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盆地的演化34页PPT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学第五章

煤田地质学第五章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二、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形成和聚煤作用的发生,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
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植物,便有了成煤的物质条件,早古生代煤主要是由 滨海一浅海藻菌类为主的低等生物所形成的,是一种高变质的腐泥煤。大 约自志留纪末开始了由海洋向陆地的“绿色进军”,在滨海地带由原始陆 生植物形成了泥盆纪的腐植煤。自泥盆纪开始,陆生植物不断发展、演化、 更替,并由滨海地带逐步扩展到内陆,由原始陆生植物演化为种属繁多的 高等植物,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也称侵蚀聚煤盆地) 聚煤 盆地 类型 (是由于侵蚀、岩溶等非构造因素形成的 ) 构造聚煤盆地 (是地壳变形的产物,属构造成因) 断陷型 坳陷型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三、聚煤盆地类型
1、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
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 在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盆地基底基本上不发生明显沉降。
含煤岩系具有如下特征:
①拗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
的,有些则不对称 ,含煤岩系的形成主要受缓慢沉降过程控制,沉陷中心一 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边缘相一般是河流冲积物,沉积碎屑
颗粒分选、磨圆均较好,沉积物成熟度高。 ③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多为滨海平原型、滨海冲积平原型或内陆盆地型,含 煤岩系的沉积厚度、岩性、岩相、含煤性均比较稳定,并且常沿一定方向作 有规律变化,旋回结构清晰,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煤、岩层易于对比。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 2 )东部巨型隆起自南而北逐步解体,不同期的 聚煤盆地相应地依次分布:晚三叠-早侏罗世聚煤盆地 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等地,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零 星分布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聚煤盆地则主要分布于东 北、内蒙东部地区,为断陷盆地系,盆地群沿北北东向 斜列。
( 3 )巨隆带进一步分化,沿隆起轴部形成华北裂 谷系为主体的断陷带,含煤沉积发育于裂谷系和两侧隆 起带上的小型断陷盆地内。
地表侵蚀和盆地基底升降(主要因素)等,都可引 起盆地范围的扩张或退缩。 当聚煤盆地基底下沉速度相对增快时,聚煤盆地发 生超覆扩张;当沉降相对减慢或由沉降转化为上升隆起 时,沉积物大量充填,聚煤盆地发生退缩分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二)盆地的侧向迁移 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是指不同聚煤期聚煤盆 地在空间上的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迁移。
聚煤盆地的演化
聚煤盆地的演化 二、空间上的表现——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 分化、侧向迁移
(一)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超覆扩张:一个小的拗陷发展成一个大的拗陷,或多 个相邻小拗陷逐渐连接成一个大的拗陷。
第九章 §3 聚煤盆地的形成与 演化
云南小龙潭第三纪 褐煤盆地的基底为可溶 性碳酸盐岩(石灰岩、 白云岩等)。含煤岩系 剖面三分明显即:下段 以坡积砂砾岩填积为主; 中段为湖沼相沉积;上 段以湖泊相泥灰岩为主。 小龙潭煤盆地充填序列, 呈现出明显的超覆扩张。
聚煤盆地的演化
东北松辽盆地, NW 晚侏罗-早白垩世 形成北东向基底断 裂的半地堑盆地。 白垩世晚期盆地主 要表现为拗陷性质, 沉积层由盆地中部 向两翼逐渐变薄, 在盆缘地带仍受到 基底断裂影响。
Tr
K22 K12
SW 海拔/m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采矿概论课件——第一章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

采矿概论课件——第一章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

4、走向线 — 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直线 叫走向 线。
5、走向 — 走向线延伸的方向。
6、倾向 — 煤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 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7、倾角 — 煤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两面角。
=0 ~ 90
表示方法 15
煤层地质构造
1、单斜构造:
在一定范围内,煤(岩)层大致 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
厚度 — 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 (法线)距离。 总厚度=有益厚度+夹矸厚度
(三)常用的煤层分类
1、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 8
缓(倾)斜煤层 8 ~25
中斜煤层
25~45
急(倾)斜煤层 45
2、根据最小可采厚度,煤层分:
薄煤层 ( 0.4~0.5) M1.3m
中厚煤层 1.3mM 3.5m
2、褶皱构造— 岩层受力后,被挤压 弯曲但保持连续性的构造。
褶曲、背斜与向斜 褶曲 — 褶皱构造中每一个弯曲部分。 背斜—层面凸起的褶曲。 向斜 — 层面凹下的褶曲。
褶曲要素:核部 翼部 轴面 轴线 枢纽 褶曲的轴线 — 褶曲与地表的交线。 枢纽—层面与轴面的交线。
褶曲示意图
3、断裂构造 — 岩层受力后,遭到破坏失去 连续性的构造。 节理 — 没有出现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 断层— 出现了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
3、成煤作用简表
变质作用———烟煤 无烟煤
煤化作用
成岩作用———褐煤
成煤作用
成岩作用:泥煤或腐泥被掩埋后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形成褐煤的作用
泥炭(腐作用)
成煤原始物质
成煤的必要条件:
1、潮湿和温和的气候条件利于植物繁殖; 2、大量植物生长与死亡; 3、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带; 4、适宜地壳运动。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 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③盆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km2。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坳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坳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特征: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 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煤系就形成于波状坳陷内。
★成因:
①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
②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 ③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
一、聚煤盆地特征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4)识别标志 ①基性或酸性岩浆岩带或呈串珠状分布的岩体连线。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共同构成盆地的地层格架。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2)断陷型聚煤盆地 ★形态特征:
①盆地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相 一致;
②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③单个盆地的范围有限,但常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 出现,构成盆地群,且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煤炭储量。 ④煤系形成主要受断裂作用及基底断块旋转、沉陷的控制。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断陷聚煤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 常发生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通常表现为由盆缘断裂一侧向盆地单斜 基底一侧超覆。

尚义县安家梁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尚义县安家梁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 3 地 层 划 分 .
库车孢 形 体属 ( q i) Ku aa 是一 类 形 态 特征 明显 , 但亲 缘关 系仍 然不 明 的有 机 壁 化 石 , 今 在我 国 的 迄 湖北 西部 、 里木 、 噶尔 、 耆 盆 地 及 青 海 等地 的 塔 准 焉 早侏 罗世 至 中侏 罗 世早 期地 层 中均有 发现 。考 虑到 当前 孢粉 组合 中光 面 三 缝 类 孢 子 比较 贫乏 , 家 梁 安 盆地 第 三 系 下 伏 地 层 时 代 属 早 侏 罗 世 的 可 能 性
安 家 梁 盆 地 位 于 二 级 大 地 构 造 单 元 内蒙 地 轴 内, 自太古界 红旗 营子群 结 晶基底 形成后 , 仅在 内蒙 地轴 相 对 低 洼 处 有 少 量 元 古 界 化 德 群 残 存 外 , 从 中一 晚元 古 代 至 中生 代 以前 , 期 处 于 稳定 的 “ 长 地 盾 ” 造形态 , 构 因长期 的正 向隆 起 和风 化 剥蚀 , 失 缺 了 中晚元古 界至 古生界 的沉积 ( 袁东翔 ,0 6 。 2 0 ) 自晚 三叠世 开始 , 以燕 山运 动 为转折 , 地壳活 动 日益 增强 , 仅在 少 数 地 区有 杏 石 口组地 层 沉 积 。早 侏 罗世 只有燕 山 台褶 带 普遍下 沉 , 接受沉 积 , 生成 具 有 重要 意义 的含煤 地层 , 即下 花 园组煤层 ; 内蒙地 而
相互 接触 关 系 ( 下表 ) 。
除 此之外 , 过系 统分 析孢 粉 时代特 征 , 现个 通 发 别样 品中含有 极 少量 的地 质 年 代 较 老 的孢 粉 属 种 。 其 主要成 因是 盆 内沉积 物形 成 时 , 在地 形 高差大 、 水
研 究 区地 层 系统 表
1 4 构 造 .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Dennis L. Nielson Gamma法国南部的塞文山脉煤盆地位于东南部法国山岳的中心,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它的地层,岩石学,煤的化学成份,煤炭岩石学和地质构造。

这项研究的目标将强调位于山脉之间的法国山岳的中心盆地在构造形式和煤炭形成晚期沉淀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类似第三纪煤炭盆地形成,煤炭缝厚度和范围基本上由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

1.塞文山脉煤炭盆地区域性的结构盆地北部的煤系露头厚度达到2500米。

盆地南部的覆盖了一系列的中世纪地层.两个主要的断层中间夹有50 公里宽煤盆地。

盆地被划分成西部(研究区域)和一个东部次级盆地。

西部次级盆地在这项调查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为:地堑,由于断层而形成的鄂图曼地垒和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

本文重点研究位于塞文山脉盆地西北部的煤的特征和范围和碎屑物的范围,和他们的与早期的构造活动的关系。

2.地层学结构在斯蒂芬期的一系列盆地—沉积的顺序由岩屑组成的岩石决定,包括:砾岩或角砾岩,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缝合线。

沉积的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分为六个地层单位地层学的结构是除了边缘断层以外的各种不同沉淀的环境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分布范围的结果。

盆地腹部断层例如:断层也影响了个体的地理分布和不对称地堑的发育。

大型的地堑和煤缝合线的范围,以及早期和后期的层序都与边缘和盆地腹部的断层有关。

重要煤层在序列的中间部分被集中。

3.塞文山脉煤盆地煤的层序目前分析的煤的层序是以大量的地质区域钻芯和老的矿层补充日志为基础。

从薄的部分观察和统计处理获得的沉积学数据来完成古地理学和史前环境的解释。

有不充足的图解数据和地层学的起源的相互作用来归纳地层层序。

3.1 第一阶段:单位沉积物单位形成于在早期的次级盆地。

主要冲积扇系统以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为中心。

近扇形和中扇形的沉积由角砾岩聚结和粗砂岩控制,包含的片麻岩和石英的碎片最大直径达到40cm。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 ,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 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 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
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 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 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 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 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 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 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 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 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 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 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 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 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 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

吉林营城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规律

吉林营城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规律
Ab t a t T e S n la a i r u st e lr e t i a d g s a c mu a i g a e n C i a h n c e g B sn i lc t d fg ti t sr c : h o gio b sn g o p i h a g s u l n a c u lt ra i h n ,te Yi g h n a i s o ae h n i n i s e se a t n u u u ltp c lc a — c u lt g b s . s me ttco is a d sr c u a v l t n c n r l d t e e ou in o e a tr p r n ,a n s a y ia o l a c mua i a i Ba e n e tn c n t t r le ou i o t l h v l t ft n n u o oe o h b s n o la c mu a in Co l b ai g s q e c s te S ,a q i ae to e S a e i o ma in c n b u t e ii e n o a i a d c a c u lt . a— e r e u n e i h E3 n e uv l n ft h h z F r t , a e f rh rd vd d it n o n h o b sn fl n ,b 8 e p n i g a d b sn s r k n y tms t cs T e c a a c mu a in h s h p e e n t e b sn e p n i g ai - l g ai x a dn n a i— h n ig 3 s s i i n— i e r t. h o l c u lt a a p n d i h a i — x a d n a o s s msta t o h a i 一 x a d n v ra e o i o a e id a d I I c a r u swe e d v l p d T e IIc a r u a a g y t r c, rt e b sl e p n i g o e lp d p st n l r , n M I o l o p r e e o e . h I o lgo p h sl r e e 1 i p o g t i k e s a d sa l ,a mo t d v l p d i o e a e ,i a p o u t n t r d i h a i - l n y t ms t c n t l p ro n h c n s n tb e l s e e o e n wh l r a s r d ci b me n t e b sn f l g s se r ti i a e i d a d o i i a i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第七章 §1 聚煤盆地特 征
4.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1)从构造观点出发,可以把聚煤盆地看作一种特殊的 构造形迹,即是说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格架中占据一定部位, 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样式,与周围的其它各种构造形迹 有着成生联系,可以归入某种构造体系。聚煤盆地是特定的区 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地球动力背景。
第七章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分类 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 含煤沉积古地理 煤聚积规律
第一节 聚煤盆地的形成条 件
一、基本概念
1. 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 盆地。
地貌上:盆地积水洼地,适合于植物的繁殖、堆 积、形成泥岩层,并最终形成煤层。它是原始含煤沉 积盆地。
第二节 聚煤盆地的分类
NW 0
35
100
200
300
2
13
36 15 5
1
4
77 34 9 7 37 6 3 SE
8
K1h 3
14
K1h2 K1h1
400 J3k 1
500
0
1km
600 m
F1
内图6蒙-2 内霍蒙霍林林河下河含煤含段沉积煤断面段图 沉积断面图
(据李思田等,1988)
我国内蒙古霍林河煤盆地是一个半地堑聚煤盆地,盆地沿北东向延伸。
晚石炭世中晚期,海域范围最大,在盆地北缘山前地带发育厚煤层, 大约自晚石炭世晚期,由于内蒙-大兴安岭海槽渐趋封闭,盆缘隆起带多 河系携带的大量陆源碎屑注入盆地,开始了盆地范围的海退期。
第二节 聚煤盆地的分类
105°
110°
115°
120°
125°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系统的介绍了煤形成的过程、阶段划分,各阶段中所发生的作用的异同及其主控的因素。

分析了地质历史上三个主要成煤期,对我国主要聚煤期和聚煤盆地的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

标签:成煤阶段成煤期分布特征1引言煤,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冶金、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书于约2600年前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煤(石涅)的记载[1],《天工开物》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安全采煤的方法(图1)[2]。

时至今日,煤依然是我国能源矿产最重要的组成,2012年我国原煤消费量为37.4亿吨,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8.5%[3]。

虽然,采煤和用煤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显微镜的出现,人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来的[4]。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在我国俗称“石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因其含有大量的腐植酸而得名。

在自然界,腐植煤占绝大多数,目前开采的也主要是腐植煤。

2煤的形成过程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形成了大量的泥炭。

进入冰期,气候变得干冷,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泥炭沼泽被沉积物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多,泥炭被掩埋的越来越深。

泥炭上覆该层产生的热量和压力是泥炭中的水逐渐的排出,一些挥发性的气体也逐渐生成,首先产生褐煤,然后逐渐变质成烟煤和无烟煤[5-6]。

从植物转变为煤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成煤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的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和变质阶段,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7-8]。

2.1 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成煤地质时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它们死后即便有一部分很快腐烂,但仍有许多枝干倒伏后避免了风化作用和细菌、微生物的破坏(图2)。

当时森林中不少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那里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植物枝干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在压实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缓慢地演变成泥炭。

聚煤沉积古地理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沉积古地理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沉积古地理及煤聚积规律1 含煤沉积古地理一、含煤地层类型及成因标志1、含煤地层类型含煤岩系类型是指含煤岩系本身物质沉积属性的主要类型,即指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物质表现,因此是与其形成的古地理类型分不开的。

由于含煤地层在古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是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在地质历史上,随着上述四个条件朝着不利于聚煤的方向转化,含煤地层势必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过渡为不含煤的沉积岩系。

(1)以我国华北大型聚煤区为例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在全区普遍发育;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仅豫西、淮南一带有含煤地层发育,向北则逐渐过渡为不含煤的、代表半干燥到干燥气候条件的,沉积杂色以至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系;至晚二叠世晚期,豫西、淮南一带的聚煤作用也停止了,全区发育了杂色至红色的碎屑岩系。

可以看出,主要由于古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整体构造变化,导致聚煤条件丧失而使含煤地层不发育。

(2)以广东的晚三叠世沉积为例粤西一带是内陆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粤中至粤北一带是滨海一沼泽(海湾一泻湖)相含煤碎屑岩系,而到了粤东一带则是以浅海相为主的,不含煤而含铁、磷及碳酸盐的碎屑岩系。

可以看出,聚煤古地理条件的变化也是控制含煤地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含煤地层的界限:含煤地层是沉积地层的一个特殊类型,因此含煤地层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其界限不一定和地层划分相吻合。

有些含煤地层是跨时代的,如我国北方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即跨越了两个地质时代。

再者,由于含煤地层与非含煤地层之间经常为过渡关系,而聚煤作用往往在盆地的一定位置或范围内,因此严格确定含煤地层的上、下限及其在横向上的界限常是较困难的。

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地层的概念表明,只要含有煤层就是含煤地层,但是没有对所含的煤层的厚度进行任何规定。

因此,早期的煤地质研究者曾根据地层中煤层是否含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作为确定含煤岩系及其边界的标准。

这种标准不具备统一的对比价值。

1冲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1冲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一、冲积扇体系的沉积相类型
• • • • 泥石流沉积(FD) 辫状河道沉积(FFC) 片汜沉积(SF) 筛积物(SS)。
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冲 积扇的构成单元: 内扇:泥石流与河流 沉积互层; 中扇:叠瓦状砾石, 含卵石的砂; 外扇:砂、泥岩,可 有变形层理、交错层 理; 冲积平原:正常河流 沉积
河流的类型划分
1、河床亚相-1
1)河床滞留微相 定义:从上游搬运来的及就地侵蚀出的物 质,细粒被冲击,粗粒物质被堆积在河床, 即为河床滞留沉积。 特征: –成分复杂、砾石多、 砂多, –砾石常成定向排列,叠瓦状,最大扁平 面倾向上倾 –沉积于河流的最低部,向上过渡为边滩 沉积或心滩沉积 –产状透镜体 –可有泥砾和硅化木 2)边滩微相(点砂坝) 定义:系河流迁移和弯曲过程中,在河湾 内侧形成的侧向加积物。 特征: –沉积物以砂为主,混有砾,粉砂和粘土; –分选差,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低;层理 类型丰富多样
扇前和扇间 曲流河道相 曲流河体系 河漫滩相 泛滥盆地相
辫状河体系
辫状河道相 河漫滩相 扇三角洲平原相
扇三角洲体系 扇三角洲前缘相 前三角洲相
湖泊三角洲体系
湖泊体系
Smg,Sh,Sp 曲流河道 Sir,Sim, 上三角洲平原相 天然堤 Sih, (同曲流河体系) 决口扇 Sim,Mg 分流间泛滥盆地 Msi,Mc 岸后沼泽 Sp,St,Se 分流河道 Sih,Sim 下三角洲平原相 分流间湾 Mg,Mc,C 分流间湾沼泽 Sim,St,Sp,Smg 水下分流河道 Sic,Stb,Sta 水下 三角洲前缘相 河口坝 Sir 三角洲 远砂坝 Md,Sir,Sih 前三角洲相 C,Mc,Ms,Md 三角洲间湾相 滨湖 滨岸砂坝、沼泽 浅湖 浅湖泥、砂洲、浅水 重力流(风暴沉积) Md 深湖和半深海相 深湖泥、湖底扇、浊 Mg,Md,Sim,Smg,Smp Shu,Stb 流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 十九世纪以后,人们应用显微镜发现煤 中还保留有一些植物的原来组成部分, 从此揭开了成煤原始物质之谜,证实了 煤是由植物变成的。例如将低煤级煤制 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 植物的原有构造(如植物的细胞结构), 有时还可以看到植物成长过程中的年轮。 现在,在煤矿井下有时还可以看到煤层 顶板上有树皮碎片、根、茎、叶等化石, 在有些褐煤矿井中甚至可以看到折裂的 树干变成的煤。所以,成煤的原始物质 是植物是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并且 已为人们所公认的结论。
件的中间层、还原环境的底层。 泥炭的形成与累积取决于:有机植物的增长量
2.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 影响分解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水热
条件、土壤的酸碱度、有机物的组成。 微生物的种类:喜氧的与厌氧的,喜氧的对泥炭的形成与
积累不利。
31
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1)微生物数量:随土壤埋深增大而减少 2)水分和热量:微生物在土温20-30度,湿度达到
21
3 成煤原始物质-成煤植物的主要有机组分
1. 碳水化合物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 果胶质等。纤维素在溶液中呈胶体,容易水解;植物 死亡后,在氧化条件下容易受喜氧性细菌、霉菌等微 生物的作用而分解成CO2、CH4和水。半纤维素和果胶 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水 解为糖类和酸。
14
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从地史上与成煤作用关系,植物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 ➢ 菌藻类时期:元古代-D1,广阔、稳定的浅海环境提供了
藻类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 煤,这是地史上最早的聚煤时期。本时期所形成的煤, 一般属于高灰分的腐泥无烟煤类。主要分布在南方寒武 纪地层。 ➢ 裸蕨类时期:S3- D1 /D2。目前所知的最早陆生植物,植 物仍没有根。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阶段,是聚煤史和植 物演化史的大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PPT学习教案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PPT学习教案

盘参4井 3
|
海参1井 井
六 盘 山 盆 地 中生代 沉积演 化旋回 图
第16页/共23页
进展-4 西南缘新生代沉积
1.寺口子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 和北部,主要呈不连续片状分布, 西边有零星分布,粒度变化明显。 2.清水营组在全盆地都很发育,分 布较为连续,岩性基本一致,均为 砂泥岩互层,只是颜色上有些变化, 这反映了沉积环境因地而有所不同。 3.上第三系红柳沟组主要为砂岩、 砂泥岩和砾岩,颜色以土黄色和灰 色为主,在盆地的中北部,中宁东 部,牛首山两侧均有大面积分布, 厚度较大。
辫状河 三角洲
|Ⅱ
湖泊
湖沼
|Ⅰ
滨浅湖
盆地断陷沉降进一 步加强,古地形高 差加大,盆地东部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体系,西部为 三角洲沉积,早期 以加积为主,后期
水退,湖盆萎缩, 沉积范围缩小。
盘参1井
|盘
海参1井 探
弱伸展断陷盆地, 古地形高差小,盆 地发育三角洲沉积 体系,东部为湖沼 沉积,中心为半深 湖沉积。
贺兰山: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
55Ma(E2)
第11页/共23页
六盘山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隆升时 限
构造特征上,六盘山弧形冲断 体系主体构造走向自西向东由NW 并逐渐向NS向过渡,整体呈反“S” 形,向南收敛,以弧形束状展布为 其鲜明特点。
沉积面貌上,晚三叠统、中侏罗 统在六盘山地区分布甚广,且普遍发 育,当时应与鄂尔多斯盆地连为一体。 在白垩纪早、中期,六盘山地区的沉 积仍与今鄂尔多斯盆地相通,且为 沉积中心之一,沉积厚度可达 3000m以上。第三纪早、中期仍广 泛接受沉积,具断陷盆地的性质。
第22页/共23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