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中暑合并DIC报告及文献复习
劳力性热射病并神经系统损害2例报告
劳力性热射病并神经系统损害2例报告标签: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DIC;中暑;MODS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 ℃)和神志障碍,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organ dysfunction,MODS)。
体温调节机制的紊乱以及急性期反应导致体温升高至40 ℃以上而发生MODS。
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classic heat stroke,CHS)热射病。
EHS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的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
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脉压增大。
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EHS发病率明显升高。
EHS并神经系统损害国内报道少见。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例住院EHS患者发生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治情况予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及其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及降低致残率。
1 病例介绍例1,男,46岁,船厂工人,既往健康。
高温、空气流通不良环境作业。
因工作中意识不清半小时于2010年7月31日入院。
发病时无恶心及呕吐,无抽搐,无尿便失禁。
入院时查体:体温42 ℃,脉搏124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8/48 mm Hg。
深昏迷,双侧瞳孔直径4 mm,对光发射消失,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心律齐。
腹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坠落试验(+),肌张力低。
入院后化验示:血常规正常。
血钠124.63 mmol/L,血钾3.4 mmol/L,血氯86 mmol/L,血气分析pH 7.456,PO 2 56 mm Hg,PCO 2 12 mm Hg,BE 13 mmol/L。
高温中暑风险分析报告范文大全
高温中暑风险分析报告范文大全高温中暑风险分析报告一、引言高温中暑在夏季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风险,尤其对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来说,更为严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温中暑的风险特征和潜在危害,本报告对高温中暑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
二、风险特征分析1. 高温中暑的定义和症状高温中暑指的是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无法通过身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降温,导致体温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现象。
常见的中暑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升高等。
2. 高温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高温中暑的风险因人而异,以下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中暑的影响:(1) 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农民工、物流人员等,由于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容易遭受高温环境的侵害。
(2) 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高温环境对于心血管系统和慢性疾病患者的负担更大,容易导致疾病加重或发生不良事件。
(3) 高龄和幼儿:高龄人群和幼儿的调节机制相对较弱,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
3. 高温中暑的影响因素分析(1) 温度:高温是引发中暑的主要因素,超过人体适应温度范围的高温是导致中暑的重要条件。
(2) 相对湿度:湿度能影响人体散热效果,高湿度下人体散热不畅,容易导致体温过高。
(3) 活动强度: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运动会加重身体对于高温的应激反应,增加中暑的风险。
三、风险评估与管理1. 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以上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高温中暑风险进行评估。
将高温中暑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2. 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人群,特别是那些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劳动者,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是防止中暑的重要措施,补充水分有利于维持体温平衡。
(2)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减少阳光直射的时间,利用防暑设施如遮阳伞、防护服等。
(3) 多休息: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减少身体对于高温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身体调节。
严重中暑病例报告模板
严重中暑病例报告模板
严重中暑病例报告模板
一、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联系方式:
二、主要病情描述
患者于(日期)在(地点)出现中暑症状,主要表现为(症状描述)。
三、就诊情况
1. 就诊时间:
2. 就诊地点:
3. 就诊科室:
4. 就诊医生:
5. 诊断结果:
6. 诊断依据:
四、治疗过程及效果
1. 急救措施:
2. 住院治疗:
3. 药物治疗:
4. 辅助治疗:
5. 治疗效果及变化:
五、病情观察及处理过程
1. 体温监测:
2. 水分补充情况:
3. 相关检查结果:
4. 病情观察及处理:
5. 是否产生并发症:
六、出院情况
1. 出院时间:
2. 出院诊断:
3. 出院医嘱:
4. 出院指导:
七、治疗后随访情况
1. 随访时间:
2. 随访内容:
3. 随访结果及建议:
八、病情总结及诊断建议
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以上是一份严重中暑病例报告的模板,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相应增删调整。
对于严重中暑病例报告应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就诊情况、治疗过程及效果、病情观察及处理过程、
出院情况、治疗后随访情况和病情总结及诊断建议等内容,以便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暑个案分析报告范文
中暑个案分析报告范文中暑个案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起中暑个案的分析报告,总结了中暑的常见症状、诱因和救治方法,加深了对中暑的认识,提高了中暑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一、案例背景某某公司一名员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过久导致中暑,经急救后恢复,暂未造成严重后果。
二、中暑的症状1. 体温升高:中暑患者体温超过正常值,常伴有高热表现。
2. 头痛和头晕:中暑患者常感头痛、头重、头晕等不适症状。
3. 皮肤发红和出汗:中暑患者皮肤出现面部潮红,身体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4. 酸痛和乏力:中暑患者肌肉酸痛、无力,行动迟缓。
三、中暑的诱因1. 高温环境: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导致中暑。
2. 高湿度环境:高湿度会使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中暑。
3.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使身体耗能过大,导致身体温度升高。
4. 不合理的饮食和补水:缺乏水分和盐分补充易导致中暑。
四、救治方法1. 及时降温:将中暑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额头、腋下、胸前等部位。
2. 补充水分和盐分:给中暑患者足量的清凉饮料或含氯化钠的电解质饮料。
3. 避免过度用力:休息和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体力和精神的充沛。
4. 就医诊断:症状严重或持续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五、个案分析与总结中暑个案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员工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并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虽经过及时救治后恢复,但这次事件提醒我们要重视中暑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 提高员工的中暑预防意识,加强培训和宣传,让员工了解中暑的危害与预防方法。
2. 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避免员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3. 加强现场监测,定期检查工作环境的温湿度,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高温和高湿度。
4. 提供饮水设施和补给,鼓励员工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
5. 加强员工体质和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发现患者体质较差者加强监护。
六、结论本案例的分析报告通过对中暑的症状、诱因和救治方法的总结,提高了对中暑的认识。
重症中暑并发DIC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症中暑并发DIC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孙岚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并发DIC的预防和其有效护理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选取我院ICU 2008 年7月~2013年8月收治并抢救的重症中暑并发DIC患者6例,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发生DIC6 例中,治愈4例,死亡2例。
结论重症中暑并发DIC起病急骤、死亡率高,早期应消除病因及诱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及合理的护理对策,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症中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DIC是重症中暑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
重症中暑患者大量失液,导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变高,同时高热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并发DIC的基础和主要原因,如不及时救治,常常危及生命[1]。
顾分析了2008 年7月~2013年8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重症中暑患者24例病史和护理过程,总结中暑患者并发DIC的护理措施。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在2008 年7月~2013年8月持续高温情况下共治疗重症中暑患者24例,其中确诊并发DIC 6例,年龄 21~74岁,体温38℃~39℃3例,39.0℃~41℃2例,41℃以上1例,症状除了头晕、头痛、晕厥、昏迷、抽搐甚至惊厥外,在死亡病例中有4例不同程度出现皮肤出血点或淤斑、呕血、便血、血尿。
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均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例均有酸中毒。
低钠、低钾血症2例,1例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
有关DIC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血小板均减少,在(20-8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超过17s3 例,2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超过60s。
2 护理要点2.1迅速降温置患者于20℃~25℃病房,降温毯应用。
降温毯由主机带冰水回路的床毯和温度传感器组成。
主机设有控制系统面板,报警系统可显示所有参数及语音提示。
另有一冰帽可同时使用。
重症中暑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重症中暑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作者:周杰刘文明蒋建红杨巧云来源:《右江医学》2011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合并症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救治经验。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中暑患者并发DIC与高温暴露时间、体温、休克关系密切,与性别、年龄无关,且发生DIC的重症中暑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发生率明显升高。
经降温、抗休克、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有5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1.2%,其中合并DIC的患者病死率为18.2%。
结论重症中暑患者合并DIC病死率高,采取集束化救治技术,控制性降温、积极抗休克和脏器保护,可有效提高抢救重症中暑患者的成功率,在DIC抗凝治疗同时需注意保护肝肾功能。
【关键词】重症中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集束化治疗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263-03 中图分类号:R 594.1+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04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eat stroke with DICZHOU Jie,LIU Wenming,JIANG Jianhong,YANG Qiaoyun(ICU Department of No.2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Changzhou 213003,Jiangsu Province)【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cidence, influence factors,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heat stroke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Methods A review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s of 57 severe heat strok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as made.Results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evere heat stroke with DIC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ime of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body temperature and shock,not with sex and age,and there also appeare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and an apparent rise in the incidence of striated muscledissolution.B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such as cooling,anti-shock and viscera support,only 5 patients failed to survive,and the cure rate was 91.2%.The death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DIC was 18.2%.Conclusion It suggests a high death rate in severe heat stroke with DIC.Bundletreatment,temperature control, active anti-shock and viscera protection can enhance the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at stroke.The protection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shouldn't be neglected during the DIC anticoagulant treatment.【Key words】severe heatstrok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bundle treatment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体温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内皮功能异常等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
高温中暑事故预想分析报告范文
高温中暑事故预想分析报告范文高温中暑事故预想分析报告一、背景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愈加严重,高温天气越来越常见。
在高温时期,高温中暑事故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
为了提前预防和应对高温中暑事故,本报告对高温中暑事故进行了预想分析。
二、事故预想1. 事故发生条件:- 持续高温天气-人们在户外长时间进行体力活动或暴露在高温环境中2. 事故发生原因:- 高温环境导致身体过热,汗液蒸发过多,引起脱水现象- 高温环境热量过度刺激身体,继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受损- 高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身体无法恢复正常体温- 个体抵抗力差、身体状况不佳等3. 事故可能形式:- 中暑晕厥: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身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人员晕厥甚至休克。
- 热衰竭: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过久,身体无法及时散热,引起虚弱、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 中暑痉挛:身体脱水和热量刺激引起肌肉痉挛、痉挛性抽搐等。
- 热射病: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受热过度,无法进行有效散热,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的严重损伤。
4. 事故后果:- 轻微中暑:头晕、恶心、乏力、出汗、口渴等症状,经过休息、补水后可以恢复。
- 中度中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升高等,需尽快送医治疗。
- 重度中暑:高热持续不退、昏迷、呼吸困难等,可能危及生命。
三、应对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高温中暑的知识,向公众普及相关的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对高温中暑的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 向户外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教授中暑知识和紧急处理方法。
2. 预防措施- 提前安排工作,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体力劳动。
- 建议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披肩等,避免直接接触阳光暴晒。
- 大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 多吃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食物,如西瓜、苹果、香蕉等。
-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温度。
3. 做好自救与救助- 一旦出现中暑现象,应立即停止活动,找阴凉休息。
-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可食用口服补水盐。
高温中暑原因分析报告模板
高温中暑原因分析报告模板高温中暑原因分析报告模板一、研究背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高温中暑事件也逐渐增多。
为了深入了解高温中暑的原因,制定合理的防暑措施,本报告对高温中暑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二、数据统计通过对过去五年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增加:过去五年,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平均每年高温天气增加了10天左右。
2. 高温区域范围扩大:高温天气的影响范围扩大,不仅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北方地区也经历了炎热的夏季。
3. 高温天气指数上升:过去五年,高温天气指数明显上升,最高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频率增加。
三、高温中暑原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高温天气增加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从而使高温天气频繁发生。
2. 长时间户外活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需要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工作、运动、旅游等。
在高温天气中,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暑。
3. 高温环境下的生活习惯:在高温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人们会减少户外运动,选择居家休息;饮食偏好会发生变化,多倾向于选择清凉食物和饮品。
这些习惯改变虽然有一定的防范效果,但可能造成其他健康问题。
4. 人体适应能力差异:不同个体的人体适应能力差异很大,有些人耐高温能力较差,容易中暑。
老年人、儿童、身体虚弱或有慢性疾病者等特殊群体对高温更为敏感。
5. 不良工作环境:一些特殊行业,如建筑工地、农业劳动等,工作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缺乏防暑设施和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中暑风险增加。
四、预防措施建议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降低高温中暑的风险:1. 拓宽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的意识,提倡环保生活方式。
2. 外出活动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尽量选择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3. 监控个人体温,定时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中暑患者的临床分析
中暑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71-01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重症中暑依据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3型:①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
因头部受日光直接暴晒的热射病又称日射病。
②热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的肌肉痉挛。
③热衰竭:主要是周围循环不足引起的虚脱、晕厥。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8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
年龄在12~6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8.7岁。
1.2治疗方法1.2.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的治疗迅速将患者从高温环境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或静卧,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疑有循环衰竭倾向时,可酌情给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体温升高者及时行物理降温。
1.2.2重症中暑的治疗热痉挛与热衰竭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静卧,口服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和氯化钾。
一般患者经治疗后30 min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1.2.3热射病的治疗预后严重,病死率达5%~30%,故需紧急抢救。
应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
降温的迟早和快慢决定预后。
体外降温,将患者在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中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于无循环障碍的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循环障碍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空气调节器[1]。
体外降温无效者可用体内降温,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20℃或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或将身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药物降温效果欠佳,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静脉注射1~2 h,用药过程中应进行血压监测。
2016第二季度疑难病例讨论(中暑)
2016第二季度疑难病例讨论日期:2016-6-23 主办部门:抢救室主持人:谢海香主讲人:张洁参加者:传阅者:题目:昏迷(中暑)内容:一、病史汇报1.基本信息:床号:抢18床姓名:施振刚性别:男年龄:55岁2.入院诊断:昏迷(中暑)3.简要病史: 患者因“突然神志不清伴二便失禁”于2016-6-14 18:10由120送入抢救室。
入室时生命体征为:T:40℃ HR:129次/分 R:22次/分:99%、血糖:9.9mmol/L。
BP:110/66mmHg SPO24.病史采集:患者工友代述患者当日在工地上施工(环境较闷热)17:15左右患者无法站立,出现神志不清伴二便失禁,有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肢体抽搐;来院后体温40℃左右,来院后出现抽搐。
既往体健,无药敏。
5.体格检查: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GCS评分 3分6.辅助检查:1)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2)腹部B超:未见异常3)胸部CT:双侧胸膜增厚、胃底部结节4)血液检查: 血细胞压积46%;血红蛋白155g/L;D二聚体:1.41ug/ml;BNP:581pg/ml;尿素测定:7.4mmol/L;肌酐测定:144nmol/L;乳酸脱氢酶:831U/L ;血清肌酸激酶:272U/L。
7.治疗原则1)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密切观察。
2)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在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
3)重症中暑:迅速物理或药物降温,纠正水或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采用“四早一支持”的治疗原则。
(1)早期快速降温:使用冰毯、冰帽、酒精擦浴结合冬眠降温,使体温尽快降至正常;(2)早期快速扩溶:以晶体液为主,结合血浆、蛋白,尽快补足血容量,纠正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3)早期抗凝: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h,连续7d。
(4)早期改善微循环;(5)积极支持脏器功能:早期快速扩容。
8.护理诊断1)高热休克:与机体热调节功能障碍有关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脱水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3)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意识不清、烦躁有关4)潜在并发症:DIC 肾衰竭肝衰竭9.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保持病人舒适卧位,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吸氧或开放气道。
重症中暑合并DIC2例治疗
重症中暑合并DIC2例治疗
秦建江;邓克勤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5(007)001
【摘要】@@ 本科2003年夏收治重症中暑患者7例,其中2例合并DIC,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8)
【作者】秦建江;邓克勤
【作者单位】312000,浙江省绍兴市第二医院ICU;312000,浙江省绍兴市第二医院ICU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重症中暑合并MODS9例急救与护理 [J], 丁丽萍
2.76例重症中暑的治疗 [J], 彭蔷;吴利东
3.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法治疗非重症中暑60例 [J], 杨智霞;瞿飞;钮春香
4.重症中暑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J], 李小平;彭森
5.职业性重症中暑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道 [J], 秦宏;徐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暑查房PPT课件
03
老年人中暑:密 切观察老年人的 身体状况,及时 采取降温措施, 避免脱水。
04
儿童中暑:注意 儿童的活动量, 提供充足的水分 和电解质,避免 长时间暴露在高 温环境中。
健康宣教
中暑预防措施及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长时间待在高温、高
湿的环境中。
适当补充水分,避免 脱水。
穿着轻薄、透气的衣 物,避免长时间在阳
切观察病情
03
重度中暑:立即送医, 进行紧急降温处理,如 冰水浴、静脉输液等, 并密切观察病情,防止
并发症发生
特殊情况下中暑的护理措施
01
高温环境下的中 暑:保持室内通 风,降低室内温 度,提供充足的 水分和电解质。
02
运动中暑:立即 停止运动,转移 到阴凉通风处, 补充水分和电解 质,必要时进行 物理降温。
化的疾病。
中暑的分类:根 据中暑的程度和 症状,可以分为 先兆中暑、轻症 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表现 为头晕、头痛、 口渴、多汗、四 肢无力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高。
轻症中暑:表现 为面色潮红、皮 肤灼热、呼吸急 促、脉搏加快等
症状,体温在 38℃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 热痉挛、热衰竭 和热射病,表现 为肌肉痉挛、晕 厥、昏迷、呼吸 困难等症状,体 温在40℃以上。
中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01
02
03
04
中暑的严重程度及分级
01
02
03
04
轻度中暑:表现 为头晕、头痛、 口渴、乏力等症 状,体温正常或 略高。
中度中暑:表现 为面色潮红、大 量出汗、皮肤灼 热、脉搏加快等 症状,体温在 38℃以上。
重度中暑:表现 为意识模糊、昏 迷、抽搐、呼吸 困难等症状,体 温在40℃以上。
高温中暑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高温中暑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模板【高温中暑案例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天气下,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失去控制,导致体温过高、脑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高温中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对一起高温中暑案例进行分析,对中暑原因、应对措施等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高温中暑的重视。
二、案例描述某市位于南方,夏季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
今年夏天,该市发生了一起高温中暑案例。
受害者小张是一名外卖员,每天骑自行车送外卖,工作时间长且在高温环境中进行。
一天,小张在送完外卖返回时感到头晕、恶心,随后昏倒在路边。
三、案例分析1. 中暑原因首先,高温环境使得小张的体温调节机制失去了平衡。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和蒸发的方式散热,从而保持体温平衡。
然而,小张工作时间长且在高温环境中进行,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导致体温过高。
其次,小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体内水分流失严重。
当人体出汗时,会伴随大量水分的流失。
如果无法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引发脱水现象,使得体内电解质失衡,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另外,小张可能存在体力透支、工作强度大等因素。
外卖员工作需长时间骑行,体力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工作,会加重身体负担,让身体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2. 应对措施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以应对高温中暑的发生:(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减少在高温时段的工作强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2)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关于高温中暑的知识,提醒大众在高温天气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并告知中暑的症状以及应对方法。
(3)加强饮水和营养补充。
提醒工作者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身体脱水,并合理摄取富含电解质的食物,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4)提供必要的防暑装备。
为工作者提供透气、凉爽的工作服,在必要时提供帽子、遮阳伞等防晒用品,降低高温对身体的直接暴露。
(5)加强监管和检查。
中暑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附2例报告
中暑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附2例报告
尹义存;郑毅;黄火高;张彦彬;尚健;姚合斌
【期刊名称】《海军总医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6)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总结近期收治的2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掌握了中暑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的有效手段.结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透析治疗及补充凝血因子对改善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尹义存;郑毅;黄火高;张彦彬;尚健;姚合斌
【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
京,100037;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05.97
【相关文献】
1.重症中暑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 [J], 吕青青
2.重症中暑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的成功救治 [J], 高举平;刘立平;何俊峰;刘永平;蒋萍萍;杜忠德;李冰;潘龙文;施国君
3.切痂救治烧伤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附5例报告) [J], 吴庆云;陈存富;张志华;孔祥红;付冬梅;李岩;石强;袁云平
4.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抢救(附46例报告) [J], 邢万佳;张胜兰;张东红;晏辉;姜兆顺;刘春林
5.脓毒败血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附2例报告) [J], 朱丽阳;李薇;赵惠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临床效果观察
徐楠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9(0)17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暑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水平。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67%,高于对照组的73. 33%(P <0. 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性粒细胞数、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1)。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暑的临床效果较单一西医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徐楠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4.1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观察
2.高热中暑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观察
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观察
4.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症的临床研究
5.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党团范文 中暑的完整病例范文
中暑的完整病例范文中暑的完整病例范文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初次报告□订正报告□省姓名:居住住址:中暑诊断:①轻症中暑□②重症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混合型□患者情况:①治疗中□②治愈□③死亡□中暑日期: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填卡说明:1.初次报告为病人诊断后的首次报告;订正报告指初次报告后患者被治愈,或出现死亡时的报告。
2.患者居住地址以现状为准。
3.中暑诊断标准: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其中: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地(市)性别:男□女□区(县)年龄:诊疗单位:报告人:第二篇、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中暑的完整病例范文xx年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卡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姓名:籍贯:性别:男□女□年龄:联系电话:职业:居住住址:中暑地址:中暑诊断:①轻症中暑□②重症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混合型□中暑的完整病例范文基础疾病:并发症:患者情况:①治疗中□②治愈□③死亡□中暑时间:xx年月日时就诊时间:xx年月日时报告时间:xx年月日时填卡说明:1.初次报告为病人诊断后的首次报告;订正报告指初次报告后患者被治愈,或出现死亡时的报告。
2.患者居住地址以现状为准。
3.中暑诊断标准: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中暑急救护理论文(共4篇)
本文从网络采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此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 篇:重症中暑中集束化护理的干预中暑是指人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产热大于散热,使体内热能积累导致高热,以无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10。
重症中暑患者容易浮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很高。
集束化护理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操作及护理措施,每一项干预措施经临床实践证实能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62 例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般资料将本院2022 年7—9 月和2022 年7—9 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62 例纳入本组研究对象,均符合重症中暑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 例。
对照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23~40 岁,平均年龄(±)岁;病程1~3d,平均病程 (士)d。
观察组男17 例,女14 例;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岁;病程1~3d,平均病程(±)d。
本组研究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 组患者均对本次治疗目的和治疗方法知情允许,自愿参预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允许书。
经过统计学处理,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 >)。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重症中暑者;②年龄20~40 岁,性别,民族,职业不限;③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④APACHEn 评分為12 分;⑤自愿参加,且签署过知情允许书者。
排除标准:①普通中暑者;②入院时已诊断为脑死亡和不可恢复的临终患者;③ 有精神病史者或者依存性差无法完成本研究者;④自动出院或者转院者;⑤围生期、晡乳期的妇女。
方法2 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的常规护理和必要的心理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
①人员分配: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减少交接班,实行12h 上班24h 负责制,赋予患者全方位的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常与医生交流,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可疑 中暑 患者 应 警 惕 DIC发 生 ,及 时 查 相 关 指 标 。
【关键 词】 中暑 ; 热射病 ; DIC
中暑 是 在 暑 热 天气 、湿 度 大 和 无 风 的环 境条 件 下 ,表 现 以 体 秒 ,诊断为 DIC,停用低分子肝 素 ,改用肝 素抗凝 ,同时加 用 6一
温 40.0℃ 余 ,昏迷 ,呼 吸浅 慢 ,头 颅 CT未 见 明显 异 常 ,给 予 呼 吸 [1]崔 书章.内科 学.第 7版.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社 ,2010,
兴奋 剂 、物理及药 物降温及对症 支持治 疗 ,体 温逐渐 下降 ,但意
958 —961.
识无 好 转 ,为 进 一 步诊 疗 入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来 院 时 患 者 昏 迷 ,双 [2]罗炳 德 ,闫 文 生 .热 性 发 热 兔 血 浆 脂 多糖 浓 度 于 生理 反 应 的
DIC是重症 中暑的常见并发症 ,其 发生率较高 ,重症 中暑 的
白细 胞 6.6×10 /L,红 细 胞 4.57 X 10 /L,血 小 板 256 X 10 /L,心 病 死 率 高 达 10% ~15% 。 重症 中 暑 患 者 大 量 失 液 ,导 致 血 液
电图 示窦 性 心 动过 速 ,ST—T改 变 。头 颅 CT未 见 明显 异 常 ,诊 断 浓缩 ,血液粘滞度变高 ,同时高热损 伤血管 内皮 ,激活 内源性凝
subsequent treatment results.Harefuah,1999,137(1 —2):
秒,给予补液 、降温 、维 持水 电解质平衡及对症
低 分 子 肝 素 6000 U 每 12 h一 次 ,第 二 天 患 者 躯 干 部 出 现 多 量
侧瞳孔等 大 等 圆 ,对 光 反应 存 在 ,存 在 上 消化 道 出血 ,血 K
变化 .中国应 用 生理 学 杂 志 ,1998,14(2):166—169.
2.73 retool/L,Na l37 mmol/L,CI一100.9.1 mmol/L,血 常 规 :白 [3]Halkin A,Lev D Severe heat strok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个 案 报 道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12月 第8卷 第28期 CHINESE AND F0REIGN MEDICAL RESEARCH
| 曩 。 |0 - :曩 ::Ill≯ 0 l
:≯ ■ “i
2例 中暑 合 并 DIC报 告 及 文 献 复 习
刘 俊 芹 杜 宗彦 杨 萍 德 州 市立 医院 (山 东 德 州 253012)
项 :PI1 48.6秒 ,INR 4.11,Am 测 不 出 ,FIB 1.493 g/L,TT 61.2 应 常规查凝血酶谱 、血常规 以明确患 者凝血 系统情况 。若 患者
秒 。 拟诊 为 DIC,7月 29 日 23:00心 电 监 护 示 心 率 132次 /min, 出现 少 量 气 道 、黏膜 出 血 及 抽 血 时 血 凝 过 快 等 异 常 情 况 即应 引
出血 点 ,复查 血 常 规 白细 胞 17.12×10 /L,血 小 板 35 X 10 /L,凝 【收稿 日期】 2010—08—1l
血 四项 : 27.7秒 ,INR 2.33,Am 51.3秒 ,FIB 1.6g/L,TI"29 (本文编辑 :刘曾敏 )
为中暑(热射病),给予患者物理及药物降温 、补 液及对症支持治 血 途径 ,是并发 DIC的基 础和 主要原 因。然而 中暑相对其 他引 疗 ,并立即完善相关 化验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 9.92×10 儿 ,红 起 DIC的原 发 疾 病 而 言 ,治 疗 难 度 较 小 ,因 此 早 期 积 极 纠 正 脱
细胞 17.76×10 /L,血 红 蛋 白 120 g/L,血 小 板 76×10 /L,凝 血
course of the diseas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early and
四项 :frr 19.1秒 ,INR 1.6,APTr 33.8秒 ,FIB 3.853 g/L,Tr 29.3
定 的认识。曾经提出过许多学 说 ,如 中毒 学说 、组织 缺氧学说 、 钾 耗 竭 学 说 、低 血 容 量 学 说 。 近 年 来 研 究 表 明 内 毒 素 在 中暑 的 病理生理学过程 中可能是一个 值得 重视 的因素 【2]。
心率 156次/nfin,律 齐 ,腹 软 ,四肢 无 畸 形 ,双 侧 Babinski征 (一)。
氧 饱 和 度 83% ,BP 54/32 mmHg,经 抢 救 无 效 死 亡 。
起 高度重视 ,即便凝血 酶谱无 明显异常也应积极 处理。对 合并
病例 2,女性 ,73岁 ,主 因意识 不 清 9 h余 ,高 热 8 h余 于 DIC者 ,应该根据病期采用相应的治疗 措施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2010年 7月 30 日入 院 ,入 院 前 患 者 曾 就 诊 于 当地 医 院 ,当时 体 参 考 文 献
l 病 例 资 料
疗 辅 以补 液 、对 症 支 持 治 疗 很 快 好 转 。
病例 1,男性 ,62岁 ,主因发现患者意识不清 3 h余 于 2010年
目前 ,从 国内外 的报道来看 ,人们对 中暑 的发病机 制有 了一
7月 29 13 21:50人 院。 查体 :T:40.8℃ ;BP:94/62 mm Hg。 昏迷 状态 ,全 身皮 肤 黏 膜 可 见 花 斑 ,瞳 孑L等 大 等 圆 ,直 径 约2 inn3,对 光 反射消失。口唇发绀 ,胸廓 对称,双肺 呼吸音粗 ,可 闻及 湿哕音 。
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 、汗 腺功能衰 竭和水 电解 质丧 失过多 为特 氨 基 己 酸 ,并 补 充 血 浆 及 血 小 板 ,患 者 出 血 点 渐 减 少 ,8月 2 13 征 的疾 病 … 。轻 者 出现 疲 倦 、乏 力 、头 昏 、头 痛 、恶 心 、呕 吐 等 症 意 识转 清 ,8月 3 日血 小 板 回升 至 51 X 10 /L,凝 血 四项 恢 复 正
状 ,严 重 时 可 出现 肝 脏 、心 脏 、肾 脏 、肺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及 骨 骼 肌 常 ,至 8月 5 日血 常 规 、电 解质 、凝 血 四项 全 部 正 常 。
细 胞 广 泛 坏 死 ,合 并 发 生 多 脏 器 功 能 衰 竭 ,预 后 凶 险 。 笔 者 所 2 讨 论
在 科 于 2010年 7月 收 治 了 2例 中暑 合 并 DIC的 患 者 ,摸 索 出一
笔者科室收治的这两例患者 ,第 1例因出现 DIC早且 凶险,
些 经 验 ,结 合 文 献 进 行 总 结 。
错 过 了治 疗 时 机 ,最 终 死 亡 。第 2例 早 期 诊 断 ,并 经 积 极 抗 凝 治
细胞 4.98×10“/L,血红 蛋 白130 g/L,血小 板 17 X 10 /L,血 生化 : 水 ,控制体温等病 因治 疗就 有可能 阻断 或者 延缓 DIC的发 生。 K 3.34 r et ool/L,Na 131.3 nunol/L,C1—97.1 mmol/L。 凝 血 四 早 期 发 现 DIC并 积 极 干 预 对疗 效 及 预后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入 院 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 2例中暑合 并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DIC)患者进 行分析 ,了解 中暑的诊 断、治疗及预后 。方 法 对笔者所
在 科 收 治 的 2例 中暑 合 并 DIC患 者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结 果 对 中暑 合 并 DIC患 者 的诊 治 有 了一 定 的 了解 。结 论 中暑 可 合 并 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