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6
总结
功能
控制目标
单项设施
集蓄 利用 雨水
补充 地下 水
削减 峰值 流量
净化 雨水
转输
径流 总量
透水砖铺装
○
●
◎
◎
○
●
透水水泥混凝土
○
○
◎
◎
○
◎
透水沥青混凝土
○
○
◎
◎
○
◎
绿色屋顶
○
○
◎
◎
○
●
下沉式绿地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径流系数≤0.5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45
系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统
构
建筑与小区
建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途 径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审查监督
示
建设实施
意
图
运行维护
其他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手段,以城市水循环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注重将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以自然的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不仅能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还能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手段,通过减少地面硬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强自然滞蓄能力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实现雨水自然入渗和透水利用。
LID设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牛皮癣、雨水湖泊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植物组成的湿地,既可以收集滞留的雨水,还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雨水牛皮癣是一种人工铺设的透水砖石路面,能够增加地面透水性,减少径流产生。
雨水湖泊是一种通过地下蓄水设施和湖泊构成的水体,能够收集雨水,减少涝灾风险。
LID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
LID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LID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缺乏规范性。
由于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和应用LID设施方面进展较慢。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城市地表的硬化和不畅通的排水系统导致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城市地表水管理愈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logging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海绵城市倡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引入海绵体系,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自然化的水体设施,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有机、具有缓冲作用的系统,能够有效减缓雨季的暴雨冲击和疏导水logging,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发展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表硬化现象凸显,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其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换地模式、小水面治理和LID设施成为了重要的措施。
换地模式倡导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引入水体,通过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水logging问题。
小水面治理则着眼于对城市内部小水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通过植物、湿地等手段,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减缓雨季暴雨冲击。
而LID设施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绿色设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地表径流问题,减少城市水logging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二、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通过引入LID设施和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地表径流和水logging的减少,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LID理念与海绵城市政策与动态
上海的透水铺装——要做防渗与下排水
因 为 地 下 水 位 太 高 , 可 能 造 成 污 染
•不能以普通混凝土(C20)做结构层,如果用混凝土必须为透水混凝土; •可用普通混凝土砖做面层,通过砖块间缝隙透水,强度好,不宜堵塞。
上海的生物滞留设施——必须做防渗底与排水管道
铺设防渗膜之前(砂找平)
铺设防渗土工膜与管道之后
• 洪涝灾害控制; • 非点源污染防治; • 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超标准降雨的应对措施(大排水系统)。
发达国家雨水综合管理的发展过程
• 保证城市排涝安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 • 合流制系统的溢流污染控制 •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 低影响开发(LID) 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源头控制 vs 末端控制
• 以禄丰县、武定县新开发区雨水管理设施为例,若 在相关区域内建设部分LID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系 统末端的滞留塘的规模就可以大大缩小,或者不再 需要;
• 源头控制设施若能达到峰值流量控制体积,基本上 不要再另外考虑水质控制体积(渗透、过滤、雨水 利用等LID设施,均有良好的水质净化作用)。
武定居住小区的景观水池
补水自来水管与压力表
临临近近车车库库人人行行楼楼梯梯 溢流口
2 低影响开发的内涵与适用措施
用屋面雨水作为景观水池的补充水,是上海等大城市常用的雨 水利用措施,水池容积计入50m3/ha的调蓄考核范围。
1. 雨水综合管理理论体系
低影响开发
•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s),强 调通过源头、小尺度分散措施控制径流的产生及 其造成污染。19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提出。
• 在BMPs经过十余年着力推动之后,美国城市雨水 管理的指导思想转向LID,因为依靠前者难以实现 更高的径流水量、水质控制目标(价值判断提 升)。
探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城市地理022摘要:在现代城镇化的大范围建设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是必行之路。
因为海绵城市的就是为了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就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内涵、深化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技术本文做出了规划。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新技术在现代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城镇化越来越明显,跟多的人都从地方上走到了城市中生活,新型建筑的数量占据了现在世界上建筑总数的一多半。
而在这样的时候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的推行就是为了让城市地表径流量变的大幅度的减低,带动了洪水的预防和水系逐渐恶化的趋势以及水污染加剧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为了和自然和谐发展,让大量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预防很多的水流污染。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城镇化带来的高速发展下的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化的建筑高速发展下,人们往往忽略了城市环境的变化,西门想的是如何去征服自然、超越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去让城市化变得适合与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发展只会让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的恶劣,会逐渐出现生态上的危机。
在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是利用大自然的土地做到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而这样的达到了所需要的结果却带来了很多的后遗症,而海绵城市的推行则是做到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到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发展下去会做到最低的影响[1]。
1.2海绵城市的目标海绵城市的目标就是染城市的“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首先我们要对原生态的水资源进行相对的保护,科学合理的规划好开发的区域和需要保护的地区,更好的保护好水资源良好的地方,将生态公园等一系列的自然文明做好周全的保护,尽量让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
其次,我们要将原来被破坏的生态水资源逐渐恢复过来。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探索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变得更加具有水体调控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和设施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保护地表水资源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的水循环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重点探索和应用的就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
低影响开发,即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通过集雨、渗透和自然净化等方式,最小化土地利用对地表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保持地表水自然循环的方法。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LID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绿地和景观面积,增大城市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适当增加湿地和河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水体面积比例,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达到调节洪峰、减缓径流速度的效果。
通过降低城市表面的硬化程度,增大城市地表的净水能力。
城市建设中常常会采用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铺设道路和人行道,使得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使得地表径流增大,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而LID技术则通过采用透水材料或透水铺装,增大城市地表的渗透能力,使得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利用,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需求。
在建筑物的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收集起来并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化带等,能够大大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通过建设生态河道和湿地,提高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
生态河道和湿地能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净化城市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保护水资源。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压力和城市内涝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广泛应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和原理,将城市变成一个能够像海绵一样吸引、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整体。
这种构思主要通过采用多种LID设施来实现,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雨水篦、雨水湖、生物滞留设施等。
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建造花园或种植植物,绿色屋顶能够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自然气候控制和景观美化功能。
雨水花园是一种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利用的LID设施。
它通过设计合理的植物和土壤组合,能够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渗入和净化能力。
雨水花园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雨水篦和雨水湖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见的LID设施。
雨水篦通过雨水的拦截、过滤和储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而雨水湖则是通过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湖泊和水道,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作城市绿化和供水。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来净化雨水的LID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并提供优质的水体环境。
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生境,吸引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在解决城市水资源压力和城市内涝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应用各种LID设施,能够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密集度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水logging、 urban heat island、 urban water pollution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我国开始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功能,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管理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指利用雨水管理措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减少对雨水径流的直接干扰,从而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自然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减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和速度,使雨水能够更多地渗入土壤中,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建设方式和理念。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参与,又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为了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资金支持。
还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尤其需要加大对于LID设施的应用力度。
实际上,LID设施的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参与。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占用一定的地面空间,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一定的投入,因此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
LID设施的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对LID设施建设进行了资金支持;一些城市也相继在实际建设中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诸多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污染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开始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并应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减少降雨流失和延缓径流、收集雨水、增加地表渗透、保留湿地等,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城市如海绵,雨水如珍珠”的目标。
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以及城市自身的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雨水的管理。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确保降雨水的最大程度利用。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雨水收集罐、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
还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城市在降雨的时候,有效地减少雨水的流失,同时又能保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改变城市建筑的设计布局和土地利用模式,增加地表渗透面积,减少雨水径流的生成,从而减轻城市水资源压力。
常见的LID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
这些设施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绿色屋顶是LID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指将屋顶进行绿化,使其具备吸收雨水和保持水分的功能。
绿色屋顶可以有效减缓雨水流失速度,降低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屋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是一种将雨水收集到特定的花园中并进行处理的设施。
它可以利用自然的过滤和生物处理过程,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并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花园的浇灌。
雨水花园不仅能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还能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是一种将湿地与公园相结合的设施。
湿地具有很强的水文功能,可以吸收降雨水并净化水质,起到防洪和减轻洪峰流量的作用。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相应地,出现了
“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变成可以持续
利用、调节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则有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LID技术是一种涵盖了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的综合性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土
地利用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保护水平。
在实践中,LID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屋顶渗透、地面透水、绿色植被和雨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已经在今年启动了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在近期
内推进20个试点项目的建设。
其中,应用LID技术的建设项目包括顺义区黄松峪地区综
合性科技园、大兴区商业用地整合项目、丰台区三里屯商圈老旧小区改造等等。
这些试点
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LID技术的多种手段,减少市区的洪涝和污染风险,实现城市
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LID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得到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
已经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在未来,伴随着各类新型环保设施和技术的应用,LID技术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和LID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
须要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设计模式,探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应用方案。
相信在未来,随着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强,LID技术将会成为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
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
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
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池、植被缓冲带等。
3、存储系统
通过对雨水的存储、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达到雨水收集回用的目标。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
4、过滤设施
通过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强化场地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力以达到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的目标。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人工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集蓄利用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顶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立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屋顶集雨收集系统,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1、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现有的通知和文件不具有强制效力,为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还需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以促进低冲击开发的实施和管理利用的规范化。
强制性内容既要包括针对业主和开发商的管制政策,针对规划师和工程师的设计要求,也要包括针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管理条例。
在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
对于市政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可采取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对于开发商和居民,可根据其相应的环境责任,收取税费或给予经济补偿,以增加其积极性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例如美国征收的暴雨管理费和德国征收的雨水费。
2、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和设计体系
应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或导则,推广实用技术,将规划设计规范化和标准化,为设计人员提供简单便捷的工程设计工具,降低技术的应用难度,推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与利用。
同时引进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新技术,提高其性能,降低使用的成本。
3、完善评估系统、量化实践
应实现实施效益可量化评估,以测评低冲击开发技术设施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开发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在评估系统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策略与指标相结合。
对于开发技术的评估与量化应关注全生命周期内持续的性能表现,使用持续监控和测量队数据进行分析和校正,来对下一阶段的设计或管理进行调整。
美国的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评估标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与规划思想还不成熟,在涉及土地、规划与相关技术部门的衔接、管理、资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还需要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2]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4,12:42-45.
[3]海绵城市建设“点赞”南宁[J].领导决策信息,2014,49:22-23.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