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洛阳一拖
长春一汽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 族资本界限。
•
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社会生 产力的需要。
当时的农业经济是封闭式的小农经 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 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 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小农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农村 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农民重新陷于解放 前的苦难生活。
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三大敌人之一,没收官僚资本就 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同时,官僚资 本主义在中国也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之 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也具有社会 主义革命的性质。
实践经验:从1950年到1953 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发展了农业 生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拥护 土地改革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头 脚倒立、逆向发展的。 英、法 等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是先 思想、再制度、后器物,而中 国恰恰相反,是先器物、再制 度、后思想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 中国人民要求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要求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实现国•
土地改革后农民在 自己的土地上劳动
实践经验:从1951年底到1952 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 展了“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 中开展了“五反”运动。
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
对官僚主义 .
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
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 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三反 运动的人数约380万人,共查出贪 污分子和犯有贪污错误的人约120 万人,其中贪污在1000元以上者为 105000人。约有900余人因贪污数 额巨大,手段恶劣,给国家造成严 重损失,或顽固不化,拒不坦白, 受到了法律制裁。约有40人,被判 处死刑。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 开始。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表现在三个方面: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6年底,96.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在稳 定中完成了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的历史性转变;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 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划一,在很长时期 遗留了很多问题。
六、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底完成
七、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设想,苏联未实现。
• 方式:核算资产总额,公私合营分得利润, 付给资本家薪水、利息。 •安排。特点:有偿赎买、工作职位安排、政治地位
八、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中国完成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参考文献:
米鸿才等编著,《合作社发展简史》,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年。
2、农业合作的三种组织形式: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初级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在此 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 红、按劳分配。
–高级社: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 有,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3、农业合作社的评价
五、农业合作化运动
1、背景:
A、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党和政府领导农民互助合作,农村中普遍成立了 互助组。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要求一、学习目标学习和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的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学习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重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二、学习要点1.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5.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要点分析一、核心概念1.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范围涉及全国几乎所有地区,基本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2.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为保家卫国,中国政府在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任命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五反”运动“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的针对不法资本家的经济行为的整顿运动,包括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报等。
4.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的新中国国家建设路线。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制定总路线的国情依据: 制定总路线的国情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
第八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 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 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 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
第八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世界上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世界上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2.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八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原则: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原则: 1.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先合作化 2.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3.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4.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把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把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中国近代史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对外政策
• “一边倒” 1950年2月,中苏同盟 •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 援助北越。1954年日内瓦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万隆会 议
解放前后的新老解放区
老 解 放 区 新 解 放 区 华北和东北, 1947-1948年已建立政 西北和华东的 权,1950年夏土改完 部分地区 成 华东、西北、 由北向南的军事征服 华中的大部分, 夺取城市,再扩大到 长江以南的广 农村。1951年夏基本 大地区 结束了土匪等残余势 力的武装抵抗。
1954年宪法
• 基本参考1936年斯大林宪法。 • 但设立国家主席,由毛泽东担任。 • 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社会控制
• 通过居民委员会、单位实现了对城市 的完全控制。 • 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会、 妇联。 • 农村建立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
高岗事件1954
• 为了个人权力野心,阴谋活动,企图 将毛泽东公认的接班人刘少奇和党内 第三的周恩来拉下马。 • 煽动其革命经历主要在红军和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反对在敌后白区工 作的专家。 • 得到饶漱石(华东)、林彪(中南)、 彭德怀(西北)的支持。但邓小平 (西南)和陈云向毛泽东告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 选择 •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1949-1956
• 苏联模式的大规模借鉴 • 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 务,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 济状况基本好转。 • 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鉴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毛 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 两个步骤,“民主革命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 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 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 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周恩来选集》上卷, 第368页。
决策变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 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 摇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 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 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 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的这些话, 给我极深的印象。因为这不 仅是初次听到他对我国如何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更 感到这是他依据形势的发展 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对 于他的论点,中央其他领导 同志没有提出异议,并连续 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了 讨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4、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 会。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了 土地问题以后,国际上是中国同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 即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 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方面: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继建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 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 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轨道。 第三,引导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第 二 步
供 销 合 作 社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 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太原市手工业 者举行庆祝合作 化胜利的游行。
政府贷款给王振 堂互助组一批新 式的农具。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贯彻的阶级路线 “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 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
王凤英的父亲 是地主,她家也加 入了合作社。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 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2、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 的理论,是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 理论依据。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依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
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2)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集中力 量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再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工业 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要同时并举。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3)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利用、 限制,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待条件成熟时通过国有化法令将其收归 国有的设想,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 用、限制和改造可以同时进行的方针,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其逐步 引上社会主义轨道。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4)改变了必须先有工业化,在工业 能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机械的情况下才 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在很 少甚至没有农业机械的情况下,经过具 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的高级社等形式,也可以实现农业集体 化,可以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 议上讲: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 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 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1952年国庆节, 首都人民庆祝国民 经济恢复任务胜利 完成的游行。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届四中全会与会者合影。前排右起:彭真、吴玉章、彭德怀、张闻天、 陈云、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高岗、徐特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识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2.“三反”运动。
(识记)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五反”运动。
(识记)1952年一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4.西藏和平解放。
(领会)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5.没收官僚资本。
(领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首先从已经解放的东北地区城市开始大规模没收官僚资本。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
(简单运用)①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②开展土地改革。
③镇压反革命。
④建立职工代表会议和吸收工人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⑤妇女解放。
这是整个社会解放的标志。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⑥改革文化事业,制订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7.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的条件。
(简单运用)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现有工商业的调整。
③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8.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
(简单运用)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民恢复和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
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仅仅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②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③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教学目的: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教学难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教学时间:2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开始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共识进行的。
一、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从国情出发,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1、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国家政权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对过渡时期的国家性质、政权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建国的政治基础,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的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 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 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 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 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和平赎买的实现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 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 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 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 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按照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 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 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 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 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 元,高薪8.5亿元。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 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 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 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 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 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 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 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 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 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认 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 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确立的历史意义。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半社会主义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 芽
视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大 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返回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 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 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 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 本。
3、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实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 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同时共存。但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因素 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 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 总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十分必要 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 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视频:中国新生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八章
重点和难点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 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 么? •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 的社会 • 3、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 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基本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 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 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进程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
❖ 具体路径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司合营
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 共同管理;“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 “定息”制度。
❖ 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 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 性,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种由低到高 的发展,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 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互利、典 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个“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这个社会: 在政治上,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的一部分。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逐渐确立领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多。 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总体上已经确立, 但思想改造的斗争还比较复杂。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 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 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形式
❖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高级合作 社(完全社会主义的)
❖ 换工互助,共同劳动(集体劳动)——土地入股,统一 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结合——土地归公,按劳分 配。
❖ 3,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即便是低级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其生产也可被纳入国家计划 之中,这就为我国1953年即实行计划经济奠定了制度上的基 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 《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 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 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 达1953年计划提要
“一五”计划的编制,历 时四年,五易其稿,到 1954年9月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定下来
在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 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建国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和新建钢铁工业。这是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顺利投产
“一五”期间取得的成 就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
1955年,合营工业的产值占到全部私营工业产值 (包括已合营的在内)的49.6%。
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 公私合营。到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 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1956年3月,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是首 都各界庆祝北京市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方面要求把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作为全党、全 国人民的基本任 务
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 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两个任务互相关联。这也是过渡时期 总路线最鲜明的特点。
❖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主要是因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主要矛 盾;
2、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把握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一)社会 主义工业化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 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第一个五年 计划在执行中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许多生产项 目提前和超额完成了任 务
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1951年就在着手进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 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
A: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 义建设阶段,然后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提出可以 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面临的矛盾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 B: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集中力量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 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提出了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 C: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利用、限制,发挥其有利于 国计民生的作用,待条件成熟时通过国有化法令将其收归国 有的设想,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可以同 时进行的方针,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其引上社会 主义轨道。 D:改变了必须先有工业化,在工业能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 机械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可以通过 互助组与合作社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
❖ 请思考: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集体传统的国度反 倒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 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初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 近1 000万个
1955年夏,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 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 离开了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错误。”
历史背景
土地改革后,农 村的生产迅速发 展了,农民的生 活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 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 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 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 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 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在土改后, 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 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 正是有了三年的实践经验,促使中国共产党逐渐认 识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已经找到。 在这种情况下,到1953年,终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 造的总体思路,即过渡时期总路线。
民任 主务 革的 命完 遗成 留
国恢 民复 经 济 的
社验 会的 主初 义步 革积 命累 经
民 主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革 命
抗美援朝
遗
土地改革运动
留
任
镇压反革命运动
务
没收官僚资本、确
恢 复
立国营经济的领导 地位
国
民
稳定物价
经
济 统一财经工作
2,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 上已经开始了。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轨道。
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粮食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952年 679
183.7 1.6392
135 73 3.516
1957年 1068
310.2 1.9505
535 193 8.0365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又多次谈到时间问题,认为要十 年或十五年(对党内)、二三十年(对党外)等。
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 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指出,“这种思想是错误,是不适合 我们国家的情况的。”
变化:
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件上 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 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 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初次预示了变 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
到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由此,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也成为了我党、 我国面临的一个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