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5年级科学学习资料(上)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单元试题复习题含答案(1-4单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单元试题复习题含答案(1-4单元)五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一、填空题1、早上,我们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
2、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太阳自(东)向(西)运动。
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3、太阳高度越高,气温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气温越(低)。
4、在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5、影子的长短同太阳高度的关系是(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长)。
6、实验课上,测量太阳高度的仪器名称叫(太阳高度测量仪)7、很久以前,人们利用太阳运动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发明了计时工具,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8、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叫作(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日晷是(地平日晷)。
9、玩手掌日晷的时候,如果上午,应该用(左)手;如果是下午,应该用(右)手。
并且要面向(南)方。
10、昼夜的交替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11、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定为当地时间20时,那么,中国的观众应在(凌晨4)时观看,美国的观众应在(15)时观看。
12、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哥白尼);提出地心说的天文学家是(托勒密)。
13、在一月中月亮形状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我们称它为(月相)。
14、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时的月亮是指月相中的(蛾眉月)。
15、月相变化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16、新月是指(天空中不出现月亮)。
17、200多年前,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植物的花在一天中固定时间开放或闭合的特点,设计了(花钟)二、选择题18、昼夜形成的原因(B)A、太阳的东升西落B、地球自转C、山峰的遮挡19、猫头鹰活动的时间是(C)A、上午B、中午C、晚上20、月相变化的周期是(B)A、一天B、一个月C、一年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B)A、东-西;长-短-长B、西-东;长-短-长C、东-西;低-高-低22、日晷是测量(C)的工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问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黄昏,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留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局部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留意:面对〔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缘由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23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8 点,那么,美国应当在〔上午〕,德国应当在〔中午〕,澳大利亚应当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挨次是〔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虽然不是学习中的重要科⽬,但是对于⽣活却是很重要的,所以学好科学是很有必要的,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学五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希望⼤家喜欢! ⼩学五年级科学第⼀单元复习资料 《⽣物与环境》 第⼀、⼆课: 1、种⼦发芽需要⼀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的⽔分和适当的空⽓。
2、在种⼦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实验研究。
3、种⼦发芽实验采⽤的是对⽐实验的⽅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三课: 1、种⼦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长需要⼀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定的适应环境的能⼒。
3、植物⽣长需要⼀定的环境,植物⽣长的环境包括:⽔分、空⽓、适宜的温度、阳光、⼟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 ①⾹蕉树⽣活在降⽔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常阔⼤。
②松树⽣长在降⽔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细长成针形。
③仙⼈掌⽣长在⼲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 1、蚯蚓喜欢⽣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活在⼀定的环境⾥,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 ①候鸟(如⼤雁)为了找寻适合⽣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冬眠。
③企鹅⽣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体的脂肪很厚,⽤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的动物每年都会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鸟必须⽣活在湖泊、河流等有⽔的地⽅。
…… 第五课: 1、⽣物的⽣存除了需要⼀定的⾃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物是动物⽣存最重要的需求之⼀。
3、⽣物之间像链环⼀样的⾷物关系,叫做⾷物链。
⾷物链中能⾃⼰制造⾷物的⽣物叫做⽣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制造的⾷物的⽣物叫消费者。
4、⾷物链通常从绿⾊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专项学习》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知识点梳理1、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一项工程任务不仅需要不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还需要相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与分工。
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
因此,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
2、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六个环节。
3、在前期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刊文献、上网检索、实验研究、向有经验的人咨询等方法获取此工程任务所需的知识、经验。
4、我们可以用画图、文字等方法完成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
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研究问题、实验目标、所需材料、设计图等几个部分。
5、面对测试得到的信息,要从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制作技术的可操作性、产品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还要将测试得到的信息与任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6、我们可以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方式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展示、交流。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明确问题时,要学会用()的方式界定出任务及具体要求。
2、降落伞在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成员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激发();组内形成的共识可以促使组员相互(),主动地完成分内工作。
二、判断题1、为了避免浪费,正式实验之前,可以先找一个鸡蛋的替代物来进行简单测试。
()2、如果实验过程中鸡蛋摔碎了,实验就失败了,没必要继续进行下去了。
()3、除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同一个工作小组的合作也很重要。
()4、制作模型时必须非常全面。
()三、选择题1、如图所示,飞行员在跳伞时,降落伞下降速度主要与()有关。
A.伞绳的长短B.伞面的大小C.伞绳的数量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降落伞能缓慢下降是因为增大了空气阻力B.降落伞在下降时只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C.降落伞下面挂载的物体越轻,下降速度越快3、测试改进时,面对测试得到的信息,要从材料选择的()、制作技术的()、产品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整理(2021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整理第13课云和雾1、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2、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3、在“人造霎”的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4、云和雾的异同:云和雾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第14课露和霜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2、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3、露和霜的异同;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
只是: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15课雨和雪1、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息秋冬都有。
2、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3、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
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
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1、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东)方(南)方(西)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西)方(北)方(东)方移动着。
2、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阳光下的物体在(正午12点)影子最短。
3、通常情况下,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高);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低)。
4、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由正东出,正西落,昼夜相等。
过了春分,昼长夜短;过了秋分,昼短夜长。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是(自东向西)。
6、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早晨,日出东方,照在物体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太阳渐渐升高,影子渐渐变短;到了正午,影子最短,然后影子又渐渐变长,直到傍晚,太阳落山,影子消失。
影子的变化是一个长--短--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始终相反。
2 太阳钟1、中国古代有很多计时工具,你了解的有(沙漏)、(漏刻)、(水钟)、(蜡烛)、(圭表)、(日晷)等。
2、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
4、常见的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
5、日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晷针)、(晷面)、(晷面上的刻度线)。
6、根据日晷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7、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8、在玩手掌日晷的时候,要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复习课件
三、非光源 想一想:没点燃的蜡烛、镜子会发光吗? 自己不发光
自 己 发 光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作光 源,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自 己 不 发 光
不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不是光源
三、非光源 夜晚的月亮很亮,月亮是光源吗?
有些物体能反射其他物体的 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 物体不是光源,是反光物体。 如月球不是光源,它是反射 的太阳光。
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是自然光 源;电灯、蜡烛、烟花等是人造光源。 3.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太阳、闪电、白炽灯 是热光源;萤火虫、LED灯等是冷光源。
4.月球不是光源,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1单元 光与色彩
2.光的传播
一、光源
观察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呢?
自己发光
1单元 光与色彩
3.光的反射
1单元 光与色彩
4.七色光
2单元 热传递
5.热传导
2单元 热传递
7.热对元 人体“司令部”
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13.云和雾
4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4.露和霜
4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5.雨和雪
4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6.水滴的“旅行”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7.刺激与反应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7.刺激与反应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全册复习课件
1单元 光与色彩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总结 新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自然光源(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2.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3.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4.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5.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6.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
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7.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8.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倒立的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在空气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10.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在众多的物体当中,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因为镜子表面非常光滑。
镜子的成像特点:光路是可逆的。
镜子中的像与实物左右相反两面直立的镜子夹角越小成像越多11.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白天看清楚路面,是因为路面反射太阳光。
在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
夜晚我们能看见月亮,因为月亮反射太阳光。
我们能看清楚书上的字,也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就是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
“阳光接力打靶”游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12.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月光是从哪里来的?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所以所谓的月光不是月亮发出来的,而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21课)(2021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地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的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更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更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更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更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更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依据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与(地平日晷)两种。
7、运用手掌日晷时要留意:面对(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缘由。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与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更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当在(上午),德国应当在(中午),澳大利亚应当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更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更)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调》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觉: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光源
1.光源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惠锋明
认识光源 太阳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篝(ɡōu)火
认识光源
太阳
点燃的蜡烛
萤火虫
篝(ɡōu)火
月亮 玻璃幕墙 投影屏幕
认识光源
视频:各种光源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白炽(chì)灯
发光水母
极光
篝(ɡōu)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发光二极管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白炽灯
煤油灯
发光二极管
篝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太阳
从火把到LED,人类照明设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从火把到LED,人类照明设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煤油灯
点燃的蜡烛
灯笼鱼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自人
白炽灯
油灯
然造
光光
源源
萤火虫
极光
荧光灯
篝火
灯笼鱼
发光水母
点燃的蜡烛 发光二极管
认识光源
视频:光源发展史
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1. 观察并记录蜡烛发光过程中的变化 2. 思考是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3. 注意实验安全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细钢丝 2.电池 3.带有夹子的导线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 夹住细钢丝两端 2. 防止两个夹子触碰
1. 连接电路
3. 将导线固定在沙子中 4. 避免用手触碰
2. 观察并记录细钢丝的发光情况
3. 思考和蜡烛发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同
4. 及时断开电源 5. 注意实验安全
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在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中,学生将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和规律。
本学期的科学课程将包括以下几个主题:物质的状态与变化、能量与工作、生物与环境、地理与地质、天体与宇宙。
通过学习这些主题,学生将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的状态与变化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个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物质存在的三个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他们将了解到物质状态的转变和变化过程,学习到举例说明物质状态转变的案例。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物质的热胀冷缩和溶解等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能量与工作是本学期的第二个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种能量形式,如光能、热能、声能等。
他们将探索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学习到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能的利用和储存。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到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如杠杆、轮轴等。
生物与环境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三个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他们将了解到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学习到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习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探索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地理与地质是本学期的第四个主题。
学生将了解到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要素,如大洲、海洋、山脉等。
他们将学习到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到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地图的基本使用和阅读,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天体与宇宙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了解到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他们将学习到天文观测和星座的基本知识,探索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神秘。
通过学习以上主题,学生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他们还将锻炼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祝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第1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是不需介质的,即光在介质(透明介质)中或真空中皆能传播。
天气晴朗时,白天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夜晚可以欣赏皎洁的月亮,而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并无物质存在,呈真空状态,由此可见光可以穿过真空,不经介质而传播到地球上。
光既可以穿越真空,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有许多相关事例,比如影子的形成。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不能继续前进,障碍物后边形成影子。
民俗技艺中的皮影戏,日、月食等都与影子有关。
当早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射入室内时,光是沿着直线行进。
夜晚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直线光束。
3小孔成像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前后移动中间的挡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在《墨经》中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的论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述,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一条。
书中不仅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象,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传播。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1 太阳和影子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1.2 太阳钟1、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2、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古代计时器还有什么?答: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1.3 昼夜交替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
2、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3、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4、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
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5-18《从刺激到反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3.眼睛传递的刺激可以使大脑做出误判,人体还有其它的刺激也会让大脑误判吗?比如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他们的敏感度一样吗?可以怎么研究?
上课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人体。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问题导入
(预设5分钟)
(一)游戏导入
1.师介绍游戏规则,学生玩“抢椅子”游戏。
思考:这个游戏与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有联系吗?
2.学生分析游戏中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板书。(预设:刺激,听、看;反应,抢(屁股、脚、手))板书:刺激(听看)反应(抢:手、脚、屁股等)
科学观念
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人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知道一些有关脊髓的知识以及保护脊髓的注意事项。
科学思维
能模仿例子,针对具体情况画出神经信息传递流程图。
探究实践
通过测试活动,感受到身体不同部位在反应速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以及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出错。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二)认识人体神经系统
1.上台游戏的五个同学接受到的刺激一样,反应结果一样吗?是什么使他们反应不一样?(预设:有的同学反应快,抢椅子游戏中我们用到的器官有耳朵、眼睛、手、脚、屁股等,还用到大脑。大脑使他们反应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guǐ])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2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蜗牛)等。
27.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
(2)不惊动小动物。
(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
(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1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17.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8.(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19.(凸透镜)能使光线(聚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0.(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1.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22.(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23.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
24.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28.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9.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0.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31、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答:是的,小孔所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3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可以用生命方法制造彩虹?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33、(1)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眼原理。
(2)设计一个可以不用回头就能看见身后景物(或后脑勺)的潜望镜,请画出原理图。
第三单元《电和磁》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
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量的(二氧化碳)。
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
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