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与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关 ) .绝大多数 的工业品市场是 处于 垄断竞争 即不完全竞争状态 , 同时具 有垄 断和竞争的特点。 2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是a n T贸易快 速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进入 9 0年代, 我 国迎来 了新一 轮的外商投资热潮。这次的 投 资主体 以美、欧等地 的跨国公 司为主 。 而在 世界贸易中 , 跨国公司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 位 , 目前 占世 界生产总■ 的近三 分之
了 4 0倍。加 工贸 易的商品范 围 已涉 及 5 40 0 0多个税号 , 从事a T贸易的企业则达 n 到1 5万家之多 , 解决 了 3 0 0 0多万人 口的
就 业 问题 。
中 国 加 工
业内贸易和产业 内
贸 易 为 主 。 这 与 科
贸易的 发展历 程及其 原因
虽 然 早 在 2 0 世纪 6 0年 代 . 国 我
占 全 部 加 工 贸 易 出 口额 的 7 % 。 产 品 03
中期到 9 0年代初期 )
随着 世界 性产业 结构调 整与 转移 的 加速 , 港等地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的竞 香 争优 势逐渐 削弱, 这些产业面 临大幅度调 整和转移的压 力。我国适时放宽 了对进科 a T 的限制 , n 承接 了它们转移 出来 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 , 促进 了我国进料 加工 贸易的 飞速发展。 9 9年进料加 工进出口总额达 18 1 24 9 9亿美元, 首次超过来科加工进 出 口
学技 术 高 速 发展 , 社会分工细化催 生 的跨国公司快速 发 展潮 流相一致。
就开始 了小 规模 的
/ T 贸 易 ,但真 正 a n
■何冰新
分析 起来 ,我 国a T贸易发展迅 n 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 个方面 : 1进 料 加 工 为 主 的原 因 是 国 际 分工 细化 ,外商投 资企业成 为a T n 贸易主体 ,贸易形 式多 为产业 内贸 易。从 当前我 国/ T 贸 易发展 的情 a n 兄来看 ,规模 经济 及市场 的不完全 竞争是产业 内贸易 的主 要原 因。在 工业生产 中,不 同产品 之间是有 差 别的 ,即使是 同一类或是 同种产 品, 也存在着许 多不 同的方面 ,如质地 、 用 科 、设 计 风格 、品牌 等 , 因此 , 不可 能有完全可 以替代 的 ,完 全相 同 的产 品 ( 这也 与消 费者 的偏 好有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案例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案例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下面是一些关于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案例。
1. 中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
不同地区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例如深圳和上海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供应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2. 美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美国的汽车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州,例如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不同州之间进行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和成品汽车的贸易,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3. 欧洲联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进行大量的农产品贸易,例如法国向德国出口葡萄酒,西班牙向英国出口橄榄油。
这种贸易有助于满足不同国家的农产品需求,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4. 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内贸易: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集中在东京和大阪等地。
不同地区的高科技制造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例如东京的半导体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供应芯片。
5. 韩国的化妆品产业内贸易:韩国的化妆品产业发展迅速,不同地区的化妆品制造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
例如首尔的化妆品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供应化妆品。
6. 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它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通过亚马逊平台向全球消费者销售商品,实现了产业间贸易的合作。
7.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产业间贸易: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德国的机械制造商向世界各地出口机械设备。
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
8. 中国的纺织品产业间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纺织品制造商向世界各地出口纺织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9. 印度的软件服务产业间贸易:印度的软件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印度的软件公司向世界各地提供软件开发和IT服务。
例如印度的软件公司向美国的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服务。
从中美产业内贸易看两国贸易发展趋势
中美双边产 业内贸易绝对值逐年增长 从 中美产业 内贸易值 l 来 看, I T 双边产
业 内贸易绝 对值 呈逐 年增长 态势。 中 , 其 中 国实行 的鼓励 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是推动 中美产业内贸易 向前发展 的不可忽视 因素。 然而 中美两 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 明显
第二 次世界
∑ - I - M
i =1 o
实证检验 笔 者 采 用 联 合 国 的 贸 易 标 准 分 类 ( IC) 把 ST ST , IC二位数视 为一个产业 , 计 算 19— 20 92 0 4年 中美两 国双边产业 内贸 易值及产业 内贸易指 数 ,如表 1 。
产 业 内贸 易值 与 产 业 内 贸 易指 数 ,分 析 中 关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影 响 因 素 。 最 后 笔 者认 为 , 中 关 工 业 制 成 品 产 业 内 贸 易反 映 出 中 关两 国经 济 结 构 的互 补 性 , 从 而 对我 国 贸 易政 策提 出 建议 。 关 键词 :产 业 内 贸 易 中 关 贸 易 工业
维普资讯
品或行业定义得越宽泛, L G 的值就会越大 。
计算过程 的简单说明
从中 产业内 美 贸易看 两国贸易发 展趋势
一 刘晓玲 (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湖 南湘 潭 4 10 1 15)
计 署 贸 易数 据 库 (UN COMTRADE
产业 内贸易 GL 指数被描 述为:
GL : 1 一— x 七M o 其 中:X和 M分 别表示某国同类产 品
—
际分工 中只 占据 简单 的 、以劳动密集型为 特征 的加工环节 。加工贸易是 国际上通用 的一种贸易方式 , 具有较多的分 工成分 , 在
很大程度上是产 业内贸易的实现形式。
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进 口某种产品同时又出口这一产品。从7 年代后 0 期 开始 , 产业 内贸 易在 发 达 国家 占 了主导 地位 , 成
为 贸易利 益 的主 要来 源 。 o 代 , N8年 随着 各 国经济 的 发展 和对 外 贸易 的增 强 ,很 多 发展 中国家 也 开 始 了产业 内贸易 , 有较 大发 展 。 并 伴随着 产业 内贸 易 的产 生 , 产业 内贸易 理论 也 随 之 出现 , 国也纷 各 纷对 其进 行 研究 。
将 迎 合本 国中大 部分 家庭 的需 求 ,即收 入 处 于v 3
场规模能扩大 , 规模收益就能保持递增 。 2“ 、传统 理论 假设 产 品是 同质 的 , 因而 实 际上
只 有产 业 间 贸易 , 战后 尤其 是 7年 代 以来 , 素 而 0 要
和y之间的家庭 。因此 , 4 国家2 的厂商生产的品种
要 有两个 方 面 的原 因 :
心 目中突 出 自己的产 品以使 消费者忠 实于其 品 牌, 或由于消费者本身偏好不同, 希望产 品具有极 其多样的特征 , 以便可从中按需选择 , 一种产品有 着许 多各 种不 同的 品种 。 以 , 国厂商 生产 的较 所 美 多的是豪华型的小汽车 ;而有 的国家如 日本生产
会 出 口本 国具有 比较 优 势 的产 品 ,进 口本 国具 有
简要 地说 ,就 是 由于生 产 者 为了在 消 费者 的
比较 劣 势 的产 品 ,这种 贸易理 论一 直 是 占主 导地 位 的主要 国际 贸易 方式 ,也就 是 经济 发展 水 平不 同的 国家之 间 的不 同产 品的 贸易 ,即对产 业 间 贸 易 做 了 比较 充分 的解 释 。 是上 世 纪7年 代 以来 , 但 0 这 种 贸 易理 论 距 离 国 际 贸 易 的现 实 越 来 越 远 , 主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使用分析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新技术的交叉分工仍然没有摆脱加工贸易的老路。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仅仅将我国当作一个加工厂,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以“三来一补”为主体,而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我方仅仅收取有限的加工费,这样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利用的还仅仅是我国劳动力资源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与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关系不大。同时,由于其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所以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带动作用都很小。这些都造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高估,或者进一步,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综合以上两点,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衡量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有其局限性的。收稿日期:2001-05-13【参考文献】[1]DavidRicardo: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M]。Homewood,IL:Irwin,1963。firstpublishedin1817。[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尔·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曹昱。动态贸易增长路径和中国的贸易动力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5]隆国强,张丽平,胡江云。加长产业链——外商投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间投入品采购行为研究[J],国际贸易,2001,(2)。[6]课题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利用加工贸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查[J]。国际贸易,1999,(11)。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4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判定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来解释:从需求方面看,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同类的产品,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越快,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就会越多,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相应也会越多。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生产具有一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假如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假如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有一个汽车工业生产的模型。两国开始各有8家和6家厂商,通过国际贸易,最终生产汽车的厂商共有10家,分别分布在两个国家,每个厂商都扩大了产量,因为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多的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垄断利润。据此,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优先发展的部门一般都遵循着“筱原二基准”,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看,收入弹性大就意味着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速度。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也最轻易产生规模经济,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来看,生产率上升率快,就是技术进步速度快,即规模经济效益大的部门。这样,可以说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下表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证据:各国行业内贸易指数(%)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1。5肯尼亚13。9阿根廷42。3澳大利亚25。3喀麦隆6。1马拉维6。6巴西37。8奥地利74。1中非共和国0。7马来西亚32。4希腊21。1比利时79。2智利10。1摩洛哥10。9香港40。8加拿大66。9哥伦比亚20尼日利亚0。2印度37。4丹麦67哥斯达黎加32。4巴基斯坦14。8以色列61。9芬兰45。4多米尼亚共和国6。9秘鲁10。3韩国34。9法国80。3埃及6。8菲律宾15墨西哥31。9德国62。7圣萨尔瓦多33塞内加尔18。7葡萄牙32。8爱尔兰61。3加纳4。3斯里兰卡4。8新加坡66。9意大利59危地马拉32。7苏丹0。8西班牙52。1日本26圭亚那19。6泰国17。3中国台湾34。7荷兰74。2海地46。3特立尼达14。3南斯拉夫50。7新西兰25。9克特迪瓦13。4突尼斯17。3挪威44。4牙买加14。4土耳其7。9瑞典68。3约旦14。9瑞士59。5英国81美国59。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所有工业化国家地区42。058。9
举例说说我国与别的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现象
举例说说我国与别的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产业间贸易是横向的,比如钢铁行业与汽车行业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相同行业内的贸易,比如钢铁行业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举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传统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国与国之间不同种类产品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
然而二战以来,产业内贸易理论大量的国际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同一产业内部.即一国同时出口并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即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而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显得比较乏力。
产业内贸易理论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不完全竞争是当前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常态,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进而也削弱了对现实国际贸易问题的解释力度。
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们开始放松传统贸易理论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缩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接口,产业内贸易理论重新审视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这就衍生出了当前国际贸易领域比较前沿的领域—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产业内贸易的内涵与衡量方法.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规模经济、不完全竟争与国际贸易等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前沿领域的内容。
李成钢举例说,半个多月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裁决报告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
此案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将增强世贸成员对世贸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城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共修改、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
目前,中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已经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要求基本一致。
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转型发展。
浅论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
定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理论基础:产品差异理论基于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假设,认为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各国可以 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产业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差异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在于各国之间产品差异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 得各国可以相互进口对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内贸易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的利弊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内涵
添加标题
产业内贸易: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似或相同经济技术特点的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别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相 互进出口活动。
添加标题
内涵:产业内贸易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各国在该产业生产上 的优势差异。
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 创新
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 本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内贸易的弊端
竞争压力加大:产业内贸易使得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 保持市场份额。
资源浪费:产业内贸易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某些产业可能过度扩张,造成资源浪费和 环境污染。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浅析与建议
代末 ,产 业 内贸易 约 占主要 发达 国家
制成 品贸易 的2 / 3 ,产业 内贸易的增加
的现实情 况 。该 理论 将符 合产 业 内贸 易 的商品分为两 类 ,即同质产 品f 相 同 产 品) 和异质产 品( 差 异产 品) 。同质产品
的产业 内贸易 的主要 形式 包 括 :不 同 国家 间大宗产品 的交叉型产业 内贸易 ; 经 济合作 或 因经济技 术 因素 而产 生 的
出现带来的差异) 和垂直差异( 产品质量
方面的差异) 三 方面 ,这 三类情 况都有
共分 为 以下 9 大类 :第0 类 ,食 品及 主 要供食用 的活动 物 ;第1 类 ,饮料及 烟 类 ;第 2 类 ,非食 用原料 ;第 3 类 ,矿 物 、燃 料 、润 滑 油 及 有关 原 料 ;第 4 类 ,动 、植 物油脂及蜡 ;第5 类 ,化 学 品及有关产 品 ;第6 类 ,轻纺产 品 、橡 胶 制品 、矿冶 产品及 其制 品 ;第 7 类, 机 械及运 输设 备 ;第 8 类 ,杂项制 品 ; 第9 类 ,未 分类 的其他 商 品。其 中第0 类 到第4 类 可归 为初级 产 品 ;第5 类 到 第9 类可归 为工业制成品 ;第5 类和第 7
我 国产业 内贸易发展浅 析 与建议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 院
摘
谢兆山
要 :作 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 内贸易反 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 的深入和 专业化程度 的提 高。因此 ,产业 内贸易的研究对于 国家
整体 外贸发展 水平 的提 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文首先通过对外 贸产 业显性 比较优 势的分析 ,说 明我国现阶段 不是基于传统的 比较优 势参 与国际贸易的。然后 ,通过对 G L I I T指数 的计算 ,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 国外贸都是以产业 内贸易为基本格局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
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
因此根据传统理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
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二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1.利润转移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实现“双赢”不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把垄断利润从外国转移到国内、“损人利己”的利润转移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揭示了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1)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
(2)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
(3)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
2.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
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厂商所占有,这些厂商可能不愿意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
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2024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2024 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它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使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发展至今,国际统一市场已基本形成,但国际贸易争端却也层出不穷。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措施也要不断改进,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创建良好环境。
本站今日为大家细心打算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1国际贸易的现状进入 20 世纪 90 年头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改变、国际债务、斗争等因素的严峻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
总的看,整个20 世纪90 年头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 世纪 80 年头的发展水平。
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肯定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 20 世纪 80 年头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接着发展。
20 世纪 90 年头,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干脆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爱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第一,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
首先,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
新经济的干脆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
促进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和建议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贸易模式分析的意义也日趋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对策和建议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集成效应在进行中国一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推动过程当中,政府作出适当的引导,效果是十分明显且重要的。
我国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注重培养多样化投资,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定期公布其他各国的市场供求信息并做商情分析报告,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增强各企业之间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并增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上看,政府应当确立并建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行政力量加强我国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有力的推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之间的吸收、联合与兼并,提高各产业部门间的集中度,培养对规模经济发展有利的市场结构,加快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及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这将会促进我国各企业“走出去”并与东盟各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合作,并对我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大有裨益。
政府还要不断发挥其集成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强化产业的集聚力,把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利用地区间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内分工,培育产业集群,并加快产业内调整,最终使产业内贸易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提高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起点。
在与东盟各国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过程当中,中国应该从提高各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技术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进,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及开辟创新科技的产业入手,使经济的增长可以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注重质量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各企业在其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免费范文精选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产业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并依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我国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改善贸易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对外贸易建议随着参与国际分工广度和深度的加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不高。
这已成为目前困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突出性问题。
进一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P.J.Lloy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它的公式被描述为:式中,Xi和Mi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为个别产业。
该指标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总体水平从1992年的59.8上升到2004年的74.2;对外贸易额也从1992年的1655.3亿美元而上升到2004年的11547.9亿美元,许多主导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均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从商品的大类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从1997年的90.6开始,一直保持着高水平,2003年甚至达到98.69。
其次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商品,其指数从1994年上涨到90.5后,就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000年更是达到了99.1的高水平。
随着我国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两类产品在国际中已具有竞争力。
再次为化学成品类,历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50。
我国的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较为发达,尤其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国际经济与贸易100701302 陈晓雯产业内贸易(IIT)是指某一时期内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国际化导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九十年代末,产业内贸易约占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的2/3,产业间贸易只占1/3左右。
产业内贸易增加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节约成本,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根据产品差异的性质不同,产业内贸易被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和相互倾销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因为要素禀赋差异、资本流动等原因而发生。
中国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仍在于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一比较优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有继续发挥的必要。
中国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是中国达到小康社会所必须经过的环节,所以中国无须强行扭转国际分工规则,做自己力所难及的工作。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分。
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 ,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 ,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
我国产业内贸易及战略选择
个 部 门 的 产业 内 贸易 指 数 的公 式 为 :
Ir [一 MI( + ] 1 0 I= 1 I r X— / X M)x 0 %
() 1
中 的 比例 也 不 断 提 高 这 些 现 象 表 明 了产 业 .在 国 际市 场 与 发 达 国家 形 成 垂 直 型 国
其 中 . 为 出 口 。 为进 口 。产 业 内 贸 X M
我 国产业内贸易及战略选择
邓 芳
( 电子科 技 大 学 中山学 院 广 东 中山
摘
5 80 ) 2 4 2
要 产 业 内贸 易是 与 国 家经 济 发 展 水 平和 经 济 结 构 密切 相 关 的 一 种 贸 易现 象 . 国 产 业 内贸 易 的 发 展 我
体 现 了我 国经 济 结 构 的特 点和 产 业 竞 争 优 势 。采 取 正 确 的对 策 促 进 我 国产 业 内贸 易 的发 展 可 以进 一 步 优 化 我 国
产 业 内 贸 易 不 仅 能 给 国家 带 来 贸 易 利 益 .
资料 表 明 .发 达 国 家 的产 业 内 贸 易指 还 可 以 促 进 国家 的 技 术 进 步 和 产 业 升 级
的 贸易 模 式 的结 论 在 国际 贸易 的发 展 过 数 较 高 .而 发 展 中 国家 的产 业 内 贸 易 指 数 国家 应 该 重 视 并 促 进 产 业 内 贸 易 的 发 展 .
总 而 言 之 . 着 国际 贸 易 的不 断 发 展 . 随
产 业 内贸 易 是 指 同一 个 产 业 内 的产 品 业 化 国 家也 呈 现 出 同样 的趋 势 .如 巴 西 为 表 明这 一 国 家 的产 业竞 争 能 力 在 不 断 地 增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引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产业内贸易在国内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以及其产生的成因,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背景产业内贸易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流和流动。
相较于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更加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在国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功,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扩张。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使得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2.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2.1 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同地区在产业分工上形成了相对的优势,从而促成了区域内的协作和贸易的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对外出口,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
2.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国的产业内贸易也促成了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这些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可以共享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资源。
例如,广东的电子产业集群、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等。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推动。
电子商务平台、物流系统以及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发展,降低了交易和运输的成本,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3. 产业内贸易成因的探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这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
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2 劳动力成本和技术优势中国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水平有所不同。
一些发达地区的工厂拥有较高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而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这种区域间的差异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3 合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供支持和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除了国际贸易外,产业内贸易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内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企业之间的产品和服务交易。
本文将探讨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
首先,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是相对较好的。
随着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日益完善,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近年有所提升,成为支撑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中,一方面是各个地区间产业链的合作紧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随着分工更加精细,不同地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发挥,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
比如,浙江温州、广东深圳等地成为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各个企业通过互相承揽订单、互相配合生产和销售,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格局。
这种合作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转移和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发达地区通过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以降低成本。
同时,欠发达地区通过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出成本低廉的产品,再通过产业内贸易将其销往发达地区,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包括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扩大内需、改善市场准入条件等。
这些政策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其次,我国的交通和物流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输和流通环境。
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提高了货物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外贸制成品结构的调整
却 是资本密集型商 品, 而美国恰恰是世 界上资本积 累最多的 国家 , 这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悖 。里昂惕夫引人 了人力 资本的概念对此做 出了解释。 他指 出美 国劳动力所受的教育 和培训 是当时世界各国中最多的 ,因此 ,同样 的劳动密集型 商品 , 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国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高素质 劳动力 对产量 和质量 提高 的贡献是在 长时期 内持 续发挥 出
赫克戢 尔与俄林在推论 要素禀赋理论时做了严密的限定 , 其
中一条是假设生 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 。但 当今世界 , 国际问 资本 流动无论 是数额还是速度都已达到了空前 的地步 。 国际
收 稿 日期 :0 l l— 0 2O — 2 8
作者筒 赍 古品(9 一 1
)女 , , 安徽芜湖 人 . 南京政治学院经济 学系硕士研究生 。
种商 品时使用的要素 比例也不同 , 由此 而区别为资源密集 型
商 品和赍本密集型商品。 国根据资源相对丰缺程度决定其 各
技进 步所带来 的电脑辅助设计 和制造 技术在 传统 产业 中的
应用 .使法 国掌握 这种技 术的劳 动者 更具有, 力 赍本 的特 L 性。这种 产品在出口时聚集 了大量 的质量 、 品牌和技术效应 , 在国 内实为资本、 技术密集 型产业。而进 口的眼装 , 属于劳 就 动密集产品 , 具有有 价格低廉的优势 。 第二 . 产业 内贸 易的产 生关键在于规模 经济和不完全竞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要素使 用 比例 , 优先发展密集使用相
对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由此 可推论 出 . 国问生产要素 比 各 例 的悬殊越大 .比较优势发挥潜力的余地也就越大 。发达 国 家和发展 中国家各具资本和劳动力的比较优 势 , 国际贸易的 主体应 当发生在这两类 国家之间。 然而 ,自二战 来 , 约有 3 4L上 的国际贸易发生在经 / 』 济发展 水平接近 、 生产要素 比例相似 的发达国家之间。其表 现就是 同一产业内的贸易 ,如美国与 日本相互出 口汽车 , 法 国和德国相互 出口电讯器材等。 传统 的国际 贸易理论无法解 释这 种产业 内贸易的现象 ,那幺 ,这种贸易现象究竟应当如
世界上产业内贸易的趋势
世界上产业内贸易的趋势标题:世界上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的贸易形式也在发生着变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贸易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而产业内贸易则相对较少。
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和重视产业内贸易,这是一种高附加值的贸易形式,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加国家利益。
本文将探讨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包括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地区贸易合作的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全球价值链是指将生产过程拆分为多个环节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的贸易形式。
随着科技和交通的进步,全球价值链不断发展,给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以汽车工业为例,汽车生产过程仅仅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而这些环节有时会分散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通过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在特定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
二、数字经济的崛起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它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驱动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数字技术,各个环节的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数字经济还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
三、地区贸易合作的加强地区贸易合作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领域展开合作,以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贸易合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例如,亚洲各国在东亚经济共同体和中亚地区经济合作中开展了多项贸易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加强地区内产业的互补性和竞争力,从而推动贸易的稳定增长。
地区贸易合作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的转移,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产业内贸易也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实现良性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度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科技经济前沿科技经济导刊 2016.24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度的静态和动态分析王美佳 陈向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1)1 静态分析我国贸易横向专业化水平——GHM 方法1.1 GHM方法GHM方法存在一个假设,即每个商品进口单位价值和出口单位价值的差距,揭示了两个经济体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差异。
在GHM方法中,将每一个商品类别的双边贸易流划分为三种模式:产业间贸易,也可以称为单向贸易(one-way trade,OWT);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
首先从贸易重叠度角度将单向贸易从双边国际贸易中分离,A=,当A≤0.1时,是产业间贸易,当A>0.1时,为双向贸易,也就是产业内贸易;再根据单位价值差异区分出HIIT 和VIIT。
1.2测度分析根据Greenaway, Hine和 Milner在1994年提出的GHM度量方法,我们利用在UN comtrade所有可以采集到的1995年、2001年、2004年、2008年以及2014年五年的SITC5-SITC8三位数的贸易数据,共165个行业细分,具体测算中国加工贸易的GHM指数以确定各产业贸易类型。
我们发现相比SITC7和SITC8,第五大类和第六大类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比较高,换言之,贸易的横向专业化水平发展的比较好,从时间年份来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也在稳步发展中,尤其在2008年和2014年HIIT占比达到20%以上,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从总体来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和以往文献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一致,在当下国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主流,例外的是SITC8,五年内在可统计数据计算出的三种贸易类型中从总体来看,前期纵向专业化产业占大比重,后三个年份产业间贸易反超纵向贸易类型,恒定在70%以上,sitc8中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比都低于5%,表明sitc8中我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极低,发展特别不显著,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总结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进而对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提出了四点建议:通过规模化经营战略,达到产业规模经济;通过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科技创新本文以SITC商品分类体系为标准,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同时运用公式(1)及公式(2)计算出我国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期用实证总结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进而对我国未来的贸易战略调整提出建议。
IIT=1- |X-M| /(X+M) (1)IIT=1-∑|X-M| /∑(X+M) (2)其中公式中,IIT表示某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M分别表示该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公式(2)表示:如果该产业有若干种商品时的产业内贸易的计算方法。
公式(1)、(2)中的两个指数处于0到1之间,越接近1说明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越大,当该值等于1时,说明该产业的产品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接近0说明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越低,等于0时,说明该产业的产品贸易完全是产业间贸易。
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0类、1类、3类和4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走势向上,在国际市场上与贸易伙伴形成了竞争格局,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该类产品的强劲竞争力。
相比较而言,我国四大类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不是很大。
5类化学品和6类纺织品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G-L 指数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周边一些贸易伙伴进出口萎缩。
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各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这两类产品的G-L指数也转为上升态势。
7类机械、机电设备等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上扬趋势,说明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产品差异程度较大,规模经济不断发挥着报酬递增效应,其动态优势不可估量。
总的来说,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基本集中于制成品部门,制成品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速度和比重要大于初级产品部门。
(一)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加拿大、中国香港、美国、日本等十四个国家或地区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因此我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贸易形态。
首先,如表2所示,就总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言,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区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平均指标值为0.85,这主要是由于内地货物由香港转口的比较多,相应的产业内贸易也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低于0.5,与亚洲几个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高,其中与韩国和新加坡的平均指数超过了0.4,与马来西亚的超过了0.3。
我国与美国和英国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35、0.33;与德国和法国的平均指数也在0.2以上,但是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只在0.1左右。
其次,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还是垂直产业内贸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占总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都在80%以上,部分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平均都在90%以上,说明我国商品出口还主要是低级水平的出口,即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区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只在60%左右,这与前面所说的转口贸易有关;与印尼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这主要是因我国与印尼的收入水平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产品需求的质量、规格等相似性大。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一般认为,两国间发生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产品的异质性、需求偏好相似及规模经济优势。
但产业内贸易不能脱离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情况各不相同。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我国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主要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明显加深,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0年的0.21提高到2005年的0.67,如表4所示。
但通过对我国与经合组织国家产业内贸易中74%的进出口价格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中,有75%的产品的出口价低于进口价;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总的产业内贸易中只占7%-14%。
其次,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并非主要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而是主要依靠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来驱动,尤其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体现最为明显。
所以虽然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在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引起的(见表5所示),这部分属于“嵌入式”的,不是本国“原生性”的,因而不能如实反映我国实力。
我国贸易战略调整模式设计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更多地是强调各国优势的潜在可能性,而体现竞争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则更多地是强调各国优势的现实态势。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并面临不断增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指控,这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动力和后劲的不足。
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即要求我国转变思维方式,强调竞争优势,逐步改变以产业间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同时也说明我国强调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需要向高级化转变。
(一)实施规模化经营战略,实现产业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
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内分工高度细化,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国要实现结构趋同的产业发展必须依靠两种途径:一是互相开放市场,为各国细化分工的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市场空间;二是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内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在区域内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规模经济。
世贸组织提倡的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国规模经济的追求。
因而,我国为达到产业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实现国际产业内贸易。
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通过国内垂直或水平产业内贸易在国内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带来与国际产业内贸易相同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
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虽然可以生产,但是技术水平不过关的产品还需要进口。
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二)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促进与国际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影响。
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均,这就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部分需求的重叠。
因此,即使从同一产业的不同层次来看,发展中国家也可同发达国家开展垂直型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尤其是产品差异的内涵相当广泛,它不只是产品在档次、质量、款式、颜色和商标等方面的差别,而且包括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乃至人们主观感知上的差别。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即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
因此,对他国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我国也可以通过开发更新的差异产品或其他种类、型号的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并向国外出口,从而促进我国与国际间产业内贸易发展。
(三)进行科技创新,促进贸易结构升级目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因此,发展高新技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战略,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可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结构简单化。
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产业内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所以发展高新技术在我国当前显得非常迫切。
我国要进入未来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因此,我国应实行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战略,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和扶持我国那些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保存并发展其技术力量,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的提升速度;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保护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好支柱性的产业部门。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增强竞争优势随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工厂和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的“产业巨人”,需要驶入国际竞争海洋的企业“航母”。
为此,应通过开展国际横向并购和跨国兼并,实现资本迅速扩展和集中。
并充分利用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获得资本、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效应,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时,通过深化国有产权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国内可以通过实施行业资产重组、企业兼并以及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等途径,促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组织规范化,增加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系列的研究证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所以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开展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只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
因此,调整贸易战略,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我国现阶段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1.陈杨.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4(2)2.王云飞,朱钟棣.论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4)3.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10)4.曹监平.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