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性规律和趋势。
这些规律以客观存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内容进行再创作。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1.一般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规律性。
尽管不同国家、民族、时期的社会发展可能呈现多样性,但在各种多样性中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一般规律,例如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
2.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社会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运动和转化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3.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和社会主体的意志和权利的实现。
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取决于人类主体的积极努力。
4.循序渐进规律:社会发展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过渡。
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而过时的生产关系又限制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各种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人类社会一次次推翻陈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2.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经济发展存在地域、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相对滞后,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取得了迅猛发展。
3.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着供求关系和竞争规律。
市场竞争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调整和引导经济发展。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德国哲学家尼采
谁是历史主体的争论:
“大人物心 里之动进稍易其 轨,而全部历史 可以改观”, “历史者,英雄 之舞台也,舍英 雄几无历史”。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
谁是历史主体的争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马克思 恩格斯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的动力。” 毛泽东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 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 地保障人民的利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 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 路线。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 成和发展的源泉。
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 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 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 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 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 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
温故: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哪些 3、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谁是历史主体的争论:
群众是一串 “零”,再多也 是零,而杰出人 物则是这串零前 面的非零实数, 一加到前面,就 成了一个天文数 字。
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
谁是历史主体的争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 “超人”的诞生,“超 人”具有“决定一切的 力量”,“可以使千万 年的历史生色” ;人 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 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 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 石头”。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1.2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案)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课标引领课标要求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目标导航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明确青少年应确立人生目标通过实践感悟探究,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树立人生目标的必要前提;通过人生目标“大家谈”活动,知晓影响树立人生目标的因素,树立客观务实的态度通过榜样故事和习语感悟,树立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掌握树立人生目标的要求二、重点难点1.重点: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难点: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人民以及人类的关系。
【课堂设计】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调查数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青少年调查显示,72.4%的受访青少年规划过15年后自己的生活。
对于到2035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受访青少年信心度打分平均8.1分,31.8%的受访青少年打出了满分10分。
思考:上述调查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人生如同航船,把准方向,才能确定航行的线路,驶向幸福的彼岸。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了人生目标,找准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我们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带着疑问,让我们共同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建议活动一:来自暑期实践活动的感悟多媒体展示部分同学的暑期实践活动感悟:张顺:我参与了社区的街道打扫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我深刻体会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美的居住环境,知道了美好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建共享。
在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不易和劳动的光荣,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益的劳动者。
王蕊:我参与了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活动。
在讲解的过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让我的精神得到了滋养,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自豪和自信,将来,我要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让中华瑰宝代代流传。
学生合作探究:(1)透过两位同学的实践感悟,请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设计6: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4.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教学过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
由此我们发现,社会发展伴随着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进程,指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本文将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规律的基本特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又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生产关系包括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
物质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分配方式,而社会政治制度则是指国家及其政治系统的性质。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被现有的生产关系所适应,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来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方法和生产力的性质,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重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一直相辅相成。
物质文明是指技术、经济、科学、教育、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则是指思想、文学、艺术、道德、法制等方面的进步。
这两方面的发展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互相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上升。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三: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之一。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社会形态呈现出孕育、兴起、衰落、更替的历史过程。
从原始公社到现代资本主义,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反映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社会发展的规律之四:人类社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
,社会总是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和发展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实现社会的螺旋上升。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性过程,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自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讲义笔记5
0.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0.4.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0.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0.2.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0.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0.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0.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0.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0.7.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0.8.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0.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3.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7.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8.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9.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0.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1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12.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3.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1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四川省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说明
附件4: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说明(试行)Ⅰ.考试性质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方案(试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旨在全面反映普通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主要依据,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将逐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Ⅱ.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应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理念,反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
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适当体现四川特色。
一、命题原则1.思想性。
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坚持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2.科学性。
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相一致。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高中学生实际,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表达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3.基础性。
考查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充分考虑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符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性质、特点、要求,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试题难易应适中。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概述:《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它与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特征——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3、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二)能力目标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学习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0分钟)探究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目标要由实现“国强”转向重视“民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
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02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0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推
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05
原始社会
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生 产力水平低下,以采集和
狩猎为生。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掌握土地等生产 资料,农民被束缚在土地
上。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共同
富裕。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上 层建筑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也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重要途径。
3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 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 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Hale Waihona Puke 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符合着这些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具有主观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特征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性、普遍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2.科学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3.特殊性:每个典型的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4.普遍性: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简单地,它可以适用于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原则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并采取科学预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评估等科学方法。
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战略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3.统筹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
4.区域性原则:发展战略以地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推动地区发展。
5.程度性原则:发展战略应符合现代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6.群众性原则:发展战略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最大限度寻求社会福利,让所有三方(政府、企业、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协调、符合人类长远福祉利益的发展模式。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 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 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 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在阶级社会里) 改革(社会主义 国家)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框 总结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决定
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通过 实践 不断解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 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 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 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 秘的钥匙。
原理 总结
(上层建筑适 应经济基础发 展规律)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 —改革 社会
过程是曲折 的
哲理小结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 用,能够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 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促 进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都说明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般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侧重社会的经济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侧重社会的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等领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到能动地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各个方面的变化与演进。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中之一是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社会进步往往伴随着技术创新、社会制度变革和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
其次,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中之二是社会的差异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社会差异逐渐显现。
这是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这种差异化趋势使得社会多样性得以保持和进一步扩大。
另外,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着高潮和低谷、起伏周期的。
通常,社会在繁荣和稳定的时期会迎来发展的高峰,而在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困扰下则可能经历发展的低谷。
这种波动往往是由经济周期、政治局势和社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
最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中之四是社会的演进和改革。
社会的演进是指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革和调整。
这些变革可能来自内部的自我改革,也可能来自外部的影响和冲击。
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迫的,社会都需要适应和引领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社会的改革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包括社会进步、差异化趋势、波动循环和社会的演进和改革。
这些规律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变化和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迈进。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通过学习社会历史的主体,使学生能够:1.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提升政治认同感;2.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上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优化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质量。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3.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内容逻辑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在政治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过历史、地理等与社会历史相关的课程,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课程,对社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对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尚不充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历史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等书籍,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作用。
-学术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学术文章,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从学术角度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纪录片:观看纪录片《百年中国》、《人类文明》等,通过影像资料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
4.11古代日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日本的社会制度演变及其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日本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日本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评价方式有些单一,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可能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比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发现与企业的合作有些不足,学生们对于古代日本的历史知识并没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组织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古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
②对现代日本的影响
③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 timeline、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代日本的历史。同时,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反思改进措施
首先,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发现课堂纪律有些松散,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并没有积极参与,而是在聊天或者做其他事情。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课堂上加强纪律管理,比如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的规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二.教学目标: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不错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重视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
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升教学水平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上课时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上课技能,提升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关于情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编写:夏茂胜审核:廖肃清日期:班级:姓名:组别:组号: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知识与能力】(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2)识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识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⑷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发展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改革,并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二、【自学案】————把握基础,夯实基础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决定着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表现为它有时会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3.实践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的基本观点,是打开奥秘的的钥匙(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2)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或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的联系,这是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②经济基础决定。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和完善,否则就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状况的。
4.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即、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探究案】————理解运用,探究提高1、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2、材料:北京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更需要人文环境的塑造。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坚持以人为本.将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的人文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文软环境标尺。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把人文奥运作为核心理念?答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将人文奥运作为核心理念是北京举办奥运的需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文奥运理念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四、【达标训练案】————勤学苦练,游刃有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发布的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回答1~3题。
1、世情、国情、党情属于(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2.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②第三产业③人民法院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体现了(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
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5.以下属于社会规律客观性表现的是( )①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②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③创造历史的个人的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④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运动就是时时有发展C.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D.实践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7.“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干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表现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8·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恩格斯的话反映了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_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这些话揭示的道理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10.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11.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1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C.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组合 D.实践1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14.2012年12月14日,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2012年会暨“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重庆行政学院隆重召开。
会议决定他要求学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
这体现的哲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推动作用C.价值观具有决定作用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坚持人类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15.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主要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D.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1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17.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1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D.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五、【知识总结】————构建体系,由厚到薄六、【学后反思】————冥思苦想,自我升华预习中不明白的弄清楚了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还应升华哪些知识?。