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合集下载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摘要】老旧小区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着重探讨了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背景和LID技术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现状以及LID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和影响。

进一步探讨了LID技术为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带来的效益和挑战。

结论部分指出,LID技术为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带来新的希望,应当重视其应用,而且潜力巨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认识到LID技术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重要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老旧小区、海绵改造、LID技术、重要性、现状、应用、影响、效益、挑战、新的希望、巨大潜力、环保、城市更新、雨水管理、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背景老旧小区海绵改造是指以生态农业、低影响开发(LID)等方法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治理手段。

老旧小区是指建成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础设施老化,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管理落后的城中村和居民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引入LID技术进行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对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可以在城市建设中注入新的生态理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重要性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LID技术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采用LID技术,可以实现降雨径流的减少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雨洪排放压力,提升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LID技术可以改善老旧小区的水文状况,增加地面透水面积,促进地下水的补给和提升土壤的自然保水能力。

LID技术还可以提升老旧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植被覆盖度的提升,改善空气质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自然景观等方面。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1. 引言1.1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重要性老旧小区海绵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和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老旧小区存在着雨水排放不畅、地面积水严重、环境脏乱等问题,给居民居住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危害。

对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改造,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面透水绿化或者简单地说是让地面上有更多绿色植物,更多裸露土壤,更好透水能力,截留降雨水的方法,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不是简单的雨水的排水问题,还是城市生态、城市绿化的问题。

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采取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不仅能改善小区内部的生态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减少城市径流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

1.2 LID在海绵改造中的地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LID技术在海绵改造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它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能够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城市内部的地表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LID技术在雨水收集和净化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态湿地等方式,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质量,保护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

LID技术在海绵改造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应用将为老旧小区的改造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正文2.1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方案设计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方案设计是保障改造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需要对老旧小区的地形地貌、水文背景、现有排水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确定改造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通过构筑城市生态系统,利用自然、人工和社会手段,达到雨洪控制、水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多个目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LID设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蓄、渗、减”,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优化自然和人工环境,实现雨水的蓄、渗、减,将城市生态系统打造成为一个能够持续吸纳水分、减少径流、改善生态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LID设施的作用不可或缺。

LID即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综合性的、集成化的雨水管理措施。

LID设施指的是一系列的雨水管理措施,包括绿色屋顶、雨园、湿地、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设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源控措施,旨在通过控制雨水污染源头,减少污染物质进入自然水体中。

另一类是径流控制措施,通过减少和延缓城市雨水的径流速度,降低雨水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具体实施中,LID设施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规划环节,以及交通、商业、工业、住宅等不同的城市用地类型中。

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环节中,可以采用雨污分流、雨中绿地、雨水收集系统、生物滞留池等手段来改善城市雨水管理情况;在工业用地中,则可以采用绿色屋顶、雨中花园等措施,有效减缓室内温度,节约能源开支。

总之,LID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综合利用各种自然、人工和社会手段,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能够持续吸纳水分、减少径流、改善生态的生态系统。

希望未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更加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以及LID设施的应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而在海绵改造中,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也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在改善城市微环境、减轻城市水logging压力等方面的作用。

一、LID技术简介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是一种在城市建设中提倡的生态环保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减少对城市水资源、土壤和植被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LID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雨水渗透坑、绿色屋顶等。

这些技术主要通过雨水的集中收集和渗透,减少了城市中雨水径流的量,从而降低了城市的水logging风险。

二、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挑战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工程在其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由于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相对陈旧,雨污分流系统未能完善,导致雨水径流集水系统难以实现有效工作。

老旧小区的建筑密度较高,地表裸露率较低,降水径流较大,并很难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

由于老旧小区的居民密度大,停车位需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勾地面积有限,增加了海绵设施的设置时间难题。

三、LID技术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由于老旧小区的特殊性,怎样适应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LID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使用LID技术:1. 雨水收集池对于老旧小区而言,建立雨水收集池是一种“雨水分开”。

雨水收集池可以采集和储存雨水以备后用,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城市径流对周边水体的侵蚀,提高了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雨水收集池不仅可以有效处理雨水问题,还可以保障附近居民的需水。

利用雨水收集池可以进行植被浇灌、卫生洗涤等用途,达到节水的效果。

2. 雨水渗透坑雨水渗透坑是一种常见的LID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区降雨后的径流量,减缓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过载压力。

老旧小区中,由于地下管网较老旧,下水道系统复杂,升级改造难度较大,因此选择在小区内设置雨水渗透坑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方案。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共41页PPT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共41页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手段,以城市水循环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注重将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以自然的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不仅能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还能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手段,通过减少地面硬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强自然滞蓄能力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实现雨水自然入渗和透水利用。

LID设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牛皮癣、雨水湖泊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植物组成的湿地,既可以收集滞留的雨水,还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雨水牛皮癣是一种人工铺设的透水砖石路面,能够增加地面透水性,减少径流产生。

雨水湖泊是一种通过地下蓄水设施和湖泊构成的水体,能够收集雨水,减少涝灾风险。

LID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

LID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LID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缺乏规范性。

由于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和应用LID设施方面进展较慢。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城市地表的硬化和不畅通的排水系统导致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城市地表水管理愈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logging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海绵城市倡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引入海绵体系,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自然化的水体设施,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有机、具有缓冲作用的系统,能够有效减缓雨季的暴雨冲击和疏导水logging,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发展迅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表硬化现象凸显,城市水logging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其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换地模式、小水面治理和LID设施成为了重要的措施。

换地模式倡导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引入水体,通过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水logging问题。

小水面治理则着眼于对城市内部小水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通过植物、湿地等手段,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减缓雨季暴雨冲击。

而LID设施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绿色设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地表径流问题,减少城市水logging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二、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通过引入LID设施和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地表径流和水logging的减少,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水敏性城市)

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水敏性城市)

低冲击开发一、背景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排水、水环境保护与防洪排涝等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迅猛增加,建成区占城市土地面积的比例逐渐增高,城市的雨水系统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导致城市建成区地面硬化程度高、透水性能差,下垫面发生改变,地面径流系数提高,增加了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及防洪工程抵御灾害的风险,同时加剧了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通过引入低冲击开发建设理念对城市雨水排放、面源污染控制方式进行策略分析,借此找出城市雨水系统低冲击开发的建设思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二、相关概念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即低冲击开发:是一种着重于从源头控制暴雨径流,遵循雨水落在哪里就留在哪里新的暴雨管理设计理念,通过小型的、易建造的及维护成本低的设施,一般情况下,利用植被、土壤以及可渗透路面等的蓄流、入渗、过滤和蒸发功能,尽量使水文循环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接近,实现水源污染控制、洪峰削减、维持景观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

三、特点LI D技术优势1)占地面积小。

商业发展和传统的BMP 技术如生态公园、滞留塘、人工湿地等存在着争地的矛盾,而LID 技术占地少、分散、并与规划中的景观建设相结合,所以造价比BMP 低。

2)保留了原生态设计。

与最佳场地设计(BSD)、保护性设计(CD)、绿色基础设施(GD)等概念相比,低影响雨洪管理策略的特点在于,其目标不仅是超越传统技术,通过更多技术手段去规划和开发场地以维持或恢复流域水动力和生态功能,更重要的是从战略上用规范化的保护性措施,多功能、分散的、小尺度的综合污染预防控制措施,保护了城市的自然特征。

3)低成本。

采用LID 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相应减少排水管道和进水口设施的使用,消除或减小大型雨洪储水池的尺寸,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在城市雨水系统中的应用方式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城市雨水系统中的应用涉及多部门、多专业,体系是非常复杂的。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密集度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水logging、 urban heat island、 urban water pollution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我国开始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功能,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管理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指利用雨水管理措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减少对雨水径流的直接干扰,从而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自然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减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和速度,使雨水能够更多地渗入土壤中,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建设方式和理念。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参与,又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为了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资金支持。

还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尤其需要加大对于LID设施的应用力度。

实际上,LID设施的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参与。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占用一定的地面空间,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

LID设施的施工需要一定的投入,因此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

LID设施的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对LID设施建设进行了资金支持;一些城市也相继在实际建设中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新思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义、特点和目标入手,探讨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以及LID技术的应用。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义、特点和目标“海绵城市”是指运用多种景观、建筑、水利工程及其他技术手段,以城市为基础,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排水和污染,达到在城市内部实现“每一滴雨都留在城市里,每一滴水都有可能得到重复利用”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注重整体性,强调统筹、协同发展。

二是倡导节约用水,提倡水资源的利用,延长水循环过程。

三是强调建设自然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体,打造城市生态系统,增强城市自我修复能力。

四是减缓城市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实现水利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效益。

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多地纷纷加入该建设的行列。

如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已经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广州、南宁、厦门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相关措施。

此外,政府还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逐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

但是,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实现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导致建设标准不一,无法达到整体性的效果。

二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仅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是缺乏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最小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以生态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LID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湿地、生物滞留池等。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以改善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应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和设施。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LID设施的应用和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是在全球“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和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创新探索。

一个“海绵城市”应具备水源地保护、水循环调控、水环境净化和水灾害防控等功能,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需求。

LID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用地利用、道路建设、雨水系统等,为城市提供防洪排涝、水资源储备和净化等功能。

最为常见的LID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湿地处理系统等。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绿植,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绿色屋顶还能吸收和减缓雨水径流速度,缓解城市排涝压力。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是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利用,包括雨水收集池、雨水利用设备和管道等。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可以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减轻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湿地处理系统是将雨水通过景观湖泊、植物过滤带等设置,达到雨洪缓冲和水质净化的目的。

湿地处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雨水保持和雨洪控制,而且还能够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导致一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

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地方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视不够,建设进展缓慢。

投资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地方缺乏资金支持,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相应地,出现了
“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变成可以持续
利用、调节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则有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LID技术是一种涵盖了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的综合性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土
地利用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保护水平。

在实践中,LID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屋顶渗透、地面透水、绿色植被和雨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已经在今年启动了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在近期
内推进20个试点项目的建设。

其中,应用LID技术的建设项目包括顺义区黄松峪地区综
合性科技园、大兴区商业用地整合项目、丰台区三里屯商圈老旧小区改造等等。

这些试点
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LID技术的多种手段,减少市区的洪涝和污染风险,实现城市
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LID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得到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
已经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在未来,伴随着各类新型环保设施和技术的应用,LID技术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和LID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
须要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设计模式,探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应用方案。

相信在未来,随着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强,LID技术将会成为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Low-Impact-Development)是指城市能够 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 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是遵循顺应自 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对比
③划定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 实现宽广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市和谐并存,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 作为国家级的生态城示 范区,光明新区规划区 范围之内严格实施蓝线 和绿线控制,保护重要 的坑塘、湿地、园林等 水生态敏感地区,维持 其水的涵养性能。
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④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这种修复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 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 物种等技术手段,将劣五类水提升到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 四类水水平,或将四类水提升到三类水水平。
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⑤建设人工湿地:湿地是城市之肾,保护自然湿地,因地 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
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
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 易实现。


3、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
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 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 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 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 水系统智慧反应,快速做出反应等等。


深化海绵城市(LID)的展望

海绵城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设施(LID)技术论述

海绵城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设施(LID)技术论述

海绵城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设施(LID)技术论述作者:霍佳陈宇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因此本文对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1 海绵城市的内涵1.1 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

1.2 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仇保兴: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down_Show.asp?InfoId=199&ClassId=31&Topid=0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

1.2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我国很多地方结合点源污水治理的同时推行“河长制”,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 acre(1 acre=0.004047 k m2)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 acre的屋顶空间——即1/3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每年将保持约6700万gal(1 gal≈3.79 L)的雨水,可以减少溢流量的11%~15%。

四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1.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传统的市政模式认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快排式”(见图1)的传统模式没有考虑水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具体技术方面,有很多成熟的工艺手段,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及其空间布局来实现。

总之,只要能够把上述六字方针落到实处,城市地表水的年径流量就会大幅下降。

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侯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流80%以上的雨水。

图1 海绵城市转变排水防涝思路1.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量总量和峰值流量保持不变(见图2),在渗透、调节、储存等诸方面的作用下,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可以基本保持不变。

水文特征的稳定可以通过对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来实现。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

总之,通过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自然积存”,来实现削峰调蓄,控制径流量;通过“自然渗透”,来恢复水生态,修复水的自然循环;通过“自然净化”,来减少污染,实现水质的改善,为水的循环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海绵城市的三种途径2.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首先,识别生态斑块。

一般来说,城市周边的生态斑块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森林草甸,第二类是河流湖泊和湿地或者水源的涵养区,第三类是农田和原野。

各斑块内的结构特征并非一定具有单一类型,大多呈混合交融的状态。

按功能来划分可将其分为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区和水资源保护区等。

凡是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斑块和自然水系,均可纳入水资源生态斑块,对水文影响最大的斑块需要严加识别和保护。

第二,构建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起到对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或区别的功能。

通过分别对各斑块与廊道进行综合评价与优化,使分散的、破碎的斑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更具规模和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和水生态水资源涵养区,为生物迁移、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与网络。

这涉及到水文条件的保持和水的循环利用,尤其是调峰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划定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

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作为国家级的生态城示范区,光明新区规划区范围之内严格实施蓝线和绿线控制,保护重要的坑塘、湿地、园林等水生态敏感地区,维持其水的涵养性能。

同时,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宽广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市和谐并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第四,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这种修复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将劣Ⅴ类水提升到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Ⅳ类水水平,或将Ⅳ类水提升到Ⅲ类水水平。

第五,建设人工湿地。

湿地是城市之肾,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以杭州的西溪湿地(见图3)为例,原来当地农民养了3万多头猪,并把猪粪作为肥料直接排到湿地里去,以增加湿地水藻培养的营养度来增加鱼的产量,造成了水体严重污染。

后来重新规划设计为湿地景区,养猪场变成了充满自然野趣的休闲胜地,更重要的是,出水口水体的COD浓度只有进水浓度的一半,起到了非常好的调节削污作用。

整个湿地像一个大地之肾,把水里的营养素留下来,滋养当地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虽然鱼的产量可能会下降,但品质得到了提升,生态鱼比市场上的普通鱼价格提高了一倍。

图3 杭州西溪湿地2.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设计与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作为分层设计来明确要求(见图4)。

第一层次是城市总体规划。

要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斑块的利用、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

还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目标,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或专业规划。

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

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其中,城市水系统规划涉及到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防涝)、蓝线等要素;绿色建筑方面,由于节水占了较大比重,绿色建筑也被称之为海绵建筑,并把绿色建筑的实施纳入到海绵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空间,并为丰富生物种类创造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道路交通专项规划,要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雨水滞留渗设施,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第三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统筹协调、系统设计和建设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

通过详细规划可以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同时还可以把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结合在一起。

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构建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通过当地政府把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见图5。

具体来讲,要结合城市水系、道路、广场、居住区和商业区、园林绿地等空间载体,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LID设施及其相应的功能、控制目标等见表1。

一是在扩建和新建城市水系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如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来增加蓄水量并合理控制蒸发量,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节作用。

在我国新疆一些地区年降雨量仅为50 mm,蒸发量却高达4500 mm,当地民众自古以来就使用坎儿井来输送水,由于水温低、又能避免阳光照射,从而达到降低水蒸发损失的目的。

二是改造城市的广场、道路,通过建设模块式的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的调蓄池或者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等设施,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

在一些实践中,实现了道路广场的透水地面比例≥70%,下凹式绿地比例≥25%,综合径流径流系数≤0.5。

三是在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中,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建设模式,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每个街区中见图6,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地比例,可实现透水性地面≥75%,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径流系数≤0.45。

图6 传统绿色系统与海绵城市绿色系统建设模式对比四是在园林绿地采用LID设计,绿地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

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通过建设滞留塘、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并将雨水调蓄设施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人均绿地面积≥20m2、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50%。

、透水性地面≥75%(其中下凹式绿地≥70%)的目标,径流系数可以控制在0.15左右。

同时,收集的雨水可以循环利用,公园可以作为应急水源地。

根据日本的抗震经验,每一个城市公园都建有雨水调蓄池,可以供应周边居民3天的用水量。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技术中心也推出了一些先进技术,例如,通过在池底铺设表面经过处理的砂层,沙地雨水处理池的含氧量比普通池提高3倍,从而能长久保持水的新鲜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