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_LID_的内涵_途径与展望_仇保兴
海绵城市
国内海绵城市的探索
• 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示范引路 深圳光明新区先期启动了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
深圳公共建筑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
绿色屋顶
透水广场
生态停车场
深圳市政道路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下凹绿地(耐旱耐涝的美人蕉、黄昌、再力花、菖蒲等)、透水道路等。
三、实施方案编制:1.城市现状2.实施目标任务3.实施项目内容4.保障措施
国内海绵城市的探索
• 2014年11月27日在南宁召开——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 1.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LID)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 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27日表示。 2.仇保兴出席大会并作题为《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的主题 报告。他认为,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海绵城市 (LID)顺应自然,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 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3.仇保兴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 海绵城市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的两大系统工程, 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层次LID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动系 统创新,而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 要。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外经验
• (三)日本 日本是个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早在1980 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近年来随着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 和应用,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渐 完善。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南宁水大会20141127)
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 实现宽敞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镇和谐并存
13
13
d、水生态系统修复
系统的生态修复
e、人工湿地-重建城市之肾
西溪湿地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顶层设计、明确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自然水文条件保护、紧凑型开发指标、提出LID理念及要求
专项规划: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 防涝)、绿线、蓝线等
智慧城管平台主 动发现问题、有 预见性地应对
物联网智能传感
结语
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 海绵城市(LID)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 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 海绵城市(LID)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 的两大系统工程 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层次LID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上下 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要
特殊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低及受土地 利用布局等条件制约的区域)
径流流量控制目标
共同达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计标准LID转输与 排放设施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重现期要求 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控制指标SS、COD等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40%
18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新西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较为完善的立法与行政法规 低设计影响理念的雨洪管理规划
基于数字模型、信息化技术的精细
化管理 严格的监督与执法
居民院落的细致要求
计算机模型情景分析
GIS系统的广泛应用
36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城市地表的硬化和不畅通的排水系统导致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城市地表水管理愈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logging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海绵城市倡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引入海绵体系,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自然化的水体设施,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有机、具有缓冲作用的系统,能够有效减缓雨季的暴雨冲击和疏导水logging,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发展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表硬化现象凸显,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其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换地模式、小水面治理和LID设施成为了重要的措施。
换地模式倡导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引入水体,通过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水logging问题。
小水面治理则着眼于对城市内部小水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通过植物、湿地等手段,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减缓雨季暴雨冲击。
而LID设施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绿色设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地表径流问题,减少城市水logging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二、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通过引入LID设施和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地表径流和水logging的减少,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LID理念与海绵城市政策与动态
上海的透水铺装——要做防渗与下排水
因 为 地 下 水 位 太 高 , 可 能 造 成 污 染
•不能以普通混凝土(C20)做结构层,如果用混凝土必须为透水混凝土; •可用普通混凝土砖做面层,通过砖块间缝隙透水,强度好,不宜堵塞。
上海的生物滞留设施——必须做防渗底与排水管道
铺设防渗膜之前(砂找平)
铺设防渗土工膜与管道之后
• 洪涝灾害控制; • 非点源污染防治; • 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超标准降雨的应对措施(大排水系统)。
发达国家雨水综合管理的发展过程
• 保证城市排涝安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 • 合流制系统的溢流污染控制 •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 低影响开发(LID) 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源头控制 vs 末端控制
• 以禄丰县、武定县新开发区雨水管理设施为例,若 在相关区域内建设部分LID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系 统末端的滞留塘的规模就可以大大缩小,或者不再 需要;
• 源头控制设施若能达到峰值流量控制体积,基本上 不要再另外考虑水质控制体积(渗透、过滤、雨水 利用等LID设施,均有良好的水质净化作用)。
武定居住小区的景观水池
补水自来水管与压力表
临临近近车车库库人人行行楼楼梯梯 溢流口
2 低影响开发的内涵与适用措施
用屋面雨水作为景观水池的补充水,是上海等大城市常用的雨 水利用措施,水池容积计入50m3/ha的调蓄考核范围。
1. 雨水综合管理理论体系
低影响开发
•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s),强 调通过源头、小尺度分散措施控制径流的产生及 其造成污染。19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提出。
• 在BMPs经过十余年着力推动之后,美国城市雨水 管理的指导思想转向LID,因为依靠前者难以实现 更高的径流水量、水质控制目标(价值判断提 升)。
探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城市地理022摘要:在现代城镇化的大范围建设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是必行之路。
因为海绵城市的就是为了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就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内涵、深化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技术本文做出了规划。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新技术在现代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城镇化越来越明显,跟多的人都从地方上走到了城市中生活,新型建筑的数量占据了现在世界上建筑总数的一多半。
而在这样的时候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的推行就是为了让城市地表径流量变的大幅度的减低,带动了洪水的预防和水系逐渐恶化的趋势以及水污染加剧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为了和自然和谐发展,让大量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预防很多的水流污染。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城镇化带来的高速发展下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化的建筑高速发展下,人们往往忽略了城市环境的变化,西门想的是如何去征服自然、超越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去让城市化变得适合与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发展只会让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的恶劣,会逐渐出现生态上的危机。
在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是利用大自然的土地做到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而这样的达到了所需要的结果却带来了很多的后遗症,而海绵城市的推行则是做到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到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发展下去会做到最低的影响[1]。
1.2海绵城市的目标海绵城市的目标就是染城市的“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首先我们要对原生态的水资源进行相对的保护,科学合理的规划好开发的区域和需要保护的地区,更好的保护好水资源良好的地方,将生态公园等一系列的自然文明做好周全的保护,尽量让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
其次,我们要将原来被破坏的生态水资源逐渐恢复过来。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摘要:最近几年,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均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特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遇雨必涝的现象已成为一个城市病。
“海绵城市”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治水思想,充分利用新型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环节,通过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等方式,充分地解决好雨水资源,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构建新型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关键词:雨水;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末发展兴起的对雨水治理和面源污染处理的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建设前后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的主要内容1.1传统的雨水管理(硬质工程)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软质工程)传统的雨水管理:在城市开发中,雨水系统采用有组织汇流、转输、排放,使大部分雨水排入下游河道。
因没有在源头采取渗、滞、蓄等措施利用雨水资源,以至于城区雨水资源大大流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防洪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其核心使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水文循环角度,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
1.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1)建筑与小区海绵建设1)绿色屋顶现在建筑物屋面均为硬化屋面,径流系数大,产生径流量多,因此考虑对硬化屋面变为绿色屋顶。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是 保 护 原 有 水 生 态 系 统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划 定 城 市 的 蓝
线 、 ” 绿 线 ”等 开 发 边 界 和保 护 区 域 .最 大限 度地 保 护 原 有 河
DOI :1 0 . 1 6 1 1 6 / j . c n k i . j s k . j . 2 0 1 5 . 0 1 . 0 0 3
二 是 恢 复 被 破 坏 水 生 态 。 对 传 统 粗 放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下 已 经 受 到破 坏 的城 市 绿地 水 体 湿地 等 .综合 运 用 物 理 、生物 和 生 态 等 的 技 术手 段 .使 其水 文循 环 特 征和 生 态 功 能逐 步 得 以恢 复 和 修 复 .并维 持 一 定 比 例 的城 市 生 态 空 间 ,促 进城 市 生 态 多 样 性提 升 。 我 国 很 多地 方 结 合 点源 污 水 治 理 的 同时 推 行 “ 河 长 制 ” .治 理 水 污染 .改善 水生 态 .起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 三 是 推行 低 影 响 开 发 。在 城 市 开 发建 设 过 程 中 ,合 理 控 制 开 发强 度 减 少对 城 市 原 有 水生 态 环 境 的破 坏 。 留 足 生态 用 地 .适
“ 快 捧 模 式
> 8 O %
排放
< 4 0 %
海 绵城市
排放
下渗减排 透水镛装、下沉式绿 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誓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 湿塘 、 雨水湿地等
图1 传统城 市与海 绵城市 建设模 式比较
图2 海绵 城市转 变排水 防涝 思路
流 、 湖泊 湿 地 、坑 塘 、沟 渠 、树 林 、公 园草 地 等 生 态体 系 .维 持城 市 开发 前 的 自然水 文 特征 。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手段,以城市水循环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注重将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以自然的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不仅能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还能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手段,通过减少地面硬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强自然滞蓄能力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实现雨水自然入渗和透水利用。
LID设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牛皮癣、雨水湖泊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植物组成的湿地,既可以收集滞留的雨水,还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雨水牛皮癣是一种人工铺设的透水砖石路面,能够增加地面透水性,减少径流产生。
雨水湖泊是一种通过地下蓄水设施和湖泊构成的水体,能够收集雨水,减少涝灾风险。
LID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
LID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LID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缺乏规范性。
由于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和应用LID设施方面进展较慢。
海绵城市:到底是怎么回事(下)?
海绵城市:到底是怎么回事(下)?编者按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随后短时间内在中国掀起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潮。
然而很多地方号称的“海绵城市”,在今年极端天气袭击之下却不堪一击,造成了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规范、科学、生态地建设“海绵城市”刻不容缓!背景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压力和城市内涝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广泛应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和原理,将城市变成一个能够像海绵一样吸引、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整体。
这种构思主要通过采用多种LID设施来实现,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雨水篦、雨水湖、生物滞留设施等。
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建造花园或种植植物,绿色屋顶能够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自然气候控制和景观美化功能。
雨水花园是一种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利用的LID设施。
它通过设计合理的植物和土壤组合,能够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渗入和净化能力。
雨水花园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雨水篦和雨水湖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见的LID设施。
雨水篦通过雨水的拦截、过滤和储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而雨水湖则是通过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湖泊和水道,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作城市绿化和供水。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来净化雨水的LID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并提供优质的水体环境。
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生境,吸引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在解决城市水资源压力和城市内涝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应用各种LID设施,能够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相应地,出现了
“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变成可以持续
利用、调节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则有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LID技术是一种涵盖了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的综合性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土
地利用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保护水平。
在实践中,LID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屋顶渗透、地面透水、绿色植被和雨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已经在今年启动了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在近期
内推进20个试点项目的建设。
其中,应用LID技术的建设项目包括顺义区黄松峪地区综
合性科技园、大兴区商业用地整合项目、丰台区三里屯商圈老旧小区改造等等。
这些试点
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LID技术的多种手段,减少市区的洪涝和污染风险,实现城市
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LID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得到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
已经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在未来,伴随着各类新型环保设施和技术的应用,LID技术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和LID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
须要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设计模式,探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应用方案。
相信在未来,随着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强,LID技术将会成为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01、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与目标的再理解1.1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海绵城市是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核心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进行系统谋划,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多目标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对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峰值、频率、污染等协同控制,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综合目标。
再进一步,海绵城市是通过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构建,通过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管控,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是在继承古代先贤智慧,系统总结国内外雨水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治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应成为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
1.2 正确认识海绵城市与内涝防治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水问题中,城市内涝是影响大、破坏性强又关乎民生的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有很大比例的城市尚未完全消除内涝积水点,未达到内涝防治标准。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是聚焦城市内涝防治这一突出问题,即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体系的构建,使城市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但需要明确其控制能力范围,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海绵城市可有效应对,而对于极端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可适度缓解并提高城市韧性,并不是所有暴雨都能应对。
目前我国的内涝防治标准是20-100年重现期,根据城市规模和类型,分别是超大城市100年、特大城市50-100年、大城市30-50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年。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防洪排水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为理念,借助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和设施,实现城市洪涝灾害风险降低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城市规划理念。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也分析了LID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以及城市防洪排水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土地利用的快速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的自然水文循环系统被破坏,导致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自然水文系统等措施,可以减少城市内的洪涝风险,保护城市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各种LID设施,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过滤系统等,可以提高城市大量的雨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较快,使得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许多城市只注重单个设施的建设,缺乏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设施和技术投入,对城市经济的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LID设施是重要的应用手段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最大程度地模仿和保护自然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城市排水、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并开始在一些城市进行试点。
本文将就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进行浅谈。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的洪涝和水污染,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
它的理念是将城市设计成一个海绵状的结构,通过各种手段,将雨水引导到植被、土壤和地下水中,达到积水分散、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的效果。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目前,“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良城市排水系统。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是将雨水通过管道快速排走,容易造成雨洪并发、排水不畅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通过改良城市排水系统,采用分散排水的方式,将雨水分散到植被、绿地和地下水中,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染池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自然过滤,净化雨水并补给地下水。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城市绿地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还可以提供水资源。
绿地的树木、草坪等植被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雨水,减少城市的气温。
“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种类,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实现雨水的积聚和蓄存。
推广LID(低影响开发)技术。
LID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设施。
通过这些设施,可以将雨水收集、净化和保留,达到雨水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
绿色屋顶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少城市径流;生物滞留池可以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雨水花园则可以将雨水透过植物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加强城市水管理。
城市水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探索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变得更加具有水体调控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和设施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保护地表水资源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的水循环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重点探索和应用的就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
低影响开发,即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通过集雨、渗透和自然净化等方式,最小化土地利用对地表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保持地表水自然循环的方法。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LID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绿地和景观面积,增大城市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适当增加湿地和河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水体面积比例,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达到调节洪峰、减缓径流速度的效果。
通过降低城市表面的硬化程度,增大城市地表的净水能力。
城市建设中常常会采用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铺设道路和人行道,使得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使得地表径流增大,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而LID技术则通过采用透水材料或透水铺装,增大城市地表的渗透能力,使得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利用,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需求。
在建筑物的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收集起来并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化带等,能够大大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通过建设生态河道和湿地,提高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
生态河道和湿地能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净化城市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保护水资源。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开始着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低影响开发(LID)设施,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就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即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并通过天然和人工的方式慢慢释放。
这一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
从那时起,“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重视。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LID设施被广泛应用。
LID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减少城市面积的非透水性,改善城市自然系统的水文循环,提高城市洪水承载能力和水质保护能力的绿色技术。
LID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湿地等。
通过这些设施,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同时提高城市绿色覆盖面积和生态环境质量。
在实际的建设中,我国城市陆续开始引入LID设施,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广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就提出了要求,所有工程账户内的建筑用地和地面不透水面积,必须按设计规定回收、利用,同时加大建设用地和建筑物的雨水回收和利用设施的配置比例。
这些规定和实践的推行,对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LID设施的应用需要对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规划,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存在着部门间协调不足的问题,导致LID设施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LID设施的应用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增加社会各界对LID设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密集度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水logging、 urban heat island、 urban water pollution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我国开始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功能,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管理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指利用雨水管理措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减少对雨水径流的直接干扰,从而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自然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减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和速度,使雨水能够更多地渗入土壤中,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建设方式和理念。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参与,又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为了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资金支持。
还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尤其需要加大对于LID设施的应用力度。
实际上,LID设施的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参与。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占用一定的地面空间,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一定的投入,因此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
LID设施的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对LID设施建设进行了资金支持;一些城市也相继在实际建设中进行了相关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