进行结构鉴定,得出cu chlorin p6为叶绿素铜钠盐主要成分,根据它的分子结构和产生的分子离子峰碎片,推测分析了其电离机理。
[关键词]叶绿素铜钠盐制备分析检测蓝藻为原核生物,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
蓝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光合放氧生物,蓝藻在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藻胆蛋白、天然色素、多糖、油脂等,因此综合利用蓝藻成为近年来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得最为广泛为蓝藻中的叶绿素。
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1]。
叶绿素类似物中的卟啉环结构类似人体血红素结构,可促进创伤和溃疡愈合、活化细胞、抗贫血、抗菌消炎等多种活性功能,同时它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护肝以及抗衰老;研究表明,叶绿素能有效抑制多环芳烃类的诱变作用,对抑制癌细胞生成也有一定的效果[2]。
叶绿素衍生物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叶绿素铜钠可作食品添加剂和日用化工的染色剂[3]、脱臭剂[4],且还可用来制造光敏剂[5]、汽油和涂料的添加剂等,叶绿素铜钠盐还可作为医药原料起到保肝、护胃、抗贫血的作用[4],对传染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胰腺炎、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6]。
本文在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与试剂干蓝藻取自无锡某公司:新鲜蓝藻脱水后再喷雾干燥,4℃冰箱储存。
叶绿素铜钠的制备、合成与分析
叶绿素铜钠的合成、分离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并计算提取率。
2、初步研究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工艺条件。
3、分析叶绿素铜钠产品的纯度,计算产率;4、利用光谱技术对合成的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铜钠盐是一种具有很高稳定性的金属卟啉,呈墨绿色粉末,着色力强,色泽亮丽,其水溶液呈蓝绿色澄清透明液,钙离子存在时则有沉淀析出。
当其水溶液pH 值小于6 时,溶液底部出现粉末状沉淀,这是由于平面空间结构的叶绿素铜钠分子在酸性条件下易于聚集。
叶绿素铜钠盐已被国际有关卫生组织批准用于食品上,广泛应用作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食品着色剂、药品等领域。
叶绿素铜钠盐可以通过叶绿素卟啉环中的镁原子被铜置换来制成。
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其纯含量达0.8—1.0%,居所有天然色素之首,故可用蚕沙来提取叶绿素,由于叶绿素易溶于乙醚、苯、丙酮、乙醇的脂性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混合液来提取。
所得的叶绿素再添加适量硫酸铜、使得叶绿素卟啉环中的镁原子被铜置换即可制得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物质,在其结构中,含有一个由四个吡咯环和四个次甲基交替相联形成的卟吩环。
卟吩环闭合的共轭体系提供了包围镁离子(或其它相似离子)的刚性平面。
在制叶绿素铜钠过程中,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甲基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C55H72O5N4Mg + 2NaOH = C34H30O5N4MgNa2 + CH3OH + C20H39OH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素酸:C34H30O5N4MgNa2 + 4 H+ →C34H34O5N4 + Mg2+ + 2 Na+叶绿素酸可与铜盐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就生成叶绿素铜钠盐:C34H34O5N4 + Cu2+ →C34H32O5N4Cu + 2 H+C34H32O5N4Cu + 2 NaOH = C34H30O5N4CuNa2 + 2 H2O三.实验仪器及材料:仪器:721分光光度计、PHS-2B酸度计、电子天平、PH试纸、旋转蒸生器一台、恒温加热磁力搅拌一台、搅拌子一个、烘箱、温度计、500ml蒸馏烧瓶、蒸馏装置、索氏提取器、回流冷凝管、减压过滤装置、滤纸、研钵、分液漏斗、容量瓶(10ml、100ml、250ml若干),移液管(2ml、10ml)、量筒(10ml、50ml、100ml)、吸耳球、玻璃棒、沸石、烧杯(100ml、250ml、500ml、1000ml若干)、胶头滴管等玻璃仪器。
毕业论文-叶绿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2014届)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摘要叶绿素是一种安全、无毒并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脂溶性天然色素,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然没有高效的提取技术能够运用到现实的生产中,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提取技术提取叶绿素等有机色素,但是这些传统提取技术存在着很多弊端。
故本课题从该技术难点出发,主要研究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和叶绿素的稳定性。
本课题将选取菠菜作为叶绿素提取来源,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在乙醇作为提取剂的情况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对两种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找到各变量因素,如超声和微波的辐射时间、功率强度和料液比的合适范围。
另外,通过单因素实验来确定影响叶绿素稳定性因素,如温度、pH值、氧化剂、光照和金属离子等,从而为现实生产生活中高效运用叶绿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实验确定叶绿素微波提取中微波功率选择280W、微波辐射时间为25s 为最佳。
确定叶绿素超声波提取中超声波功率选择160W、超声波辐射时间为35min、料液比0.1:5(g/ml)为最佳。
通过本实验确定在温度为70℃、酸碱性为中性为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和保存条件,同时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且要尽可能在避光条件下存放。
关键词:叶绿素;稳定性;超声提取;微波提取ABSTRACTChlorophyll is a natural, safe, non-toxic and have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natural fat-soluble pigments,and it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However, existing chlorophyll extraction methods encountere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efficient use of the production. Therefore, this project will mainly study the stability of chlorophyll and chlorophyll extraction methods.This project will be selected spinach as the extract source of chlorophyll,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 technique will be used in this project, in the case of ethanol as the liquid extract and optimiz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of the two-assisted extraction process to find the factors of each variable such as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ime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time, the intensity of the microwave radiation power and the ultrasonic irradiation power, solid-liquid ratio and so on. In addition,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chlorophyll, such as temperature, pH, oxidants and light. Thus, we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reality so as to efficiently use chlorophyll.Th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by microwave extraction of chlorophyll select microwave power 280W, microwave radiation is the best time for the 25s. Determining the ultrasonic power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chlorophyll select 160W,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ime was 35min, the best material to liquid ratio is 0.1:5 (g / ml).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determine the temperature of 70 ℃, neutral pH is optimal to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chlorophyll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chlorophyll, while avoiding contact with oxidizing substances.Keywords: chlorophyll; stability; ultrasonic extraction; microwave extraction目录1. 叶绿素的研究简介 (1)1.1 叶绿素的结构及其性质 (1)1.2 叶绿素的提取研究 (3)1.2.1 溶剂研磨法 (3)1.2.2 抽滤法 (3)1.2.3溶剂浸泡法 (3)1.2.4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 (3)1.2.5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4)1.2.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1.2.7生物技术法 (4)1.3 叶绿素的测定方法 (5)1.4 国内外关于叶绿素应用的研究动态 (5)1.4.1抗贫血功能 (5)1.4.2抗癌、抗肿瘤功能 (5)1.4.3抑菌功能 (6)1.4.4抗氧化功能 (6)1.4.5消除炎症的功能 (6)1.4.6其他 (6)2. 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7)2.1 常见的天然色素简介 (7)2.1.1番茄红素 (7)2.1.2辣椒红素 (7)2.1.3类胡萝卜素 (7)2.1.4桔黄素 (8)2.1.5花青素 (9)2.1.6黄酮类色素 (9)2.2天然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0)2.2.1热对稳定性的影响 (10)2.2.2光对稳定性的影响 (10)2.2.3氧对稳定性的影响 (10)2.2.4各种金属离子对稳定性的影响 (10)2.3天然色素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0)3. 实验设计 (12)3.1本课题研究意义 (12)3.2本课题研究内容 (12)3.3本课题实验设计 (12)3.3.1叶绿素提取实验 (12)3.3.2研究叶绿素稳定性实验 (13)4. 叶绿素提取实验 (15)4.1实验原料 (15)4.2实验主要试剂 (15)4.3实验主要仪器 (16)4.4叶绿素提取实验过程 (17)4.4.1叶绿素待提取物的预处理 (17)4.4.2研究微波辐射时间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 (17)4.4.3研究微波辐射功率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 (17)4.4.4研究料液比对叶绿素微波提取的影响 (17)4.4.5研究超声波辐射时间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 (18)4.4.6研究超声波辐射强度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 (18)4.4.7研究料液比对超声波提取的影响 (19)5.叶绿素稳定性研究实验 (20)5.1实验原料 (20)5.2实验主要试剂 (20)5.3实验主要仪器 (21)5.4叶绿素稳定研究的实验过程 (22)5.4.1叶绿素制备 (22)5.4.2研究温度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22)5.4.3研究氧化剂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22)5.4.4研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22)5.4.5研究光照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23)6.实验结果与分析 (24)6.1叶绿素含量的计算 (24)6.2结果与分析 (24)6.2.1微波辐射时间的选择 (24)6.2.2微波辐射功率的选择 (25)6.2.3微波提取叶绿素时料液比的选择 (26)6.2.4超声辐射时间的选择 (26)6.2.5超声辐射功率的选择 (27)6.2.6超声波提取叶绿素时料液比的选择 (27)6.2.7温度对叶绿素的影响 (28)6.2.8氧化剂对叶绿素的影响 (29)6.2.9pH值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29)6.2.10室内光照条件下存放时间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30)7.总结和展望 (31)7.1对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总结 (31)7.2对叶绿素稳定性实验的总结 (31)7.3展望 (31)致谢 (32)参考文献 (33)1. 叶绿素的研究简介1.1叶绿素的结构及其性质叶绿素是一种常见的卟啉类化合物,卟啉是卟吩环带有取代基的同系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_王正平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9-0050-02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王正平,单旭峰(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的叶绿素铜钠盐作为天然卟啉-叶绿素的衍生物,有着广泛的用途。
本文对叶绿素铜钠盐的结构表达、制备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论述。
关键词: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卟啉;结构中图分类号:T Q20213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rep aration and stability of chlorophyllW ANG Zheng -ping ,SH AN Xu -feng(Chem 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As the derivative of natural perphyrinchlorophyll ,chlorophyll Cu -Na salt has a special bioactivity ,it hasa extensive us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truction expression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lorophyll Cu -Na salt.K ey w ords :chlorophyll ;chlorophyll Cu -Na salt ;porphyin ;construction收稿日期:2004-07-22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的研究开发工作。
对植物食品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表明,日益增加的水果和蔬菜消费量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1]。
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摘要:以紫菜为主要原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优化叶绿素铜代反应条件及皂化条件,并对紫菜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叶绿素铜化时间12 h、浸提温度50 ℃、浸提时间2 h,丙酮与乙醇体积比6∶4的混合液作浸提液溶剂,液料比v溶剂∶m紫菜=60∶1 (ml/g);皂化温度60 ℃、皂化时间40 min以上、皂化液ph 11.51~11.93。
稳定性试验表明紫菜叶绿素铜钠盐耐光性较差,在室温、ph 8~12时稳定性较好,高于80 ℃的温度和强酸强碱会导致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变性,食盐、白砂糖、淀粉等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其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紫菜;叶绿素铜钠盐;制备;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s264.4;s98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39-06叶绿素是常用的天然色素之一[1],除被广泛用作食品、化妆品的着色剂与脱臭剂外,还因其具有抗诱变、抗氧化等活性[2],在医药上可被用来治疗传染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及急性胰腺炎,增进造血机能及促进放射线损害机体的康复[3-7]。
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由于水中可被利用的光能比陆地上少得多,要完成能量的转移必须增加参与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的含量[8],所以海洋植物中叶绿素含量常常高于陆生植物。
从理论上来说利用海洋植物来提取叶绿素,可以获得较高的提取效率。
由于天然叶绿素遇热、光、酸、碱等易分解,且不溶于水,故不易保存,应用受限。
近年来对天然叶绿素进行改性使其变成稳定的金属卟啉结构倍受关注,改性后的叶绿素铜钠盐是其金属卟啉结构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基本原理是叶绿素分子中的mg在酸性条件下被cu取代,生成叶绿素铜代盐,叶绿素铜代盐在碱性条件下经过皂化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无毒、水溶性好的天然食用色素[3],除具有叶绿素的用途外,还可作光电转换材料等[9]。
提高叶绿素稳定性在压花叶片保色中的研究进展
— 1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第32卷 第5期2018年9月Vol.32 No.5Sep. 2018提高叶绿素稳定性在压花叶片保色中的研究进展许 佳,陈明莉,王雪松,张海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摘 要】绿色叶片是制作压花作品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绿色叶片在压制和保存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色变,进而影响压花作品的效果。
绿色叶片主要色素为叶绿素,而叶绿素性质极不稳定,除了与本身的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很多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氧化剂、金属离子等。
本文通过对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压花保色中常用的方法,旨在为今后的绿色叶片保色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叶绿素;稳定性;叶片;保色;压花【中图分类号】S 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8)05-0016-06【收稿日期】2018-05-04【作者简介】许佳(1985— ),女,河北邢台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压花原理与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热爱压花人士的推广与普及,压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压花使人们更多地与自然接触,采集植物材料,压制成平面花材,再到制作成一幅压花作品,整个过程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然而,在压制花材和压花作品保存的过程中,花材容易发生色变[1],这其中尤其以绿色叶片为甚。
叶片的绿色主要是由叶绿素所决定[2],但叶绿素很不稳定,在叶片压制及保存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等化学反应,从而使叶片褐变、褪色,失去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
因此对叶绿素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叶片保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绿色叶片色变及保色技术的研究绿色叶片可以用报纸、书本、标本夹、干燥板压花器、微波压花器等进行压制。
压制工具不同,绿色叶片压制出来的色泽、平展度等都有一定的差别。
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原料成分
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原料成分引言叶绿素铜钠盐是一种常用的着色剂,它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原料成分,包括叶绿素、铜盐和钠盐等。
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天然的绿色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和一些藻类中。
它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能够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用于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镁离子,它能够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因此,在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时,叶绿素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铜盐铜盐是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常用的铜盐有硫酸铜、氯化铜等。
在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时,铜盐与叶绿素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铜离子能够与叶绿素中的镁离子结合,形成叶绿素铜络合物,使其具有艳丽的绿色。
钠盐钠盐是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常用的钠盐有氯化钠、硫酸钠等。
在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时,钠盐被用作络合反应的催化剂和稳定剂。
它可以促进叶绿素和铜盐之间的反应,并保持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
制备过程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
首先,将叶绿素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形成叶绿素溶液。
然后,将铜盐溶解于叶绿素溶液中,搅拌均匀。
最后,加入适量的钠盐,继续搅拌反应一段时间。
在反应过程中,叶绿素和铜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叶绿素铜钠盐。
反应完成后,通过过滤、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纯净的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
应用领域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在食品中,它常被用作食品着色剂,赋予食品艳丽的绿色。
在药品中,它可以用作药品着色剂,为药品增添色彩。
在化妆品中,它常被用作化妆品着色剂,为化妆品提供独特的颜色。
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具有天然、安全、稳定等优点,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安全性评估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评估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适量使用叶绿素铜钠盐着色剂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叶绿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
叶绿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叶绿素是植物中一种重要的色素,它拥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营养价值。
叶绿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是目前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和稳定性机制。
叶绿素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有机溶剂法和超临界流体法。
有机溶剂法利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溶解叶绿素,然后通过过滤和离心等步骤将其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着有机溶剂残留的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超临界流体法利用二氧化碳等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但操作条件较为苛刻,设备成本较高。
叶绿素的稳定性主要受光照、温度、pH值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照会导致叶绿素的光解和氧化,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因此,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避免暴露在强烈光线下,可以采用遮光瓶或保护色素的添加剂来保护其稳定性。
温度的升高也会加速叶绿素的降解,所以储存过程中需要保持低温。
此外,酸碱度的变化和氧气的存在也会对叶绿素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pH值的控制和使用抗氧化剂。
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叶绿素的结构和组成也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叶绿素分子中含有镁离子,这种离子对叶绿素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镁离子被其他离子如钙离子取代时,会导致叶绿素的稳定性下降。
此外,叶绿素分子中的叶酸和硬脂酸等辅助物质也能影响叶绿素的稳定性,它们可以通过与叶绿素分子形成络合物来增强叶绿素的稳定性。
近年来,人们对叶绿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植物领域,还开始将其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
叶绿素作为一种天然的色素和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中。
而且,一些研究表明叶绿素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候选物质。
总之,叶绿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是目前科学界重视的课题之一。
通过改进提取方法和探究稳定性机制,可以更好地保护叶绿素的结构和功能,为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叶绿素铜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叶绿素铜钠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叶绿素铜钠的理化性质。
3. 了解叶绿素铜钠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铜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其制备方法主要是将叶绿素与金属铜离子反应,形成叶绿素铜钠盐。
本实验采用直接反应法制备叶绿素铜钠,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无水乙醇、氯化铜、氢氧化钠、蒸馏水、冰乙酸、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等。
2. 实验仪器:研钵、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板、烘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叶绿素提取:将新鲜植物叶片洗净、晾干,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研磨成匀浆,过滤得叶绿素提取液。
2. 叶绿素铜钠制备:将叶绿素提取液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氯化铜溶液,搅拌均匀。
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7.5~8.0。
将混合液转移至烧杯中,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保持温度在50℃左右,反应2小时。
3. 叶绿素铜钠分离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硝酸银溶液检测氯离子,确认叶绿素铜钠已生成。
然后加入适量冰乙酸,使叶绿素铜钠沉淀,过滤得叶绿素铜钠粗品。
4. 叶绿素铜钠干燥:将叶绿素铜钠粗品转移至烘箱中,在60℃下干燥至恒重。
5. 叶绿素铜钠性质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铜钠的吸光度,分析其最大吸收波长;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叶绿素铜钠的铜含量;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叶绿素铜钠的官能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铜钠最大吸收波长:实验测得叶绿素铜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与理论值相符。
2. 叶绿素铜钠铜含量:实验测得叶绿素铜钠的铜含量为11.2%,说明叶绿素铜钠的制备较为成功。
3. 叶绿素铜钠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叶绿素铜钠在红外光谱中出现了典型的叶绿素官能团吸收峰,进一步验证了叶绿素铜钠的生成。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叶绿素铜钠,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叶绿素铜钠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摘 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绿素铜钠对5 种植 物病原真 菌 在 光照和黑暗条 件 下 的抑菌作
用,测定菌丝生物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菌种进行温度、pH、紫外照射时间、氧 化还原性稳定性试验"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对5 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且抑菌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药液浓度为20 mg( mL—1时,苹果腐烂菌在光照和黑 暗条件下抑菌率均高达100%,光照条件下叶绿素铜钠供试药液EC50为7. %05 mg( mL—1 ,黑暗条 件下其EC50为6. 959 mg( mL—1 ;菌丝干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药液浓度为10 mg( mL—1时,抑菌率高达100% ;菌丝干重仅为5 mg"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抑菌率的影响表现 为先升高后降低,在50I〜70I,抑菌率差异不显著(P>0. 05$在酸性条件下抑菌率随酸度的增 加而降低,碱性条件下抑菌率差异不显著(P>0. 05$紫外照射和氧化还原剂对抑菌率的影响差异 不显著(P>0. 05$研究叶绿素铜钠的抑菌效果和稳定性,为叶绿素铜钠作为新型农药的研制提 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叶绿素铜钠%苹果腐烂菌%抑菌活性%稳定性
西北 林学院学报 2020#35!3".141-146 Journal of NorthwestRorestry 'niSersity
doi.103969,jissn 1001-746120200322
叶绿素铜钠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吴 玥!杨 璟!张国财% !王 昊!程红刚!马伟虎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142
西北林学院学报
35卷
@39AB>C=.sodiu*copperchlorophylin--(4,()(4i-antiOungalactivity-stability
叶绿素实验
叶绿素的提取及稳定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通过测定光、加热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了解果蔬加工中的护绿措施。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叶绿素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S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天平、研钵、小漏斗、滤纸、烧杯、容量瓶、试管、量筒、刻度管。
原料:菠菜试剂:1. 丙酮;2. 石英砂;3. 碳酸钙粉;4. 硫酸铜晶体;5. 0.1mol/LNaOH6. 0.1mol/LHCL四、操作步骤1.将菠菜洗净擦干,称取菜叶5g,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0.5g~1g)和25ml冷丙酮,研成均浆,倒入100ml容量瓶中,再用丙酮定容至100 ml。
充分振摇后用滤纸过滤。
即为叶绿素提取液。
取提取液在652nm处测其吸光度。
以95%丙酮为空白调零。
2.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取两支试管,编为1号管和2号管,分别取5ml叶绿素提取液中注入1号管和2号管,一支置暗处,一支置强光下,2h后,分别在分光光度计652nm处测定其吸光值。
3.热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支试管,编号为1、2、3、4、5号,分别取5ml叶绿素提取液注入其中,再分别于40℃、50℃、60℃、70℃、80℃的水浴中加热10min,加热后,待冷至室温后在625nm处测定其吸光值。
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绪论食品的色泽是人们对食品的第一感性接触,色泽美观的食品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感观性质,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增进食欲。
因此,色泽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
为了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在食品加工中往往需要对食品进行人工着色。
食用色素就是一种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色素按其来源分为天然的及化合的两类。
化学合成色素一般色泽鲜艳,着色力强,坚牢度大,性质稳定,曾一度广泛应用。
但随着食品色素安全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发现有的合成色素有致癌作用和诱发染色体变异,因而许可使用的合成色素品种有所减少,产量降低。
近年来,国外在合成色素方面正在致力开发大分子聚合物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色泽较差,但安全性高,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且来源丰富,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增长趋势很快。
在天然色素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居世界前列。
在当前食用色素的使用方面,天然色素已占主导地位。
开发天然色素是世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在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是糊状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盐。
生产叶绿素的原料很多,最早使用的是蚕沙,近年来有人试验用竹叶、芦苇、芭蕉叶、甜菜叶、菠菜叶等各种叶子作为生产叶绿素的原料.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
就游离的叶绿素来说很不稳定,对光、热敏感,易氧化裂解而褪色,故用作食品添加剂有其局限性。
而将叶绿素用碱水解,除去甲基和叶绿醇基,并将中心离子镁用铜或锌取代生成叶绿素铜(锌)钠盐,其稳定性增加,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食用色素[3]。
本研究以茶叶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并用铜代和锌代分别制得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
通过研究其溶解性的强弱、PH值的影响、稳定性的差异、安全性的异同及着色能力的强弱,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作为食用色素的优劣性,探求影响其稳定性的条件及为三种色素的应用优劣性提供科学依据。
1. 叶绿素、叶绿素铜(锌)钠盐的形成机理及其性质研究1.1 叶绿素叶绿素(chlorophyll)属卟啉类化合物,和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同时存在于绿色植物的叶子或微生物体内,在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
单位:班级:实验操作人:实验同组人:实验地点:指导老师:实验操作时间: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分析叶绿素铜钠的纯度,计算产率。
2.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叶绿素并算提取率。
3.利用光谱技术对合成的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4.初步研究用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条件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植物的叶和绿色茎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通常说的叶绿素是指由多种含镁卟啉化合物共存的混合物,有a,b两种 R=CH 3者为a型R=CHO者为b型叶绿素一旦离开活性植物体,就很不稳定,;把叶绿素转化为叶绿素铜钠盐,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叶绿素铜钠盐也有a,b型。
b 型中的—CHO在多步反应中易被氧化,以钠盐形式存在。
将蚕沙中萃取的叶绿素粗品(无溶剂物称糊状叶绿素),经皂化、置铜、纯化和成盐等几步后,就可得出叶绿素铜钠盐成品。
鉴别叶绿素铜钠盐的纯度要看它的吸光度(E1%1cm405nm),在规定条件下,吸光度值大,叶绿素铜钠盐含量高。
其中E1%1cm不低于568。
利用多波长分光光度法对产品叶绿素铜钠进行初步表征。
测定叶绿素铜钠质量的三项指标:吸光度比值、游离铜含量、干燥失重。
a和叶绿素b分子式如下:叶绿素与碱发生皂化反应: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C55H72MgN4O5 + 2 NaOHC34H30O5N4MgNa2 + CH3OH + C20H39OH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素酸:C34H30O5N4MgNa2 + 4 H+C34H34O5N4 + Mg2+ + 2 Na+叶绿素酸可与铜盐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就生成叶绿素铜钠盐:C34H34O5N4 + Cu2+C34H34O5N4Cu + 2 H+C34H34O5N4Cu + 2 NaOHC34H34O5N4CuNa2 + 2 H2O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蚕粪叶绿素铜钠盐水溶液在360~700之间有2个吸收峰在波长440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为114;在630处有一较小的吸收峰,其吸光度为017"在波长440的吸收峰为叶绿素铜钠盐特有,而在630处的吸收峰为叶绿素特有,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约是蚕粪中叶绿素含量的2倍,所以试验中均采用440的波长测定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食品的色泽是人们对食品的第一感性接触,色泽美观的食品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感观性质,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增进食欲。
因此,色泽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
为了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在食品加工中往往需要对食品进行人工着色。
食用色素就是一种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色素按其来源分为天然的及化合的两类。
化学合成色素一般色泽鲜艳,着色力强,坚牢度大,性质稳定,曾一度广泛应用。
但随着食品色素安全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发现有的合成色素有致癌作用和诱发染色体变异,因而许可使用的合成色素品种有所减少,产量降低。
近年来,国外在合成色素方面正在致力开发大分子聚合物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色泽较差,但安全性高,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且来源丰富,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增长趋势很快。
在天然色素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居世界前列。
在当前食用色素的使用方面,天然色素已占主导地位。
开发天然色素是世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在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是糊状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盐。
生产叶绿素的原料很多,最早使用的是蚕沙,近年来有人试验用竹叶、芦苇、芭蕉叶、甜菜叶、菠菜叶等各种叶子作为生产叶绿素的原料.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
就游离的叶绿素来说很不稳定,对光、热敏感,易氧化裂解而褪色,故用作食品添加剂有其局限性。
而将叶绿素用碱水解,除去甲基和叶绿醇基,并将中心离子镁用铜或锌取代生成叶绿素铜(锌)钠盐,其稳定性增加,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食用色素[3]。
本研究以茶叶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并用铜代和锌代分别制得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
通过研究其溶解性的强弱、PH值的影响、稳定性的差异、安全性的异同及着色能力的强弱,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作为食用色素的优劣性,探求影响其稳定性的条件及为三种色素的应用优劣性提供科学依据。
1. 叶绿素、叶绿素铜(锌)钠盐的形成机理及其性质研究1.1 叶绿素叶绿素(chlorophyll)属卟啉类化合物,和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同时存在于绿色植物的叶子或微生物体内,在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对叶绿素的系统研究始于1818年,1913年Willstatter 确定了叶绿素a和b的分子式,本世纪30年代,Fischer[4.5]确定了叶绿素a和b的结构(图1-1):图1-1 叶绿素a和b的结构叶绿素a:R=CH3; 叶绿素b:R=CHO叶绿素a和b的分子中的镁离子易被铜、铁、锌等离子取代而成为叶绿素衍生物(chlorophyllin)[6]。
叶绿素作为绿色色素早已被开发利用,但叶绿素稳定性极差,遇光、热、酸和碱等作用瞬间变色,且不溶于水,故其应用不是很广泛。
1.2 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钠盐(Sodium Copper Chlorophyllin) (图1-2),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可治疗传染性肝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胰腺炎、白血病等疾病[7,8].已有研究报导利用浮萍、菠菜、苜蓿等为原料制备叶绿素及其衍生物[9,12],但这些原料中叶绿素含量较低,制备成本高.国内蚕砂资源丰富,叶绿素含量高,作为制备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原料,已投入工业化生产[13].图1-2 叶绿素铜钠盐结构叶绿素铜钠,别名绿菲材.是墨绿色粉末,略带金属光泽,无臭或微有特殊的氨样气味,有吸湿性,对光和热较稳定。
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和氯仿,微溶于乙醚和石油醚。
水溶液呈蓝绿色澄清透明液,钙离子存在时则有沉淀析出[14,15],是我国规定的九种天然色素之一,是我国食品工业中唯一允许使用的绿色色素。
广泛用作化妆品、食品和医药上的着色剂 [16]。
目前,美国每年从1.45多万吨苜蓿中抽提出36t多的叶绿素铜钠盐,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医药,包括除臭剂、各种口服保健用品。
据报道,美国Lake Worth生产的叶绿素有90%用于制备叶绿素铜钠盐。
1.3 叶绿素锌钠盐叶绿素锌钠是一种墨绿色细小晶状物质,带金属光泽,它是叶绿素锌钠a(R=CH3)与叶绿素锌钠b(R=CHO)的混合物,叶绿素锌钠水溶性好,水溶液在中、碱性条件下呈现亮绿色,在较强酸性条件下(PH<4=溶液呈现绿色,但略带浑浊。
溶液微溶于乙醇、甲醇、氯仿,不溶于石油醚、丙酮、正己烷。
叶绿素锌钠盐的耐光、耐热的稳定性要强于叶绿素,但叶绿素锌钠盐的耐光性较差,进一步加强其耐光性还有待于研究。
叶绿素锌钠盐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还原性。
蔗糖、葡萄糖、食盐、Vc、柠檬酸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锌钠盐的影响不大。
2. 三种茶绿色素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的研究方法很多,不过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制备叶绿素铜(锌)钠,首先必须提取叶绿素。
叶绿素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中,现已有报道以竹叶、地椒草、三叶草、苜蓿叶、芝麻叶、羊蹄甲树叶,蚕砂等为原料,用溶剂萃取,经皂化与铜(锌)代来制备叶绿素铜(锌)钠盐。
对叶绿素铜(锌)钠盐的研究首先从其制备着手,以叶绿素作为参考,研究其稳定性。
在不同的PH值、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光照时间和不同的金属离子等条件下研究其稳定性。
通过与叶绿素的对照实验,可直观地研究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的稳定性。
现以茶叶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并制成脂溶性茶绿素粉末。
再由叶绿素粉末经皂化和铜(锌)代制取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
制备脂溶性茶绿色素粉末的实验步骤如下:将新鲜的茶老叶去除大叶脉并剪碎,混合玻璃碎渣碾碎,然后用90%的酒精按1:10的固液比混合,在常温下浸提10小时,过滤,滤液置于500ml的圆底烧瓶中进行减压浓缩,然后经冷冻干燥,得脂溶性茶绿色素粉末。
叶绿素铜钠盐与叶绿素锌钠盐的制备工艺如下:叶绿素粉末→0.1%溶于90%乙醇溶液→以4:1体积比加入5%NaOH乙醇溶液→60℃-70℃水浴皂化1h→减压蒸馏回收乙醇至1/3处→分液漏斗中→等体积石油醚震荡萃取未皂化液→静置分层→取下层水相(墨绿色)→6N盐酸调酸(PH为2.0~3.0)→再加入10%CuSO4溶液(4:1体积比混合)→水浴60℃-70℃加热1h铜代→过滤→水洗→铜代产物→90%乙醇溶解→5%的NaOH溶液成盐→过滤→干燥→成品。
*注:叶绿素锌钠盐的制备与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一致,只是在锌代时加20%的ZnSO4叶绿素铜钠盐是叶绿素的衍生物,它“来自植物”,是一种“绿色产品”,它在食品、化妆品及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阔。
我国绿色植物资源丰富,又是产桑大国,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原料,不同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生产。
因原料价格低廉,提取制造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
故它必会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如今叶绿素铜钠盐得到广泛应用,但人体需要的铜量很少,且一般食物中普遍含铜,如果摄取过量的铜,会造成铜中毒。
而叶绿素锌钠盐具有补锌和色素的双重作用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天然绿色素叶绿素锌钠盐作为新型食用色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实验方法与研究内容3.1 叶绿素、叶绿素铜(锌)钠盐的光谱特性取一定量的叶绿素粉末及叶绿素铜(锌)钠盐制品配成0.4%的水溶液(叶绿素用90%的乙醇作为溶剂),在可见光下370~700nm波长下每隔10nm测一次吸光值。
在光谱波峰波谷(拐点)处加测数次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的特征吸收光谱图。
3.2稳定性研究3.2.1 三种色素的热稳定性研究分别取配好的0.4%的这三种茶绿色素水溶液10ml于4支25ml的具塞试管中,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20℃,40℃,60℃,80℃)水浴加热1h,冷至室温后,与加热前的比较,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并于370~700nm波长下测吸光值,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温度下的特征吸收光谱图。
3.2.2 PH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将这三种色素配成0.4%的色素溶液,分别取10ml于11支25ml的具塞试管中,分别用2N的HCl 和2N的NaOH溶液调酸碱度,使PH值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11.0,13.0,充分振荡均匀后静置,并观察其颜色,每个PH值于370~700nm测吸光值,并制作特征吸收光谱图。
3.2.3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将不同PH值的系列溶液,分别在室内自然光照下放置12h、24h、36h、48h、60h、72h、84h、96h,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于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其特征吸收光谱曲线。
3.2.4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取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和叶绿素锌钠盐溶液5ml,分别加入5ml0.05%的Al2(SO4)3,NaCl,KCl,CaCl2,FeSO4,MgSO4,CuSO4,FeCl3和ZnSO4溶液,充分混合后,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于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图。
3.2.5常见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3.2.5.1维生素C 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ml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及叶绿素锌钠盐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0%,0.5%,1.0%,1.5%,2.0%,2.5%)溶液定溶至10ml,并在100℃的水浴锅中加热3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后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在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维生素C浓度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曲线。
3.2.5.2 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ml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及叶绿素锌钠盐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钠(浓度分别为0%,0.1%,0.5%,1.0%,1.5%,2.0%)溶液定溶至10ml,室温下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在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苯甲酸钠浓度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曲线。
3.2.5.3 食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ml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及叶绿素锌钠盐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食盐(浓度分别为0%,0.5%,1.0%,1.5%,2.0%,2.5%)溶液定溶至10ml,室温下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在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食盐浓度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曲线。
3.2.5.4 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ml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及叶绿素锌钠盐溶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0%,2.0%,4.0%,6.0%,8.0%,10.0%)溶液定溶至10ml,室温下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在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葡萄糖浓度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曲线。
3.2.6常用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3.2.6.1 双氧水(H2O2)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取5ml0.4%的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及叶绿素锌钠盐溶液,分别等体积比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溶液,室温下静置1小时后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在370~700nm测吸光值,制作并分析比较这三种茶绿色素在不同H2O2浓度条件下的特征吸收光谱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