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平面镜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平面镜的成像规律;2.平面镜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平面镜的定义;2.平面镜的特性;3.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4.平面镜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平面镜模型;2.光线追踪器材(直尺、铅笔、白纸等);3.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成像的规律,并打开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引入平面镜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平面镜,了解平面镜的形状和特性;2.展示平面镜的模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相关示意图;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像的特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步骤四:平面镜的应用1.介绍平面镜的应用领域,如化妆、激光打印、反光衣等;2.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实践操作1.学生自行组队,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平面镜成像的实践操作;2.使用光线追踪器材,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际的成像情况。

步骤六:讲解与总结1.学生报告实践操作的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以及平面镜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2.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进行课堂测试。

七、拓展延伸1.借助实验室条件,进行更复杂的平面镜实验,观察不同角度下的成像情况;2.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设计和制作平面镜的实际应用产品。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平面镜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在拓展延伸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平面镜的定义及其特点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4. 平面镜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玻璃板、透明塑料板、木架、刻度尺、粉笔。

学具:每人一套平面镜模型、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思考镜子是如何成像的。

2. 知识讲解:介绍平面镜的定义及其特点,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实验演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让学生观察玻璃板背后的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定义及其特点2. 平面镜成像原理3.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4. 平面镜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简述平面镜的定义及其特点。

2. 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演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3.4平面镜教案---2023-2024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3.4平面镜教案---2023-2024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3.4 平面镜教案—— 20232024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

具体内容包括:1. 平面镜的定义与特性。

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描述其特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学生能够列举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规律。

2. 教学重点:平面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的实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蜡烛、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古代宫殿中的穿衣镜,引入平面镜的概念。

提问学生对平面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利用教材和多媒体工具,详细讲解平面镜的定义、特性,如成像性质、反射原理等。

3. 实验观察(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5分钟):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光学仪器、化妆镜等,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实际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的定义与特性。

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平面镜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描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答案: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理解镜像的形成及其特点;4.能够使用平面镜完成简单的光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2.镜像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4.1 平面镜的定义及特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平面镜的特点。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你们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引导问题2:平面镜的特点有哪些?你们对平面镜有什么认识?通过引导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及特点。

3.4.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在引导问题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上。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材料:平面镜、光源、屏幕、反射板等。

实验步骤:1.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上,前方放置一块屏幕,并在近处放置一个反射板。

2.将平面镜平放在实验台上,使其与屏幕垂直。

3.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4.观察屏幕上的光斑,记录光斑的位置和特点。

5.移动屏幕或光源的位置,再次观察光斑的变化。

实验内容: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4.3 镜像的形成及特点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已经了解到平面镜可以产生镜像。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镜像的形成及其特点。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你们观察到的镜像有什么特点?它与实物有什么不同?引导问题2:平面镜产生的镜像与凸透镜、凹透镜产生的镜像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到平面镜产生的镜像与实物是左右颠倒的,且与凸透镜、凹透镜产生的镜像有所不同。

3.4.4 平面镜的应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应用。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问题2:平面镜在科学实验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平面镜在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苏科版八年级3.4平面镜教案》的教学方法及实例

《苏科版八年级3.4平面镜教案》的教学方法及实例

本篇教案是基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错觉的问题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的定义、性质、成像规律及应用等方面。

一、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镜子呢?引导学生回答。

2.观察积累教师拿出一张白纸,大声问道:“这张白纸,你们能看到它吗?”用手挡住课桌边的日光灯,“这时,你们看见了吗?”接着,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将它的光投射到那张白纸上,“你们看见它了吗?”观察、思考一会儿,学生会发现,只有当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回眼睛时,才能看到物体。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观察一些反光镜。

展示反光镜平面和凸面镜。

引出平面镜这一知识点的讨论。

3.概念讲解根据教材提示,通过绘制实验图,讲解平面镜的概念及特点。

4.观察互动请学生观察实验和应用中平面镜的形状,对其进行描述。

5.实验操作请学生手持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头部、手部等部位并描述成像情况。

6.师生互动请学生自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找出规律巩固知识点。

7.学以致用接下来,按照教材的练习题要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

并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和实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强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研究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进一步了解问题、考虑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问题和现实为引,轻重结合、摆事实讲道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从问题中寻找答案,教师和学生进行理性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解决问题,进而发现知识点和规律,使理论和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

3.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创意、思考,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和拓展视野的习惯;4.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环境,注重教育学生的情感、心智等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和思想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探究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案)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许多成像问题。

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五、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的棋子、方格纸、白纸、投影片学生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的棋子、一个大棋子、方格纸、白纸、支架、刻度尺、笔、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蜡烛在水中燃烧”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个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后就能明白了。

观看图片,这几幅图中有个共同的东西——平面镜给出定义:表面是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材分析】《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也是光现象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很普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却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学生分析】学生学习了光的色彩、人眼看不见的光,对光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接着学习《平面镜》知识深入,衔接合理,《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认知虚像的含意,会用对称法做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合作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分析、归纳出成像特点。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器材】演示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烧杯、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两颗棋子、白纸、刻度尺、细线。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1、师生共同探究2、学生自主探究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镜子后的火焰是真实的吗?)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想都是呈现在屏幕上,拿一张白纸放在镜子后,在白纸上能找到火焰的像吗?猜想与假设:可以找到火焰的像。

得出结论:在白纸上找不到火焰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能被人看见,但是不能呈现在屏幕上的像叫做虚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 教学设计

第4节平面镜成像[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光的色彩、人眼看不见的光,对光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接着学习《平面镜》知识深入,衔接合理,《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

一、目标要求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过程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

通过节首图“桂林山水”,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广,同时学生能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

通过观察,很多同学会象小聪一样,得出像比物小的想法。

老师可以象小明那样把手放在镜子上,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6.简介我国的水镜、铜镜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进行热爱大自然与环保的教育。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魔箱”、平面镜、白纸、玻璃、直尺、蜡烛、火柴、小黑板、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方法:分组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生:喜欢。

师:我也喜欢,而且我对魔术还有一定的研究。

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

演示:神奇的“魔箱”——投进的纸币不见了,但是却出来了一条丝带。

师:魔术以它独特魔力吸引着我们,但是同学们说说看魔术是真实的吗?生:回答。

(不是的。

)师:是的,魔术不是真实的,但是魔术中都蕴含着一些奥秘。

其实这个魔术的奥秘就在于盒子里面放了一块镜子。

这种镜子的表面是平滑的,我们称作——平面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平面镜。

(板书课题:平面镜)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平时照镜子时,会发现镜子中还有一个自己,镜中的你到底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

(自己的像。

)师:其实那是你在镜子中所成的像。

在生活中除了平面镜,我们还可以通过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等看到自己的像,他们都可以看做平面镜。

1、活动与猜想生:两个同学表演“照镜子”的小品。

师:刚才两位同学们表演的好吗?生:好。

师: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表演。

生:鼓掌。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你们猜一猜像和物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生:猜想。

师:左右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平面镜直接得出结论,但是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了。

那么,在物理的研究中我们常用什么研究方法呢?生:做实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平面镜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平面镜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平面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三章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平面镜的知识。

1.2 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平面镜的定义•平面镜的分类•平面镜的光学特性1.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平面镜的光学特性,包括反射规律、像的性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面镜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平面镜的定义和分类;•平面镜的光学特性。

2.2 教学难点•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和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平面镜实物、反射光的示意图;•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3.2 导入和目标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和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关于反射现象的知识,并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将学习平面镜的基本知识,了解平面镜的分类和光学特性。

3.3 概念讲解和示范教师通过PPT和实物示范的方式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分类和光学特性。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平面镜和光线的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面镜的反射现象。

3.4 练习和巩固教师设计一些与平面镜相关的练习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3.5 拓展应用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在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情况,例如镜子、望远镜等。

四、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后练习评价:布置相关习题,评估学生对平面镜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在课堂实际操作环节中,个别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对平面镜的特性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03平面镜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03平面镜教学设计
2.选做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撰写一篇关于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小短文,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一道平面镜成像的综合应用题,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作业:
-布置一项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探究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对平面镜成像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学生活动: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进行讨论。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话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规律?这些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讨论,整理出讨论成果。
2.教学活动: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活动: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教师活动: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的兴趣。
学生活动: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请学生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旨在巩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设计一道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平面镜,观察并描述某一物体的成像情况,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吴广春一、设计思想“五严”禁令后,高效轻负的和谐课堂越来越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设计采用先学后导,问题引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体验探究的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表述、让学生推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是苏科版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教材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二是平面镜的应用。

教材把平面镜安排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之后,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虚象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光的反射做好知识储备。

2.教材从学生熟知的两个事实(生活中的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能成像)入手,接着提出了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从而进入本节的重点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对虚象的理解等问题的解决,从而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

最后结合实际应用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对平面镜的知识已初步了解,同时他们日常生活经历,也使他们积累足够多的有关平面镜的生活体验,加之,他们数学知识的储备,也为他们应用“对称法”扫清了障碍。

因此只有能适当的引导,八年级学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四、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五、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六、教学难点知识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位置七、教学方法采用先学后导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用体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4平面镜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4平面镜_教学设计

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数据和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物体(棋子)2个、平板玻璃一块、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格子纸或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加菲猫》模仿在照镜子的片段故事。

教师:加菲猫在干什么?学生:它在照镜子。

教师:真的是在照镜子,往下看?学生:不是的,而是有另外一只猫在模仿它。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理学中把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顺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较大点的平面镜,让学生照镜子,并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子中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二、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虚像。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刚才我们说到了,像和物体的关系,可是我们所看到的像到底在哪里啊?(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们都可以看到像就在那里,用手指指位置,让学生看对不对,由于平面镜后,看不到手指,自然过度到平面玻璃?”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来代替像在平面镜后的位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 教学设计

第4节平面镜成像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也是光现象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很普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却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物理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对学好物理充满信心,尤其对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已经不满足只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而渴望进一步去探究深一层的原因。

他们喜欢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寻找答案,但有时又不易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不怕困难克服挫折的良好品质。

三、设计理念我在这节课中把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作为重点来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归纳实验的结论,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示例来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索的信心,品味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本课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面镜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3.4平面镜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3.4 平面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 平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蜡烛、白纸、直尺。

2. 学具:学生实验套装(包括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玻璃杯、蜡烛、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2. 讲解: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 练习: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 平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一下你身边的平面镜,并解释其成像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是否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平面镜的小实验,如利用平面镜制作潜望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的教学中,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不仅涉及抽象的物理原理,还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教学案例

《平面镜》教学案例

《平面镜》教学案例徐 正(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南京210001) 摘 要:常规课才能够看出自己平时教学的问题和增长点,也只有常规课才能够让自己思考并得以成长,平面镜这节课此前因为学生感觉简单并且对实验的不重视导致课堂无效化,累赘化。

笔者通过细节设计将实验门槛拔高,让自信满满以为简单的学生产生了困惑,并激发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平面镜;实验设计;教学案例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86-1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属于本章的重点,也是光现象理论化的切入点。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这个常规的教学流程,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背景。

初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知识,属于由浅入深逐次展开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光学是一门直观感受特性显著的基础物理学分支,所以学生较之此前的声和物态现象的学习要更加感兴趣好入手,不过平面镜这一节课程之后便是光的反射理论化的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到难度明显加大,会有不适应。

并且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不太强,面对有趣的物理实验往往会忍不住动手,反言之,如果实验本身较为简易,而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又是他们早就知晓的,那么这一节课就会显得枯燥无趣,成为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

所以在这样的学情状态下备好这节课还是很有挑战的。

二、教学过程及问题解决引入新课时,笔者让同学们观看课本P66页的视频:浇不灭的烛焰。

并由此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观察回答并涉及到烛焰原来不是真实的,只是因为前面放置了一面镜子。

因为此前听了很多展示课,都用极为新颖的成像视频、动画来引入新课,不过本节课的引入点其实可以按照镜像不是物体来展开,照镜子这一生活化的行为其实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足够的,不需要再大做文章地来讲平面镜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

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光学知识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五、课型:属于新授课。

六、课时设计:按一课时设计,属于一课时内容。

七、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要求:
1.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设计,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围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主题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要要求完成,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题目
平面镜
年级学科
物理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魏萍
工作单位
旬阳城关初级中学
5、垂直。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景
问题“猴子捞月亮”能捞到吗?
二、新课讲授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知识拓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激发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
一、平面镜的特点二、平面镜的应用
1、虚像;1、成像;
2、等大;2、改变光路;
3、等距;3、扩大视野。
4、对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键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诱导合作交流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
软件:电子白板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该为平板玻璃,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