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协商理论视角分析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关于“面子”理论的不同及其原因
“ 子 ” 中西 方 语 言 中 皆 有 , 面 存 因其 孑 不 同的 语 言 环 境 中 . F 屁 示 出不 同的 文 化 特 。本 文对 巾 西 方不 同 的 “ 子 ” 论 及 面 理 其原 冈进 行 探 讨 。 r 国 , 面 子 ” 题 是 一 个普 遍 存 在 的 现 象 。 同俗 语 说 r “ l 问 如 的 一 样 : 不 看 僧 面 看 佛 而 ”、 给 面 子 ” “ 面 子 ” “ 面 子 ” “ “ 、丢 、没 等 , 和 “ 子 ” 关 系 。 鲁 迅 先 生 曾 经 专 门 撰 文 分 析 面 子 问 都 面 有
的 国 家 . 也 是 由衣 耕 社 会 和 儒 家礼 教பைடு நூலகம்思 想 所 决 定 的 西 方 人 这
重 视 个 体 面 子 . 是 由 西 方 强 调 个 体 主 义 决 定 的 这
关键 词 :中西 方 “ 面子 ” 论 理
差 异 原 因
否符 合 社 会 群 体 的 愿 望 ” 只有 最 大 限度 服 从 社 会 、 体 的 需 。 集 求 , 能 达 到社 会 道 德 规 范 的 标 准 。 有 当 每个 社 会 的 构 成 处 才 只 于“ ” 礼 的状 态 下 , 会 和 谐 才 能 达 到 。 因此 , 代 的 “ ” 样 社 现 礼 同 强 调 赋 予 他 人 以 尊 重 , 持 交 际 对 象 的 面子 。使 交 际 对 象 “ 支 丢 面子 ” 会 被 看作 是 对 其社 会地 位 的挑 战 “ 面 子 ” , 丢 不仅 仅 是 对 人 的羞 辱 . 是 对 社 会 秩 序 、 会 和谐 的威 胁 。 更 社
积 极 面 子 ( oiv a e 和 消 极 面 子 ( e aiefc 。积 极 面 子 p st efc ) i n g t ae) v 是 指 希 望 得 到 别 人 的 赞 同 、 爱 、 赏 和 尊 敬 : 极 面 子 是 指 喜 欣 消 不 希 望 别 人 强 加 于 自己 , 自己 的 行 为 不 受 别 人 的干 涉 、 碍 , 阻 有 c 己 选择 行 动 的 自 由。 该定 义 可 以 看 出 , a 从 无论 是积 极 面 子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
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Abstract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要面子是全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对面子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一)【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 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 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Goffman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
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一、面子理论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
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
“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
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
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中西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的探讨
中西⽂化背景下⾯⼦理论差异的探讨2019-10-06⾯⼦――这个脸⾯是⼼理上的,⽽不是⽣理上的, 它抽象, 不可捉摸, 但却是中国⼈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它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然⽽, 这个看似⼀听就懂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 ⼀想就觉得糊涂了。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中外学者针对⾯⼦问题进⾏了努⼒的探索, 如今⾯⼦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类学家、社会语⾔学家、社会学家和⼼理学家―⽤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 “⾯⼦”在不同的⽂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化特征,本⽂简要回顾了东西⽅的⾯⼦理论,并对其差异的成因进⾏了探讨。
(⼀) 西⽅⽂化中的⾯⼦论西⽅学者Goffman以社会⼼理学的⾓度对⾯⼦提出看法,他指出“⼀个⼈在某⼀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语动作⽽为⾃⼰获得的正⾯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创造的⾃我形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将整个社会⽐作⼀个剧场,所有⼈都在其中进⾏⾓⾊扮演,在台前,⼈类表现出前台⾏为,这是⼀种社会期待下的理想⾏为,以博取他⼈的赞许,⽽在台后,不想被观众发现识破的⾏为称为后台⾏为,是⼈们刻意隐藏的内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前台⾏为便关系到表演者的颜⾯。
“⾯⼦策略”是⼈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相⼀致的⾏动,如避免发⽣尴尬、丧失⾃尊等。
他说,⼈们在交往中⽆时⽆刻不涉及“脸⾯⼯作”,⽽“脸⾯⼯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个⼈丢不丢⾯⼦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中,要想⾃⼰不丢⾯⼦,最保险的⽅法就是不去伤害他⼈的⾯⼦。
因此,⼈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礼貌语⾔。
Ting-Toomey在其“⾯⼦磋商理论”中将⾯⼦分为⾃我⾯⼦和他⼈⾯⼦,认为不同⽂化对⾃我的差异导致东西⽅对⾃我呈现不同的样貌,进⽽导致了东西⽅⾯⼦概念上的差异。
Brown和 Levinson将“⾯⼦”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挣得的⼀种在公众中的个⼈形象”。
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
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
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
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
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
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
浅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的人 都会 被 认 为 是 稀 奇 古 怪 、 合 常 理 的 。 英 不
国学 者布 朗和 莱 文 森 ( rw B o n& L v sn 在 高夫 ei o ) n
曼 对 面子 的定 义 基 础上 于 17 9 8年 提 出 了 “ 子 面
际 中既要 尊重 对 方 的积 极 面 子 ,共识 或 向对 方 表示 赞 赏 和恭 维 等 ; 极 消
面子 指交 际者 的个 性 方 面 , 强 调 的是 个 人 的权 它
利, 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布 朗和莱文森认为许 多 言语行 为本 质 上是 威 胁 面 子 的 , 究礼 貌 就 是 讲
要减 轻某 些交 际行 为给 面子 带来 的威胁 。社 会交
收 稿 日期 :00—0 21 5—1 2
作者简介 : 张
琪 (9 3一) 男 , 18 , 陕西咸 阳人 , 陕西铁 路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教 师 , 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外 国语 言学 及应用
语 言 学 专 业 在 读 硕 士 , 究 方 向 为 美 国 文学 。 研
18 1
张
琪: 浅析中西方面子观 的差异
必要 的 。
关键 词 :面子观 ; 貌 ; 异 礼 差
D I 0 3 6 / . s . 6 2— 3 2 2 1 . 3 0 3 O :1 . 9 9 ji n 1 7 0 4 .0 0 0 .3 s
中图分类 号 : 0 G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7 6 2—0 4 (0 0 0 3 2 2 1 )3—0 1 O l8一 3
的消极 面子 。
理论 ” F c n gm n iw) 于 1 8 ( aeMa ae e t e 并 V 9 7年 修 改 了这 一理论 , 出了威胁 面子 的言 语行 为 , 提 阐述 了
试论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_黄金德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人们对面子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各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着手,对两种面子观的差异及其成因浅作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及差异(一)中国人的面子观和间接面子策略。
鲁迅(1994:741转引自林大津,2005:102-103)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另外,他在与其弟周作人谈论“面子”和“门钱”时,曾经十分形象的说道:“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吃了两三个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他们要装着在桌子上写字,将手指上蘸了唾沫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装着思考后的顿悟大拍桌子,将掉在桌缝里的芝麻震出来。
”林语堂(1994:2003-2004转引自林大津,2005:103)的见解更是深刻:中国人生理上的面孔固然很有意思,而心理上的面孔则更为迷人,值得研究。
这个面孔,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争取”,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这里我们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
它像荣誉,但又不荣誉,它不能用钱买,它能给男人或女人实质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虚的,男人为它奋斗,许多女人为它而死。
它是无形的,却又靠显示给大众才能存在。
它在空气中生存,而人们却听不到它那倍受尊敬、坚实可靠的声音。
它不服从道理,却服从习惯。
它使官司延长,家庭破产,导致谋杀和自尽。
它也能使一个不义之徒由于同乡人的斥责而改邪归正。
它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
它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
它经常决定一次军事行动的胜负,它可以推翻政府的一个部。
中国人正是靠这种虚荣的东西活着。
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178转引自林大津,2005:103-104)认为,“脸”是指“整个社会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到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而“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助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借助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面子”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面子”的心理学内涵)。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学家帮助成功完成交际起到了重要贡献。
其中面子理论帮助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会语用问题,是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跟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应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
强 调个 人 面子 。相 比较 而 言 ,西 方 文 化更 注 重 对 彼此 消 极 面 子 的
保 护 。在社 交礼 仪 中 ,西方 人 特 别推 崇 “ 尽量 避 免 给 他 们 带 来 不 便 ” 这一 原 则 ,从 而充 分尊 重彼此 行 为的 自由 。 中西方 面子 文化 差 异 主 要是 不 同的 地 理条 件 和 社 会 特征 、交 流方式 及教 育方 式导致 的。 2 面子 理论 在 《 面子》 中的体 现
安排去相亲。三代人不断在传 统和内心之 间挣扎 。
在人 际交往 中, 由于不 同 的文 化 背景 ,幽 默 既 可 以 维 护 面子 ,也 可 以威胁 到双方 面子 。有 三 条 原 则必 须 注 意 :第 一 ,互 相 尊 重 文 2 .2 H o f s t e d e 的文 化维 度理论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 会 中个人 与群体关 系。重视个人 主义 化 习俗和 生活 习惯 ,包 括 宗 教 信 仰 和个 人 隐 私 。第 二 ,积 极 接 受
自己挣得 的~ 种在公 众 中的个 人形 象 ” 。他们 认 为 每个 交 际参 与者 的 良好形象 ,违 背薇 的真实 意愿 ,损 害 了其 消极 面子 和 消 极 面 子。积 极 面子 是希 望 得 到 别 3 面子维 护策 略 3 .1 礼 貌策 略 人的 赞同 、喜爱 和 尊 重 ;消极 面 子 是 指 自己 的行 为 不受 别 人 的干 涉 ,有 自己选择 行动 的 自由 。 说 话人 为 了给 自己留 面子 ,也 为 了保 全 对 方 的 面子 ,最好 的 在 中 国 ,面 子与名誉和声望是 紧密相关 的。汉文化 中的 “ 面子” 办法就 是 使 用 礼 貌 的 语 言 。B r o w n和 L e v i n s o n认 为 ,说 话 人 应 视 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 面子” 和 “ 脸” 。胡先缙将 “ 面子”定义 为 “ 个 “ 面子威 胁行 为” 对受 话人 的面 子损 害大小 相 应选 择 以下 策 略 :直 人 的声 望和地 位得 到公众 的—致认可 ;“ 脸 ”是群体对于符合社 会和 内 言 ,积极 礼貌 ,消 极礼 貌 ,婉 言 及 回避 。从 直 言 到 回避 ,对 言 语 在道德行 为标准 的个人 尊敬 。 ” 一些常 用 的习语如 “ 丢脸 ” ,“ 给脸 ” 行 为危 害性 的调节 能力 逐渐递 增 ,礼貌程 度不 断增 强 。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维护面子问题分析-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维护面子问题分析-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跨文化交流正成为主流,比如面子问题在交际中容易演变为文化冲突。
本文以电影《面子》为切入点,分析女主人公小薇为维护“面子”作出的努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形成差异的原因,寻找维护双方面子的解决办法。
一、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理解“面子”最早被华裔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得承认”在中国的定义中,“面子”不仅代表声望、权威、地位、金钱、荣誉、尊严,它的内涵比这些词语包含的范围还要广阔,它是“体面”与“情面”的总和。
其中“情面”作为中国文化所独有,指人际关系中的情分或情意,所以中国人的“面子”倾向于社会心理地位的认定,具有社会性、相互性和等级性特点。
而“面子”在西方通常有很多解释,但都指同一个含义:个人在他人面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尊严,即个人自尊心。
西方有人将“面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面子”,即个人行动自由不受他人阻碍,个人意愿不受别人干涉;另一种是“积极面子”,即个人意愿、行动和要求受他人影响并且得到满足。
西方文化中的认知更倾向于“消极面子”。
虽然西方人认为面子也有社会性,但与中国对“面子”的理解相比,西方更注重个利、行动的自由。
二、面子冲突的成因分析(一)文化价值观差异中西文化价值观最明显的差异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取向。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取向,中国人往往会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换取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在面子观上注重积极面子而弱化消极面子。
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恭谦和自谦的手段给予对方脸面以达到交际的和谐。
而西方则倾向于个人主义取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完全不依赖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在面子观上的表现追求消极面子,弱化积极面子。
西方人讲究隐私,不喜欢把工作、婚姻等私人告知别人,也不随意干涉别人的生活。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第一篇: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文化差异也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其中就包括“面子”文化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各??之间的和谐交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思考,以及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时代下,中西方都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以及他国的“面子”。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引言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就现如今来看已经成了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人们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拿我国来看,就存在很多跨国际企业。
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不同国家文化以及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中西方“面子”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对于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为此,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分析(一)中西方“面子”文化比较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首先对中西方“面子”文化进行了比较:1.我国的面子文化我国面子观念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作用下,我国人们在对待自身面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较大的感悟,很多人们都认为面子就是自身的尊严,好比是自己的脸面,是不允许任何人去伤害的,和外人交流过程中,我国人们都认为别人对自身面子的尊重,就是对自身的尊重。
另外,面子这一概念也存在一定的集体意识,有可能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的“面子”、一个集团的“面子”等等,总的来说,我国在面子文化上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他人想法,并且也经常会发现维护面子的情况。
就像是我国人类学家胡先晋在向西方人介绍我国“面子”文化的时候,她就曾说:“面子这一文化代表着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不断的成功以及步步高升才能获得的名声,同样也是个人经过自身努力才能积累起来的声誉。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首先,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护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相信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矛盾。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远。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困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造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伤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一)西方人的“面子论”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
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
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
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
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
从面子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面子》为例
A Comparis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on the Face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Movie Saving FaceMajor: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of Study:Language and CultureGraduate Student:Yang YanSupervisor:Associate Professor Hu Jin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pril, 2012 to April, 2013桂林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面子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面子》为例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语言与文化研 究 生: 杨艳指导教师: 胡金 副教授论文起止日期: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交往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常常发现他们很难或不能理解中国背景下的面子,从而导致了中西关系紧张甚至造成交流障碍。
诚然,面子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
人们十分重视自己的脸面,它涉及社会关系和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来保全自己和他人面子,以维系良好互利的人际关系。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性质等等,所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对于面子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汉字的“脸”有面子、脸的意思,而在西方国家却被理解为一种个人的公众形象。
中国学者胡先缙最早于1944 年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包含“脸”和“面”两方面。
他认为“脸”是社会对人们道德的约束。
如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使他陷入孤独和焦虑中。
“面”是用来提升一个人的名誉的。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 4月23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Ⅲ)1.文献综述 (1)2.面子涵义 (1)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1)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1)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2)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2)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3)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4. 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4)4.3. 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4)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5)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5)4. 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5)5结语 (6)6.注释 (7)7.参考文献 (7)8.致谢 (8)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As a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universal. 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uch differe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 mechanism and its valu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Face”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透过电影《面子》看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透过电影《面子》看中西面子观的差异[摘要]电影《面子》通过一对母女非主流爱情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面子。
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中国人注重群体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属于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
而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社会则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个人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价值观念的束缚,其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关键词]《面子》;面子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由美籍华裔导演伍思薇执导的《面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华人社区里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小薇和她的母亲高慧兰展开。
高慧兰寡居美国多年,她早已知道女儿是同性恋,却一直为女儿张罗着找对象,怕丢面子。
所以,母亲要求女儿去参加每周末的华人社区活动,并与一名单身华裔男子相亲。
在一次活动中,小薇遇见了跳芭蕾舞的女孩维维安,并与她相爱了。
而又在某一天,小薇被告知守寡多年的母亲怀了身孕,被赶出家门,只能来投靠自己了。
女儿是同性恋,年过不惑的寡居母亲无缘无故怀了身孕,这在华人社区里可是非常“丢脸”的事情,两代人因此不得不在面子和爱情之间作出抉择。
一、电影《面子》的主题:面子观电影《面子》呈现给观众的故事情节是母亲的爱情和女儿的爱情,只不过影片将女儿的爱情故事讲得很明了,却将母亲的情感故事隐藏得很深,直到影片的结尾才告诉我们孩子的父亲是谁。
影片通过对唐人街的细腻刻画及华人圈里的生活场景进行捕捉,体现出了真实的海外华人生活。
这样的描述,无疑是为影片的主题“面子”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从而深化主旨,让我们对中西方在面子观上的差异能有更深入的领悟。
影片中,小薇接受的是美国教育,是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因此有着部分西方人的面子观,相对母亲和其他华裔而言,思想比较自由开放,对于自己的爱情也比较勇敢。
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凌红波【摘要】电影《面子》以主人公小薇及其亲属如何维持自己的“面子”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小薇带来的困扰。
文章以在中美不同文化下熏陶下的小薇作为切入点,从亲情观、爱情观、面子观三方面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面子》;中西文化;差异【作者简介】凌红波(1974.04-),女,汉族,湖南新邵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面子》(Saving Face)是2004年由伍思维(AliceWu)导演,杨雅慧、陈冲和陈凌主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片,曾获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面子》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纽约华人家庭展开的。
Wil,小薇 ,一个28岁仍未嫁的华人外科女医生,她的母亲年轻时随父亲来到了美国,丈夫早逝,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女儿培养成才。
似乎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华人家庭:一个严厉传统的外祖父,一个恪守妇道的寡妇,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儿。
然而正常的生活有一天却被打破了:48岁的寡妇怀孕了,她没有勇气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其思想极其传统的父亲为了保住自己在社会上的面子将她赶出了家门;而她引以为傲的女儿小薇又是一个同性恋。
电影的结局比较圆满:小薇在妈妈的婚礼上诗的创作当中。
这一时期的怨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不再将历史人物当作说话人,从而给诗人的创作留有更大的表达空间与想象空间。
到了18世纪中期,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怨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理性时代其体现出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除了在诗中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外,还用黑人、印第安人等作说话人,在渲染异国情调的同时,还对普遍人性的关怀,并且进一步在说话人与诗人间制造戏剧性距离。
进入8世纪末19世纪初,有更多的诗人进行怨诗的创作,这些怨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得到明显的发展,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本质上成为戏剧性独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面子协商理论视角分析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
作者:郭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现象无处不在。
跨文化冲突可能由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和社会认同等多种因素造成。
人们无法避免冲突,但冲突本身不一定仅仅是交际障碍。
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正确处理冲突。
而面子在交际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处理跨文化冲突时,交际者应该注意培养有效、得体地维护面子的种种技巧,其中最关键的是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份,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面子协商理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面子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与日俱增。
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的存在。
跨文化交际始终是个大问题。
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交际失误,总是难以避免的,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是十分严重的,有时甚至是悲剧性的。
只有在了解中西方国家的面子观及其文化模式的情况下,人们才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本文以面子协商理论为基础,试图分析造成中西方不同面子运作模式的原因。
二、中西方的面子观
“面子”这个概念,最早由我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在1944年提出。
他认为面子是普遍存在的。
他将面子分为“面”和“脸”两个方面。
“面”代表“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
而“脸”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
在西方国家,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于1967年提出的,他将“面子”的概念定义为“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
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第一次对于“面子”做了系统的探讨。
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
三、面子协商理论
S. Ting-Toomey在1988年初步提出面子协商理论。
并在随后的几年对面子协商理论不断地进行拓展和修正。
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冲突问题,借鉴Brown和Levinson语用理论中有关礼貌原则的论述,引入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及Hofstede的文化价值取向理论,解析了跨文化冲突过程中交际双方对面子的不同认知与偏好以及维护面子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面子协商理论的主要变量包括:面子定位或面子关切(face orientation or concerns)、面子动向或面子运作模式(face movements or face move’s pattern)、面子行为的互动策略(facework interaction strategies)、冲突的方式(conflict communication styles)以及面子的主旨(face content domains)。
这五个主要变量又各自包括数个亚变量。
四、中西方文化模式对面子运作模式的影响
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
面子观念的区别扎根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其中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高语境和低语境等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面子运作模式的影响。
1980年Hofstede在他的《文化后果》中探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权势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四个文化维度。
人是群居的、文化的动物,但不同的社会对集体的认同程度相差甚远,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
人们的自我定位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个文化是否属于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关键在于它是否为其成员提供了独立的或相互依赖的“自我理解”。
例如:中国文化倾向于把个人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欧美文化更多地把个人解释为独立、自治的个体。
本文选择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跨文化分析,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得到广泛的实证研究的支撑。
面子协商理论的变量与中西方文化模式
前文已提到面子协商理论包括五个主变量和若干亚变量。
⑴面子定位表明交际者首先考虑的自我、他人还是双方,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面子:自我的面子(self-face)、他人的面子(other-face)和相互的面子(mutual-face)。
一般而言,在
跨文化冲突中个人主义文化的交际者更关注自我面子的保护;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更愿意迁就他人的面子,或更注重挽回双方的面子。
⑵面子动向是指交际者维护、挽回、保留或荣誉面子的取向。
遇到问题,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往往会采取等待或回避的方式,让矛盾渐渐淡化;有时会请第三方调解,避免正面碰撞。
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常常采取主动、正面接触的方式化解矛盾。
⑶面子行为的互动策略是指交际者使用各种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挽回或荣耀面子的计策。
当面子在跨文化冲突中受到威胁时,典型的面子行为策略有两类:其一是预防性的,其二是恢复性的。
个人主义者倾向于使用恢复自我面子的策略来挽回丢失的面子,因为他们注重自我身份;集体主义者倾向于使用预防自我面子丢失的策略,因为面子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需要想方设法避开对面子有威胁的事物。
⑷冲突的方式是指冲突中交际者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他人关注的倾向。
个人主义者对示好和回避常常做负面的解读;集体主义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他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双方的面子和相互关系。
此外,他们还经常用第三方帮助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⑸面子的主旨是指交际者的面子需求。
个体主义者侧重自主的面子,集体主义者侧重包容的面子;前者强调自我的荣誉、安全、公正和公平感等情绪,后者关注耻辱、大家的形象、荣誉以及集体的过失等事宜。
五、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模式的不同带来的冲突,文化模式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方文化模式大相径庭,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面子”,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Hofstede,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2、 Ting-Toomey,S. “The matrix of face: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in W. B. Gudykunst(ed.),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5.
3、 William B. Gudykunst.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4、戴晓东. 跨文化交际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费孝通. 美国和美国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7、吴为善,严慧仙. 跨文化交际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