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导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诗意感悟。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双手捧读过很多书,也许很多人已经记不起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了,但是我们从书中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们所要品读的不仅是一本一本带着文字的书,还有社会、人生这本无字的大书。
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快快乐乐地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甘苦呢?今天这篇课文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枉.读(wǎnɡ)酷.似(kù) 红薯.(shǔ)
晾.晒(liànɡ) 掺.和(chān) 蹲.(dūn)
马鬃.(zōnɡ) 挎.(kuà) 愣.(lânɡ)
翻来覆.去(fù) 脊.背(jǐ) 盈眶.(kuànɡ)
调.教(tiáo) 沙哑.(yǎ) 训斥.(chì)
迢迢
..(cânɡ cânɡ)
..(tiáo tiáo) 磨磨蹭蹭
(2)词义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2.作者名片
牛汉(1923年10月~2013年9月),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
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有“诗坛硬汉”之称。
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
3.背景资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语言精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学法指导:针对步骤四
【理解句子含义技巧】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
如果是单句,要确定哪个是主干,哪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要知道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2.文题“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交流点拨】“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
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交流点拨】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
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试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交流点拨】“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
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交流点拨】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这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你觉得“父亲”是位怎样的父亲?“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位温和、善良、慈爱、有同情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是乐于助人,知书识礼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懂事、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
4.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
【交流点拨】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老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却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叙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步骤四品析语言理解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在这句话中,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既指课本,就是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他对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2.拓展延伸
当今中学生的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的内容也值得重视。
如果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
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
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
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
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交流点拨】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
或: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