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三单元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三单元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2、知识与技能:
掌握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 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及意义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木门会议又是 红四方面军的转折点
知识
技能
在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中培 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识图等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敌人布置下口袋阵
猜 想
全军覆没
毛泽东提出改向贵州 前进,得到多数支持
夺取遵义
目的: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想象能力。(出示路线)
第三步 重大转折
(5分钟)
在遵义会议这块内容上用场景再现的方式突 破难点,通过视频来还原遵义会议这一改变红 军命运惊心动魄的思想交锋。
(板书遵义会议内容)
——选自电视剧《长征》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实践活动
1、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去寻找身边的老 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 博古李德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 红军、给红军烈士扫墓、参观红军城等等,会 长征途中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 讲几个红军故事。
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折点; 四渡赤水出奇兵,渡过金沙夺泸定, 2、课后搜集毛泽东在长征期间作的诗词, 爬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在吴起; 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 36年10月到甘肃,会宁三军大会师, 记》等描写长征的书籍,写出读书笔记。 长征二万五千里,中国革命危为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 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课文内容:
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1)时 间: 1934年10月 —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出发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 瑞金 出发地: 2、遵义会议 1935年 (1)时 间: 1935年1月 (2)内 容: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经过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和乌江 遵义会议召开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
夺取遵义(贵州) 夺取遵义(贵州)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会师吴起镇
2、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甘肃会师

教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解析: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图例
会宁 吴起镇
红一方面军
长征红军 红一方面军 长征路线 其他红军长 征路线 重要地点 河流
陕北红军
甘孜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 红二方面军 赤 水
遵义
金沙江
乌 江
湘 江
瑞金
红一方面军
思考: 思考: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条件,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 4、内部争斗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 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 主义的精神。 主义的精神。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围剿(长征的外部原因)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围剿(长征的外部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的内部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的内部原因)
1930年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至 1934年 1934年
10万 10万 20万 20万 30万 30万 50万 50万
4万 (前三次)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第四次) 7万 (第四次) 博古 50万 8万 50万 李德
毛泽东
胜利
失败
一、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经过: 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
红军被迫长征: 红军被迫长征: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渡过金沙江
四渡赤水
翻越夹金山
穿过大草地
进入甘肃陕西
会宁胜利会师
伟大的历史意义
长征结束
保存了革命、锤炼了骨干、播下了火种、煅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保存了革命、锤炼了骨干、播下了火种、煅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中的相关数据: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 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 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 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 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 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南昌
南昌起义示意图
观看视频后,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 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长征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配破长征的原因和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导学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对桌交流、小组交流。

3、整理导学案,记忆重点问题。

4、如有疑难问题,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总结:(1)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是领导创建的。

(2)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1)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和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年月长征开始。

(2)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在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过半,经提议,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前进,渡过乌江,夺取。

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

确立了以。

意义:。

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北上强渡,飞夺,翻过,通过,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小组内交流,并选派代表发言)1、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

)(3)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科目:历史上册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二、自主学习(通读课文。

找划下列问题,背记后默写)(1)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和军事顾问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

(2)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向前进,一路上冲破敌人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

提出向贵州前进,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4)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巧渡,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接着,红军北上,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甘肃。

(5)写出红军两次会师的时间、会师的部队、地点及标志。

(6)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2.自主探究请在工能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3.合作学习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三、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A、北京B、夏威夷C、纽约D、檀香山2、中国同盟会成立于()A、1894年B、1905年C、1901年D、1998年3、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的总理是()A、孙中山B、黄兴C、李宗仁D、宋教仁4、标志着辛亥革命爆发的事件是()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是()A、民族、民权、民生B、民主、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民主D、民主、民权、民生6、武昌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孙中山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1、后期突围
四渡赤水
打乱敌人的 追剿计划
巧渡金 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 围圈
强渡大渡 河、飞夺 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2、长征过程中的两次会师
(1)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党中央、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2)甘肃会宁会师——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胜利的标志) 1936年10月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一、长征的开始
1、开始的原因: (1)、根本原因——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2)、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2、长征的开始 开始时间: 开始地点: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3、初期路线: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长征的开始
1、长征的原因
(1930——1933)
领导人 毛泽东
作战方针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先打弱敌 避敌主力, 打其虚弱 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第二次
毛泽东
第三次
30万
3万
3万多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50万
7万
3个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为什么前4次红军的反围 剿都取得了胜利而第5次 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体会“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国革命带来 的巨大危1.
湖 南
江 西

贵阳
州 广 西
瑞金 1934.10.
福 建
28 年 ____
中国 共产党成立
1935年 遵义 会议 ____
新中国 诞生
国 民 大革命失败
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长征胜利
抗日 ____战争 胜利
解放 ____战争 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湖 南 江 西
1935.1.

福 1934.10. 建
西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 当年红军“远征” 直接原因是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原因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宣传革命,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反围剿失利, D.红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红军北上, ( C )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 四渡赤水② 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渡过乌江④ A.①②③④ . C.③②④① . B.④②③① . D.③②①④ . ( D )
5.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C. 1934年10月—1937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一、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1930——1933 1933) (1930——1933)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3.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年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 周年,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他们不 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A.湘江 . C.遵义 . B.湘西 . D.泸定桥 . (B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听一听:这是哪首歌曲 长 征
Part 4
反馈检测
3、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 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D) A、井冈山 B、延安 C、遵义 D、吴起镇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 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 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 ______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C)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飞 夺 泸 定 桥
Part2 学以致用 读史修德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爬 雪 山
Part2 学以致用 读史修德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过 草 地
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会宁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遵义会议的召开 ——错误的结束与 历史的抉择
遵义会议的召开 ——错误的结束与 历史的抉择 1、影片中博古是怎样分析长征失败的 主要原因的? 2、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 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 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
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 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 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 神。” ——江泽民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之星 势星 !之 火 , 已 成 燎 原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图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 1、开始的原因 2、长征的开始(1)、开始时间(2)、开始地点 二、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历史的转折)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三、长征的结果——长征的胜利 1、后期路线 2、两次会师 3、胜利的标志 4、长征胜利的意义
乌江 赤水河 金沙江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飞夺泸定桥 与敌人恶战,损失惨重
大渡河
跳出敌人包围圈
7、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 影响是什么? 时间、内容:1935、1 党中央 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 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 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 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 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 东 、周恩来等指挥。
大渡河水不停地在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 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 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 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 响着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 奇迹。 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胜利?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2)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3)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央革命根据地
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三、长征的胜利
1、后期路线 2、两次会师 3、长征胜利的标志 4、长征胜利的意义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分析案例背景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教学过程目方法标情感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八年级历史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大革命失败到1931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起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接二连三地发动反革命“围剿” 。

前四次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游击战术的正确性。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并引领长征走向胜利。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错误指挥所带来的危害,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第二目:长征的胜利。

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重要战役、会师和感人故事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红军长征并不陌生。

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知识梳理知识结构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单元_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新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单元_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新

西康
甘肃
陕西
四川
遵义 贵州
湖南
云南
广西
江西 广东
福建
红军翻过的山有18座:五岭山地的越城岭, 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 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 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 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红军长征渡过24条河流,主要有:、
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但我们坚持了一年了,也没有打退 敌人的进攻。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 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 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 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1.为什么红军奋战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次战争的最终结 果如何?
2.这次反围剿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客观:敌人势力的强大
主观: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的错误 指挥)
-------江泽民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站:瑞金(红色故都)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二站:湘江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红,军长江征底突到破处湘是江烈战士士纪的念尸碑园 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后的大逃跑。
不对,它只是在战争暂 时失利的情况下的一次
战略转移。
战地日记(二)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这场战争我们没有胜利,眼 看着弟兄们一个个倒在战场上, 我们很难过。
党中央被迫放弃了中央革命 根据地,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我们从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___。 翻____、 强渡______,_______。 强渡 冲破四道封锁线, , 冲破四道封锁线, 飞夺__________,打乱 飞夺 。 , 。 渡过______。 渡过 ______ 巧渡______, 巧渡 ,
江 湖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1935.1.

西
南 福 建 1934.10.
西
红军长征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试举例加以说明。
仔细看书, 没什么难的!
大渡河与泸定桥 草地
野菜 大雪山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它是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 征,我们经常说的“长征精神”到底包 含了哪些内容呢?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
探究题: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 探究题: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 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 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 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1935.10.
1936
10 ______
1936.10
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 年 月 陕北红军在_____胜利会师 陕北红军在 胜利会师
长征精神是一种不朽的、巨大的精神力 量,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那么在今 天长征精神又有哪些体现?
老师让我来说! 老师让我来说!
战斗在冰天雪地
天宫一号
遵义会议
长征初期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在遵 会议上又是如何解决的?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4)路途遥远等
吴起镇
甘肃会宁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师
005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三、长征经过(8)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六、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胜利
1933年10 博古 月至 50万 8万 李德 1934年
失败
1.外部原因:蒋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围剿红军。
2.内部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红 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 中央被迫长征
时间: 1935年1月 解决…取消…肯定…。确定… 二、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 (转折点) 意义: 确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转折点
后期路线:
四渡 巧渡 赤水 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飞夺 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封锁线
湘 江
乌 江
遵 义
三、长 征的胜 利
两次 会师: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 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解决了……, 内容 取消了……, 肯定了……。 确定了……。 意义 确立了……挽救了……转折点
一个核心,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一方面军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知识梳理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开始:1934年10月 瑞金 遵义会议
长 征
转折:1935年1月
结束: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意义: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使……转危为安 精神:战胜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次反“围剿”的力量对比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三次
第五次
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 误
二、长征的过程
(1)长征的开始:
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 出发地点: 瑞金 人数: 八万多人
博古 的军事指挥权,会后确定 6、遵义会议上取消了______ 周恩来 等负责指挥。 军事上由毛泽东 _____、______
7、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P60】(确立了…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转折点。)
8、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P62】(粉碎了……保存了……使……转危为安。)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飞夺泸定桥
三、长征的胜利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一方面军

1936年10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二方面军
甘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

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

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6.音像辅助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有关红军长征的音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大家一齐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见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编《长征》。

1938年2月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

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

”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须学习长征的历史。

[导入语例示二](放关于长征的影片或者放一首长征组歌中的歌曲)指出:这是长征中的某个片断或关于长征中的某个人、某件事。

提问:长征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红军在长征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二万五千里长征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等。

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请看《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的内容。

这里面提到了老红军黄镇的漫画。

大致含义为黄镇在艰苦条件下仍然笔耕不辍。

用手中的笔表现了红军战士生活战斗的情景。

长征途中的风土人情、汹涌的大渡河、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泸定桥、寒冷的雪山、荒芜的大草地,都是他作画的素材。

黄镇用几百幅漫画生动地记录这个他亲身经历过的伟大的历史事件。

那么,黄镇在漫画中记录下来的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卡中所提到的“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吗?这么恶劣的环境,红军是如何克服的?红军长征胜利了,有什么意义?等等,我们学习完这一课后,就会弄懂上述问题的。

[板书]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学生提问]提问一: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应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提问二: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提问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吗?……[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

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蒋介石采取了逐次转移,各个击破的策略。

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就对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以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和湘鄂西根据地夏曦的“左”倾错误,这两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失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孤立。

对中央苏区来说,尽管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教师引导]从刚才对前四次反“围剿”的讲述中,同学们能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吗?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

回答二:不守成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决策。

回答三: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回答四: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

回答五: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回答六:诱敌深入,使其丧失警惕,抓住时机消灭敌人。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得都正确。

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的作战方针确实是非常灵活的。

这一点,举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在刘白羽写的《大海》一书中提到了毛泽东在动员军民打破敌人第一次“围剿”时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从这副对联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机动、灵活、积极,而不是教条、死板、消极,故而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就不是偶然。

下面,我们来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原则做一个详析。

毛泽东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由于敌军强大,红军弱小,敌军总是希望把红军包围起来吃掉。

因此,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这就要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和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原则。

毛泽东指出:“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反复,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当敌人举行大规模“围剿”时,红军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

这种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是红军最有把握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之间的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

集中兵力,可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个别的小围剿。

这样可以把“围剿”中的围剿,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被动中的主动有机地发挥出来。

处于劣势中的红军,之所以能屡败强敌,基本上靠集中兵力这一着。

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是红军战斗的主要特点。

由于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和物资贫乏,红军的战争必然带有很大的流动性,没固定的作战线。

游击性的运动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最好的战斗形式。

红军游击战的基本特点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但走是为了打,逃跑主义是错误的。

红军作战必须是速决战。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红军的情况是数量少,补给困难,面对的敌人比较密集,因此必须在战役和战斗上力争速决,旷日持久就要失败。

只有每一战役每一战斗速战速决,迅速歼灭敌人,才能支持战略的持久战。

红军必须善于打歼灭战。

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击溃敌军10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歼灭战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从物质上、人员上给红军以补充。

红军力避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教师过渡]同学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伟大发展,它不仅可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但就是这样有价值的思想,却被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废弃不用,而且受到攻击。

那么,王明“左”倾路线在军事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事例来看一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小字内容。

了解“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表现。

[学生看书]……[教师引导]请大家把“左”倾错误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表现归纳一下。

[学生归纳]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强行进攻,接着是死守广昌,伤亡惨重。

广昌失陷后,又分兵把守,结果是节节抵御,节节挨打。

一年也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转移。

[教师讲析]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

结果一败涂地。

这一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长征刚开始时的“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合在一起,就成为“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的三大特点。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小问题——红军长征的开始。

[板书]2.红军长征的开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第二段大字内容看一下,了解红军长征开始时的情况,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

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毛泽东提议不向湘西前进,因为敌人已经布好口袋等着红军前去送死,而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占领了遵义城。

[教师讲述]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的情况。

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指挥下,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以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和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陷,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

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

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强大攻势,策应中央红军。

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他们没有向指战员作政治动员,很多人不明确进军目标。

红军经过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所布的四道封锁线,只剩下三万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