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史——三代时期的井田制共30页文档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到 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 的是(): C A.周王室的衰弱 B.井田制的破坏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诸侯的强大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 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 的实质问题是 ():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 C、战争频繁: 、战争频繁: 劳动力不断减少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
1)特点: )特点: 2)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性质: 3)演变: )演变: 确立(商周) 瓦解(春秋 确立(商周)——瓦解 春秋 瓦解 春秋) ——正式废除 战国时期 ) 正式废除(战国时期 正式废除
活学活用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 开阡陌” 田,开阡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分封制的瓦解 、 B、封建王权的强化 、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D、上层建筑的变化 、
C
• 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 度是 A、土地国有制 、 B、地主土地所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D、井田制 、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
1)确立:战国 )确立: 2)形式:国有和私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 )形式:国有和私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 自耕农私有) 自耕农私有) 思考:地主私有土地的来源? 思考:地主私有土地的来源? 赏赐、公田转化为私田、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赏赐、公田转化为私田、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均田制(结合选修1第 课 均田制(结合选修 第6课)
井田制
沿革
由于对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认识的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奴隶 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有的认为是 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 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在认识上基本一致。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 更多一些。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西周中期,贵 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贵族之间已经出现。由此,自上而下,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 土地个人私有制。
起源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公有的有效途径。井田制乃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字意为:因 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故曰井田制。实则是周天子京畿之土地制度,有公田私田之分。而周 礼中的井田,似乎是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强,同时难以考证。“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 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分类
最早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 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 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 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他们平时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小罐米 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 或“士”。他们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礼仪学习。这部分人是社会里的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 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 者所有,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如此之下,土地荒废,破产者多也。因此,国人的地位是动荡的。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精品课件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租佃制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 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 成牢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 间有人身依附关系。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品课件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 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 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 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3、抛荒公田,私田私有。
精品课件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
均田制、屯田制
2(度、-,1封)占建地支主土配土地地地国位所有有制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
(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摇役、兵役、地租等。
(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4、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2.(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 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 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铁牛的出现、普及 2、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土地可以买卖 4、土地兼并 5、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动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自耕农失去土 地,造成流民问题; 6、国家限制土地兼并而采取措施:均田+屯田+限田 7、缓解土地兼并,可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因为土地 可以自由买卖。 8、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变成佃农,与地主形成租佃关系,租耕土地,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屯田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
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的按
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是唐时实行的
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 年)在全国推行的税费
改革,简化了税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银两。
这些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古至今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阶段:
1. 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2. 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井田制,土地被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由奴隶耕种。
3.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土地,农民则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佃农。
4. 近现代时期:20 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中国的土地制度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ppt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12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 进步。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一、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10
画面四: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 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 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1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594BC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 秦国商鞅变法等
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 2 “除井田,民得买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我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有三种:1.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先秦时期土地属于国有。
当时曾实行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
因土地被划用“井”字形,故名。
井田在法律上属于王属所有。
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差数的土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
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
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秦国在统一之后,实行爰田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休耕地,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干预较多,赋税的征收也比较繁琐。
统一之后,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
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
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
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
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军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实行了占田制。
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
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
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
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
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6顷。
均田制也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井田制
含义:由于土地需要定期分配,因此土地在形状上都划定的比较整齐,连成片的土地看上去都成井字形,所以称作井田。
产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村社土地制度发展演化而来,早在夏·商时代就已产生,西周时期就是最完备的形态
井田制仍然保留了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原则,土地被分成“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私田:村社成员分别占有并耕作村社成员个人家庭所有的土地,土地上的产出也归村社成员个人家庭所有(原则:定期分配土地;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在数量上予以均平调整)} {公田:原始村社的公有土地,其产出归全体成员所共有,并用于公共事务的支出,西周时仍保持着集体耕作的方式,由平民负责耕种,但其产出已不再归全体族人所共有,而演变成归占有这一地区的贵族所有}
===定期分配的私田,属于耕种者占有,并不属于耕作者私人所有;公田的产出归各级贵族所有,但土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地也不是贵族私有
————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多层次的贵族土地占有制
{周王是西周王朝最高的土地占有者——各地诸侯及在朝任职的卿大夫等成为第二层次的土地占有者——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分封的卿大夫成为第三层次的土地占有者——士是周代最末一级的土地占有者=====由于周代各级贵族所占有的土地,其基层实行的仍是古老的村社占有与耕作方式,土地的私有观念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管西周晚期以后贵族之间出现了个别土地交换现象,但“田里不鬻”的原则在当时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
中国古代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大致如下:
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2.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
比较
典型的是井田制,井田制起于商朝,盛于西周。
在井田制中,土地被划分成九块,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
3.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名田制,汉朝沿用秦朝的土地制度。
国家授出的土地即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
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止。
1.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
自由转让和买卖。
其它各国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主要内容: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
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
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
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私田出现。
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
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660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
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二)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
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
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兴起于三国时期。
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井田制通俗理解
井田制通俗理解
井田制:古代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
概念与形成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国有的一种制度,成熟于西周时期。
其字面意义为将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形成纵横交错的大小方块田地,犹如“井”字。
一井为900亩,由领主占有的公田占这个耕作单位的九分之一,位于中央。
农奴获得的份地则占九分之八,围绕在公地四周,称为私田。
均田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这部分土地并不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而是主要针对荒废土地的重新分配。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开始执行,至唐代中期废止。
均田制的背景与目的
均田制在北魏初年实行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废,导致国家赋税受到严重影响。
为维持国家赋税来源,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收取租税、徭役、兵役等。
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荒废土地,使农民能够有地安居,提高生产积极性,同时确保政府能够维持正常的财政收入。
均田制的积极影响
首先,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的开发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作为封
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部分,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同时巩固了政权的封建化。
最后,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产生深远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井田制和均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赋(内容)。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由来)。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井田上是成千上万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前言: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
1: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
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
于国王所有(性质公有).
周王把土地赐给诸侯臣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生产力低下平均分配(二)、商周时期:井田制(1)产生:井田制开始商,盛行于西周(2)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性质: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4)关系: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5)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彻底崩溃。
井田制的瓦解:“公田”抛荒,“私田”私有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西周周王室衰微2.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3.过程: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私有制开始4.产生税制改革——井田制加速瓦解国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确立5.影响:政治——分封制崩溃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商鞅—土地改革“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依军功行田宅”。
(三)、税制改革: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关于井田制的性质及经营方式,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井田制是一种村社土地制度,井田上的生产者主要是村社成员或自由民。
②认为西周是奴隶社会,周王封赐给各级奴隶主的井田,统称“公田”。
奴隶主将分到的井田分配给自己的奴隶集体耕种。
此外,奴隶主还鼓励奴隶开垦井田之外的荒地,称“私田”。
土地的耕种者奴隶是没有土地的。
(1)、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1.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③农民土地所有制2.土地兼并概况:战国——出现、两汉——发展、两宋——迅猛发展、明清——普遍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危害:①对农民而言:丧失土地,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普遍化;农民经济状况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
②对地主而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
③对国家而言: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统治不稳定。
(完整版)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
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一)注:1、从中国与古罗马的土地制度发展史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土地兼并并不是由土地私有制引起的,相反,如下文所述,土地私有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会阻碍大地产的形成。
2、原来学历史总不喜欢弱宋,后来这种思想从读钱穆的系列书时慢慢改观,今日从土地制度这个角度,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宋朝是中国的一个巅峰,而人口过剩这一因素阻碍了这个天水一朝,阻碍了整个中国向更牛逼的境界发展,遗憾啊……文后转载《陈寅恪谈“天水一朝”》,虽然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与该文迥然不同。
3、不知为什么,从赵刚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土地问题的观点比起来,总觉得从法律角度看问题其实挺肤浅腠理的……不及人家那么一针见血。
一、土地所有权制1、上古的井田制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公有土地授田额随着农民耕作能力而逐渐提高。
在古代助法的井田制度下,每井有八家共耕的百亩公田,另有一些专为祭祀之用的公田称为籍田.后技术上的困难使政府放弃了死板的助法井田制,到周宣王时期改采灵活的公田配授办法即彻法,彻是征收田赋之义,此种土地规划就是阡陌之制。
助与彻是两种不同的公有土地配授办法,前者有公田,后者无公田,助法以八家农户为单位,集体配授农地;彻法以每个农户为单元,个别配授农地.彻法很接近私产制度。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不过是承认既定的事实,使土地私有之倾向得以合法化,从此土地可以公开买卖,他所废除的不是助法,而是彻法.2、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自秦以后,私有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各朝代也有各种形式的公有土地,但是数量都远不及私有土地多。
只有在485—780年近三百年间发生例外变化,这一时期实行的均田法,使私有土地范围大为缩小,到了唐朝中叶,这种制度败坏,全国范围又恢复了以私有土地为主流的制度。
从均田法恢复到土地私有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即庄园。
唐宋的庄园不是封建制度下领主的领地,而是近似英国十三四世纪的圈地运动,即公有农地私有化的一种进程.土地私有制的产权原则上应该包括自由使用权(出佃或自营)、自由买卖及遗赠之权,不过有的朝代的法律对上述产权之行使曾多少设有些限制。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认为是皇权的私有财产,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分配具有绝对的权力。
贵族和地方官员在这个制度下拥有大量土地,并通过控制土地来维持其政治和经济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出现,中国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开始分散到小农经济中,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可以进行自主耕种。
这一时期有名的农学家孔子提倡“耕者,其稼蔽秀”,即强调自己务农的重要性。
这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土地的过度集中。
汉代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土地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通过推行“井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使每个农户都能拥有一定的土地,同时还有土地所有权的转让和租赁制度的实行。
这使得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农业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再次发生变化。
在唐宋时期,官僚集团和豪门地主通过领地制度重新获取了大量土地,更加剥削农民,导致千百年来土地集中度的加剧,农民的生活状况恶化。
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崩溃,农民革命斗争逐渐崛起。
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成为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重要标志。
在农民起义领导人李自成、张献忠等的领导下,对地主阶级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广大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劳动能力。
然而,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这些土地改革的成果很快被清朝政府收回。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问题才得到了彻底解决。
1950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运动宣告胜利,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并实行集体经济制度。
农民通过土地合作社等形式进行集体经营,农业生产得到了协调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的需要,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经济在土地上取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到了21世纪,农村土地制度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中国土地制度史——三代时期的井田制
井田制度——水利灌溉问题
• 三代时期的人民,大多活动在黄河下游, 他们对水灾是相当的恐惧和顾虑的,以殷 墟看,农业主要靠下雨,卜辞中有很多 “其雨、其不雨、雨足、足雨”等话头。 甲骨卜辞中,简直可以说没有水利灌溉工 程的任何反映,可是他们的田字早已写成 了六个、八个、九个、十二个块块的样子 了,在三代时期,是也有一些水利的影子, 但主要是排水,而不是浇水。没有完整水 利灌溉
井田制的破坏
• 社会生产力提高,剩余劳动产品提供可能 性增大,交换行为的频繁,以及部分贵族 、平民中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井田制破坏 西周中叶以后,好利成风,分地上的劳动 者大量逃亡,一部分贵族破落,另一部分 也感到无利可图,于是井田制开始崩溃。 • 公元前770年,周宣王开始“不藉千亩”即 不再在大块的“公田”上行“助”法,不 再剥削劳役方式的劳动了,要施行“履亩 而税”。
周代的井田
• 《礼记.王制》古者,田里不粥——反映三 代土地买卖不通行或者基本上不通行 • 《周礼.地官》中有上地、中地、下地,以 及田的记载 • 何休《公羊传》 岁一垦、二岁一垦、三岁 一垦,三年一换土易居,反映当时土地轮 换和休耕制度
井田的后续
• 井田制被破坏后,部分人曾幻想将其进行 改良: • 三国河内世家司马朗认为,在他社会的当 时,重新实施井田制的时机成熟 • 北宋、南宋土地最不平级的时代,吕大均、 张载等掀起过重新实施井田的高潮 •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主张兴修水利时也设 计按井田规模安排水利灌溉
• 综合现象的发生,可以用阶段不平衡和地 域不平衡去分析,双轨制是可能的,在这 种不平衡的基础上,国、野、国人、野人 这些贵族和劳动者的区别也发生了。 • 在周朝,在原殷商旧有的一些奴隶制较发 达的地域或者据点上,在周朝新建的一些 奴隶制发达地域和据点上,人民习惯吧这 些叫做国,把其上的居民叫做国人。其中 周家的一些血缘贵族,以及原殷商贵族被
【历史知识点】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历史知识点】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土地制度路线: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井田制,千耦齐耘。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一)清末民初(1840—1924)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耕者有其田(口号)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一)1950土改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二)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三)1958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略述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王伶\历史简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略述〇满振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年高考中涉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试题较多,也反映了其重要性,因此笔者试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的发展脉络按照时间加以梳理。
一、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共有,一起使用。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逐渐变为统治者奴隶主所有,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管理者,因此周天子就有权将土地和依附于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层层分封,形成大小不一的采邑,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组织农民进行耕种。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的田是有限度的,主 要集中在一些都邑周围比较肥沃的地方,这些良田 按一定的方向分成方正相连的田,田间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从形状上看来像“井”字,因此被称为井田制。
农民在井田中进行集体耕作,有官员“田峻”负责监督,各级奴隶主贵族也会亲自到田间指挥。
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有,贵族所封的田地不经过王室允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
除了不可转让的“公田”外,也存在少量未垦辟的不征贡税的田地,被称为“私田”。
二、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田地得到开垦。
由于这些开垦的私田不在征税范围之列,奴隶主贵族积极开垦私田,出现“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场景,统治者之间争夺田地的事件日起,井田制也随之日趋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宣布 对公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与私田的差别不复存在,私田的合法性正式得到承认。
公元前356年商 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下来。
三、 魏晋时期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土地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土地国有、地主所有和农民所有。
地主阶级利用其特权进行土地兼并,渐渐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从而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占比最大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